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行政院局上班上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人事行政院局上班上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吳家揚寫的 最強保險搭配法則:只要活用「社會保險及商業保險」,就能花小錢聰明打造CP值最高的 超級保單 和清水克彥的 不滿意也不討厭的工作,我該怎麼辦?:循環人的工作竅門,讓你馬上擺脫現狀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2021行事曆-人事行政局110年行事曆 - StockQ也說明:紀念日、節日名稱, 日期, 天數, 放假、補假及調整上班情形說明. 2021年/110年元旦, 1/1(五)-1/3(日), 3. 農曆春節, 2/10(三)-2/16(二), 7, 2/10彈性放假、2/20補班課.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財經傳訊 和大是文化所出版 。

東吳大學 日本語文學系 陳淑娟所指導 林佳諠的 オンライン学習による学習意欲に関する要因ーPAC分析から見た台湾人日本語学習者の事例研究ー (2021),提出人事行政院局上班上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線上學習、學習慾望、PAC分析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財務金融技術學系行政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温玲玉所指導 杜偉婷的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職家衝突、居家辦公、工作滿意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某縣市政府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職家衝突、居家辦公、工作滿意、工作績效、新冠肺炎的重點而找出了 人事行政院局上班上課的解答。

最後網站天然災害停止辦公及上課作業Q & A則補充:Q4-17:公教員工居住地區或上班必經地區宣布停止上班,服務機關仍照. 常上班,非經主管指定出勤而出勤者,得否核給加班費或補休? A:查原行政院人事行政局90年10月24日90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人事行政院局上班上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最強保險搭配法則:只要活用「社會保險及商業保險」,就能花小錢聰明打造CP值最高的 超級保單

為了解決人事行政院局上班上課的問題,作者吳家揚 這樣論述:

  .假設A小姐在離職後一個月發現懷孕3個月,她可以申請勞保給付嗎?   .假設B先生在9月11日上班,但因為提供資料不齊,9月12日上午資料補齊後公司才郵寄勞保局,卻不幸在9月12日下午3點發生意外導致失能,他是否可以申請勞保給付?   .你知道勞工保險和國民年金保險有哪些保險給付嗎?   .你知道非因公生病住院4天以上,有無勞保給付?   如果你對現行社會保險沒有清楚的概念,就會非常非常容易把錢花在不該花的地方,而那筆錢你原來是可以用在投資上、或是提升生活品質。   人吃五穀雜糧,總是會有倒楣事發生,因此需要買保險,以轉嫁風險。風險的轉嫁不是無價,但是要如何把費用降到最低,免得因為

「保險」而產生財務「風險」?   一個最基礎的概念,就是商業保險要與社會保險妥善的搭配,用商業保險補社會保險的不足。很可惜,多數人上班多年,還是不太清楚自己的社會保險有哪些。反正出了事,去會問公司人事就好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談什麼商業保險和社會保險的搭配呢?   我國社會保險超強,提供以下左列的給付,不足之處則用相對應的商業保險(右列)來補足:   死亡給付              →人壽保險、投資型人壽保險   老年給付              →年金保險、投資型年金保險   失能給付、健保        →長期看護險、特定傷病險   生育和傷病給付 、健保 →醫療險,重大疾

病險、特定傷病險   重點是以社會保險為基礎,補不足之處。如果你擔心遇到重大的意外,「人沒有死」,但是失去工作能力,怕因此而拖累家人,所以你想買長期看護險、特定傷病險來消除風險,那你應知道在勞保的保險期間內,因故(不必是因公)「終身無工作能力」,你可以申請失能年金給付,日後死亡時,則得由其符合資格的遺屬選擇請領遺屬年金。   如果你確知你失能年金的給付金額是多少,不足之處,就用商業保險補足。這樣才可以把資金用在刀口上,更健全你的人生保障。如作者建議:「我認為的『最少』保障原則:癌症險住院日額1萬元,重大疾病100萬元,失能扶助險每月理賠4萬元。保障不夠的人,應逐漸將安全網買足。」   「

最基本的商業保險防護網為壽險主約附加意外險、意外醫療、實支實付、住院日額、癌症,有錢再逐漸加強到完整保障,才能享受高品質的醫療和退休後生活。如果體況或年紀已經無法買商業醫療險,只好多存一些錢來因應。」   把錢花在刀口上!投保商業保險為的是補足社會保險之不足,不要白白浪費一分錢。本書不但是收入有限的上班族必備,也是每位認真繳稅的國人保障自己權益必須知道的保險之道! 本書特色            ◆提供保險要訣,讓你少付多領   例如,如果你在職場生涯中,曾短期兼差,可能可以增加百萬以上的老年給付。以以下例子說明:   志明50年次,在甲公司專職工作40年,65歲請領勞保老年給付。近10

