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結 米倉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中國科技大學 室內設計系 張震鐘所指導 張苙庭的 農會穀倉空間活化利用之研究-以宜蘭地區為例 (2018),提出五結 米倉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農會、穀倉、宜蘭、閒置空間、活化利用、SWOT 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藝術與人文教學研究所 陳嘉成所指導 鐘雲珍的 臺灣剪紙藝術之傳承與創新 (2017),提出因為有 臺灣傳統剪紙發展、剪紙傳承、傳統藝術、民俗文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五結 米倉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五結 米倉,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農會穀倉空間活化利用之研究-以宜蘭地區為例

為了解決五結 米倉的問題,作者張苙庭 這樣論述:

宜蘭縣的農業發展,無論是在灌溉水利工程部分,或是稻米品質改良栽種上,都是在日治時期奠下的基礎。隨著時代的變遷,稻穀的加工方式由過去的人工已進步成自動化機械加工,讓在日治時期到台灣光復初期所建造的穀倉,也因應稻米儲存設備的現代化後逐漸減少使用,或改用來存放其他農業相關用品,穀倉建築陸續也出現了改建、擴建等情形。過去曾經存放大量稻穀的倉庫,在整個社會經濟產業的改變下有了新的定義。本文將以宜蘭地區為探討對象,宜蘭是一個曾經被喻為臺灣米倉的地區,在過去曾經大量建造稻穀倉庫。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田野調查、深度訪談,來瞭解目前整個宜蘭縣各鄉鎮地區農會倉庫的空間利用之現況。經由蒐集相關歷史文獻,造訪勘查各

處農會穀倉,統整記錄目前宜蘭現存穀倉之數量、年代及使用情形,最後透過SWOT 分析法來探討目前穀倉活化利用後,其內部的優勢與劣勢、外部所面臨之機會與威脅,並對於穀倉舊空間新使用的現況提出可行性的建議發展策略。

臺灣剪紙藝術之傳承與創新

為了解決五結 米倉的問題,作者鐘雲珍 這樣論述:

臺灣剪紙藝術的研究論文,大部分不曾觸及的內容乃是它在臺灣發展過程中的歷史,建構歷史是藝術構成一派的重要依據,本研究以歷史研究法、內容分析法與口述訪談等方法,探討1945年以前迄今臺灣剪紙藝術的發展過程與轉變,剪紙藝術透過不同藝術形態,在社會上扮演著不同存在意義。首先透過歷史研究法,將收集的史料經由搜集、審定、串連、敘事的漸進式步驟做深入了解;其次,透過代表人物的口述訪談,藉此釐清他們的創作原動力與時代背景的關聯影響,試圖建構出臺灣傳統剪紙之傳承脈絡。藉由訪談結果與文獻史料的相互驗證,對其現象陳述並依紙本資料交叉驗證比對,詮釋與評論之意義。其結果發現,臺灣剪紙藝術的傳承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一、

臺灣剪紙潛伏期(1945年前):承襲於原鄉剪紙,大多以民生需求存在於社會。二、臺灣剪紙萌芽期(1945~1980):政治宣傳的需求,並開始舉辦剪紙展覽。三、臺灣剪紙發展期(1980~2004):政府明文規定推動傳統藝術,也開始舉辦剪紙研習與競賽,以教育功能開展傳承之路。四、臺灣剪紙茁壯期(2004 ~2018):新北市政府辦理十一年的剪紙競賽,並且有一群教師組成剪紙社群定期聚會創作開設展覽,他們各自在學校發揮影響力;剪紙也開始結合科技技術以多元方式呈現,在社區營造以及裝置藝術上經常能看見以剪紙元素為設計的作品,讓剪紙藝術開創教育性與社會性的創新傳承風貌。教學是傳承的重要過程,本論文藉由國小美勞

教科書(1963~2003)內容分析,從分期基礎延伸再深入探討臺灣剪紙的推動和國小的美勞課程有何關聯,是否融入課程進行教學。而至於推動臺灣傳統藝術公部門與機構,在傳統剪紙的推動中又扮演了何種角色。本論文將從以上面向,去回顧臺灣剪紙藝術的歷史脈絡與現代生活之關係,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