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天岩紫雲寺地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半天岩紫雲寺地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鄭紅彬陳遲寫的 河北天津古建築地圖(上)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番路鄉半天岩也說明:半天岩鵝肉鴨肉小吃電話:05-2594335 地址:嘉義市嘉義縣番路鄉下坑村菜公店1號之3 ... 戶名:紫雲寺半天岩紫雲寺櫻園資訊:番路鄉159甲縣道至半天岩紫雲寺,由第三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柯耀程所指導 歐毓菁的 台南一、二級廟宇古蹟匾額榜書研究 (2014),提出半天岩紫雲寺地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榜書、匾額書法、台南廟宇、台南一級古蹟。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 彭衍綸所指導 魯芳的 宜蘭、花蓮地區石頭公信仰及其傳說研究 (2012),提出因為有 石爺、石頭公、石神崇拜、拜契習俗、石頭公傳說的重點而找出了 半天岩紫雲寺地址的解答。

最後網站20170821半天岩紫雲寺(縣定古蹟) ﹝嘉義番路﹞ - 萌芽悠遊網則補充:半天岩紫雲寺地址 :嘉義縣番路鄉民和村半天岩6號。 △由嘉義市區沿159甲線前往攀登大湖尖山、途中經過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半天岩紫雲寺地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河北天津古建築地圖(上)

為了解決半天岩紫雲寺地址的問題,作者鄭紅彬陳遲 這樣論述:

本書上、下兩冊主要介紹河北省和天津市的文物建築。將兩個地區一併介紹的原因有二:河北天津的歷史淵源深遠且地域分佈毗鄰;河北天津的當下共處於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時代背景之中。全書選入的文物建築類別涵蓋古遺址、古墓葬、石刻、古代建築和近代建築。除對代表性文物點進行了文字介紹和圖片展示之外,另將部分保存相對完整且具有一定觀賞性的文物點進行了列表整理。上冊主要介紹河北省南部石家莊、保定、滄州、衡水、邢台和邯鄲等六個地級市的主要文物建築。 鄭紅彬,石家莊鐵道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講師,清華大學建築歷史與理論博士,武漢大學建築歷史與理論碩士。曾在《建築史》、《近代史研究》、《建築師》等期刊

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博士論文《近代在華英國建築師研究》獲2014年清華大學優秀博士畢業論文二等獎。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各一項。陳遲,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博士后,清華大學建築歷史與理論博士,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學碩士。發表《明清四大佛教名山的形成及寺院歷史變遷》《以「北京紫禁城」為主題的建築文化傳播》《北京中軸線重塑隨想》《從讀寫邏輯到視聽衝擊——論DV的傳播與發展趨勢》等建築及新媒體領域多篇論文和著作。曾任職華潤……,負責「中國古代建築知識普及與傳承系列」項目,完成多項品牌文化建設課題。致力於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傳播與研究,融合商業品牌、建築歷史與文化傳播三個領域

的專業經驗,有效開闢傳統建築文化的大眾傳播新途徑,同時積極探索建築文化與新媒體融合的發展空間。 河北省(南部)分片索引 XV   1 石家莊市 001 石家莊概述 006 橋西區 008 1崇寧真君廟牌樓2毘盧寺 新華區 011 3正太飯店4石家莊大石橋5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舊址 6懋華亭7石家莊車輛廠法式別墅 裕華區 016 8永安橋9尖嶺石造像 鹿泉區 017 10鐵行會館11申後高氏民宅12抱犢山石窟及石刻 13韓莊龍泉寺經幢14土門關15金河寺大殿16膏樑橋 欒城區 026 17欒城文廟大成殿18清明橋 井陘礦區 028

19天護陀羅尼經幢20南寨清涼閣21井陘煤礦老井、皇冠塔22井陘煤礦總辦大樓23正豐礦工業建築群 井陘縣 035 24井陘舊城25井陘文廟大殿26井陘城隍廟27皆山書院28天長鎮王家大院29天長鎮大石橋30通濟橋31小龍窩村32龍窩寺石窟33千佛崖石窟34福慶寺35彪村興隆寺36井陘古驛道37於家村古村落38大樑江村 正定縣 062 39正定城牆40廣惠寺華塔41臨濟寺澄靈塔42正定梁氏宗祠43開元寺鐘樓、塔44天寧寺凌霄塔45隆興寺46正定府文廟47正定縣文廟大成殿48大唐清河郡王紀功載政之頌碑 新樂市 092 49新樂文廟大成殿50新樂玉皇殿51新樂清真寺

