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警局數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全台警局數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迪兒德芮.麥斯葛寫的 門牌下的真相:地址,能告訴你什麼?一場橫跨身分、種族、貧富和權力的反思 和楚蒂.吉伯特-艾略特的 療癒次級創傷:助人工作者的自我療癒指南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高階警官升遷充滿「外力干預」空間- 今周刊也說明:陳家欽最引人非議的人事任命案,當屬今年一月底決定將曾有酒駕肇事傷人紀錄的子弟兵張博鈞,由兩線三星的刑事警察局偵查正,升為兩線四星的警政署專員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臺灣商務 和遠流所出版 。

中央警察大學 刑事警察研究所 林燦璋、施志鴻所指導 黃宏諺的 警察機關與廉政署對於犯罪嫌疑人詢問架構比較之研究 (2020),提出全台警局數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司法警察、詢問、偵查式詢問、貪瀆犯罪。

而第二篇論文中央警察大學 行政管理研究所 吳斯茜所指導 蕭建宏的 探討派出所所長遴選之誘因設計:以臺北市政府警察局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派出所所長、遴選、人才斷層、誘因機制的重點而找出了 全台警局數量的解答。

最後網站宜蘭縣政府警察局全球資訊網則補充:相關警政宣導及最新本縣治安、交通資訊,請關注宜蘭波麗士facebook粉絲專頁。 宜蘭波麗士FB. 本局所屬各分局. 宜蘭分局 · 礁溪分局 · 羅東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全台警局數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門牌下的真相:地址,能告訴你什麼?一場橫跨身分、種族、貧富和權力的反思

為了解決全台警局數量的問題,作者迪兒德芮.麥斯葛 這樣論述:

《時代雜誌》2020年度百大必讀好書 《科克斯書評》2020年度好書 《出版者週刊》2020年度十大好書 《衛報》、《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書評》等國外媒體齊聲讚譽 地址不僅標記你的地理位置,更定位了你的身分、財富、階級與自由!      你能想像現在的世界若沒有地址,外送或包裹如何送到我們手中?發生緊急事件又該如何趕往正確的地點?作者迪兒德芮‧麥斯葛要告訴你地址不僅僅是用來標示位置的工具,更成為權貴炫耀財富的方式、政府控制社會的利器、醫生追蹤傳染病的關鍵。她走訪加爾各答的貧民窟、曼哈頓的繁華街區,以及聖路易斯的金恩博士大道等地,揭露了地址被發明的歷史、造成的影響及其背後代表的

真相! 本書特色   1.見微知著:透過隨處可見的地址,引領我們思考背後的身分、階級、種族等社會議題。   2.全球視野:橫跨美、歐、非、亞各洲不同國家的門牌號碼,展現各地的文化和風俗民情。   3.取材多元:從歷史資料到口述訪談,描繪出許多彷彿讓人身歷其境的故事。 好評推薦   洪廣冀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葉 浩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蔡依橙 「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顏擇雅 作家/出版人   「本書對於世界各地街道名稱起源的研究令人印象深刻……是一個對地點、權力和身分之間交會點的嚴厲審視,透過作者引人入勝和發人深省的觀點,將三者聯繫在一起。」《時代

雜誌》2020年度百大必讀好書(Time, “100 Must-Read Books of 2020”)   「這是一場有趣的探索,旨在追訴我們所居住的道路名稱起源與涵義……作者那令人生畏的訪談中看到許多鼓舞人心的好管閒事者,他們的憤慨、好奇心和雄心壯志促使他們去面對那些被冷漠官僚機構所忽視的問題。」――《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作者的迷人研究充滿了對於地址如何影響全世界人們的洞察力。」――《衛報》(The Guardian)   「在一個過分強調不存在階級差異的國家所出版,一本批判階級差異的重要著作。」――《華盛頓郵報》(W

