一般受理民事信託之人除其他法令另有規定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一般受理民事信託之人除其他法令另有規定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蘇佳善寫的 中華民國合作社法規彙編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中正大學 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廖蕙玟所指導 張敏文的 以信託脫產與避債之研究 — 兼論信託財產與受益權強制執行 (2020),提出一般受理民事信託之人除其他法令另有規定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脫產、信託行為、信託財產、信託受益權、撤銷權、強制執行。

而第二篇論文東吳大學 法律學系 林仁光所指導 劉筱妘的 跨國衍生性金融商品爭端解決機制之比較研究 -以銀行及投資人間爭端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衍生性金融商品、爭端解決、金融消費者、金融消費爭議、金融消費評議的重點而找出了 一般受理民事信託之人除其他法令另有規定外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一般受理民事信託之人除其他法令另有規定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華民國合作社法規彙編

為了解決一般受理民事信託之人除其他法令另有規定外的問題,作者蘇佳善 這樣論述:

完整彙編合作社相關法規235種,一本就通!   消費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生產合作社、供給合作社   勞動合作社、運銷合作社、利用合作社、公用合作社   專門為各類型合作社編撰的法規工具書!   全書分成三篇,第一篇以憲法中提到合作事業之條文為主。第二篇為合作社專屬法規,分成內政(11種)、金融(18種)兩大類。第三篇是非合作社專屬法規的法條,亦即以合作社專屬法規之外的法條為對象,條文中涉及到合作社、合作農場、合作事業等事務者,均歸類在此篇,包括內政(18種)、金融(62種)、農業(45種)、財政(28種)、經濟(10種)、勞動(5種)、衛生福利(7種)、原住民(6種)、交通(8種)、

教育(1種)、法務(5種)及其他(10種)等十二大類法條。另對於因時代環境變遷而廢止的合作法規(84種),經彙整後呈現在附錄中。本書編寫方式獨特,如同合作社法規全書,除了具有學術參考價值,亦可協助合作社界人士瞭解合作社法規所涉及的領域與範圍,更可以讓社會大眾認識臺灣的合作社事業。 本書特色   1.完整彙編合作社相關法規235種。   2.專門為各類型合作社編撰的法規工具書!   3.政學兩界一致推薦,改變您對合作社的認知! 名人推薦   【逢甲大學合作經濟學系教授、財團法人台灣合作事業發展基金會董事/于躍門;行政院法規委員會主任委員/劉文仕;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前行政院

政務委員/馮燕】專業推薦!   逢甲大學合作經濟學系教授、財團法人台灣合作事業發展基金會董事──于躍門   行政院法規委員會主任委員──劉文仕   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前行政院政務委員──馮燕  

以信託脫產與避債之研究 — 兼論信託財產與受益權強制執行

為了解決一般受理民事信託之人除其他法令另有規定外的問題,作者張敏文 這樣論述:

摘要債務人運用信託作為脫產手段,為當前避債市場主流,之所以如此,信託財產獨立性應屬主因。信託法第12條第1項前段:「對信託財產不得強制執行…」,爰使信託成為債務人逃避債權人債權追索的最佳避風港。信託制度源起於英國,其孕育的搖籃本就為「詐欺」,英國人民因「恐懼」其財產遭國王或領主剝奪,乃將財產以信託詐欺方式交付受託人,俾隱匿財產,但仍能保有該信託財產實質權利。我國引進信託法制,雖立法機關在信託法第5條明文規制信託行為無效態樣,及第6條賦與債權人撤銷信託權利,使「意圖詐欺」之信託行為無效或得撤銷,積極設法降低信託淪為有心人「別有用心」之途徑,然在當前現實情況中,信託被用於脫產、避債等詐害債權之違

法或脫法用途,成為債務人最常慣用工具,已為不爭事實。「信託行為有害於委託人之債權人權利者,債權人得聲請法院撤銷之。」應對債務人信託脫產行為,債權人可運用上揭信託法第6條第1項條款,訴請法院撤銷債務人(即委託人)與受託人間之信託契約,暨聲請判命信託財產所有權回復於債務人名下。換言之,撤銷訴權的行使,其客體包括債務人所為之債權行為及物權行為,債權人可在同一訴訟中同時請求撤銷信託行為「債權契約效力」及信託財產「物權移轉效力」,使信託財產回復成為債務人責任財產,而為債權人行使權利標的。統計自85年1月起至109年5月底期間,我國全體各地方法院受理以信託法第6條第1項聲請撤銷信託行為訴訟並審理結案者合計