年工資都是36,000元,勞保投保薪資為36,300元,健保投保金額36,300元。先不考慮勞(就)健保費用的調整。   A:志明每月甲公司勞保負擔=36300×11.5%×20%=835元;健保負擔=36300×5.17%×0.3=563元。勞健保40年總負擔=(835+563)×12×40=671040元。如果志明領年金而非一次金,勞保年資40年,65歲退休開始請領,到85歲身故。   勞保B式=36300×40×1.55%=22506元(擇優給付)。   假設志明也同時在乙公司部分工時兼職5年,工資4,000元。勞保投保薪資為11,100元,健保投保金額24,000元。志明每月乙公

司勞保負擔=11100×11.5%×20%=255元;不需重複繳交健保費。勞健保5年總負擔=(255+0)×12×5=15318元。乙公司的型態可能是大賣場、清潔工、速食店、便利商店、保全等等行業。     兼職後的勞保投保薪資為上限45,800元(36300+11100>45800)。   勞保B式=45800×40×1.55%=28396元(擇優給付)。   有兼差的新制勞保老年給付每月多5,890元(=28396-22506),20年多領1,413,600元(=5890×12×20)。5年只要多繳15,318元,就可以達到多領1,399,620(=1413600-13980)元的

效果。   ◆圖文對照,快速掌握重點   許多抽象的事物,用敍述的方式讀者不易理解,本書用大量的圖例,讓你輕易了解複雜的觀念,內心不再糾結。   ◆大量案例,化抽象為具體   抽象的文字說明,有時讓人難以理解,但是一個實際的案例,就說明了一切。本書用大量的案例說明,讓你由新手變專家。如:   志明45年次,在53歲就離開職場,當年國保開辦不久,自然就被納入國保。57歲國保期間因意外死亡,國保年資有4年,同時還有勞保年資20年,退保前最後10年的月投保薪資都為43,900元,遺有1子滿26歲。57歲的志明申請勞保老年減給年金,才領幾個月就身故。志明身故後,兒子可以申請什麼給付?   勞保

退保當下,53歲的志明還不具請領勞保「一次請領老年給付」資格。57歲時,志明可以領取勞保老年年金減給給付=43900×20×1.55%×(1-3×4%)=11976元(以公式B擇優領取)到身故。   志明屬於勞保斷保族,除非後來再重新加入勞保,否則勞保權益就會中斷。若請領勞保年金其間死亡,遺屬只能依規定請領遺屬年金,不得改請領差額。因遺屬不符資格,所以也無法請領遺屬年金。   ◆參考資料、主管機關詳列   法規不時變動,你要如何跟上?本書詳列各內容主管機關的相關網址,讓你必要時可以查到最新的規範及案例。 重磅推薦   中華電視公司總經理 莊豐嘉   中央廣播電台新聞部經理 沈聰榮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秦夢群   中鋼公司智財與檢測技術處專家室工程師 黃延真   磐安智慧財產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劉江彬

オンライン学習による学習意欲に関する要因ーPAC分析から見た台湾人日本語学習者の事例研究ー

為了解決人事行政院局上班上課的問題,作者林佳諠 這樣論述: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日語線上學習對學習意願之影響,以及為何持續使用線上課程之理由。  當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蔓延下,不用到學校也可以在家學習,讓線上學習已經逐步成為新型態的學習方式。然而在疫情時代,線上學習是否影響學習意願,學生在線上課程的表現及其學習成效已成為許多教育研究者共同關心之議題。  本研究以台灣某線上語文教育機構的初級日語學習者為對象,調查參與課程的成人學習者何以持續選擇線上的理由,透過PAC 分析法深入了解學習者的個人態度結構,針對筆者授課的五名學生進行研究。調查結果發現學習者的共通性:一、時間及空間上的方便性。二、輕鬆且具多功能性、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三、教師的選擇性較多。四、自