ashington Post)   「一本令人印象深刻的書,回答了我們當中很少有人考慮過的問題:『為什麼街道地址很重要?』在她的第一本書中,作者將深入的研究與巧妙的寫作、令人印象深刻的軼事相結合,闡明了街道地址的巨大影響,以及沒有地址帶來的負面效應……在這本讓人大開眼界的書中,作者清楚了表明投遞包裹只是地址的重要性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不僅僅是今日,而是整個人類歷史上皆如是。」――《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   「一本非常有趣、內容廣泛的出道作……作者流暢的敘述和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揭示了大多數人認為理所當然的日常生活其中一個面向的重要性。她介紹了一系列了不起的社會運動人

士、歷史學家和藝術家,這群人的工作與街道地址的演變和意義產生交集。這部令人回味的歷史用全新的視角展現其主題。」――《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迪兒德芮.麥斯葛的書就在我的大街、小巷、大道和林蔭大道上。一部經典的命名法歷史――內容豐富、錯綜複雜、引人入勝。」――賽門‧加菲爾(Simon Garfield),《地圖的歷史:從石刻地圖到Google Maps,重新看待世界的方式》(On the Map: A Mind Expanding Exploration of How the World Works)作者   「我曾希望這本書能改變我對日常生活中經常被忽視、

看似平淡無奇的事物的思考方式。我不知道它竟能如此改變我對生活本身的思考方式。」――湯姆‧范德比爾特(Tom Vanderbilt),《品味選擇題:隱藏在Netflix、Spotify播放列表、亞馬遜評分中,推薦「你可能也喜歡」的思維演算祕密》(You May Also Like: Taste in an Age of Endless Choice)作者

全台警局數量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違規被檢舉雖是應該,但如果早中晚都檢舉,恐怕也會引起民眾反感。高雄三民二分局轄區在今年1-3月,就有一名檢舉達人,檢舉了8300多件違規案件,數量龐大,引起當地民眾反彈。而且警局光處理這名檢舉人的案件,郵資費用就要30萬元,也得另外增派人力協助。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21967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警察機關與廉政署對於犯罪嫌疑人詢問架構比較之研究

為了解決全台警局數量的問題,作者黃宏諺 這樣論述:

犯罪嫌疑人的詢問工作是刑事訴訟程序中重要步驟,目前國內強調詢問法律面規範,但對詢問實務作法與技術,則缺乏一套完整及標準指引規範,由各司法警察機關之實務經驗發展與運用。事實上,詢問架構受司法警察機關組織文化、偵辦案類等而有所差異,為探究不同司法警察機關詢問架構之差異,本研究以警察機關與廉政署為比較對象,採用「深度訪談法」針對刑事警察局、廉政署具5年以上偵查實務經驗之人員,從詢問前準備作為、詢問中技術、詢問中話題、詢問環境等四大面向進行訪談比較。研究發現,刑事警察局、廉政署司法警察均認為詢問前有充分的準備,對於詢問工作有莫大的助益,但因偵辦案類之不同,如部分案類因詢問時的變化性較大,對於詢問前準

備作為之重點也有所不同;詢問技術部分,廉政署司法警察多係先以泛談方式了解犯罪嫌疑人相關背景資料,再切入與案件相關內容,證據提示則是先讓犯罪嫌疑人開放性陳述後,再提示相關證據,而刑事警察局司法警察則多直接切入案件核心,就案件本身的問題進行詢問;詢問話題部分,廉政署、刑事局均多係以口語化的方式進行詢問,問出客觀事實,而有部分廉政署司法警察會以合理化犯罪行為之話題,使犯罪嫌疑人願意自白,刑事局司法警察則傾向不採用詢問話題進行詢問;詢問環境部分,不論刑事局、廉政署司法警察均希望能在詢問室內進行詢問,因廉政署係新設之駐地,詢問室尚足夠使用,但刑事局如遇偵辦大型專案、同時需詢問多人時,則有詢問室不足之問題

