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補助方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勞工補助方案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VirginiaEubanks寫的 懲罰貧窮:大數據橫行的自動化時代,隱藏在演算法之下的不平等歧視 和羅伯特‧L‧克里茲曼,傑夫・布斯的 展望新時代:設計嬰兒、明日的代價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救命錢即將入帳!臺東縣政府公告多種勞工防疫紓困方案並推出 ...也說明:臺東縣政府公告多種勞工防疫紓困方案並推出臺東專屬補助計畫助度難關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臺東縣許多產業面臨嚴重的衝擊,業者因業務緊縮資遣部份員工、減班休息或者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寶鼎 和好優文化所出版 。

中臺科技大學 長期照顧碩士學位學程 許哲瀚所指導 楊珮雯的 青年照顧服務員職涯發展之探討 -以中臺灣為例 (2021),提出勞工補助方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青年照顧服務員、職涯發展、留任意願。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金融與國際企業學系金融碩士在職專班 陳宗岡所指導 李金治的 新冠肺炎疫情對勞工紓困貸款的作業風險反思策略之研究-以公股銀行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勞工紓困貸款、新冠疫情、作業風險的重點而找出了 勞工補助方案的解答。

最後網站響應友善家庭信義房屋這3項員工福利好貼心則補充:新北市勞工局鼓勵企業制定友善員工家庭、男女員工平等的福利措施並提供 ... 萬元的彈性福利「信福幣」等,也都享有近百堂教育訓練課程與外訓補助。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勞工補助方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懲罰貧窮:大數據橫行的自動化時代,隱藏在演算法之下的不平等歧視

為了解決勞工補助方案的問題,作者VirginiaEubanks 這樣論述:

2019年莉莉安・史密斯圖書獎(Lillian Smith Book Award)、 2018年麥加農中心圖書獎(McGannon Center Book Prize)獲獎作品   本書揭露高科技工具影響人權與經濟公平。 看似客觀中立的機器運算, 可能在學習人類提供的資料後, 再複製社會偏見與歧視,形成「自動不平等」!     ▴美國印第安納州在三年內駁回100萬人的醫療照護、糧食券和現金救濟申請,只因為資格自動審查機制把不完整的申請錯誤統統歸結為申請者未能配合。繁瑣的行政程序和不合理的期望使人們無法獲得應得的利益,只有少數幸運兒得以獲得公共資源。     

▴▴洛杉磯由於住房有限,當局採用一種演算法,計算成千上萬名無家可歸者的「相對弱勢」,並按照優先排序提供這些人住房服務與資源。然而,這套系統會跟警察系統共享貧窮人口和工人階級的個資,造成窮人與犯罪分子輕易被歸納為同一個分類,否決了他們的基本權利,損害了他們的人性與自主權。     ▴▴▴賓州阿格勒尼郡的風險預測模型以統計數據來預測哪些家庭會虐童、哪些人是問題父母,但數據庫的資料來源卻集中在仰賴公共資源的低收入家庭。光是在2016年,模型預測的1萬5139筆虐童報告中,就有3633筆不正確;在此同時,數千個貧困家庭與少數族群的生活早已無端遭受侵入及監視。     進入數位時代以來,

金融、就業、政治、衛生和公共服務、治安管理等領域的決策都經歷了革命性的變化。如今是由自動化系統而不是由真人來掌控哪些社區受到監管,哪些家庭獲得需要的資源,或是哪些人該接受詐欺調查。雖然人人生活在這種新的資料制度下,但侵入性及懲罰性最強的制度,卻完全針對窮人所設計。     政治學家維吉妮亞・尤班克斯在本書中,有系統地探究了資料探勘、政策演算法、預測性風險模型對美國窮人與勞工階級的影響。書中充滿了令人揪心、瞠目結舌的故事,例如印第安納州一名婦人因為癌症末期住院治療,錯過了重新認證補助資格的預約,被取消福利救濟;賓州的某個單親媽媽每天都擔心失去女兒的撫養權,只因她符合某種統計形象。  

