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館鄉農會食品加工廠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財務管理系碩士專班 周建新所指導 劉秀芳的 結合在地文化元素之農企業創新個案研究:御品屋實業公司為例 (2017),提出公館鄉農會食品加工廠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御品屋、在地文化元素、創新。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許淑娟所指導 陳湘文的 苗栗公館地區紅棗的空間分布與產銷變遷 (2014),提出因為有 公館、紅棗、小農經濟、友善農業、農業糧食鏈的重點而找出了 公館鄉農會食品加工廠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公館鄉農會食品加工廠,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結合在地文化元素之農企業創新個案研究:御品屋實業公司為例

為了解決公館鄉農會食品加工廠的問題,作者劉秀芳 這樣論述:

農業是本國發展之根本,過去成功扮演了「台灣經濟之母」的角色,舉凡人口、糧食、能源、環境等課題,均與農業息息相關。近年來世界各國包括台灣已逐漸轉向新的議題,像是糧食安全、生態環境、文化景觀等,並鼓勵農民重新塑造新的競爭力與生產力,加速農業結構的調整。以知識的市場化與商品化,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增加農民所得」的方向去發展,促進農業朝向企業化與國際化之經營。本文個案以御品屋公司為例,說明公司導入創新計劃,透過與委外加工廠商合作,使食品加工流程更加透明化,並精選10種台灣在地農產品,交由專業第三方檢驗單位,為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提供了更多一層保護,除此之外,結合在地觀光資源與產地資訊,提升產地觀光的附

加價值,使地方產業升級。關鍵字:御品屋、在地文化元素、創新

苗栗公館地區紅棗的空間分布與產銷變遷

為了解決公館鄉農會食品加工廠的問題,作者陳湘文 這樣論述: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摘要研究所別:地理研究所教學碩士班論文名稱:苗栗公館地區紅棗的空間分布與產銷變遷指導教授:許淑娟博士研究生:陳湘文論文內容:共一冊,約8萬餘字,分5章16節,並以1755字扼要說明內容。摘要臺灣農地原本就存在著規模狹小問題,再加上耕地日趨變更為工商用地甚或是休耕的情況下,「小農經濟」成為目前臺灣農業發展的特色。本文以苗栗公館的紅棗農業作為臺灣小農經濟的研究個案,試圖以「農業糧食鏈」為研究概念,探討是在什麼樣的時空脈絡下,公館鄉石墻村成為紅棗農作栽種的起源地?又公館作為全臺灣唯一的紅棗專業生產區,在其發展過程中,從生產到運銷以及農場土地的使用權、國家的農業政

策、國際貿易中的競爭性商品等機制,如何影響紅棗產業發展?又,近年蔬果農藥殘留事件頻傳,加上三聚氰胺毒奶粉及黑心地溝油等食安風暴的氛圍下,臺灣小農面對此一大環境的變動,公館農會推動友善農業對紅棗的產銷空間及經營帶來什麼影響?基於上述研究動機,形成本研究的三項研究目的。(一)釐清公館紅棗農業發展背景及其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條件。(二)探究影響公館紅棗栽植與空間分布的機制。(三)分析公館推動友善農業對紅棗產銷經營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紅棗自中國引進臺灣,是一個偶然的契機。公館紅棗的起源為陳煥南先生於清光緒元年(1875),回廣東省親時攜回兩株棗苗,栽種於公館石圍墻庄的自家庭院內。而在此處栽植成功因公館

石墻一帶的地形、氣溫、日照、以及土壤等環境條件適合紅棗生長。爾後紅棗的擴散與限制,深受兩岸政治關係轉變影響,隨著兩岸貿易漸趨自由開放,面臨大陸紅棗乾低價競爭下的公館紅棗,在政府推動觀光果園休閒農業以及社區總體營造後,改變銷售策略以鮮果和乾果並行銷售。公館紅棗的空間分布主要集中在石墻村,而福星、福基、館南及中義四村,在地理空間上,因地緣位置鄰近紅棗發源地,得以擴展,但皆呈現小規模且零星分布。除了自然條件的影響外,人文條件的部分,影響公館紅棗農業擴張的機制,從糧食鏈的「農業投入」而言,紅棗苗木的取得、生產知識與技術的諮詢等,皆是公館農人投入紅棗栽植須跨越的門檻。而這門檻不僅僅只是資金的投入,農人尚

須設法加入地方性的「社會網絡關係」,透過血緣或地緣關係取得苗木,加入產銷班獲取生產知識、技術的諮詢與農業資材、農機設備的補助。此外,國家農業政策以及地方政府對紅棗特作的補助,皆是促進紅棗農業發展的有利因素。運銷部份,大多數的棗農選擇繳交農會或販子。過去農會協助棗農將紅棗運銷到各行口及果菜市場拍賣,但此種方式讓紅棗淪為市場喊價的廉價農產。販子批發也是隨地喊價,棗農只能任其開價。因此,設法促使紅棗農業升級,改變慣行農法,以無毒方式栽培提升農產品質,提高農民收益,成為地方農業永續經營的首要目標。公館紅棗長期面臨大陸紅棗競爭,國內市場幾乎被低價紅棗壟斷,但近年蔬果農藥殘留及食安風暴問題,提供了公館紅棗

新的轉變契機。在市售中藥材不安全性的隱憂下,公館農會意識到,地方農業必須改變,才能與大陸紅棗競爭。自2001年起,農會輔導棗農朝「吉園圃安全蔬果標章」、「產銷履歷產品驗證」及「公館紅棗產地團體標章」等友善農業目標努力。截至2014年為止,通過吉園圃檢驗的棗園,佔公館紅棗生產面積的1/3 ,主要集中在石墻村。分析其空間分布:鄰近主要幹道的棗園多為經營觀光果園,而離主要幹道較遠的產業道路周邊棗園,難招攬遊客,為提高其作物價值,棗農選擇從事吉園圃及產銷履歷驗證方式經營。這一波波自農糧鏈中生產者端的調整,接連也影響了末端的銷售通路。自友善農業推動後,棗農可選擇的銷售通路更多更廣,除了量販通路全聯蔬果區

以及有機店舖通路之外,103年也增加了農民可自產自銷、地產地銷的公館農民直銷站。讓農民成為自己農產品銷售的主人。自此,公館棗農不再僅是傳統弱勢的生產者,也開始成為紅棗糧食鏈的運銷者,打破傳統農業鏈結中的權力結構,過去農產品的利潤分配掌握在加工者與運銷者手上,現在,棗農終於可以拿回原本應屬於他們的銷售權力與利潤。為了維持農業利潤,農民會持續以無毒、友善方式耕種,這不僅能使得環境永續,也讓紅棗小農經濟得以永續。藉此苗栗公館紅棗小農的成功發展模式,在反映臺灣農業產銷經營困境的同時,也提供了臺灣小農一個可能的發展方向作為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