。無論刑事局、廉政署均無特別針對詢問工作進行教育訓練,建議定期舉辦教育訓練、講座,由檢察官或資深同仁講授有關詢問工作之要點、技巧;此外,雖不同案類、面對不同種類、性格之犯罪嫌疑人,詢問重點、應採取的技術、話題均有所不同,仍建議實務機關建立「詢問檢核表」,供同仁自我檢核,避免於詢問時遺漏;最後,仍建議司法警察機關設置足夠數量之詢問室供同仁使用,並指派專人管理。

療癒次級創傷:助人工作者的自我療癒指南

為了解決全台警局數量的問題,作者楚蒂.吉伯特-艾略特 這樣論述:

  創傷(重大意外、突發事件、受害等)會對直接相關的人(譬如受害者、災民)產生深遠的影響。然而,這種創傷會延伸到專業人員,如急救人員和社工諮詢師,以及創傷倖存者的朋友和家人――即使他們並不是親身經歷。     《療癒次級創傷》是一本溫和的指南,它可以幫助你識別症狀、理解感受,並開始進行自己創傷的癒合。通過針對護理人員和專業人員的互動練習和策略(cutting-edge strategies),幫助您解決同情疲勞、壓力和焦慮的日常。     這是一本   提供照顧者、醫護人員、專業人員,處理壓力、焦慮和同情疲乏的策略指南。     透過這本書,讀者可以習得:  

  重新找回自己――   學習如何處理和管理你的情緒反應,讓你感覺更平靜、更有存在感、更能控制自己。     規劃自我撫平傷痛的健康計劃――   通過個人化的自我護理計劃和策略自我治療之路,讓您同情心低落時,可以重新產生同理心。     要告訴您:「您並不孤單」――   書中的真實案例都告訴我們,次級創傷如何以不同方式影響我們所有人。而你絕非單獨的那一個。     Begin the healing process from your secondary trauma today.   ――――――――――――――――――― 現在就開始創傷自我治療之

旅!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特聘教授   陳淑惠   審定   立法委員  王婉諭   專文推薦   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  諶立中   序文推薦 作者簡介   楚蒂‧吉伯特—艾略特  博士 Trudy Gilbert-Eliot PhD     美國認證心理治療師,擁有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的「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專業認證」(Licensed Marriage & Family Therapist,LMFT)。於加州州立大學溪口校區(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Chico)拿到碩士學位後,前往明尼蘇達州卡佩拉大學(Capel

la University)深造,取得博士學位。     吉伯特—艾略特專職協助一線救助人員,同時也是拉斯維加斯市警局的特約治療師。     從業二十五年來,他協助許多經歷創傷的人,像是受虐兒童、家暴受害者、精神病患、成癮者與酒癮者、現役軍人、退役軍警以及一線救助人員等。此外,她也為幫助遭逢重大事件的人,諸如大規模槍擊事件、人質挾持、自殺、武裝搶劫等,提供心理支援,幫助他們走出心底幽谷。     作者目前在私人診所工作,督導其他婚姻及家庭治療師、藥酒癮諮商師,並於內華達大學雷諾校區(University of Nevada, Reno)的工作坊授課。   譯者簡介

  陳映廷     除了創傷需要療癒,心裡面不舒服的時候也很需要。   嘉義人,臺灣大學外文系、臺師大翻譯所畢業,希望成為佳譯人。     譯有《改變世界的政治哲學思考:人類偉大思潮30傑》、《帶領遠端團隊:跨國、在家工作、自由接案時代的卓越成就法則》、《每天做一件你害怕不敢做的事》、《從你所在的地方開始》等書。歡迎聯絡:[email protected]   陳怡君     喜歡皮拉提斯和美食,沒事最愛嗑設計,是隻勤學魔術的摩羯座,最近想把魔爪伸到烏克麗麗上。相信上輩子的陳怡君住在南極,應該是企鵝。在澳洲打工度假的期間,對語言和文化有了新的認識,覺