身興趣。五、未來需求。而學習者的個別特徵:一、補習費用。二、紓解上班壓力。三、周遭環境影響。四、可抵學分。由此可歸納出從二十歲到四十歲的成人學習者選擇使用線上學習,而持續的理由可整理為以下兩點:1.「可以節省並善用時間」2.「多樣化的課程內容及授課方式」透過此研究調查,對於線上教學的教師,從事日語教學指導時,期望有些許的貢獻。

不滿意也不討厭的工作,我該怎麼辦?:循環人的工作竅門,讓你馬上擺脫現狀

為了解決人事行政院局上班上課的問題,作者清水克彥 這樣論述:

「這工作,不討厭也不喜歡,我還要撐多久?」 「不換工作,我怎麼增加收入和人脈?」 「我的人生絕對不只現在這樣!」   所以,你需要馬上讓你擺脫現狀的「循環人」工作竅門。   作者清水克彥在四十多歲時,被調到不擅長也不熟悉的單位,在工作上面臨尷尬局面。但他不浪費時間抱怨「為什麼是我?」而是抱著「擺脫現狀」的想法,善用「循環人」工作竅門」,重新設定目標,以創造轉機。日本媒體封他為「超級上班族」,成了職涯逆轉勝的最佳案例。   所謂「循環人」是指:能將知識、時間與人脈多重串連,循環活用在原本看似不相關的目標上,然後將這些串連再運用於另一個工作上。   每個上班族都會遇到五個問題,只

是遲早問題。   清水克彥擺脫現狀的具體方法就是:       1.你現在還沒冒出頭嗎?這表示維持現狀只會更糟。   擺脫現狀的方法:你得有個「可達成」目標。   例如「五年後成為○○專家」的目標,不是要你重新來過,而是發揮現有專長。至於那些跟你新目標無關的事,做到70分就可以了。   2.忙得沒意義,自己時間都被占滿?這表示   你得調整做事習慣。才可能擺脫現狀。   遇到困難的事別悶著頭幹,先問出上司的答案,然後   「要做」什麼前,先決定什麼「不做」,並且   用「關鍵路徑分析法」,讓你該做的事一件不漏,你就會擁有更多自己的時間。   3.求好心切?難怪你做不出成績。

  擺脫現狀的方法:你要掌握滿分與停損的做事竅門。   按上司的標準過關,絕對勝過拿滿分,所以   你知道上司最重視什麼工作嗎?此外   如果你懂得根據公司「範本」來做事,就不必老從頭來過。      4.你幾歲了?還跟年輕人一樣一步一腳印?   擺脫現狀的方法:你要一次行動、收三倍效果   先當「T型人」,   然後變身「循環人」,接著,   同時設立三個目標,大腦運轉更有效。然後   想辦法把五天工作四天就做完,你就多一天投資自己。   5.年輕時「拖延」是壞毛病,現在   懂「延後」卻是大智慧。幫你立刻擺脫現狀。   公司裡那些不能靠你一人搞定的事,延後處理,

特別是   人際上的煩惱全可以「暫時不處理」;   至於那些你不喜歡、不擅長的事,只要別變差就可以,   把力氣放在你「五年後成為○○專家」的目標。   「都想試試看」、「再觀察一陣子」、「我還沒準備好」——這不是你可以抱持的心態。   「我可以學到更多」,這種話更不能說(老闆等很久了,你何時用出來?別只說「想學」)。   完成現有的工作,還同步達成自己的人生目標,這是你最迫切的需要。   作者就是利用本書提到的這些方法,又工作、又養家,還順利達成自己的三項目標。就算四十多歲了都能突破現狀,出人頭地。 作者簡介 清水克彥   1962年生於日本愛媛縣。早稻田大學公

共管理研究所畢業。   曾在文化廣播公司擔任政治與外交線記者。後來赴美留學,回國後曾任新聞主播、節目製作人,以及江戶川大學講師等工作。   作者在四十歲出頭時,被調到不擅長也不熟悉的單位,在工作上面臨尷尬局面。但他不浪費時間抱怨「為什麼是我?」而是抱著「想擺脫現狀」的想法,勇於設定目標而創造轉機。結果,他扭轉劣勢,成為受人矚目的成功人士。除了在本業重新回到原來部門之外,還完成「研究所進修」、「大學講師」與「暢銷書作家」的目標。作者的故事被媒體封為「超級上班族」,成為媒體採訪職涯逆轉勝的最佳案例。   現為文化廣播公司新聞編輯部主管,並且身兼「南海放送」廣播公司政治評論人,以及育英短期