  美國一直以來使用最尖端的科學與技術來遏制、調查和懲戒窮人。「數位追蹤」與「自動化決策系統」就像以前的郡立濟貧院以及科學慈善運動,讓中產階級看不到貧困,讓國家抽離了道德規範,做出非人道的選擇:誰能獲得溫飽、誰得挨餓受凍;誰有住房、誰依舊無家可歸;政府應該拆散哪些家庭。在這過程中,它們更削弱了民主,背叛了人們最珍視的民族價值觀。     也許,貧窮並非我們都需要馬上面臨的課題,但在演算法的使用之下,所有人都將無可避免地受到資源分配的影響。這本研究深入、慷慨激昂的好書來得正是時候!   本書特色     1. 綜觀書市,大部分類似的書籍都僅探討演算法對於社會的影響,很

少有如本書一樣聚焦於「貧困」議題;而這個問題並不單單只會發生於窮人身上,因為演算法讓所有的人都有可能遇到類似的困境。這樣的主旨使本書在相關作品中更顯獨特。     2. 本書特別針對公共福利相關的措施來做描述,從事社會福利相關職業、關注當今貧窮社會議題的讀者,或是對科技應用於社會福利制度有興趣的讀者,在閱讀完本書之後,都能對貧困現象的產生與發展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權威推薦     呂建德/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巫彥德/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李建良/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科技部「人工智慧的創新與規範」專案計畫總

主持人   李政德/成功大學數據科學所教授   杜文苓/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院長   林文源/清華大學人文社會AI應用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林佳和/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洪敬舒/臺灣勞工陣線協會研究部主任   張國暉/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風險社會及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張烽益/臺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劉揚銘/自由作家   劉靜怡/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專任教授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序)   國外好

評推薦     「這本書十分駭人。不過,讀了以後,你將變得更精明,更有能力去尋求正義。」——娜歐蜜・克萊恩(Naomi Klein)/《震撼主義》(The Shock Doctrine)作者     「尤班克斯在書中精采地記錄了自動化時代『另一半的人如何生活』,並揭露一道新的數位鴻溝:一個使最邊緣化的社群身陷困境的全面監控網路。這本震懾人心、發人深省、充滿人道關懷的好書,揭露了資料導向的政策所造成的反烏托邦,並敦促眾人創造一個更公正的社會。」——阿朗卓・尼爾森(Alondra Nelson)/《DNA的社會生活》(The Social Life of DNA)作者    

 「在這本發人深省的好書中,尤班克斯讓我們看到,現代社會雖有表面的改革,但我們針對弱勢族群所制訂的政策,依然是由古老的濟貧法所主導,而那些法條只會排擠並懲罰社群中最貧困的人。」——弗朗西絲・福克斯・派文(Frances Fox Piven)/《規範窮人》(Regulation the Poor)作者     「這是今年最重要的科技好書。如今每個人都擔心網路對民主的影響,但尤班克斯指出,我們面臨的問題遠比『假新聞』更嚴重——自動化系統鞏固了社會與經濟不平等,破壞私人與公共福利。尤班克斯深入研究歷史與報告,幫大家更瞭解我們面臨的政治與數位力量,以便更有效地反擊。」——阿斯特拉・泰勒(Ast

ra Taylor)/《人民平臺》(The People’s Platform: Taking Back Power and Culture in the Digital Age)作者     「這本書清楚地揭露美國的體制(從執法到醫療、再到社會服務)日益懲罰窮人,尤其是有色人種。如果你擔心美國現代工具的不平等,這是一本必讀的好書。」——桃樂西・羅伯茲(Dorothy Roberts)/《殺死黑人》(Killing the Black Body)與《瓦解的關連》(Shattered Bonds)作者     「這本書是寫給所有人看的,包括社群領袖、學者、律師、接受政府援助的人以