得生而為書蟲,小時候翻翻書,長大也可以繼續翻翻書。目前已經因為譯書敲壞了三組鍵盤,立志有朝一日會因為譯作的數量需要購買新書架。 推薦序      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 諶立中        004  推薦文      立法委員 王婉諭        008  作者序      關於次級療傷        016  前   言      本書使用指南        022   第一章 認識次級創傷        024  什麼是次級創傷        027  誰是次級創傷的高風險族群        030  瞭解自身症狀的影響範圍        03

4  次級創傷會如何影響你        045   第二章 自身情緒        054  憤怒與暴躁        057  悲傷與絕望        067  疲憊與崩熬        070  同情疲乏        073  練習與追蹤        080  培養改變        082  自我照護計畫        089   第三章 內心想法        092  次級創傷會改變人的想法        096  你的想法,不等於你        099  我思故我「做」        108  回答蘇格拉底式的問題 

      115  自我照護計畫        124   第四章 身體健康        128  次級創傷會如何影響身體        131  睡眠的療癒力        141  滋養身心        158  自我照護計畫        164   第五章 人際關係        168  連結與孤立        170  朋友與社交生活        178  健康退縮與孤立傾向的差異        180  平衡工作與生活        190  自我照護計畫        202   第六章 前方道路        2

06  長程展望        209  進步之路不一定總是康莊大道        215  培養新的習慣        217  留意紅旗警訊        220  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徑        222  建立支持網絡        224   結      語        226 參考文獻        228 謝      辭        234   序     創傷倖存者曾經歷生死交關的駭人事件,大家應該都同意,他們需要協助來處理心理上的衝擊。不過,對於間接接觸創傷事件所造成的影響,我們的概念才剛萌芽。     值

勤時,急診醫護人員、軍警消人員等一線救助人員可能會直擊極端暴力的場面;治療師、緊急報案接線員和醫療照護人員心中可能會充斥著怵目驚心的畫面和描述;協助伴侶、家人或好友走出創傷的陪伴者同樣也可能會接收到創傷的資訊。如果你的角色符合上面的描述,那麼你可能也還沒意識到,其實接觸他人的創傷經驗,會讓自己的身心健康付出極大的代價。     次級創傷(secondary trauma)確實存在,也可能引發實際的症狀,但即使是在會接觸到創傷的專業工作圈中,大家也不太會討論這塊。可能警消單位和醫療院所有自己的職場文化,認為每個人會自己想辦法處理創傷的影響,如果備忘文件或是員工會議提到這件事,還可能會引起

訕笑,或是有人會輕浮以對,於是大家只好把情緒悶在心裡。至於當事人的伴侶或親人,則可能沒有資源或支援,來幫自己排解身為照顧者的情緒負擔。     雖然我自己是專業認證的心理治療師,可是在親身經歷過之前,也不是很瞭解次級創傷的概念。     就在某個星期五,我正在處理一些雜事,這時接到了一通電話,對方要我趕去內華達州雷諾市的空軍國民警衛隊基地(Air National Guard Base),因為發生了墜機事件。而就在十天前,我人還在大規模槍擊事件的案發現場支援。我和這兩起事件的生還者待在一起,協助減壓輔導,傾聽創傷經歷,當時只要一閉上眼,聽到的故事全都歷歷在目。我吃不好也睡不好,

甚至在過了幾個星期以後,還是需要特別費勁才能控制情緒。     那時我深陷在悲傷的雲霧裡,情緒原始難控,整個人非常敏感,動不動就掉眼淚,可是我本來並不是愛哭的人,而且還嚴重失眠、食慾大減。     我試過找同事幫忙,可是他們並沒有接住我,所以我的心又關上了。他們明顯表現出不自在的樣子,然後會轉移話題,沒有半句安慰的話,也沒有任何的關心詢問,於是我更加退縮,躲回自己的保護殼裡。就這樣又再過了幾個星期,我才開始向外尋求治療,踏上回歸正軌的旅程。     接下來的幾個月裡,我開始爬梳臨床文獻,想知道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最後終於讓我找到了,那就是「次級創傷」。     我

