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頭約定不動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口頭約定不動產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優渥客寫的 66張圖讀懂法律通識課:不花錢找律師,職場、租屋、消費……等 50個疑難雜症都能自己搞定! 和謝哲勝,李金松的 工程契約理論與實務:兼論政府採購法(四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樂文化 和翰蘆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研究所 徐世榮所指導 余錦清的 農業多功能性下農地利用策略之研究-以新竹縣新埔鎮農村社區為例 (2009),提出口頭約定不動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農業多功能性。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邱聯恭所指導 周廷翰的 訴訟上和解之研究---自程序選擇契約之觀點 (2008),提出因為有 和解、程序選擇契約、爭點簡化協議、訴訟外紛爭解決制度之強化與擴充、和解所具既判力及確定效之結構、和(調)解程序之秘密性、和解之訴訟、非訟及仲裁要素的重點而找出了 口頭約定不動產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口頭約定不動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66張圖讀懂法律通識課:不花錢找律師,職場、租屋、消費……等 50個疑難雜症都能自己搞定!

為了解決口頭約定不動產的問題,作者優渥客 這樣論述:

  ★2021最強法律防身術★   江湖走跳你早晚相堵ㄟ丟,   你需要這本超簡單,   蒐集各種有趣案例的工具書。   ◎別說你用不到!這年頭職場、買賣、人情上的陷阱無所不在   本書將最常見的生活糾紛,分為5大面向,以有趣的故事及圖表介紹相關法條。不管你是被告還是告人,越早懂就越能防身自保。   ◆工作職場面:老闆的規定不是聖旨,不懂法律就等著被「拗」很大。   ◆消費糾紛面:懂得消費法條,才能買得安心、不當冤大頭。   ◆租屋房事面:自己的家自己罩,就算遇到惡房東、惡鄰居也不怕。   ◆交通車禍面:不管誰撞誰,掌握證據最重要。   ◆親友財務面:不論多麻吉都要寫借據,免得翻

臉不認人。   ◎ 66張圖表和插畫& 50則一問一答,清楚好記   ◆加班費、資遣費應該怎麼算?勞基法的請假扣薪是怎麼規定?   ◆網路購物退貨的4原則是什麼?買禮劵該注意哪些事?   ◆遇到旅遊糾紛該怎麼蒐證?購買的商品真的「售出概不退還」嗎?   ◆遇到惡房東該如何反擊?新家裝潢完工,發現建材有瑕疵怎麼辦?   ◆朋友借錢不還,要怎麼追討?借錢給朋友要怎麼算利息?   這些糾紛就在你我身邊,要遇到很容易,要解決卻不太容易。好好利用本書的66張圖和50個Q&A,就能輕鬆看懂看滿,並且case by case學到解決之道。保證不用花錢請律師,不用鑽研法典來「苦毒」自己,就

能搞懂生活中的基本法律問題。     ◎這是一本超好懂得法律工具書,讓你少花一點律師費!   雖然新聞上常報導恐龍法官、黑心律師,台灣其實有很多暢通的調解管道、公益法律單位。先有基本認識,真的遇到事情才不會求助無門,甚至被人坑。律師費也是依照案件複雜程度而定,不用先做最壞打算。   ◆有糾紛一定要花錢、花時間跑法院打官司嗎?     可優先考慮和解及調解,省事、省時更省錢,真的解決不了再打官司。   ◆不懂法條,又沒錢請律師,就只能等死嗎?   台灣政府和民間,有許多免費的法律資源供民眾利用,許多規模較大的法律事務所,甚至設有免費的律師諮詢服務。   ◆請律師打官司,至少得花多少錢?  

 律師費並沒有公定的標準,依案件的複雜程度,會有不同的收費。 名人推薦   勞動部認證勞資爭議調解人 張宏彬

口頭約定不動產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190827東森財經 斡旋金陷阱 高雄熟女慘賠共40萬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l6xsRpbUTlw

買房子沒有不討價還價的,可是房子這麼貴,買方難免猶豫,這時候幾乎所有的房仲,都會請買家先付「斡旋金」。小心了,裡面有很多話術跟陷阱!就有一名高雄的孫小姐,因為合約沒看清楚就簽下去,結果反悔不想買房了,不只賠掉10萬斡旋金,還要付房仲30萬的服務費,總共高達40萬元。

記者/林佑之、張博翔 採訪報導……↓

房仲:「價錢也蠻符合您的需求,您是不是要下個斡旋?」

東森財經記者/林佑之:「好不容易進入討價還價,下斡旋的階段,這個時候如果我突然反悔了,斡旋金還拿不拿得回來,關鍵就在這張合約。」

買方賣方一簽名白紙黑字,就算契約成立,錢註定拿不回來,但高雄孫小姐控訴,因為老公將調職外縣市,她付錢3天後反悔,已經認賠了10萬斡旋金,卻還被房仲索討2%,約30萬的服務費,合理嗎。

