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化局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前文化局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信安,孫曉彤寫的 足球家庭指南:輸贏以外,一顆球打破傳統教育框架,踢出孩子創造力。 和林倖妃的 岸邊書藏:一座翻轉城市的圖書館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影/評比殿後、行銷績效欠佳宜蘭縣文化局挨議員批也說明:江碧華說,前文化局長(現任體育署長)林德福有所謂點子王的稱號,但這些年來文化局辦活動,沒有點子,沒有創意,她認為最缺乏的是行銷。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網路與書出版 和天下雜誌所出版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王麗雁所指導 楊錦津的 彰化縣福興穀倉書法公共道場個案研究 (2019),提出前文化局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書法公共道場、漢字書法、藝術教育、閒置空間再利用。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社會教育研究所 李 瑛所指導 葉金鉦的 公立博物館業務委託經營管理效益研究 (2003),提出因為有 公立博物館、政府業務委託辦理、公辦民營的重點而找出了 前文化局長的解答。

最後網站首長介紹 - 新北市文化局則補充:文化局 局長龔雅雯. 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 經歷: 新北市政府參事(106年-108年).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局長(104年-106年).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前文化局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足球家庭指南:輸贏以外,一顆球打破傳統教育框架,踢出孩子創造力。

為了解決前文化局長的問題,作者陳信安,孫曉彤 這樣論述:

  *完整呈現台灣唯一具有AFC「職業級」教練證書的足球教練陳信安的教學理念。   *作為足球教練同時也是足球員的家長,陳信安親述足球如何能培養孩子心智成長,養成團隊精神、自律與獨立思考等品格。   *扭轉足球運動與學業是不能並存的固有觀念,相反地,足球能拓展超乎一般人想像的視野;比賽輸贏不是首要的事,盡情玩耍與發揮才是最重要。   *讓足球進入家庭的Lifestyle會變得不一樣!家長在場外為孩子打氣,凝聚親子之間的關係,同時和其他足球家庭發展應援團的社群關係。   *陳信安扎根本土、取經國際,積極建立梯隊系統,促進台灣的足球風氣。   用足球培養小孩、激發快樂,發展新

的家庭生活風格。   陳信安是大家口中的足球「國腳」,後來成為國家代表隊總教練,更是台灣目前唯一的國際職業級教練。本書完整呈現陳教練的教學理念。台灣的孩子在面臨升學之際,往往得在課業與嗜好之間二選一,陳信安認為不必然如此,只要做好時間分配,學業與足球運動絕對可以並行。在足球場快樂奔跑的過程中,不是只有輸贏,更重要的是孩子學會自律、團隊合作、判斷與獨立思考。家長的支持與陪伴,和孩子共同探索更寬闊的人生視野,一個家庭因為足球而充滿凝聚力。足球也不僅是生活教育,這股「瘋足球」從家庭擴散到社群,它是一種Lifestyle,並能為體育、觀光、娛樂、文化產業帶來巨大的發展能量。   陳信安投身足球教育

,在本土扎根、取經國際,積極建立完整的梯隊系統,並把英超切爾西足球學校的專業訓練引進台灣。他的願景是透過推動職業俱樂部,啟動整個足球生態產業,希冀在未來台灣這片足球的沙漠上,開出更茂盛的花。   我教小孩子踢球,不是為了讓他們現在贏球,目標是要他們在十八歲之後發光發熱,成為頂尖的運動員。——陳信安 名人推薦 蘇麗瓊(台北市世大運執行長) 歐陽靖(潮人跑者、潮人設計師) 蔡依林(金曲歌后) 鄭同僚(政大台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負責人) 黑田和生(國家男子足球隊總教練) 許銘銓(八方雲集董事長) 徐國安(切爾西足球學校香港分校技術總監) 倪重華(音樂教父、音樂科技

學院基金會董事長) 陳怡光(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主任) 姚人多(社會學者 總統府副秘書長) 林德嘉(前中華民國足球協會秘書長) 何麗純(BabyHome執行長) 呂桂花(國家女子足球隊總教練、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副教授) 石明謹(知名球評)   聯合推薦  