52新樂伏羲台53中同龍王廟 行唐縣 099 54行唐文廟大成殿55行唐城隍廟大殿56封崇寺 57昇仙橋58村琉璃殿 靈壽縣 106 59幽居寺塔60靈壽石牌坊 平山縣 110 61平山文廟62林山石佛堂63中山古城遺址64萬壽寺塔林65瑜伽山摩崖造像 無極縣 120 66南流村甄氏墓地 深澤縣 121 67深澤文廟大成殿68深澤真武廟 趙縣 124 69安濟橋70永通橋71趙州陀羅尼經幢72大觀聖作之碑73柏林寺塔74禪林寺舍利塔 元氏縣 135 75開化寺塔76封龍山石窟77吳橋78朗公和尚塔 高邑縣 142 79趙南星

祠堂 贊皇縣 143 80治平寺石塔 石家莊市其他文物建築單位列表 148 2 保定市 153 保定概述 158 蓮池區 161 1古蓮花池2直隸總督署3保定天主教堂4保定鐘樓5大慈閣6光園7保定“稻香村”糕點鋪8清河道署 9淮軍公所10直隸審判廳11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遺址 滿城區 190 12中山靖王墓13方順橋 易縣 195 14龍興觀道德經幢15易縣清真寺16聖塔院塔17燕下都遺址18燕子村塔19鎮國寺石佛20塔峪村千佛寶塔21清西陵22雙塔庵東西雙塔23萬里長城—紫荊關 定興縣 230 24義慈惠石柱25慈雲閣26定興文廟大成殿

高碑店市 237 27開善寺 淶水縣 240 28天佑寺觀音像29淶水城隍廟30西崗塔31皇甫寺塔32慶化寺華塔33婁村三義廟大殿34鎮江塔35怡賢親王墓36金山寺舍利塔 涿州市 253 37涿州古城牆38涿州永濟橋39雲居寺塔40智度寺塔41涿州學宮(文廟)42涿州藥王廟43涿州清行宮44樓桑廟三義宮45下胡良橋46永安寺塔47金門閘 淶源縣 275 48明長城遺址淶源段49興文塔50閣院寺 順平縣 289 51伍侯塔52腰山王氏莊園 唐縣 298 53明長城倒馬關城址54孚公禪師靈塔55臥佛寺摩崖造像56明伏石窟57興國寺大殿58廣善延禧寺

阜平縣 304 59蒼山石佛堂 曲陽縣 305 60行善寺及鬷假樓61修德寺塔62北嶽廟63八會寺石佛龕64三霄聖母殿 安新縣 316 65陳調元莊園66山西村磚塔(五印浮圖) 望都縣 318 67所藥村壁畫墓 博野縣 320 68解村興國寺塔69顏習齋祠堂 安國市 322 70伍仁橋71安國藥王廟 定州市 327 72定州南城門73定縣開元寺塔74晏陽初舊居75定州貢院76淨眾院塔基地宮77靜志寺塔基地宮78定州文廟79定州清真寺80王灝莊園81大道觀玉皇殿 保定市其他文物建築單位列表 344 3 滄州市 349 滄州概述 3

52 新華區 354 1滄州文廟2清真北大寺 運河區 356 3正泰茶莊4京杭大運河滄州段 滄縣 358 5滄州鐵獅子6登瀛橋 青縣 361 7青縣鐵路給水所 河間市 362 8馬廠砲台9光明戲院10左敬祖墓11馮國璋故居 獻縣 366 12張莊天主教堂13單橋 泊頭市 369 14泊頭清真寺 南皮縣 370 15石金剛 鹽山縣 371 16鹽山武廟大殿17慶雲衙署二堂18慶雲泰山行宮 19慶雲文廟大成殿 吳橋縣 375 20瀾陽書院21孫福友故居 滄州市其他文物建築單位列表 378 4 衡水市 381

衡水概述 384 桃城區 386 1衡水安濟橋2寶雲塔3蔡氏貞節牌坊 深州市 389 4深州盈億義倉5大德昌錢莊6馬君起石塔(造像碑) 安平縣 394 7逯家莊壁畫墓(安平壁畫墓)8聖姑廟遺址 冀州市 397 9西堤北石塔(震雹塔) 阜城 398 10冀州古城遺址11阜城文廟大成殿 景縣 400 12開福寺舍利塔 故城縣 402 13慶林寺塔14十二里莊天主教堂 棗強縣 405 15董仲舒石像 衡水市其他文物建築單位列表 406 5 邢台市 409 邢台概述 412 橋東區 414 1天寧寺前殿2開元寺3

