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信不良定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債信不良定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侃寫的 中國近代外債制度的本土化與國際化 和李怡庭的 貨幣銀行學(三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不良贷款 - MBA智库百科也說明:不良 贷款(Non-Performing Loan,Problem loan)不良贷款亦指非正常贷款或有问题 ... 我国曾经将不良贷款定义为呆帐贷款、呆滞贷款和逾期贷款(即“一逾两呆”)的总和。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廈門大學 和雙葉書廊所出版 。

銘傳大學 財務金融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何祖平所指導 廖凱如的 美中貿易戰對台灣上市電子專業代工(EMS)公司股價的影響 (2020),提出債信不良定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事件研究法、美中貿易戰、專業代工服務廠。

而第二篇論文樹德科技大學 經營管理研究所 毛志仁所指導 曾維信的 定期定額投資報酬率之研究-金融股為例 (2018),提出因為有 定期定額投資、金融股、投資績效的重點而找出了 債信不良定義的解答。

最後網站过度借贷、黑产猖獗互联网助贷业务亟待规范_模式_发展 - 搜狐則補充:作为数字经济时代金融服务分工精细化的产物,国内对于互联网助贷的概念,在业内并没有完全形成统一且明确的定义。 不过《报告》指出,从历史发展来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債信不良定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國近代外債制度的本土化與國際化

為了解決債信不良定義的問題,作者張侃 這樣論述:

借鑒制度經濟學理論與方法,以歷史學研究為本位論述中國近代外債制度演變。內容包括近代外債萌生的外在推力,晚清外債制度的艱難定型,民初外債制度重建的新舊博弈,債信危機與整理外債的曲折展開,南京政府的財政整理與外債自主更新,抗戰時期外債制度的變通等部分,試圖以呈現中國近代外債制度的國際化與本土化為基本立足點,分為兩個層次進行分析。 一是按照外債運行的談判—簽約—分配使用—償還的流程討論政府在利息、債權人、債務人、擔保等要素進行制度建設的努力,闡述外債制度在“誘致性”和“強制性”力量的交叉作用下被移植、創新的過程。二是史論結合,論從史出。認為近代外債管理制度建設從容觀上促使國際債務向有效利用的方向發

展,但也是西方各國企圖控制中國政治的隱性工具。通過實證分析,最後總結了近代外債制度演變的舉債主體單一化、債務來源多元化、債務管理法規化、債務活動自主化等基本特徵。 張侃,浙江溫州人,歷史學博士。現任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歷史研究所所長、博士研究生導師,兼任中山大學一香港中文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曾為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應用經濟學博士後,哈佛—燕京學社、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訪問學者。學術兼職有教育部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碩士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經濟史學會理事、中國財政學會財政史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福建省孫中山研究會副會長、福建省歷史學會理事等。 長期從事中國經濟史、區域

社會史、民間文獻學等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在《中國經濟史研究》、《中共黨史研究》、《全球史評論》、《廈門大學學報》、《開發時代》、《學術月刊》、《東南學術》、《光明日報(理論版)》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40多篇。相關成果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福建省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福建省優秀博士論文獎、廈門市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獲廈門大學教學名師,廈門大學“最受學生喜愛的十位教師”等稱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中國近代外債史研究的學術回顧 一、20世紀50年之前的研究 二、20世紀50—70年代的研究 三、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研究 第二節 近年來研究思路轉變之分析 一、從“惡債”認識到

“兩重性”分析 二、從“性質”判定到“制度”梳理 第三節 概念定義與外債分類 一、債與國債、外債 二、外資、外債的區別與外債分類 第四節 研究框架、方法和資料 一、框架 二、方法 三、資料 第二章 邊緣性慣例與近代中國外債萌生 第一節 外債起源的相關問題 一、近代之前的國家債務 二、外債源起的不同論說 三、十三行制度與中外商債 四、行商捐納與地方財政補給 第二節 財政危機與外債出現 一、晚清財政危機的產生 二、洋行資金轉化為外債 三、行商與清政府早期外債 四、海關與早期外債活動 五、臨時舉債的票據形態 第三節 怡和行伍氏與旗昌借款 一、伍氏與旗昌的合作關係 二、捐輸與地方財政應急 三、旗昌債

務糾紛及解決 第三章 洋務自強與外債制度的初生雛形 第一節 地方舉債與中央監管 一、洋務新政中的地方債務 二、“授權”制度下的監管 三、嚴格監管的實際成效 第二節 外資銀行介入外債運作 一、從洋行到銀行的債權人轉型 二、債券發行的國際化運作 三、銀行買辦與外債舉借 第三節 海關與外債擔保制度 一、海關印票與形成外債擔保制度 二、海關監督與總稅務司各司其職 第四節 外債制度自主化的初步努力 一、外債的理性思考 二、探索實業性借款 第四章 賠款借款與外債制度的艱難定型 第一節 從中央到地方的債務格局 一、中央政府主導債務舉借 二、地方政府債務的複雜化 三、鐵路為主的實業借款 第二節 國際銀團與