前文化局長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正義終究沒有缺席 太原戰役指揮官王靖國將軍入祀忠烈祠

太原保衛戰,是國共內戰中最慘烈的一役。根據中國大陸2009年所攝製的紀錄片《決戰太原》報導,太原之役,是其所謂「解放戰爭」中,歷時最長、戰鬥最激烈、付出代價最大的攻堅之戰。

山西太原在國軍死守了六個多月,直到彈盡援絕,於 1949年4月24日城破淪陷,守城最高軍事指揮官第十兵團司令兼太原守備司令王靖國將軍被俘,兩年後病死於中共獄中。半世紀多來,此一悲壯、忠烈之事蹟,無形中已被湮滅。

然而,正義雖然遲到,終究沒有缺席,事隔七十餘年,今天(三月二十六日)上午八時三十分,陸軍司令陳寶餘上將主持了王靖國將軍入祀國民革命忠烈祠的儀式,算是政府正式還了王將軍一個公道。
參加此一入祀儀式的王氏家屬,包括王將軍的哲嗣王壽來、王福來與他們的家人,此外,還有中央軍事院校校友總會秘書長廖旭東少將、副秘書長鍾傳濤少將,以及山西同鄉代表徐寶壽等鄉賢多人到場觀禮。軍方莊嚴肅穆的入祀儀式結束後,王將軍的後人隨即在武烈士祠舉行了家祭。

入祀案申情人王壽來(前文化部文資局長)百感交集地對外表示,在1949年國共內戰的最後階段,徐蚌會戰結束不久,被三十多萬共軍團團圍困的太原城,岌岌可危。他同父異母的姐姐被共軍派遣入城勸降,王將軍對女兒說:「妳革妳的命,我盡我的忠」,由此亦可見出其奮戰不屈的決心。

王壽來固然很感謝現今政府肯定他父親英烈的事蹟,最終能讓其入祀忠烈祠,但此一作為來得太遲,他高齡的母親及長姐皆已謝世,她們生前若能親眼見到這一幕,必然很感安慰,而不至於抱憾以終。

去年八月底王壽來在臺北「華山光點電影館」發表了他個人贊助,由台北市前文化局長謝小韞監製,黃玉珊、陳堯興兩位導演聯合執導的紀錄片《故人故居故事,一代名將王靖國》,彰顯了王將軍當年率領軍民死守太原的英烈事蹟,也還原了國共內戰中最慘烈一役的歷史真相。

D82C3BA0-C560-426C-B94D-DC67F461405C.jpg

當時,應邀出席此一特殊題材紀錄片發表會的眾多來賓,包括電影界、藝文界、教育界、新聞界的朋友,他們在觀看此片時無不為之動容,甚至不禁熱淚盈眶。前國安會秘書長胡為真先生觀後致詞說:「所謂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我們應把自己所知道的真實歷史還原出來,讓國人知道我們的先人是如何用其生命捍衛這個國家。」

這部抱持「不容青史盡成灰」信念所攝製的紀錄片,引起相關政府關部門及人士的重視,對王靖國將軍得以入祀忠烈祠,顯然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凡此各方種種的努力,王壽來說他都看在眼裡,感激於心。

彰化縣福興穀倉書法公共道場個案研究

為了解決前文化局長的問題,作者楊錦津 這樣論述:

摘 要世界各國早已啟動文化資產的保存與活化工作,近年來臺灣對於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與活化亦逐漸重視,除了落實古蹟與歷史建築的保存,亦積極活化閒置空間。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度將漢字書法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書法是華人3000年的文化、思想與藝術的結晶,更是修身養生之道。研究者心懷推廣華人文化藝術的使命感,曾於彰化縣文化局任職,協助「書道館」與「書法公共道場」的設立。彰化縣福興穀倉建立於日治昭和十年(1935),雖然功成身退,但其老虎窗是國內外特殊建築,為全臺僅存,且留下的歷史空間紋理,也是日治時期一個重要製糖區,深具文化意義。政府於921災區歷史建築投入1.4億補助,於200