358件,債權人獲勝訴判決者計有292件,勝訴比例81.56%(292÷358),遭敗訴判決者66件,敗訴比例18.44%(66÷358),爰可證信託法第6條確具保障債權人權益功能。信託財產雖原則上不可為強制執行標的,然亦有例外者;信託法第12條第1項但書:「但基於信託前存在於該財產之權利、因處理信託事務所生之權利或其他法律另有規定者,不在此限。」賦予債權人於取得對委託人(對人)或對信託財產(對物)之執行名義後,可直接聲請強制執行信託財產。惟本條項但書以「信託前」即已存在該財產上之權利,或「信託後」因處理信託事務所生之權利為限;前者係基於保障原已存在該信託財產上之固有權利,後者乃以維護信託財產

受託人因合法管理、處分信託財產,而使第三人取得信託財產權利之情況,以上二條款均有權利行使當事人限制且權利義務關係明確,故實務上少有機會符合適用。信託受益權為受益人對信託財產之實質所有權,是一種歸屬性的權利,權利人可依信託契約約定直接對信託財產主張權利,其性質屬自信託財產析離而出的獨立權利,並非信託財產的「代位物」,無須為信託目的而獨立存在,亦即,信託財產獨立性特性並不適用於受益權,只要該受益權非屬民法第294條第1項明定不得轉讓或禁止轉讓者、或為受益人本人或其家屬維持生活所必需之債權,也沒有其他不得讓與、扣押之法律規定者,信託受益權可為制執行標的;但因信託法就信託受益權強制執行並無任何明文規範

,其程序概由執行法院依民事強制執行法理逐案累積實務,而當今各地方法院見解仍未整合,爰其執行程序尚缺乏一致性作業標準。本文探討者,除現行法令賦予債權人可資對抗債務人藉信託脫產及避債之權利究竟為何外,同時亦積極蒐集各級法院有關信託法第6條之撤銷權訴訟判決實務,評析法院相關裁判見解,期能綜理出全體法院共通的心證規則,用以協助債權人對抗債務人以信託脫產的不正脫法行為。又,對於債權人與債務人或債權人與受託人間,因信託財產與信託受益權之強制執行所衍生之法庭訴訟爭端,本文亦多方蒐集且嘗試就勝敗原因加以理解、分析,並提出個人淺見提供債權人於同類型訴訟中參卓。關鍵字:債權、債務、脫產、信託、信託財產、信託受益權

、撤銷權、強制執行

跨國衍生性金融商品爭端解決機制之比較研究 -以銀行及投資人間爭端為例

為了解決一般受理民事信託之人除其他法令另有規定外的問題,作者劉筱妘 這樣論述:

面對金融商品日新月異,金融消費紛爭多樣化,我國現行金融消費者保護法為協助金融消費者,以有效率且快速之紛爭解決方式解決金融消費糾紛,參考英國金融服務暨市場法所建立的英國金融公評人制度,以及新加坡金融業爭議調解中心之運作機制,設立單一專責機構—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下稱評議中心)。本論文比較新加坡、英國及美國相關法制及爭端解決機制。各國金融發展背景雖有不同,然萬變不離其宗,所有紛爭解決制度都是在傳統訴訟救濟制度外,另外建立一套紛爭解決機制。訴訟外紛爭解決機制好處在於,能避免透過訴訟程序制度主張權利時,可能產生之不利益,且透過訴訟外紛爭解決機制,較具彈性,金融消費者權益較能獲得適足之保障,進而

達成程序經濟、減少訟源,減輕法院審理負擔。此外,我國評議中心自2012年正式運作以來,以「公平合理、迅速有效」為處理原則及目標,已解決多次金融消費爭議,評議中心之運作制度已穩定發展。最後,針對現行制度,本文提供改革建議,作為日後強化紛爭解決制度之參考,除保護金融消費者外,亦使金融機構能夠扮演穩健金融秩序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