多重債權架構 一、銀行團的聯合承攬外債 二、銀行團背後的政治意圖 三、債權架構的多重組合 第三節 合同與抵押的規範運作 一、債務合同的規範化 二、外債抵押的確切性 第四節 償還流程的動態分析 一、“中央籌付”與“各省分認” 二、江海關的外債償還 三、償還與“存莊生息” 四、票莊的款項匯解制度 第五節 制度缺陷及其表現 一、不平等的責任與權利 二、實業借款的漏卮與損失 三、金銀比價波動與“鎊虧” 第六節 外債制度的改革與改進 一、朝野討論債務危機 二、設立銀行經營外債 三、改革財政監管制度 四、初步應用減債手段 五、債務糾紛的外交處理 第五章 新舊更替與民初外債的兩難境地 第一節 外債管理制度

化與挫折 一、管理規章的制訂及實踐 二、機構改革與集中舉借外債 三、債務環境惡化與不良影響 第二節 國際銀行團加強控制外債 一、壟斷的意圖與策略 二、銀行團的政治爭奪 三、力圖控制償還基金 第六章 亂象叢生的局勢與債務博弈 第一節 日本對華債務及其運作 一、資本擴張與債務謀劃 二、對華債務的運行機制 第二節 債權爭奪與銀行團改組 一、日本資本排擠美國借款 二、重組新銀行團的努力 三、新銀行目的對日妥協 第三節 雜亂無序的債務運行機制 一、債款挪用與債務黑洞 二、擔保品的混亂局面 三、合辦企業介入借款 第四節 亂而求治的努力與探索 一、設立匯兌銀行與償還制度 二、減債基金設想及實踐過程 三、現

代外交和處置外債 …… 第七章 從債信危機到整理外債的治亂堆疊 第八章 自主更新與南京政府的重整外債 第九章 抗戰外債制度的危難與機遇 第十章 重建債信與近代外債制度的落幕 第十一章 結論 參考文獻 後記

美中貿易戰對台灣上市電子專業代工(EMS)公司股價的影響

為了解決債信不良定義的問題,作者廖凱如 這樣論述:

  台灣號稱全球代工王國與科技島,在台灣證交所上市的公司有許多是提供相當重要的專業代工服務廠(EMS),這些公司依賴著中國大陸之貿易與歐美市場,因此受到近期美、中兩國經濟貿易談判衝擊下的影響。  本研究利用事件研究法來探討美、中貿易戰對於此EMS公司股價之影響程度,研究樣本選取可能受衝擊之公司,包含廣達、緯創、鴻準、英業達等,共計9家,再以文中定義之正向事件日與負向事件日,以平均調整模型與GARCH風險調整模型計算出事件期預期報酬率。實證結果顯示美、中貿易戰對於EMS公司股價在正向事件日的影響較為顯著;以及EMS公司的股票價格並未因為美、中貿易戰衝突呈現出顯著的異常變動。  本結論推估:因電

子代工業之特性為供應鏈最尾端,且包含高資本與高勞力密集及低附加價值的條件,且全球化布局以分散風險。因此,EMS廠業者皆選擇資本要素成本低廉、或具上下游生產聚落優勢之生產地,或就近市場生產,投資租稅和出口減免優惠、或享有貿易交易成本低的國家賺取中間財;故本研究選取之EMS廠在美、中貿易戰之下較無受到顯著之影響。

貨幣銀行學(三版)

為了解決債信不良定義的問題,作者李怡庭 這樣論述:

  本書主要提供貨幣、銀行、金融市場與貨幣政策的概觀,並著重以下理解貨幣與金融的重要原則:風險與報酬的相關性、金融體系促進資源有效分配的角色、政府管制與貨幣政策如何影響上述兩者的運作。本書三版調整了結構,增加許多實例,並討論金融危機和量化寬鬆政策等議題,透過簡潔的分析架構,應用理論來解釋金融體系發生的事件和衍生的問題,讓讀者在理解這些理論後,得以掌握金融體系運作的經濟機制,藉此瞭解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量化寬鬆政策影響實質經濟的管道和潛在的風險,以及金融管制的經濟意涵。 本書特色   ■提供許多與內文相關的小專欄,包括對時事分析、觀念的應用以及對現代金融體系基本常識的介紹,讀者瞭解理論與制度

之餘,可以利用這些素材幫助自己思考貨幣金融的問題。   ■三版增加之時事與觀念的專欄包括「第三方支付」、「行動貨幣和經濟發展」、「希臘危機」、「個人信用評分與信用報告」、「金融機構薪酬制度與風險」、「不良授信資產與備抵呆帳」、「金管會對國際金融業務分行之監理事例」、「金融科技」、「勞動所得份額下跌與貨幣政策有關嗎?」、「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美國聯準會的透明度」、「私部門投資與不平衡的復甦」、「歐洲央行實施負利率」、「匯率貶值與俄羅斯債信危機」等。   ■有專章討論台灣銀行業的結構與發展,特別著重闡述政府金融管制的變遷和處理金融危機和問題金融機構的立法,如何影響台灣的金融發展;此外