5年修復完成,雖然積極活化曾兩度成為閒置空間。研究者統整文獻文件並分析19位受訪者內容之研究發現:自2003年到2020年間「福興穀倉空間再利用之發展脈絡」、「書法公共道場」的蘊釀與形成、活動內容與執行成果以及永續經營之道。本研究發現:2003年何乏筆等三位學者於台北市紫藤廬所蘊釀的「公共道場」理念,結合了鹿港福興一帶的常民文化「書法」,實踐於彰化縣福興穀倉,這一個美好理想,即「書法公共道場」的形成,由關鍵者林俊臣老師所連結,因此「書法公共道場」是集結了一群文史工作者與當地書法家的智慧與貢獻所實現。2016年10月2日文化局與地方書法學會合作辦理活化運動,將書法之美注入穀倉,將沒落的榖倉營造為

「書法公共道場」古樸美學空間。不僅讓現代人珍視被忽略的華人書法,同時也為榖倉注入新生命,深獲大家好評。文化局2016年11月9日召開記者會正式成立「書法公共道場」,作為活化穀倉策略。多數受訪者,對於福興穀倉是一個具有濃厚歷史意味的空間,辦理「書法公共道場」相關活動來活化穀倉,多抱持肯定態度。普遍認為在穀倉寧靜的歷史氛圍下更能專注、與空間與自己與字帖對話、感覺舒服療癒,能在一個開放的公共空間與大家一同書寫的經驗特殊,亦可彌補學校藝術教育之不足,甚至自我文化修養等,形塑難得的體驗,以及認為穀倉從原來物質米倉,轉換為藝術教育空間的精神糧食場所,也就是「書法公共道場」與「歷史建築福興穀倉」的巧妙結合,

實在有相得益彰的效果。17年來,公部門嘗試活化穀倉,推出「地方產業交流中心」,再轉型到「文化展覽」,其過程遭遇重重困境,首先是穀倉的產權、所有權人與權利義務複雜問題,其次是水電費、歷史建築維護費龐大、政黨輪替以至於好政策無法延續,以及無專業策展、行銷與資金不足等問題,前文化局長陳文彬於任內已解決部分困境。歷經十幾年穀倉逐漸凋零,2020年5月27日彰化縣政府公告爭取4500萬元辦理福興穀倉第二次修繕,期待公部門能針對本研究所找出的病因,一一對症下藥,趁此修繕與後續經營一併徹底解決問題,以利穀倉活化。總之,文化發展與品牌塑造,皆需長年累月努力經營,福興穀倉作為「書法公共道場」相較於多數閒置空間轉

型為餐飲或展演空間等,是一件將既有空間與書法藝術作跨域結合,創造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新可能性,亦是一個活化歷史建築之獨特個案。研究者是介於公部門、地方與文化藝術屆之間的溝通橋樑,亦是一位藝術教育工作者,民眾參加「書法公共道場」的活動,其參與者本身也是藝術創作者,在穀倉裡體驗書寫樂趣或美好心靈饗宴,整個活動的進行過程,就是一件「公共藝術作品」,亦是一套「後現代創新美感教學」,期待公部門打破不同政黨的理念,維持福興穀倉好不容易形成的場所精神,以凝聚地方共識,並持續辦理活動與宣導,有助於穀倉活化及永續經營。很榮幸整個研究過程中,研究者有機會成為彰化縣文化局的書法業務承辦人,協助規劃執行,且與19位受訪者

之間有一段時間相處以及良好的互動與信任,無形中提升了本研究的品質,以及自我反思,亦滿足了自我成長成就感,成為當代多元文化的美感傳遞者。回顧整個執行與研究的過程,花費很多時間與精神相當辛苦,然而實在獲益良多,內心有一種無法言喻的感恩與感動!關鍵字:書法公共道場、漢字書法、藝術教育、閒置空間再利用

岸邊書藏:一座翻轉城市的圖書館

為了解決前文化局長的問題,作者林倖妃 這樣論述:

台灣十大非去不可圖書館票選冠軍 一座翻轉城市、凝聚眾人力量的圖書館—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     書中從兩個不同的面向,詳細解說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所蘊含的底蘊。   第一部份中詳述高市圖總館興建過程的點點滴滴,以及圖書館中幾項重要的特色,如記載大額募款人的感恩樹、小額捐款的捐款選書、由名雕刻家所完成的公共藝術《文化積澱》、以及圖書館中所珍藏的珍貴藏書等。藉由不同的特點,說明高市圖總館其獨特的不同之處。   第二部份詳述了幾位捐款人的人物故事。他們有的是捐出自己存了好久的撲滿的小孩、有的是經營壽司店的老闆、有在市場賣菜的菜販,雖然來自社會各個角落,但他們都擁有一顆「分享」的心。分享的不僅是知識

,更是和高雄這座城市分享他們對生命的體驗、對人生的期待,對父母的懷念、對子女的深愛、對所有的摯愛,以及曾經有的一切夢想。   「一座偉大的城市,必然要有一座經典的圖書總館」,隨著知識力量的散佈,城市將不再掌握在國家或是資本家手中,而是逐漸還給城市住民,成為真正適合人居住的地方。   二○一五年正式開放的圖書館,為高雄市最大的公共圖書館。在興建的過程中,經歷了許多的困難與幫助,但也受到了許多善心人士的捐助,才打造出這座獻給所以高雄市民的大禮物。   書中除了一一細數建造過程中來自善心企業的募款及民眾的捐贈,更介紹了圖書館中幾項重要特色。如由名雕塑家陳龍濱以書本為媒材堆疊雕刻、以達文西及達摩

為主題的作品《文化積澱》;特別蒐羅高雄相關書籍及東南亞語文的「高雄書」專區與多文化區;蒐藏了以余光中的第一本詩集《舟子的悲歌》為首的多本珍本的珍藏等。   除了硬體設備,書中更蒐羅了多位捐款興建圖書館的人物故事,他們可能是你每天匆匆忙忙趕到菜市場,遇到蹲坐在小板凳上賣著一把十五元空心菜的菜販;是在街上牽著孩子散步、帶著幸福微笑和你擦身而過的媽媽;是去路邊的便當店買排骨便當時,碰到的親切老闆娘。這些無數的「他們」開創出另外一種分享的形式。圖書館的興建,讓所有這些生活在我們周遭的人,因為曾有的過去,因為盼望著未來,透過書本作為參與改變的工具,分享了書中的觀念、價值、知識,分享源源不絕的資訊,這樣

的分享,不只是眾人智慧的傳承,更多人開放自己和這座城市分享他們對生命的體驗、對人生的期待,對父母的懷念、對子女的深愛、對所有的摯愛,以及曾經有的一切夢想。   高雄市立圖書館不只是一間圖書館,更是場人民自動自發升起的城市運動,他們參與、他們分享,他們也是我們,就在這場運動中,一起為「改變」的到來,開啟無限的可能,一切都在這座城市中,發生。   圖書館在不斷創新中被翻轉,也可能就此翻轉了一座城市的命運。這是高雄,正在邁向偉大的城市,一座試圖從國家、從資本家手中奪回主導權,一步步創造自己命運的城市。 名人推薦   天下雜誌群創辦人暨董事長 殷允芃   國家圖書館館長 曾淑賢 作者簡介

林倖妃   現為天下雜誌資深主筆,擔任記者二十年。   從小在高雄生長,從國小到高中最常待的地方就是圖書館,在啃食散文、小說中度過孤獨的青春歲月。研究所畢業後返回高雄,曾在民眾日報、中國時報跑新聞,親眼見證這座城市的荒涼與蛻變。 序  讓書心從高雄出發 曾淑賢 前言  岸邊書藏   Part1-1  沙漠開出一朵花—最好的禮物 Part1-2  點亮光明的燈—企業募款 Part1-3  扉頁的密語—捐款選書 Part1-4  達文西與達摩的相遇—公共藝術 Part1-5  從流動走向永恆—高雄書和多元文化區 Part1-6  往事不曾如煙—關鍵出版 Part1-7 