及需要更深入瞭解『靠數位產業致富的國家如何利用技術來創造並維持永久性下層階級』的人。這是為我們這個時代撰寫的書。」——馬基亞・西里爾(Malkia A. Cyril)/媒體正義中心(Center for Media Justice)的執行董事與共同創辦人     「想瞭解資訊科技對美國邊緣化人口的社會影響,這本書是近期最重要的書籍。當我們開始討論人工智慧危害人類的可能性時,尤班克斯的這本書應該列入必讀書單。」——伊森・佐克曼(Ethan Zuckerman)/麻省理工學院公民媒體中心主任     「內容驚人,精采萬分⋯⋯誠如尤班克斯所述,自動化加上不顧道德又講究效率的新技術,不

僅威脅到那些社會視為可有可無的數百萬人,也威脅到民主。如果你想瞭解這個數位夢魘如何深入我們的體制並試圖規範我們的生活及你該如何挑戰它,這是一本必讀的好書。」——亨利・吉羅(Henry Giroux)/《身陷險境的大眾》(The Public in Peril:Trump and the Menace of American Authoritarianism)作者     「這是一個扣人心弦的精采故事,講述不良資料、劣質軟體、無能或腐敗官僚如何把弱勢族群的生活搞得天翻地覆。現在的治理往往隱藏在令人費解的法律與程式碼的背後,每個人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以瞭解現代治理的實際運作。」——法蘭克・

帕斯夸(Frank Pasquale)/《黑盒子社會》(The Blackbox Society: The Secret Algorithms That Control Money and Information)作者     「尤班克斯的新書講述正在興起的監控國家,這個精采的故事令人震驚。『數位濟貧院』不斷擴大網絡,與其說是為了幫助窮人,不如說是為了管理、約束、懲罰窮人。閱讀這本書,並加入尤班克斯的行列,一起反對這個網絡所造成的不公正吧。」——桑福德・施拉姆(Sanford Schram)/《福利用語》(Words of Welfare)與《懲罰窮人》(Disciplining th

e Poor)作者

勞工補助方案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飄洋過海來台灣念大學的馬來西亞、港澳僑生,畢業後在台工作,也有人受到疫情衝擊、薪水減少,但還沒取得永久居留證之前,難以申請勞工紓困,像是勞動部最新推出的現金補助,月薪介於2.4萬到3.48萬元的勞工,如果薪資縮水兩成,可請領一萬元,這方案有納入新住民外籍配偶,不過留台工作的僑生,就沒列入補貼對象。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
534481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青年照顧服務員職涯發展之探討 -以中臺灣為例

為了解決勞工補助方案的問題,作者楊珮雯 這樣論述:

高齡化是全球的趨勢,長期照顧人力缺口是各界關注的重大議題,目前照顧服務員仍以中高齡為主力族群,教育體系已將長期照顧人才培育工作向下紮根至高中教育階段,可見青年世代為照顧服務人力迫切需要的資源。然照顧服務員職涯晉升管道未臻成熟,難以成為年輕人的職業選擇,相關科系畢業生投入意願低且流失情形嚴重。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年照顧服務員職涯發展及留任意願的關聯,採橫斷式相關性研究,使用自擬職涯發展及留任意願問卷作為研究工具,經專家效度檢定(CVI>0.9)及內在一致性檢定(Cronbach’s α = 0.81),問卷內容包含個人變項、職涯發展量表與留任意願量表。研究對象為16至29歲任職臺灣中部地區醫

療院所及長照機構的照顧服務員,於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間採滾雪球方式發出144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計129份,有效回收率為90%。 受試者平均年齡22.4歲,男女性別比為1:3,家人對工作普遍支持,多數由教育體系培育且領有照顧服務員單一級證照,工作性質以全職月薪佔多數,職場類型以醫療及機構住宿型長期照顧服機構為主,平均服務年資2年,薪資介於12,800-45,000 元/月,近五成受試者對薪資感到滿意。研究結果發現,在滿分為5分的評分標準下,職涯發展總平均值為3.81學習成長構面最高(3.88±0.71)及挫折衰退構面最低(3.17±0.84),留任意願平均值為3.36。年齡、