大學講師的工作。著有《40歲,非做不可的事》、《擠出時間的好方法》(以上書名暫譯)等等。 推薦文一  四十歲才進設備業,我讓技師來追趕我 /南京天加能源數據管理有限公司 董事總經理  黃奕華 推薦文二  當媽媽、當總編,還能攻讀EMBA / 《理財周刊》前總編輯  林筠騏 前言 我四十多歲才開竅 第一章  還沒冒出頭?表示維持現狀只會更糟。你得有個「可達成」目標。 「沒什麼多餘時間」?你可能生活沒目標 人生要活七、八十,四十開始哪算遲 心裡想著其他目標,眼前工作會超有效率 四十幾歲才立志,幸好我自問三件事…… 五年後成為專家,這幾年我該?? 我維持動力的兩個秘訣 錢花

在聚餐,不如這樣投資自己 《哈利波特》與《魔戒》教我的事 哪些事做到七十分就可以了 第二章  忙得沒意義?自己時間都被占滿?你得調整做事習慣 困難的事別悶著頭幹,先問出上司的答案 決定「要做」什麼前,先決定什麼「不做」 人永遠有「滿腦子不行動的理由」,所以…… 重點在於「動手」,然後邊做邊修 詳細規畫,你哪有時間用腦? 規定自己每天早上處理完三件事 每週工作從星期四開始 用「關鍵路徑分析法」,該做的事一件不漏 每天要有不被同事或家人打擾的時間 比較級的行動模式 第三章  求好心切?難怪你做不出成績。滿分與停損的做事竅門 按上司的標準過關,勝過拿滿分 你得設定「時

間上的停損點」 根據「範本」來做事,就不必老是從頭來 慢工出細活?一定被淘汰 說「我資料還沒收集完整」就死定了 你的經驗是讓你催油門,還是慢半拍? 你知道上司最重視什麼工作嗎? 第四章  幾歲了?還談一步一腳印?一次行動、三倍效果的方法 當個「T型人」 然後,變身「循環人」 接著,同時三個目標,大腦運轉更有效 當「週末作家」,至少有四個好處 五天工作四天做完,多了一天你投資自己 你的週末四十八小時,我卻有六十小時! 一份工作,但至少保持兩種技能 找出你的「最佳戰力時段」 不做兩件事,每天多出四小時 靈感通常來自車體廣告、鄰居閒聊 第五章  上司不讓你靠,因為他

覺得你無法讓他靠。怎麼做大家會覺得你可靠? 讓人家欠你,才會先幫你──包括上司 上司當然笨蛋──他什麼都會,要你幹嘛? 被一路拔擢的人其實不需要特別才華 讓人喜歡你,有六種方法 把工作分出去,不然你沒空展現專長 做到小事就能累積信任感,別再忘記回電了 送禮、提供情報能贏得好人緣,關鍵是? 想說服別人,先想出三個理由 與年輕和異性同事打好關係,好處可多啦 你不在公司,怎麼讓工作有進度? 第六章  年輕時「拖延」是壞毛病,現在懂「延後」卻是大智慧 不能靠你一人搞定的事,延後處理 大多數的煩惱都應該「放著不管」 人際煩惱全部可以「暫時不處理」 不喜歡、不擅長的事,別變差

就可以 「想做的事」不能越來越多 不會加分的事,讓出去還會得人緣 最後一件要延後的事…… 結  語 大部分的人都知道「必須做點什麼」,只不過…… 推薦序一           四十歲才進設備業,我讓技師來追趕我 文/黃奕華(南京天加能源數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本書作者在四十歲左右,被公司調到一個不熟悉也不喜歡的單位。遇到這種狀況,大多數的人可能就摸摸鼻子,低調地想:年紀不小了,就這樣撐下去吧。或者想:即使很想提升自己的能力、尋求更好的機會,但每天都忙死了,又不能把工作辭掉,哪有時間專心進修?但作者可不是這樣想。   遇到不滿意的工作狀況,他決定設定目標讓

自己擺脫現實的不愉快,一來為自己準備翻身的轉機,二來也讓自己生活更充實。他設定了多項目標,並在已經忙得不可開交的生活中,應用一套所謂的「循環人」工作法,將之是、人脈、時間的運用高度效率化,同步達成多項目標。具體方法包括:把工作分類,重要工作高標衝刺、非重要工作過關就好;活用不同領域的人脈與知識,讓每一次行動,都能收到相乘的效果;還有各種找出更多時間的實際方法。   在八年期間,他一邊工作、一邊養家、還完成了自己的三個目標,也成功調回自己喜歡的單位。讓人對他的精神與毅力,感到佩服。   運用強項,在現有工作做出成績   一邊看他的故事,一邊聯想到自己的處境和職場生涯,現在回想起來,也和作