清風樓4邢台道德經幢5邢台火神廟 橋西區 424 6七里河御道石橋7直隸第四初級師範學校舊址8順德府文廟大成殿 邢台縣 425 9南賈鄉石塔10田麻癢莊園11英談古寨12明長城遺址邢台縣段13靈霄山寨 內邱縣 433 14扁鵲廟15王交台牛王廟16中張千佛閣 隆堯縣 437 17隆堯唐祖陵 臨城縣 439 18潘氏貞節坊19息波亭及護城石堤20普利寺塔 21蛤蟆橋 南宮市 444 22普彤塔23鎮水樓 廣宗縣 447 24廣宗官署正堂 平鄉縣 448 25興固寺26北柴村造像碑27大觀聖作之碑 威縣 451 28平鄉文

廟大成殿29威縣陀羅尼經幢30義和拳議事廳舊址 清河縣 454 臨西縣 454 31油坊碼頭32八里圈清真寺 南和縣 455 33南和造像碑 邢台市其他文物建築單位列表 456 6 邯鄲市 461 邯鄲概述 467 復興區 470 1趙邯鄲故城 叢臺區 471 2武靈叢臺 邯山區 474 3通濟橋 峰峰礦區 475 4北響堂山石窟5寺後坡石窟(水浴寺石窟)6蒼龍山石窟7峰峰玉皇閣(紙坊玉皇閣)8老爺山石佛龕9風月關 磁縣 491 10南響堂山石窟11城隍廟大殿12磁縣崔府君廟 13磁縣滏陽橋14趙王廟石刻 邯鄲縣

499 15呂仙祠(黃粱夢)16聖井崗龍神廟 永年縣 505 17永年城18文廟大殿遺址19楊露禪故居20武禹襄故居21武汝清故居(武家大院)22弘濟橋23滏陽河西八閘24昭惠王祠遺址 武安市 519 25武安古城牆26武安舍利塔27武安城隍廟28沿平寺石塔29大賀莊影壁30玉峰塔31王順莊園32伯延歷史建築群(房家大院和徐家大院)33大智寺34南崗塔35天青寺大殿36白家莊摩崖造像37安子嶺古村落及山寨38張氏節孝坊39淑村朱家莊園40法華洞石窟41南河底南閣42西營井經幢43古嵷山寺重起為銘記碑44柏林后土祠及石刻45賀進十字閣46沙洺戲樓及龍王廟47淨明寺48九江聖母

廟49禪房寺50郭家莊園51瑞雲庵石刻52定晉岩禪果寺碑刻53千佛洞石窟 涉縣 556 54堂溝石窟55佛岩腦石佛龕56西戌昭福寺57艾葉峧石窟58千佛洞石窟59媧皇宮及石刻60常樂龍王廟正殿61玉泉寺大殿62成湯廟山門63崇慶寺64清泉寺65固新洞陽觀66林旺石窟67塗氏先塋(塗應泰夫婦合葬墓) 大名縣 579 68明清大名府古城69大名天主教堂70宣聖會醫院舊址 臨漳縣 583 71鄴城遺址 邯鄲市其他文物建築單位列表 586   參考文獻 589   圖片來源 591   致謝 604 河北天津古建築概述   本書主要向讀

者朋友介紹河北省和天津市的古建築。把兩個地區放在一起的主要原因有二:首先,天津市在1928年前一直屬河北省(直隸省)的管轄範圍,在1966年成為直轄市之前雖曾幾次設為特別市,但也一度為河北省省會1,無論從歷史文化還是地域分佈上來看二者都淵源深遠;其次,天津、河北同為首都北京近鄰,當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趨勢也為本書的編寫提供了大的時代背景。因此在編寫的過程中將兩省市古建築合為一部;又因範圍內所涉文物點較多,故分上、下兩冊撰寫。 河北、天津地處華北平原北部,東臨渤海,西倚太行,內環首都北京,北為燕山。古為燕趙之鄉、畿輔重地。地屬溫帶濕潤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域內大部分地區四季分明,寒暑懸殊,雨

量集中,乾濕期明顯,具有冬季寒冷乾旱,雨雪稀少;春季冷暖多變,乾旱多風;夏季炎熱潮濕,雨量集中;秋季風和日麗,涼爽少雨的特點。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貌複雜多樣,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類型齊全,有壩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單元。 河北地區歷史悠久,遠在200多萬年以前,就有古人類活動。商朝時曾在今河北邢台西南部建陪都。春秋時期,河北地區北部屬於燕國,南部屬於趙國和魏國。邯鄲曾為趙國都城。戰國時期,在河北建都的有燕國、趙國和中山王國。中山故都靈壽與邯鄲、邢(邢台)、易(燕下都)並稱為河北先秦四大古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劃分郡縣之後,河北境