給我一支槓桿—雲端書庫@高雄 Part1-8  聆聽書的心跳—採購鬆綁 Part1-9  樹中有書  書中有樹—懸吊式建築 Part1-10 和這座城市一起呼吸—不斷奔跑的團隊   Part 2-1分享,我們一起打造的那場感動 Part 2-2小豬撲滿的禮物—陳元植 Part 2-3機會來了不要放棄—高英士 Part 2-4共好成就無限大—薛進強 Part 2-5黑手的快樂—黃琨明、丁麗珍 Part 2-6生命的救贖—康許秀鳳 Part 2-7腰包裡的三千元—賈淑伶 Part 2-8愛始終存在—陳和男、龔麗琴 Part 2-9誰最有勇氣—徐菁瑩、朱好芬   Part 3 邁向偉大的起點 推

薦序 讓書心從高雄出發   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的興建和營運,被作者形容為「沙漠開出的一朵花」,也是送給高雄人的最佳禮物。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娓娓道出高市圖興建過程的點滴,也抒寫出隱於新穎大器建築背後的捐款人故事。筆者從民國九十九年參與新館籌建,協助策劃「新時代圖書館展覽」,讓高雄市民對未來的圖書館有一美好圖像,之後,參與競圖評選、繪本中心規劃、細設審查……,在每一階段的參與歷程中,充滿興奮、感動與期待。這座圖書館不僅翻轉高雄市,也將帶領台灣的公共圖書館建設,往前大步邁進。   本書第一部分,敘述高市圖的創建及其特色。內容從圖書館建造到奔跑不歇的經營團隊;從企業募款、選書到採購鬆綁;從往事不

曾如煙的「關鍵出版」到資訊尖兵新潮的「雲端書庫」;從「高雄書」散發的在地情到「多元文化區」綻放的東南亞色彩。還有「文化積澱」裡達文西與達摩的相遇,懸吊式建築噴灑「樹中有書,書中有樹」的意象……在在呈現了高市圖營運的「革命性」,也翻轉了高雄整體的命運。   偉大的城市,是因為有守護文明的圖書館;偉大的圖書館,是因為有顧惜文化的有心人。由於他們無怨無悔的付出,產生許多感人肺腑的事蹟,也發生無數動人心弦的故事。細數捐款興館的人物誌,是本書第二部分內容。五元、十元的捐贈或「小豬撲滿的禮物」,訴說愛心從細微處積攢的道理。關懷文化,奉獻自己,分享「共好成就無限大」,獲得「黑手的快樂」。「生命的救贖」和「

愛始終存在」,揭示愛來自卑微人物、單純事蹟的秘密。   詩人余光中曾寫《讓春天從高雄出發》的詩篇,詠嘆高雄的風采。身為高市圖的圖資人,應有「讓書心從高雄出發」豪氣干雲的氣慨!不僅要帶動高雄人的閱讀風氣,還要帶動全臺人的閱讀風潮,隱然有打造一方熱愛閱讀的氣魄。   「讓春天從高雄出發」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但它只是一道自然景觀;「讓書心從高雄出發」,是關乎人心的心智工程,是一道人文情懷的風景。讓我們高舉書心大纛,以帶動閱讀風潮,從南到北,從西徂東,從街巷到僻壤,從都市到鄉村,要把這書心這風潮傳遍臺灣每一寸土地,淪肌浹髓沁入全民的每一寸臟腑,要讓這裡的書潮像這裡的浪潮,洶湧著本土,也洶湧著國土,澎

湃著港灣,也澎湃著臺灣!我們虔誠祝願,也虔誠期盼! 國家圖書館館長 曾淑賢 撰 前言  岸邊書藏 這本書與其說是描寫這座岸邊的圖書館,不如說是關於這座城市以及城市的力量。 故事起源於兩年前,文化局長史哲在一次聚會中,談到尚在興建中的圖書館。 他說:過去,民生路的舊圖書總館是國民黨黨部改建,裡面根本沒有書,現在,我們要為這座城市建一座圖書館,但是沒有錢。 「我們運用點光明燈的概念,跟高雄人募款,」他說,「我的同事跑遍廟會等大小活動,只要有人潮的地方,他們就站上肥皂箱告訴大家,高雄的孩子想要『讀冊』,但是市政府沒有錢買書。」 「高雄雖然是勞工都市,但大家一聽到是要買書,都願意掏出錢來,」史