者有類似的作法。   我在接近四十歲左右,進入一個全然陌生的產業,身邊同事幾乎都是工作十幾年以上的資深專家,對於這樣的現實,我常常有危機感。如何有所表現?該怎麼存活?這是我當時常常思考的問題。我想,我和許多工作十多年的資深工作者一樣,在人前得露出自信的笑容,轉過身,繼續懊惱昨天、擔憂今天、恐懼明天。   到這年紀了,早就失去了任性換工作的機會,當時唯一的選擇就是在現有工作上做出成績,才有機會升遷或迎接更大的機會。   在現有工作上怎麼做出成績?我想的是,利用原有的強項。   工業設備產業講究專業,更講究低調保守,我大膽帶進了之前的媒體經驗,我認為那是我的強項,也是我能為公司帶來不

同價值的地方,所以帶着十多個人的團隊,一起努力把公司的行銷活動做得更生動亮眼,兩年後,我從行銷經理升上新事業發展總監,工作算是有了點成績。   有價值的事,再忙也要花時間投資自己   但專業仍然是我最大的弱點,我也不希望自己總是停留在行銷工作之中,於是我開始關注節能主題,並且從這個角度推廣品牌和產品。   越深入了解就越有概念,我發現設備效率取決於廠房設計,設計品質的影響甚至超過設備本身。當時在市場上也開始出現了全新的概念——綠建築,沒經過幾秒鐘思考,我就知道,自己要在這個產業裡有發展機會,就要拿到綠建築領域中影響力最大的執照LEED AP,只有這樣,我這個外行人才能和那些已經深入

這個行業十幾年以上的人,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上。   因為當時在台灣,拿到執照的人不過就是幾十個人,卻有幾千個資深機電空調技師。我沒有機會追趕技師,不過卻有機會讓技師來追趕我。   我認為這是一項極有價值的事,值得我在工作之餘,盡全力去達成。   為了通過考試,我在公司附近找了個地方讀書,幾乎有半年的時間,在下班後繼續花幾個小時專心研讀專業資料,然後搭最後一班捷運回家,直到半年後通過考試。考慮到單一的資格其實沒有太多優勢,應該繼續鞏固,順着這樣的思路,我又繼續取得「能源管理」和「碳管理」的資格,這才算真正進入能源服務業。又經過幾年,我終於能在業界為自己創造出更大的機會——規畫一整個城市的

能源管理。   年紀越大,越擔心改變與失敗,但我的危機意識總是提醒我,保持現狀風險最大。所以我選擇不斷跨越,才有機會為自己創造新局面。   只是,這年紀了,要擺脫現狀,一定要拿出更有效的工作方法。參考作者的「循環人」工作法,一定能成功逆轉人生。 推薦序二 當媽媽、當總編,還能攻讀EMBA 文/林筠騏(《理財周刊》前總編輯)   周刊工作的節奏,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截稿時間常常是以小時為單位的作業模式,總之就是超級地忙碌。但我在周刊總編期間,通過了財務規劃師證照考試,並攻讀EMBA課程,還是一個孩子的媽。因此,當我看到這本書的作者,鼓勵資深工作者,設定自己的目標、聰明工作時,

我非常理解為什麼我會受邀來為本書推薦,因為我正是過來人。   忙碌,絕對是我生活的寫照。   身為職業婦女,我必須打理好家庭,更需打拚我的事業。   當了母親之後,才知道母親的辛苦,除了讓孩子溫飽,更需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還得擔心課業學習,我認為,要當好一個媽媽,就足夠花掉一天二十四小時。   但我還有另一件事要操心的,那就是工作,身為總編輯,除了雜誌出刊內容要督導記者編輯,發行銷售、廣告業績都是我必須承擔的責任,這份工作,老實說,一天二十四小時都不夠用。可是我和大家一樣,一天並沒有四十八小時,沒有夠多的時間資源,就只能善加管理利用。   越忙,越要有效率   我常形容我的