內曾先後設置了上谷、漁陽、右北平、廣陽、邯鄲、鉅鹿、代、恆山等八郡。漢朝時分十三州,河北北部主要屬幽州刺史部,中南部屬冀州刺史部,張家口地區北部為匈奴、烏桓活動的地區。此後直至南北朝,在河北境內幽州、冀州一直作為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區劃。自隋朝起,幽州、冀州消失,代之以北平、恆山等十四郡,而隋朝大運河的開通也為天津之肇始。至唐初劃全國為十道,其轄區主要為河北道,小部分屬於河東道和關內道。此為“河北”作為大行政區名稱之始。而天津也在唐朝時期逐漸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 “五代十國”時,河北境內的中南部先後為梁、唐、晉、漢、週之屬地,北部則主要為契丹遼政權。宋朝初年,曾將全國劃分為十五路,河北被分

為河北東路和河北西路。北部屬於遼國。金代(1115—1234)在直沽設“直沽寨”。元朝實行行省制度,河北大部歸中央中書省直轄,天津地區也設“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明朝初年建都應天府(今南京),今河北大部為北直隸省。明永樂二年(1404)天津作為軍事重地正式設衛,翌年設天津左衛,轉年又增設天津右衛。明永樂十九年(1421)遷都順天府(今北京),改北京為 1 光緒二十八年(1902)直隸總督衙門遷津。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改為天津縣,屬直隸省。 1913年直隸省省會設於天津。 1928年6月,天津改為特別市,是為設市之始。同年7月,直隸改稱河北,省會仍設天津,10月省會遷北平

。 1930年6月天津改為直轄市。同年10月河北省會再遷天津,遂改為省轄市。 1935年6月河北省會遷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天津仍為直轄市。 1949年1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天津,劃為華北人民政府直轄市。同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天津被定為中央直轄市。 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為河北省省轄市,省會由保定遷天津。 1966年5月河北省省會遷保定,復改為中央直轄市至今。 京師,今河北省大部分地區屬北直隸,歸京師管轄。清朝繼續實行行省制度,河北為直隸省,仍為中央直轄。清順治二年(1645)改稱直隸;順治九年,雍正三年(1725)升天津衛為天津州。

雍正九年(1731)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康熙八年(1669)稱直隸省,定省治先後為大名府、保定府、正定府,直隸總督名列全國八督之首。 1928年6月20日,經國民政府決定,將直隸改為河北省,舊京兆區20縣併入河北省,北京改名北平。至此,河北地區被分為察哈爾、熱河、河北三省及天津特別市。新中國成立後仍為河北省,後先後將察哈爾、熱河和天津併入,並遷省會於天津。 1966年,天津升為直轄市。逐漸形成如今的區域內行政格局。 《河北天津古建築地圖》在編寫體例上,均以現行的河北省和天津市的行政分區為準。 河北天津地區現存的文化遺產數量眾多、門類齊全、價值突出、分佈廣泛。截至本冊編寫之時,河北

省已查明有不可移動文物總量33943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四項六處:長城(山海關、金山嶺)、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清東陵和清西陵、大運河(河北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3處,僅次於山西、河南,總數居全國第三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共930處,總數僅次於河南省,居全國第二位;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3780處。 …… 限於篇幅,本書在古建築文物點的甄選上主要以省級及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為主,並篩除了與古建築關係不密切的窯址、公墓、抗日遺址,以及地面部分已無太多實物遺存的古遺址、古墓葬。在兼顧上下兩冊區域劃分的合理性和文物點數量均衡性的情況下,將上冊的範圍選定為河北省位於北京以南的冀南地區六個地級市(

石家莊、保定、滄州、衡水、邢台和邯鄲),下冊的範圍選定為河北省位於北京以北的冀北地區五個地級市(張家口、承德、秦皇島、唐山、廊坊)和天津市。 全書選入的文物建築類別涵蓋古遺址、古墓葬、石刻、古代建築和近代建築。由於河北、天津地區文物遺存較多,本書的篇幅所限不能一一陳述,所以在編寫過程中除對代表性文物點進行了文字介紹和圖片說明之外,另將部分相對完整但觀賞性稍差的文物點進行了列表整理,附於各市區之後,以期讀者對各地的文物遺存情況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認識。希望本書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河北、天津地區的古建築。由於編者個人能力和時間所限,其中必有許多謬誤和不足之處,還期待廣大讀者的批評和指正。