婚姻、家人支持程度、照顧服務員資格、單一級證照、平均月收入、薪資滿意度等變項對職涯發展達顯著差異;年齡、照顧服務員資格、平均每月收入、薪資滿意度等變項對留任意願達顯著差異;職涯發展與留任意願間達正相關(r = .385;p < .01)。迴歸分析結果顯示職涯發展的適應探索及學習成長構面對整體留任有12.7%預測力,適應探索構面對組織留任有7.9%預測力,可見職涯發展感受攸關著職業期限。 長期照顧服務單位要提供青年照顧服務員更佳適應探索及學習成長的工作環境,才能提升留任意願。期望本研究結果能回應照顧服務員產業缺乏青年人力投入的困境,有助於照顧服務員專業發展、專業角色的建立及改善人力資源管理

制度,並提升長期照顧服務品質。

展望新時代:設計嬰兒、明日的代價

為了解決勞工補助方案的問題,作者羅伯特‧L‧克里茲曼,傑夫・布斯 這樣論述:

  《設計嬰兒》     二○一九年,中國科學家賀建奎曝光中國已經掌握基因編輯技術,可以讓HIV患者生出不帶原的寶寶,而且是雙胞胎。但是他沒有因為這項技術曝光被大家讚譽,反而飽受抨擊。     神設下的關卡,由人類透過科學突破,真的那麼罪該萬死?     ▌不只是「生個健康孩子」▌     羅伯特‧L‧克里茲曼醫師,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以及梅爾曼公共衛生學院的精神病學教授,同時也是生醫倫理碩士班的主任。在本書中,他要與我們分享的是:當人類的科技可以突破神──或是遺傳上的限制時,生孩子就不只是「生孩子」那麼簡單。     健康,打勾;所以我們在自然受孕時碰到遺傳疾病時,可能會選擇人工流產的方式

進行「篩選」。講篩選太過沉重嗎?或者我們會說,讓一個「有缺陷」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這樣的人生會幸福嗎?我們有一個充分的藉口「篩選」掉這樣的胎兒,或者這樣的胚胎。胚胎的狀況是這樣的,我們可能是不孕症,所以要找一個最容易存活的胚胎。那麼,如果是在自然受孕的情況下,多次「篩選」仍避不開遺傳疾病,於是選擇人工受孕(也同時篩選胚胎)這麼做合理嗎?     ▌一張關於寶寶的清單 ▌     我們要一個健康的孩子,但光是這樣一個單純的期待,都可能碰到四個問題:     ①健康的定義是什麼?   ②試管嬰兒的適用範圍應該包括可以自然受孕的人嗎?   ③若不行,擁有生育能力的人,就沒有權利透過胚胎篩選擁有一個健

康孩子嗎?   ④若可以,我們要回到第一個問題:健康的定義是什麼?這樣的篩選合理嗎?     我們會說,遺傳疾病被篩選掉也合理吧?那麼疾病的定義是什麼呢?地中海型貧血?那麼,肥胖呢?肥胖被視為慢性病,被認為與飲食攝取有關,這又可能跟遺傳有關。而且,如果孩子不用怕發胖,那該有多好?     好的,隨著科技發展,肥胖可以放進來,那麼身高呢?那麼雀斑呢?那麼膚色呢?   但要是認為所有的人都能夠勾選想要的選項,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疾病」「缺陷」的定義應該是什麼?▌     亨丁頓舞蹈症(Huntington's chorea),當然是遺傳疾病;X染色體易裂症(FXS)也是。但克里茲曼醫師