腦袋運轉是七百二十度,在做一件事情時,可以很快地將相關事情組織整合在一起,排出先後順序,用最快的方式完成。效率化讓我可以一天做兩天的事。每天進辦公室前就會把今天一天的事情在腦海中彩排一遍,再秉持今日事今日畢,絕不把工作延到明天。這些原則都和作者經驗類似。   接任財經雜誌總編工作然後知不足,為了把工作做得更有深度,我利用星期假日參加了財務規畫師的課程訓練,並考上人生第一張專業證照。接著,我又做了人生一個重要的決定:重返校園。但須面臨筆試關卡,所幸自己長久訓練有不錯的文筆,但專業的部分可是一點都不能馬虎,我買了考古題,就在公車上、在馬桶上、在煮菜等水滾的時候,利用所有我能找到的零碎時間,讀完

考古題。   準備考試的時間還可以自己控制,但說到上課,每天努力出席去上課,都是很大的挑戰。因為我每週一到六都排了上課時間。老實說,遲到早退避免不了,但我盡量做到不缺席。就像作者說的,有些事「做到這樣就可以了」,不要拿滿分要求自己,事情反而可以持續進行下去。就像人家用二年完成EMBA課程,我就規畫四年修完,既達到提高學歷的目的,又能累積豐厚的人脈。   忙而不累,累而不癱,癱而不廢,我編輯雜誌,也編輯我的時間,我自詡在工作和家庭之間取得一定和諧的平衡,我才能在擔任周刊總編輯期間,還能扮演好學生與媽媽角色。   最近,我為了剛上國二的女兒辭掉周刊工作,一來是為了多多陪伴正值青春期的女

兒,二來是重新找回小時候的夢想。當記者,是我國中時期的夢想,念新聞系,是考大學時的第一志願,現在,與其說是轉職,不如說我找回了自己。   我心中充滿無限期待去面對未來,但面對不再獨享的辦公室,不再主導的會議,面對必須親自上第一線採訪,面對從頭開始學習製作電視新聞的技術,我必須做的第一件事是,把自己放空。   只有放空自己,我才能學得更多、更快,所以不恥下問是轉職最重要的事,儘管對方的位階比你低,但他在這一行懂的就是比你多。只有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願意協助你,幫助你更快進入新的行業。   但,因為自己畢竟不是剛畢業的新鮮人,在專業上也必須展現自信,人家才看得起你,所以,該有所表現時完

全不能吝嗇,這時候就是展現老子所說外圓內方的時刻。放下身段學習,又必須抬起頭表現,中年轉業,這是最大的原則。   人到中年,正是走在人生的三叉路口,有彷徨、有矛盾都是正常的。但很多人想改變卻總覺得找不到時間,就覺得改變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想改變現狀,又不能放下工作,這本書提供了很多具體的方法可以參考。給自己一些時間好好讀它,你一定會得到啟發。 前言   我四十多歲才開竅   在職場上,你對現在的工作感到滿意嗎?   關於薪水和職位,或是在工作表現方面,你是否希望能突破現狀?   四十幾歲的人,常常對現狀感到不滿意。我們來看一個調查就知道。   日本內閣府(按:即日本中央行政機

關,相當於台灣的行政院)每年都會進行「國民生活滿意度調查」。在這個調查中,會問民眾「對於現在生活的滿意度」。   根據二○一二年四月發布的報告,回答「不滿意」(合計「不滿」和「略有不滿」)的人數比例,以四、五十歲的年齡層最多。   哪個年齡層對現狀最不滿?   針對「對於現在生活的滿意度」這個問題,回答「不滿意」(合計「不滿」和「略有不滿」)的人數比例如下:   ●二十∼二十九歲25.6%   ●三十∼三十九歲29.9%   ●四十∼四十九歲40.4%   ●五十∼五十九歲40.8%   ●六十∼六十九歲33.3%   (編按:台灣也有類似的調查,根據行政院內政部進行的

「一○一年國民生活狀況意向調查報告」,在「國民對目前整體經濟生活之滿意情形」問題中,回答「不滿意」﹝合計「不太滿意」和「很不滿意」﹞的人數比例如下:   ●二十∼二十九歲38.1%   ●三十∼三十九歲43.2%   ●四十∼四十九歲45.3%   ●五十∼五十九歲43.9%   ●六十∼六十九歲34.2%   也許調查項目不完全一樣,但仍可以看出來,台灣對經濟生活不滿的人數比例,在三十、四十、五十幾歲的年齡層都偏多。)   這種現象,每年都沒有太大的變化。那麼實際上,他們對生活有什麼樣的不滿呢?在調查結果中,他們主要是對於自己的「所得‧收入」、「資產‧儲蓄」、「居住環境」