哲說,有個賣二手機車的老闆原本要捐五萬元,自己加碼到一百萬元,還有賣菜的、賣便當的……。在他的描述下,一個個人物就像「布袋戲」般鮮活了起來,走上了舞台,說起自己的故事,每個故事就這樣串連出這座城市的厚實底蘊。 近年台灣的經濟陷入停滯,失業率居高不下,連求生存都不容易,但聽到要買書,做麵包的、修機車的、賣麵的來自各行各業,從大老闆到小朋友,沒有人遲疑。捐款的額度就這樣不斷累積上升,每一天的數字都會傳到史哲的手機。 說著說著,我眼前的大男人突然語塞,眼眶也紅了。「想到要讓孩子『讀冊』,大家都不手軟,高雄人真的很想、很想要翻身,」扁平的聲音流洩出史哲極力壓抑的情緒。 一座積極轉型的工業城市,一支兼具

創意與執行力的團隊,一股沛然匯聚的強大社會力,促成一個「奇蹟」的誕生。 於是,這本書的構想應運而生。 鄰近港口岸邊,位在亞洲新灣區的高雄市立圖書館,在二〇一四年十一月十三日開幕,不但旋即成為地標,帶動城市閱讀風潮,更吸引源源不絕的觀光人潮,在二〇一五年十月獲票選為「台灣十大非去不可圖書館」第一名,成為網友心目中最想要推薦給國人的圖書館,也彰顯出其獨特的文化魅力。 但到底是什麼因素,造就它無與倫比的魅力?在第一部十個章節中,可以看到這座圖書館從策劃開始,就不僅只是一座「圖書館」,而是一支翻轉城市的槓桿。

公立博物館業務委託經營管理效益研究

為了解決前文化局長的問題,作者葉金鉦 這樣論述:

本研究係透過文獻探討、問卷調查、專家訪談等研究方法,探討我國公立博物館業務委託經營管理之成效及其所面臨之問題,並透過量化調查及質性訪談,提出研究發現及結論建議,以提供其他公立博物館作為經營管理決策之參考。 本研究以「達成博物館設立之宗旨及功能任務」、「確保博物館應盡之社會公益責任」、「強化政府部門之決策及施政能力」、「提高民間廠商參與公共服務之意願及經營獲利之能力」四項研究指標,針對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台北當代藝術館之公私部門員工進行意見調查。另與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台北當代藝術

館之公私部門經營決策者進行專家訪談。 量化調查結果有九項發現、質性研究結果有十五項發現,研究者亦針對公立博物館業務委外提出十項結論:(一)釐清核心專業、慎選委託範圍;(二)避免全盤移植、慎擇委外策略;(三)合理審慎評估、設計委託機制;(四)既策略又聯盟、妥處夥伴關係;(五)保留適當人力、落實監督管理;(六)預留因應機制,擬妥應變計畫;(七)公務資源釋出、避免行政干擾;(八)規範商業導向、兼顧經營空間;(九)培訓委外專業、建立諮詢機制;(十)契約知識管理、經驗有效傳承。 本研究針對公立博物館經營管理亦提出十項建議為:(一)重視學術養成教育,提昇全民文化素養

;(二)在職人員培訓進修,提昇核心專業能力;(三)廣泛扶植民間團體,營造專業市場機制;(四)策略聯盟積極整合,擴大資源共享理念;(五)設立專責主管機關,儘速研訂專業法規;(六)善用社會資源參與,提昇自主經營能力;(七)預算財務管理鬆綁,創新文化創意產業;(八)人事晉用管理鬆綁,靈活引進多元專業;(九)發展數位博物館,終身學習無障礙;(十)運用科技簡化流程,提升為民服務效能。 研究者認為政府應檢討現行博物館業務委外或行政法人等政策之背後精神,將其真諦直接運用在博物館業務之監督管理上,授與各博物館將其「博物館教育功能之遂行」、「服務品質之提昇」及「民眾之最大利益」視同「鐘擺理論

」之中心吸引子,在鐘擺之最大擺蕩空間範圍內,亦即政府部門介入程度之兩極範圍內,授權由負擔成敗責任之各博物館館長,自主決定其經營管理模式,政府主管部門僅需監督其經營績效,而非過度介入行政運作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