在本書中提出,一部分的失聰社群、或者侏儒症社群,係將「失聰」或是「侏儒症」視作為特徵而非疾病。當他們期待透過人工生殖技術延續這樣的特徵時──這是應該被拒絕的嗎?     或者我們該問:有理由拒絕的嗎?     什麼是特徵?什麼是疾病?當事人認定的「特徵」,若被界定為「疾病」而期待延續,科技上可以達到這個目標嗎?若可以,倫理、甚至法律上可以接受嗎?     ▌你的清單要付多少錢? ▌     克里茲曼醫師要提醒我們的是:人工生育很貴。而當你有額外要求的時候,更貴。      所以,該不該補助無法生育的夫妻透過人工生殖技術生孩子?如果不,那麼就注定只有有錢人能付得起這張帳單;或者,沒那麼有錢的人去

便宜的國家生。     但是生育只能是有錢人的專利嗎?   健康保險為什麼不能保障生育權?     如果保障了生育權──那麼,窮人就只能接受「有缺陷」的孩子嗎?     克里茲曼醫師在本書中提到,關於預算的考量,其實是一開始就浮出檯面的問題。所以能夠負擔得起的民眾在美國進行試管嬰兒,負擔不起的民眾就去墨西哥,甚至去其他第三世界國家「買子宮」。     這樣的市場機制真的合理嗎?或者我們該問的是:人工生育,應該要由市場機制主宰嗎?     ▌被篩選的不只是胚胎,還有父母▌     社經地位篩選每一項尖端技術的使用者,要能夠成為一個完美北鼻的爸媽,首先,你得要有錢。     除此之外呢?克里茲曼醫

師在本書中提到,被篩選的從來都不只是胎兒、或胚胎,還有父母們。夠不夠有錢?是法律容許能夠擁有小孩的構成嗎?(同性夫妻,跨性別夫妻,又或是單親──那麼,有資格進行人工生育嗎?)     社經地位、口袋深度,甚至你與伴侶的組成,或是你根本沒有伴侶。篩選父母們的標準不僅只是社會認知,連帶宗教、文化,甚至是年紀,都可以是標準。而在《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通過後,身在台灣的我們也沒辦法說,啊那是歐美先進國家的事啦。不是的,這些問題都已經在我們眼前。     只是我們還沒會意過來,這些問題會有多麼棘手而已。     《明日的代價(好評增訂版)》     ▌我們原來應該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加拿大重量級電商公司BuildDirect執行長、財經作家傑夫・布斯(Jeff Booth)認為,科技是造成通貨緊縮的產業,也就是讓人們花更少的錢、卻買到更好的產品的產業。     或許你會認為──這是在開玩笑吧?我們不是陷於物價高漲、收入卻沒有同步遞增的困境中嗎?布斯要提醒我們的是:看看我們手上的手機,想想黑金剛這類老式手機的價格。現代的手機更進步、更實用,擁有從前根本無法想像的功能與尺寸,卻只要老式手機十分之一的費用就能買到。     換句話說,物價實際上是下降的,而且是急速下降。科學與技術確實降低了我們的生活成本,但是什麼仍讓我們陷入高物價的困境中?     ▌46兆美元的經濟「成長」

,與185兆美元的債務▌     布斯在本書中要告訴我們的是:經濟成長乍看之下是可喜的,但是一美元的成長,需要負擔四美元的債務,這樣的「成長」,合理嗎?     這樣的困境當然不是一日之功。布斯在本書中表示,長期以來,各國政府為了追求數字上的成長,而拚命催發通貨膨漲,避免通貨緊縮;政府透過借貸來撒錢,促使各產業製造虛假的建設與發展。這個作法讓貨幣貶值──但各國之間卻又因為銷售上的競爭關係,而競相設法降低製造成本。於是我們看見物價雖然降低,但獲得工作的勞工,必須維持其低廉薪資;而薪資較高的勞工,則因為企業追逐降低成本而被拋棄。     換句話說,我們賣出更多產品、製造更多就業機會、更多GDP,也