感到不滿意,甚至還出現對「自我成長‧提升能力」感到不滿的答案。這些不滿,其實就是「危機感」。   不討厭也不喜歡的工作,我還要撐多久?   同樣地,當被問到「對於現在生活的充實感」這個問題時,這個年齡層的民眾也有相當高的比例回答「覺得生活過得不夠充實」。仔細分析一下,這些人大多正忙於教育子女,張羅學校、補習班等教育費用,如果再加上房屋貸款的壓力,家庭開銷自然會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不僅如此,這個年紀如果在職場上擔任管理職,還必須承受來自上下兩方的壓力,一方面感受到自己職涯上的極限,另一方面又想繼續提升自己的能力,卻苦無自己的時間可以運用。   其實,我當年也有同樣的心情。當時

我在東京的廣播公司負責主播和節目製作人的工作。在景氣低迷的時代,工作量和責任不斷增加,薪資卻遲遲沒有調升,實在令人感到無力。   「為什麼在工作上總是得不到肯定?我不想就這樣過一輩子。」   「雖然也不討厭現在的工作,不過似乎沒什麼進步空間了,我該就這樣撐到退休嗎?」   心裡總想著是不是該做些什麼?但若有似無的不滿與恐懼,總令人駐足不前。之後,一個契機讓我有了改變。在公司新一波的人事異動中,我突  然被調到一個陌生的部門,我開始產生不同的想法:   「與其整天抱怨,不如趁這個機會做點自己想做的事吧?」   「現代人都那麼長壽了,能活到八十幾歲的也不在少數,也不必因為工作就否定自己

的可能性。只要放手去做,要改變自己的下半輩子,應該不是難事!」   我這樣一轉念,就開始計畫該怎麼充實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會產生這樣的想法,部分是因為透過採訪工作和報章媒體的報導,我經常接觸到幾位同年齡層的政治家和企業家。   民主黨的前原誠司(按:眾議員、曾擔任外務大臣,目前仍活躍在外交事務上。)和枝野幸男(按:眾議員、曾擔任官房長官,在二○一一年因冷靜處理震災,廣受民眾好評。)這兩位政治人物,都和我的年紀差不多。就算身處不同領域,看到他們活躍於政壇,總會帶給我良性的刺激。   另外,像四十幾歲就帶領和民集團成為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渡邊美樹,以及樂天集團的社長三木谷浩史,看到這些企業家

的行動力,總讓人打從心底湧現一股積極的想法,我常想:「只要有自己的目標,試著去努力看看,總有機會成功吧!」   工作沒換,我怎麼增加收入和人脈?   美國的知名激勵大師卡內基(Dale Carnegie)曾經說過:「幸福和你的身分或擁有什麼無關,和你想的是什麼有關。」   一代管理大師杜拉克(Peter Drucker)也有一句名言:「越是優秀的人,犯的錯就會越多,因為他會想嘗試新的事。」   另外,杜拉克也說到:「效率是把事做對;效能是做對的事。」   這一句話尤其讓我深思良久。讓我想到,除了想在新的工作崗位上把工作做好,我考慮在廣播以外的領域,例如之前就很有興趣的出書和到大學

教書計畫,開始投入心力,給自己新的挑戰。   於是,就在年齡邁入四字頭之後,我隨身帶著作品的原稿到出版社毛遂自薦,為了出書的夢想四處奔走。就算不被出版社採用,還是一試再試,絕不輕言放棄。因為這樣的堅持,讓我有幸在教育和商業這兩個領域,達成了出版暢銷書的目標,到現在總共出了三十多本書。   接著,或許是因為出書的關係,大學主動聘請我到校指導「時事評析」和「新聞與媒體」這兩門課,之後也頻繁地受邀去主講多場演講。 這一連串的機會,不僅增加了我的薪資收入;在知識和經驗、人脈上也有相當大的收穫;我負責的廣播節目也因為我的人脈增加,內容更加豐富多元。整體來說,我的生活過得比以前還要充實許多。