《河北天津古建築地圖》(上冊)一共精選了301處(石家莊80處、保定81處、滄州21處、衡水15處、邢台33處、邯鄲71處)較為重要且相對完整的歷史建築,圖文並茂地介紹其特點和藝術成就,另外還對各地級市共356處(石家莊57處、保定84處、滄州20處、衡水10處、邢台89處、邯鄲96處)歷史建築列表註明其地址和保存狀況等基本信息。前者為省級及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後者則包含較多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台南一、二級廟宇古蹟匾額榜書研究

為了解決半天岩紫雲寺地址的問題,作者歐毓菁 這樣論述:

台南一、二級廟宇古蹟匾額榜書研究摘要 匾額是多元藝術內聚的文化產物,集歷史、文化、藝術於一身,爲建置沿革、人物職官考證與文獻史料互爲徵引,也是研究傳統建築歷史、榜書文化及傳統工藝的人文表徵。欣賞匾額書法,呈現在眼前的已經不是一件作品,而是一種具有特殊感情價值的對象。寺廟匾額是書法宗教化的最佳媒介,其存在價值,值得我們重視。 本論文的內容共分六章,主要研究台南市第一、二級廟宇古蹟匾額榜書,第一章為本文之寫作動機與目的;第二章對於匾額的歷史源流、意義、功能、價值和文學、文字美感及藝術呈現(包括材質、刻法和字體三個面向)進行論述;第三章從歷史的角度了解寺廟的歷史沿革及特色,後半段探究台

灣明鄭時期到日據時期的書法風格特色;第四章一、二級廟宇古蹟共10間各別在匾額書法上的風格特色加以歸納並分析;第五章將廟宇匾額加以延伸探討其書法在日常中電腦、家居佈置、招牌榜書上的應用,再闡述匾額榜書於現代之改變走向;最後一章整合歸納出匾額榜書保留書蹟見證歷史、書體風格豐富的存在性及省思展望,期能透過本文之研究與論述為匾額書法之傳承與研究,貢獻些許綿薄之力。關鍵詞:榜書、匾額書法、台南廟宇、台南一級古蹟

宜蘭、花蓮地區石頭公信仰及其傳說研究

為了解決半天岩紫雲寺地址的問題,作者魯芳 這樣論述:

  臺灣漢族社會中,對於石頭的崇拜,有其獨特的民間信仰,凡以石頭為主角的神明,皆泛稱為「石頭公」,或稱「石將軍」、「石佛公」、「石府將軍」、「大伯公」、「石聖公」等,這些石頭由於形狀奇特、與眾不同,多半是偶然間出現神異徵兆,在民間口耳相傳下,石頭漸漸被賦予神力,成為人們尊奉的神靈,繼而建造廟宇祭祀之。  本論文以宜蘭縣、花蓮縣的石頭公信仰及其傳說為研究主題,透過實際造訪石頭公廟,親身參與祭祀活動,並與當地居民進行訪談,期能完整呈現宜蘭、花蓮地區石頭公信仰文化的風貌。在章節架構上,共分為六章。  第一章「緒論」:首先,敘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其次,探討並論述研究相關文獻及前人研究成果;最後

,界定研究範圍與說明研究方法。  第二章「臺灣石頭公信仰源流與分布」:先就原始社會中初民萬物有靈的思維而論,再概述中國的石頭崇拜、石頭神話及傳說,藉此探討臺灣石頭公信仰起源,並根據文獻所載資料,列舉各地較古老且著名的石頭公廟,闡述其形成由來及傳說內容。  第三章「宜蘭縣石頭公傳說闡釋」:以宜蘭縣的石頭公為研究對象,針對頭城鎮石公廟、礁溪鄉協和廟、冬山鄉石聖爺公廟、三星鄉石頭公廟等進行田野調查,記錄廟宇基本資料及習俗活動,向地方耆老采錄相關傳說,呈現宜蘭地區石頭公信仰的面貌。  第四章「花蓮縣石頭公傳說析論」:以花蓮縣的石頭公為研究對象,透過田野調查方式,實地觀察吉安鄉石爺、鳳林鎮石爺廟、瑞穗鄉

地神碑、玉里鎮石公山的祭祀情形,訪問當地民眾以瞭解這些石頭公形成原因,分析采錄所得的傳說,藉此知曉石頭公在人民信仰中的地位。  第五章「宜蘭、花蓮石頭公傳說綜合考察」:首先,針對宜蘭、花蓮地區的石頭公傳說進行分類比較;再者,根據石頭公傳說的內容,建構石頭公的神明形象;最後,論述石頭公傳說反映的民間習俗活動,以說明石頭公傳說蘊含的文化意義。  第六章「結論」:總結宜蘭、花蓮地區石頭公信仰與傳說的研究成果,並對相關主題的研究提出建議,作為日後研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