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入住宅報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侵入住宅報案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泓鑫,莊佩頴,張明宏寫的 看新聞輕鬆學法律 1(2版) 和趙鋼、林金宏的 火場求生新觀念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書泉 和商訊所出版 。

中央警察大學 犯罪防治研究所 鄧煌發、黃俊能所指導 廖劍峯的 臺北市住宅竊盜犯罪群聚及區位因素之研究 (2019),提出侵入住宅報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掃描統計、環境犯罪學、住宅竊盜犯罪、資料探勘。

而第二篇論文銘傳大學 犯罪防治學系兩岸與犯罪防治碩士在職專班 蔡德輝、蔡田木所指導 林書玄的 住宅竊盜犯罪特性及被害風險評估之研究─以臺北市士林區為例 (2017),提出因為有 住宅竊盜、被害風險、住宅防竊諮詢、治安風水師的重點而找出了 侵入住宅報案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侵入住宅報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看新聞輕鬆學法律 1(2版)

為了解決侵入住宅報案的問題,作者王泓鑫,莊佩頴,張明宏 這樣論述:

  欠卡債可以聲請宣告破產嗎?   離婚後,孩子到底歸誰?贍養費誰要付?   陳前總統的海角七億到底犯了什麼罪?   本書透過84個真實的新聞案件,帶您一窺日常生活的法律常識!      本書內容乃針對新聞內容報導之事件,涉及法律層面者加以分析。鑑於一般新聞報導針對相關新聞事件所涉及之法律條文或法律實務方面的處理,大多沒有深入探討,甚至有錯誤,使得多數民眾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本書藉由84個真實的新聞事件,討論其中所涉及的法律問題。   

臺北市住宅竊盜犯罪群聚及區位因素之研究

為了解決侵入住宅報案的問題,作者廖劍峯 這樣論述:

隨著犯罪地理學與環境犯罪學的理論軌跡匯合,以地理資訊系統製作犯罪地圖日臻普及與成熟,但如何將時間因素同時納入分析卻是棘手難題。為此,本研究使用掃描統計技術並配合地理資訊系統的製圖功能,針對臺北市2015至2017年住宅竊盜犯罪的空間、時間及時空分布現象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在空間分析方面,無論是使用圓形或橢圓形視窗掃描,臺北市住宅竊盜犯罪群聚熱區以中山區、萬華區、大同區及士林區較為顯著,且橢圓視窗掃描精確度略優於圓形視窗;在時間群聚部分,時間序列掃描顯示,歲末年終與跨年假期為住宅竊盜高發生時段;而在時空掃描方面,本研究使用「回顧性」與「前瞻性」掃描進行分析,在「回顧性」掃描部分,犯罪群

聚的空間分布仍集中在中山區、萬華區及士林區等,但增加群聚時間的訊息後能更清楚判別群聚之特性;「時間趨勢的空間變化」與「前瞻性」掃描則發現在住宅竊盜犯罪冷區中,南港、內湖等部分地區有異常群聚現象,應特別予以關注,以達到「防微杜漸」的效果。 在了解時空中犯罪的分布特性後,本研究主要依據社會解組與新機會理論並參考相關文獻,選取各類社經人文變項進行區位分析,以釐清犯罪群聚形成之因素。在分析方法上,首先運用群聚共變項分析,以確認所選取之變項與本研究之群聚具有相關;其次,採用資料探勘技術與羅吉斯迴歸,篩選出犯罪群聚區位重要變項共計8項,結果顯示臺北市住宅竊盜犯罪冷區之特徵為高所得及房價較高地區有較低

住宅竊盜犯罪;空屋率與單獨住戶比例較高地區,因監控力降低,易導致住宅竊盜犯罪;而在抑制犯罪的監控作為方面,犯罪熱區中有較多的警力配置,而路燈與監視器對於防竊的效果在本研究中並不明顯。 綜整前述之研究成果,本研究建議應針對不同熱區特性研擬具特色警務規劃,運用前瞻性掃描統計建構宅竊盜犯罪及時監測預警系統,並根據犯罪群聚最大概率與被害風險數據合理配置警政資源,以提升犯罪預防之成效。

火場求生新觀念

為了解決侵入住宅報案的問題,作者趙鋼、林金宏 這樣論述:

作者簡介 趙鋼   學歷:中央警察大學畢業、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公共行政碩士、消防研究所研究  經歷:內政部消防署署長、臺灣省政府消防處處長、臺北市政府警察局消防大隊大隊長  現任:社團法人中華消防及減災學會理事長  專長:消防行政、消防法規、消防戰術、災害防救危機管理  著作:高樓消防安全、災害防救管理、火場指揮狀況判斷與推演 林金宏       學歷:中央警察大學消防系畢業、美國中央密蘇里州立大學安全管理碩士  經歷:消防署科長、臺北市政府消防局副大隊長、分隊長  現職:消防署專門委員  事蹟:98年模範公務人員、警察廣播電台帶狀性節目「消防你我他」主講人;  各縣市婦女防火宣導隊首席講

師;創防火宣導師資班,擔任老師,開創宣導新紀元。編撰全國消防戰技教材,有效提升救災效能

住宅竊盜犯罪特性及被害風險評估之研究─以臺北市士林區為例

為了解決侵入住宅報案的問題,作者林書玄 這樣論述:

「住宅竊盜」是竊盜案件中最具可非難性之犯罪類型,除造成被害民眾財產損失,亦造成被害者諸多心理症狀;「警於有責、察其所安」,住宅竊盜是警方亟需防制之犯罪類型,引發本研究之動機,本研究透過現有文獻,分析住宅竊盜相關理論內涵與實證研究,並藉由2015年至2017年6月間臺北市士林分局轄內所發生124件住宅竊盜案件之刑案現場勘察報告統計資料分析,描述臺北市士林區住宅竊盜現況與犯罪者、被害者特性,再透過士林分局對於124件住宅失竊戶及650件周邊一般住戶所實施住宅防竊安全檢測資料,分析機會因素與環境因素於住宅竊盜之關聯及差異情形,最後,根據研究發現提出防制住宅竊盜之具體建議及重新建構住宅防竊安全檢測量

表,供民眾及相關單位參考。本研究發現如下:1、在住宅竊盜被害現況方面:(1)具住家財富意象之住商混合區為住宅竊盜被害群聚。(2)住宅竊盜被害標的建築以4至5層樓傳統公寓居多。(3) 住宅竊盜被害發生樓層以2樓居多。(4)住宅竊盜案件從發生到受理乃至偵破案件存在漏斗效應。2、在住宅竊盜「被害者特性」方面:(1)較具經濟能力之青壯年人口有較高被害機率。(2)住宅竊盜被害機率男性較女性高。(3)居住型態為核心家庭在住宅竊盜被害機率較獨居者高。(4)無人在家遭闖空門行竊者佔住宅竊盜大宗。(5)家中豢養犬隻及雇用駐衛保對於住宅防竊有相當之效果。3、在住宅竊盜「犯罪者特性」方面:(1)窗戶為住宅竊盜犯罪者

侵入重點。(2)住宅竊盜犯罪者以徒手或簡易型犯罪工具做案。(3)犯罪者對於侵入口與逃逸點選擇具有顯著關聯性。(4)住宅竊盜案件警方採獲跡證比率偏低,監視器成為主要破案利器。4、住宅防竊安全檢測報告表中「機會因素」與「環境因素」對於住宅竊盜被害有顯著關聯、差異。5、「窗的部分」、「住宅建物部分及其他」與「照明設備部分」對住宅竊盜被害具有預測力。每增加一個單位窗的防衛力,被害的機率約下降.394倍;每增加一個單位住宅建物特性的防衛力,被害的機率約下降.866倍;每增加一個單位照明設備的防衛力,被害的機率約下降.717倍。根據研究發現提出以下建議:1、對住宅竊盜犯罪預防策略之建議(1)針對傳統公寓建

築社區加強防竊檢測與宣導,降低住宅竊盜發生,減少民眾被害機率。(2)加強住宅竊盜現場侵入口及逃逸點之採證,並輔以調閱錄影監視器,以提升採獲率及破獲率。(3)發展微型化、普及化科技防竊設施,減少民眾住宅竊盜被害機率。(4)窗戶為住宅竊盜犯罪者侵入重點,應強化住宅建物窗戶防衛能力。(5)加強民眾預防住宅竊盜觀念,以產生建築物正面意象減少犯罪侵害。(6)鼓勵民眾設置錄影監視器系統,且定期確保系統妥善率,增加監視覆蓋率,並建構完善防衛空間體系。(7)推行硬體設施防竊認證及住宅建築防竊標章,以供消費者購屋或規劃者設計之參考。2、根據研究結果增列科技防竊設備項目,提出新修正之「住宅防竊安全檢測報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