  老實說,我不是什麼特別有才華、有天分,或是天生好運的那種人。之所以能夠得到這些意外收穫,也是因為年過四十才開竅,不必被年紀限制自己的可能性。   我自問:既然對現狀不滿意,那我可以做些什麼來改變?然後,我回想起小時候學校老師總是稱讚我「很會講話」和「作文寫得不錯」,於是,我決定在自己有興趣的這兩個領域放手一搏。   說得更坦白一點,在認清了自己已經步入中年,並面臨工作上尷尬的立場之後,我重新描繪了後半輩子的夢想和目標,同時講求效率,一步步去實現。我認為,就算已經步入中年,甚至邁向四、五十歲,任何人都還是有改變現狀的機會。   如果你還希望能在職場上闖出一片天、挑戰其他領域、學

習新技能,或是想花更多時間鑽研自己的興趣,都是很值得去努力的目標。 但這個年紀的人時間最有限,沒有時間凡事慢慢來,達成目標的做法也不能和以前一樣。希望我的親身體驗,能協助各位即使步入中年,也能成功突破不滿意的現狀! 變身「循環人」 說到「循環」,一般人最快聯想到的可能是環保領域的應用,為了減低「廢棄物」的產生,環保人士鼓吹盡量再次利用廢棄物,讓廢棄物再次成為「有用的東西」,這就是一種循環的概念。 一個社會總是將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用,而不是用一次就丟掉了,就是一般人說的「循環社會」。 我延伸去思考,如果套用這個理論,一個人也可以成為「循環人」。 以我的例子來介紹一下「循環人」的定義。 我

前面提過,我同時在廣播公司、出版社、大學等不同領域,身兼許多不同工作。我兼職的項目和本業的廣播工作,並沒有直接的關聯。但也因為如此,在其他領域上往往能夠得到新的啟發、新的刺激,並發展職場外的人脈關係。 「清水先生,你怎麼能一次兼顧這麼多種工作?」 我經常在演講場合,被問到這樣的問題。其實這個過程是有訣竅的。 舉例來說,廣播節目製作人、作家、大學講師這三個身分,乍看之下似乎沒有什麼共同點和關聯性,但如果你用心,其實這三者能夠串聯出一個互相循環的軌道。 ‧在廣播公司得到的知識,以大學講師的身分傳授給學生。 ‧將大學教職員同事提供的各式情報,活用在出書題材上。 ‧透過在出版社結識的關係,邀請名人長期

來上固定單元的節目。 諸如此類的例子。我就是利用在這三個職場獲得的知識、經驗和人脈,再次運用於另一個工作上。串聯、再互相應用 這三個工作之間,表面上看確實沒有直接的關聯。但如果真的這樣想,出版和教學就只是兩個普通的副業,或是日常生活外的休閒活動。所以我並不是這樣想的,我會盡可能串聯起異業間的情報和人脈,再次利用在其他工作上。這麼一來,我就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 換句話說,我在一份工作投入的時間、體力與各項成本,所得到的知識與人脈,也能再次運用在其他職場上,並提升其他職場的工作成果。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職家衝突、居家辦公、工作滿意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某縣市政府為例

為了解決人事行政院局上班上課的問題,作者杜偉婷 這樣論述: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間,居家辦公成為必要選項,與家人在同一空間,同時從事遠距上班或上課已成日常。本研究旨在探究,在如此情境下,員工的職家衝突、居家辦公、工作滿意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本研究以某縣市政府員工為對象,採用分層便利抽樣,由各局處單位人事人員協助對有居家辦公經驗之人員進行問卷調查,發送紙本或網路問卷。共計發送525份,回收269份,有效問卷214份,有效回收率40.76%。將蒐集所得之資料使用統計軟體 SPSS 22.0 進行描述性統計、項目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相關分析及迴歸分析等統計分析。本研究結果發現:(1) 職家衝突對工作滿意有負向影響;(2) 工作滿意對工

作績效有正向影響;(3) 職家衝突對工作績效有負向影響;(4) 工作滿意在職家衝突與工作績效間有完全中介效果,以及 (5) 居家辦公對職家衝突與工作滿意間的關係沒有干擾效果。顯示降低職家衝突有助提升工作滿意及工作績效。完全中介效果成立,表示職家衝突主要是透過工作滿意影響工作績效,故應專注於提高工作滿意,始能提升工作績效。另外,干擾效果不成立,表示居家辦公不能改變職家衝突與工作滿意間的負向影響關係,表示在疫情時代,居家辦公或許已成為生活常態。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以供縣市政府單位管理者、員工及學術界之參考,並期盼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