把能找到的資料全都讀完,不久之後,我開辦工作坊討論這個現象,學員有治療師、護理師、兒福工作人員等,很多人在工作或私下照護他人時,都會面臨這個風險。我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也分享了用過的自我照護工具。雖然有時候聽的人會感到不自在,但我還是繼續在大家面前侃侃而談,也在過程中更加療癒了自己。     如果前面有提到你的工作領域,或是身邊的人正在修復創傷,那麼你很可能也已經暴露在創傷之中了。或許你曾經懷疑過自己有受到影響,只是又說不太上來,這本書能幫助你認識這個課題,理解想法、感受、人際關係和身體健康可能會面臨到的各種影響。同時,也會提供最優的工具和最佳的技能,讓大家在職場裡和生活中都能夠持續

照顧他人、支持旁人,還能療癒、保護並鞏固自己的整體安康。     每個人的創傷反應都不同,這屬於「個人」歷程。可以把這本書當作是地圖或是指南,依照自己的需求順位和步調來讀就可以了,所以不見得要從頭開始讀起(但是符合需求的話,自然是沒問題)。看完第一章次級創傷的概述與影響之後,可以直接翻到最切身相關的章節。如果正在面臨憤怒、悲傷、崩熬(burnout)等情緒困擾,請參考第二章;第三章說明次級創傷會如何引發負面思考、自責等失衡的想法;第四章探討次級創傷對身體的影響;第五章著重強化親友連結、伴侶相處以及與自己的關係;第六章提供長保強健的建議,如果次級創傷是工作或生活環境的常在風險,那麼就格外

需要留意。次級創傷的症狀可能會改變,過程中也可以視修復的狀況,選擇去翻閱不同的章節。     書中章節會搭配練習,將以目前的最佳臨床知識為本,教大家日常生活就能落實的健康策略。閱讀時,記得準備筆記本或日誌本來輔助,在上面完成書中練習(特別是「深入探索」的練習,內含更深入的反思與自評技巧)。     可以依照需求隨時重複練習,記得每次都要寫下日期,以利追蹤進度。要是覺得有些練習難度太高,先跳過也沒關係,等準備好了再回來完成就好。還有,過程中出現的想法、感受和反應記得都要記錄在筆記本上。 推薦文   感謝每一位助人工作者,陪伴每個生命度過那段艱難的歷程 王婉諭(立法委員

)     二○二一年四月二日,太魯閣號四○八車次的悲劇發生,許多人和我一樣,在清明的周末中懷著一個忐忑的心,焦急的想從新聞上獲取更多資訊,希望所有受傷的人都能夠平安。     這場災難事件前後,除了釐清事故所發生的原因,以及交通部門後續的檢討與責任歸屬外,我最關心的,其實還是這次事件對家屬、生還者、台鐵員工與救災人員的衝擊,以及他們需要的支持與協助。     這是一場台灣人的集體傷痛。從過去的經驗上來看,台灣社會在經歷重大災難,像是九二一大地震、八仙塵暴、普悠瑪事件等,在輿論的浪潮退去之後,家屬、生還者與救災人員即將面臨一段漫漫長路,非常需要以國家、社會整體的力量,提