讓商品變便宜;但不斷被壓縮的薪資,卻讓我們連這些已經變便宜的商品都負擔不起。     ▌AI或者可以幫上一點忙▌     在這樣的狀況下,AI與弱AI,以及能源科技的發展,或者可以幫上我們一點忙。     ▶AI可以更好地彙整更完整的資料,協助我們決策;也能夠有效降低各項人力需求、同時兼顧服務與產品品質。   ▶好比說自動駕駛汽車技術,不但能降低駕駛風險,也能夠讓政府在進行都市計畫時,有更明確的依據與方案來規劃交通政策。   ▶弱AI的發展與連結──好比我們手機裡的鬧鐘與行事曆的結合,或是各項SNS的演算法──則能夠在各層面上協助我們降低生活成本。   ▶科技也能夠幫助環保能源的發展,好比說,

若能在「能源儲存」的相關技術上有更多突破,乾淨、便宜、甚至免費的太陽能,便能夠協助我們擺脫環境汙染。     布斯認為,真正正向的經濟與技術發展,不該只是GDP的數字變化,而是落實在生活各層面上,讓我們迎向更有餘裕,也更舒適的未來。     ▌我們如何讓「不平等」變得可以被接受?▌     現今的發展造成諸多問題──貧富不均、政府失能、環境重度汙染、經濟上的各種危機與風暴;每一項危機,都會在或遠或近的未來對我們產生衝擊。最為迫在眉睫的,或許是經濟上的全球性不平等。     但布斯也要告訴我們:這樣的不平等,是無法被消滅的。真正的最佳解是:讓這個不平等變得可以「被接受」。     如何讓這個不平

等變得可被接受?布斯在本書中提出:     ▶透過基本收入保障,提高富人稅率,緩解不平等的壓迫感。   ▶透過技術發展降低人工需求,降低生活成本(如醫療)   ▶因為科技發展而成本已經非常低廉的產品與服務,企業應該要便宜、甚至無償提供。   ▶同時,政府也要停止透過舉債製造成長的假象。也只有政府停止這個行為,才能避免過度的債務負擔。     當然我們可以說,不管是要求政府停止舉債,或者企業無償提供產品與服務都太過困難,難以追求與實現。     但當原應享有的富足被竊取,經濟上與環境的壓迫與不平等席捲全球,便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台灣已經在面對的低薪、高物價、高房價,對照作者提出的各項警訊,或者就

是對我們最大的警告與啟示。

新冠肺炎疫情對勞工紓困貸款的作業風險反思策略之研究-以公股銀行為例

為了解決勞工補助方案的問題,作者李金治 這樣論述:

本研究乃以2021年在covid-19疫情的衝擊下,銀行業者在政府的紓困政策壓力下所產生的作業風險進行分析。若covid-19疫情已然成為常態,為避免群聚,銀行業者在政府的紓困政策壓力下,常常為了彰顯績效承受著極大的作業風險,尤其是勞工紓困貸款。雖然其可在網路上申辦及撥款,但因多數藍領階級的勞工對數位化的操作仍有困難,且銀行在硬體的配置上也是不足。而分流上班所造成的現場人力吃緊,對銀行業者也產生極高的作業風險暴露。因此,本研究乃針對公股銀行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對勞工紓困貸款的作業風險進行反思策略之探討。透過公股銀行個案來檢視其在配合政府的勞工紓困政策下所可能產生的作業風險,本研究期能提出建議來

降低公股銀行的作業風險。研究結果顯示:勞工紓困貸款政策應以符合資格設定而非人數限制來進行,避免造成群聚及社會亂象,亦讓此政策可以普惠於所有的勞工;此外,透過勞工局與國稅局等公部門的資料庫中去勾稽出符合申請資格條件者,由政府直接撥款到申請者的帳戶中,避免讓銀行業者跟勞工們陷入群聚及加班趕件的風險;再者,在配合金融數位化的升級下,銀行應同時作好資安與雲端投資的配套措施,讓台灣的金融產業在疫情過後能更加的繁榮與發展。本研究結果可作為政府及其他金融業承辦案件時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