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 農產品 產銷結構現況分析與問題改善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我國 農產品 產銷結構現況分析與問題改善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吳又茗寫的 基改世代:基因改造的發展、爭議與規範 和陳武雄的 跨越農業分水嶺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和中國生產力中心所出版 。

明道大學 企業高階管理碩士班 李月仙所指導 廖銘洲的 建構農業物資產業網路行銷平台 (2021),提出我國 農產品 產銷結構現況分析與問題改善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農機具、電子行銷、虛擬實境。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 蔡偉銑所指導 林芸平的 台東鳳梨釋迦的產銷調適-公私協力的視角 (2021),提出因為有 公私協力、鳳梨釋迦、協力治理、產銷的重點而找出了 我國 農產品 產銷結構現況分析與問題改善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我國 農產品 產銷結構現況分析與問題改善,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基改世代:基因改造的發展、爭議與規範

為了解決我國 農產品 產銷結構現況分析與問題改善的問題,作者吳又茗 這樣論述:

  基因改造技術發展至今,已然開啟了一個新的紀元。不過,其所造成的爭議卻紛擾不斷,到底這些爭議的癥結點為何?面對主張者與反對者,作為消費者的我們能做何選擇?在本書中,我們將揭開基因改造神祕的面紗,讓讀者在了解新科技的應用與問題所在之後,可以發揮自身的消費權,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

建構農業物資產業網路行銷平台

為了解決我國 農產品 產銷結構現況分析與問題改善的問題,作者廖銘洲 這樣論述:

大多數農業物資商品於網站的行銷,主要是以靜態呈現為主,難以展現產品的全貌,導致小農無法透過網站,清楚了解商品的功能性,即使有良好商品,亦無法傳達給市場上的需求者。本研究以 AR 技術建置 3D 農產品器材的網站呈現,利用 Blender 建立模型,呈現商品性能與商品組裝指導。讓注重食品安全的小農,能透過網站清楚了解農業物資商品的多樣化。本文以建構天斗篷太郎的溫網室為研究主題,透過3D建模,於網路平台上呈現溫網室的多樣化與功能性,藉以提高農業物資商品在客戶端的點擊率,讓消費者透過網站瀏覽,即能達到如同體驗實際商品的效果。本研究結合開心農場經營理念,建構天斗篷太郎公司網站,運用 AR 去創造生動

化的虛擬電商平台,讓登入網站觀看的顧客都能彷彿身歷其境,如同在農場裡挑選商品。

跨越農業分水嶺

為了解決我國 農產品 產銷結構現況分析與問題改善的問題,作者陳武雄 這樣論述:

內容簡介:推動農業經營績效整合管理台灣三十餘載農年發展歷程「跨越農業分水嶺」是前行政院顧問陳武雄34年公務生涯期間的精華文章,涵蓋了台灣農業變化的關鍵事件,例如蔬果農藥殘毒事件、產銷失衡衝擊、口蹄疫爆發等,以及在我國加入WTO期間,陳顧問奉命負責農業部門與26個WTO會員國談判,歷經百場艱辛折衝協商的心路歷程。陳顧問也在書中說明振興台灣農業的理念與作法,包括任內建立產銷班制度、推廣農業企業化概念、開展少量多樣產銷結構和建立吉園圃品牌等。每一篇文章都見證了台灣農業的轉型過程,發人省思。作者:本書作者為前行政院顧問陳武雄,曾任行政院農委會副主任委員、台灣省政府秘書長、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廳長等職。

陳武雄於民國60年間投身台灣農業,當時正值我國農業開始出現負成長,台灣農業環境日益嚴苛,陳武雄親身參與多項重大農業政策,並和中國生產力中心合作,培養了我國新一批的農業顧問師,引領台灣農業邁向企業化經營。自民國60年來台灣農業的奮鬥和光榮,猶如跨越一個關鍵的分水嶺。推薦: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前主任委員 邱茂英 專文著序推薦

台東鳳梨釋迦的產銷調適-公私協力的視角

為了解決我國 農產品 產銷結構現況分析與問題改善的問題,作者林芸平 這樣論述:

自1965年起,臺灣從以色列引進”Gefner”品種,開始試種釋迦,直至1993年台東農業改良場將鳳梨釋迦產期調節為冬期果,穩定了果品品質後,才得以在台東大規模種植。依據農委會統計,2019年台東種植釋迦的面積占全臺95%,產量占全台94%,帶來了44億5509萬6000元的產值。從以上資訊可得,釋迦主要種植地集中於台東,作為臺灣代表性農作物,穩定其果品及價格就成為勢必要面對的議題。長期依賴出口的鳳梨釋迦,在2019年新冠肺炎爆發的衝擊下,造成短期間無法銷往中國的處境,為了消化大量滯留在臺灣的鳳梨釋迦,包裝廠負責人胡泉主動連繫台東縣政府,以求解決之道。台東縣政府與國內通路較熟的工商發展投資策

進會總幹事合作,在各個通路中留下了胡泉的電話,希望有意願購買鳳梨釋迦的人可以直接與胡泉聯絡,結果在一天內胡泉手機湧入了數千通的電話,導致他無法消化大量訂單與出貨的工作量,縣政府見狀又聯繫隔壁農莊的主人,派了10位因為疫情影響而沒有工作的餐廳員工給予援手,透過縣政府、農莊、包裝廠的公私協力,此次危機才可以圓滿解決。為了解此次協力的過程與模式,本研究運用文獻分析法、訪談研究法,探討疫情衝擊下,台東鳳梨釋迦如何透過協力改變產銷模式?並援引Ansell & Gash 二位學者所發展的協力治理模型作為研究架構,藉此了解此次協力的過程。預期初步研究發現將為台東鳳梨釋迦如何透過公私協力來推動國內產銷帶來討論

,並希望為台東鳳梨釋迦建立新的國內產銷模式,得以帶入學術討論並追蹤其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