供他們長期且穩定的心理支持。     災後心理精神衛生的支持,完全不亞於生理上的醫療,兩者的功能同樣重要,缺一不可。災難心理衛生服務,並非僅限於心理層次的需求,而是全面的生活照護。而這些服務,也絕對不僅僅是短暫性的、一次性的諮商服務。也因此,它無法長期仰賴外縣市的服務人力。中央如何協助地方政府,與既有的服務體系、在地的社區網絡結合,才能貼近生活在不同地區的當事人的需求。     對於失去至親、身心靈遭遇嚴重創傷的生還者與家屬,首當其衝的可能是經濟、就業或就養上的生計困難,包含傷者後續的醫療、復健、聘請看護等費用,部分罹患身體疾病或慢性病的個案,也必須特別留意,適時提供疾病衛教及

用藥指導、協助就醫。因此,除了長期提供心理層次的關懷,更需要地方社政、衛政、勞政、教育、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等服務體系共同來協力,提供及時的轉介與支持。     這條漫漫的修復之路並不好走,政府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提供最堅定的支援。對此,衛福部啟動了太魯閣事件的心理重建計畫,將為期三年。但是,根據過去幾次類似事件的經驗,計畫往往未能好好落實。也因此,我在國會也將持續關注此專案的人力規劃、經費分配、協力單位、具體執行期程,希望盡可能敦促行政部門,建立長期可靠並保有隱私的心理支持服務。     災難事件下的救災人員     對於協助救難的軍、警、消防人員,由於目睹或經歷慘重死傷

的現場,是嚴重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次級創傷的高危險群。一如《火神的眼淚》劇中的細緻呈現,他們在救災工作結束後,可能持續出現的壓力反應,包括經驗重現、神經緊繃、逃避與麻木、惡夢連連、錯覺「回到過去」等等的狀況。     也因此,中央各部門如何積極協助前線的救援人員,長期可靠、保有隱私的心理諮商、輔導及精神醫療的資源,讓他們在回到原本的工作崗位後,能夠適時地尋求支持,至關重要。     然而,如同這本書所提到的,即使次級創傷確實存在,即使是在會接觸創傷的專業工作圈中,這個議題往往也不太被討論,警消單位可能有自己的職場文化,認為每個人會自己想辦法處理。     台

灣也有類似的情況,二○一八年普悠瑪事件後,曾經發生現場救難的消防員,事後疑似因為嚴重的PTSD,不幸走上絕路的憾事。對於救災現場一線人員的PTSD或次級創傷,至今仍不一定能得到適切的協助。     太魯閣事件後,一些基層警消同仁告訴我,面對日漸複雜、不同型態的災難與悲劇事件,其實仍有部分的警消主管階層,對於出勤後一線人員可能持續出現壓力反應的現象「不以為然」,並且用「我以前就是這樣走過來的」的態度,認為不需要心理諮商或治療的協助,甚至還可能私下嘲諷求助的同仁是「草莓」、「懦弱」。     對此,我在國會質詢時向內政部政務次長花敬群反映,警消主管階層應定期接受心理衛生相關訓練,逐

步建立正確的認知,理解當部屬、幕僚人員遭遇類似的困境時,能夠具備足夠的意識,並且提供適當的支持。     同時,基層警消同仁也反映,對於災難事件後續的長期心理支持,希望衛福部能以專案方式提供縣市資源,地方警消機關則透過宣導、主動告知專案資源在哪裡,讓基層同仁可以直接到衛福部專案提供的資源單位求助。並且基於個資保護,衛福部不得將實際使用心理支持資源的人員名單,提供給警消主管機關。     創傷、PTSD等經驗,是我們在人生歷程中,都可能遇到的困境,不該因此被劃上草莓、懦弱的標籤。相關行政部門何提供長期、穩定的支持,營造友善心理健康的職場環境,並提供一線救災人員足夠的支持,是我持續