,金融科技的創新發展帶來消費需求的改變,以及法令規範的鬆綁,也將影響未來台灣金融業的風貌。   ■以淺顯簡明的文字闡述理論,在一些議題的討論也引用學術界最新的研究發現(如收益曲線反轉、專欄「量化寬鬆與前瞻指引的研究」、美國在次貸金融風暴後不平衡的復甦,和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等),並且提供資料來源以便有興趣做進一步瞭解的讀者查詢。 作者簡介 李怡庭   現職    臺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最高學歷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經濟學博士(1995)       研究專長    貨幣理論、銀行與金融市場 第01章 貨幣銀行學導論 1.1 貨幣與金融體系的重要性 1.2 貨幣與

金融的三大重要原則 1.3 本書架構 第02章 金融體系概要 2.1 金融體系的運作 2.2 金融工具 2.3 金融市場 2.4 金融市場的架構與分類 2.5 金融市場交易之工具 2.6 金融中介機構 2.7 金融中介的功能 2.8 金融體系的管制 2.9 金融發展與經濟成長 第03章 貨幣與支付系統 3.1 貨幣的定義 3.2 貨幣的功能 3.3 貨幣與支付工具的發展 3.4 貨幣數量的衡量:貨幣總計數 3.5 支付清算系統 第04章 現值與利率 4.1 現值、期末價值和利率 4.2 信用工具的介紹 4.3 到期殖利率 4.4 其他收益率的計算法 4.5 殖利率和持有期報酬率的區別 4

.6 實質利率和名目利率 第05章 債券市場與利率的決定 5.1 資產需求理論 5.2 債券的供給與需求 5.3 均衡利率的改變 5.4 風險分散的好處 第06章 利率的風險結構和期限結構 6.1 利率的風險結構 6.2 利率的風險結構與經濟景氣 6.3 利率的期限結構 6.4 利率的期限結構與經濟景氣 第07章 金融體系的經濟分析 7.1 金融體系概況 7.2 交易成本與金融中介的重要性 7.3 資訊不對稱問題 7.4 金融市場的道德危險 第08章 銀行的經營管理 8.1 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 8.2 銀行的基本業務 8.3 銀行管理原則 8.4 信用風險 8.5 利率風險 8.6

資產負債表之表外業務風險和其他風險 8.7 資產證券化與金融機構的風險 第09章 台灣銀行業的結構與發展 9.1 台灣總體與金融環境之變革 9.2 基層金融機構 9.3 金融六法 9.4 金融機構合併 9.5 金融發展 第10章 銀行管制與金融安全網 10.1 銀行管制的理論架構 10.2 審慎之金融管制與監理 10.3 存款保險制度 10.4 弱質金融機構退場機制 10.5 管制與美國儲貸機構危機 10.6 總體審慎監理 第11章 中央銀行的角色與功能 11.1 中央銀行的起源 11.2 中央銀行的政策目標 11.3 中央銀行制度的特色 11.4 中央銀行的組織 第12章 貨幣供給的

創造 12.1 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 12.2 央行如何影響貨幣基數 12.3 貨幣創造 12.4 貨幣乘數 12.5 影響貨幣供給的因素 第13章 貨幣政策工具與量化寬鬆 13.1 公開市場操作 13.2 貼現窗口制度 13.3 法定存款準備制度 13.4 我國央行其他貨幣政策工具 13.5 金融危機與非傳統貨幣政策 13.6 量化寬鬆政策 第14章 貨幣政策的執行策略 14.1 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衝突 14.2 貨幣政策的目標機制 14.3 泰勒法則 第15章 貨幣需求 15.1 貨幣流通速度與交易方程式 15.2 貨幣數量學說 15.3 凱因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 15.4 傅利曼的現代

貨幣數量學說 15.5 貨幣需求穩定嗎? 第16章 總體經濟與貨幣政策 16.1 總合需求 16.2 總合供給 16.3 均衡分析 16.4 短期波動 16.5 通貨膨脹 第17章 貨幣政策的傳遞機制 17.1 傳統利率管道 17.2 資產價格管道 17.3 信用觀點 17.4 資產負債表管道 17.5 銀行放款管道 第18章 金融危機 18.1 資產證券化與訊息不對稱 18.2 次貸風暴發生的過程 18.3 次貸風暴發生的原因 18.4 次貸風暴後對貨幣政策的省思 18.5 次貸金融風暴後的金融管制

定期定額投資報酬率之研究-金融股為例

為了解決債信不良定義的問題,作者曾維信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定期定額投資法投資金融類個股的績效。研究期間為2002年1月至2016 年12月,以每月6日為交易日,以當天的收盤價作為買進價位,定期定額每月購買 5,000元金融股股票。累計交易的持股直到2016年12月30日,以當天收盤價計算資產總值及投資報酬率。研究顯示長期定期定額投資43支金融股的年平均報酬率有五支大於5%;有八支股票報酬率為負;30支股票的報酬率介於0~5%之間。本研究建議投資人可以參考以五支投資報酬率大於5%的個股作為投資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