關注的課題,這也是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政府,責無旁貸的任務。     也期待,能夠有更多這樣的書籍,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具體的案例分享,讓更多人了解什麼是創傷與次級創傷,讓你我、一線助人工作者,獲得社會更多的理解與支持。     由衷感謝每一位助人工作者,陪伴每個生命度過那段艱難的歷程。     (節錄自本書推薦序)   什麼是次級創傷 潔妮絲的工作是接聽緊急報案專線,現在她垂頭坐著,難受地訴說自己的經歷。她說:「我睡不著。就算睡著了,也會做惡夢,和工作有關的恐怖惡夢。但是這沒有道理啊!」潔妮絲的聲音明顯透露出痛苦與挫敗,「我明明沒有見過通話對象,可是他們居然會出現在

我的夢裡,這根本說不通啊!」 泰瑞莎到朋友家坐坐,朋友的老公遇到了一場嚴重的車禍,人才剛出院。當話題繞著車禍打轉時,朋友就會顯得特別激動,這讓泰瑞莎非常擔心。朋友生氣地說:「我不想談車禍這件事。他一直說一直說,我要受不了了!這樣老是講個不停,只會讓我很害怕而已。」朋友全程都表現得異常憤怒激動,泰瑞莎只好提早回去了。 上面是「次級創傷」的兩個例子。次級創傷(secondary trauma)有時又稱「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與受創族群往來的人都可能會遇到,像是居家照護員、警消人員、緊急救護技術員、治療師、護理師等。照顧患者的家屬也可能會受到影響,就像泰瑞莎的朋友一樣。 

簡單來說,次級創傷是以間接的方式接觸到創傷事件,通常是因為聽到了受創當事人的詳細描述。不過,目擊事件或是看到事件影像也可能會導致次級創傷。就像潔妮絲和泰瑞莎的朋友一樣,受到次級創傷衝擊的人情緒可能會變動,情感可能會受損,還可能出現一反常態的想法與行為,讓親友覺得他們像變了一個人。不只如此,身體也可能會冒出症狀,包含睡眠障礙、飲食困難、心血管毛病、慢性疾病等。 創傷與次級創傷 定義上,創傷是指經歷的事件會讓人平時使用的因應方式難以負荷,而且有害身心。典型來說,這類事件會危及生命,或是對身心的完整性造成威脅,諸如身體傷害、情緒虐待、霸凌、社區威脅、性暴力、忽視冷落、職業危害(像是軍警消人員)等,這

些可以歸類為「直接創傷」(direct trauma),不過通常只會用「創傷」(trauma)來表示。

探討派出所所長遴選之誘因設計:以臺北市政府警察局為例

為了解決全台警局數量的問題,作者蕭建宏 這樣論述:

有鑑於臺北市政府警察局派出所所長人才斷層的問題,本研究為提升警察幹部擔任所長之意願及動機,探討相關誘因機制與評量方式。首先進行問卷調查,以臺北市所屬現職92位派出所所長為樣本,從「遴選制度」、「工作環境」及「陞遷制度」等面向蒐集誘因設計的意見,以及所長遴選的評量精進作法。其次,進一步實施深度訪談,以驗證誘因機制設計之可行性。依據本研究結果,提出下列四點結論:一、造成擔任所長意願低落的成因眾多,包含派出所工作環境變化、陞遷制度不周以及警察幹部心態世代差異等。二、問卷調查誘因設計平均得分最高的是「工作環境」面向、次高的是「陞遷機制」面向,二者相差甚微,得分最低的為「遴選制度」面向。三、經訪談驗證

各面向中得分較高之誘因機制均為可行。四、所長遴選應簡化筆試,加重面試權值,並增加情境題材。此外,本研究分別針對警政機關與警察幹部,提出相關建議如下:一、警政機關:(一) 短期因應作為:1. 落實代理,增加第二副所長。2. 獎勵差異,增加人事積分。3. 連結任用,陞職優先考量績優所長。(二) 中長期因應作為:1. 減化業務,合理績效制度。2. 辦理職前訓練,強化所長職能。3. 簡化筆試,增加面試情境。二、警察幹部:(一) 改變思考,看出價值。(二) 駕馭壓力,迎接挑戰。(三) 勇於任事,激發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