房市專家陳泰源:「他會覺得說,今天斡旋轉定了,代表這個買賣已經成立了,只是還沒有簽約,所以他本來就有權利去跟買家主張,收取1至2%的服務費。」

孫小姐仍憤而投訴消保官,因為她質疑房仲對她說這還不是正式合約,只是先簽個名而已,是為了騙她簽約,沒想到類似話術真不少。

房市專家陳泰源:「push買家,然後增加他衝動購屋的意願,譬如說你如果晚一天下斡旋的話,說不定隔天就被人家賣掉了。」

其實斡旋金爭議最常發生在貸款族身上,像是35歲的小明,好不容易付了20萬斡旋金,跟屋主爭取到700萬價格,卻因為試算貸款才發現,自己頂多貸款600萬,斡旋金跟房子兩頭空。

律師許家華:「代銷業者他可能在口頭方面跟你擔保說,跟我買的話利息的部分好談,其實並沒有真正約定,可是你的斡旋金已經下了。」

看來斡旋之前,還得先試算房貸,否則斡旋金一去不回,真的只剩後悔。

新聞網址→https://fnc.ebc.net.tw/FncNews/video/97038

部落格網址→https://taiyuanchen1223.blogspot.com/2019/08/190827-40.html

農業多功能性下農地利用策略之研究-以新竹縣新埔鎮農村社區為例

為了解決口頭約定不動產的問題,作者余錦清 這樣論述:

農業多功能性,為現今各國農業發展進程中的新典範,其核心概念是各種商品與非商品的聯合生產成果,並特別強調農業的非商品產出,如社會、文化、景觀、生態及環境等功能。在農業多功能性下,國內的農地利用,則面臨著國際農業經濟發展與競爭壓力,及國內地狹人稠、山多平原少等自然因素所產生之農地零細分散與小農經營型態問題。且近年在國內農地資源不足情形下,並有農業生產力衰退,農地低度利用、違法轉用、農業景觀破壞及農地污染等問題相繼發生,亟需檢視與分析農地利用政策之執行成果與現況,以改善符合農村與農民需求及符合農業的多功能性之農地利用策略。農村社區層級是執行農業多功能性的一個必要之規模,因此本文從農村社區層級來檢視

國內所呈現之多功能性現象。從個案農村地區農地利用現況及各階層民眾觀念之訪談結果上,所發現之特點或特色,依不同之面向分別為:一、在生產面上,重視農產品產銷制度;農地能集中化與規模化利用;珍惜農地資源合理有效利用農地;重視農產品之品質與食品安全;農地有轉作及輪作以改善生產環境提高生產效益情形;及重視農業之生產知識與技術等。二、在生活與文化面上,能將農業與休閒、遊憩、觀光之結合;耕作農民老化與多有幫農之情形;定期舉辦農村產業文化活動等。三、在生態環境面上之特點則有,重視農地污染源之防治;重視有機農產品之推廣;重視農地的使用管制等。顯示農業多功能性理念在農村社會中亦能廣受地方菁英及民眾之支持及有所實踐

。但同時也發現農地低度利用、違法轉用、農業景觀破壞及農地污染等問題仍有許多改善的空間。國內目前所推行之「農地銀行」與「小地主大佃農」等農地利用政策,雖有助於擴大農地經營規模利用及改善農民生活,但在執行上尚未具顯著之成效。本研究之訪談結果亦發現,受訪者對此兩種政策多不甚瞭解。經解說與互動後,民眾亦提供了許多不同之意見。例如,目前租賃農地之方式,多僅以口頭上約定繳租之方式即成交,係由於過去所施行之三七五租佃制度仍讓農地所有權人擔心。及若無農地租賃書面契約,辦理農業貸款困難,影響農業之經營等之民眾意見。顯見國內政策仍有諸多改進的空間。此改進策略上,本研究所引介之日本「農地保有合理化事業制度」,受訪民

眾多有認為,可擷取其優點提供作為國內農地利用策略調整之參考。

工程契約理論與實務:兼論政府採購法(四版)

為了解決口頭約定不動產的問題,作者謝哲勝,李金松 這樣論述:

  契約約定不明確時,倘契約條款是由業主擬訂的,不論本於公平、客觀解釋、可預見性、優勢風險分配或誠實信用原則,皆應朝有利於承包商的方向進行解釋;同樣的,因工程的高風險性,常常會遭遇雙方所不可預見,甚或疏未預見的風險或施工障礙,依據公益及效率原則,多會賦予業主調整契約約定或契約變更的權限。   本書有幾項重要原則貫穿本書的內容,即公平、公益、客觀解釋、可預見性、效率、優勢風險分配及誠實信用原則等,於工程契約解釋或爭議處理時,這些重要觀念能適切的進行契約解釋或爭議處理,讓工程能順利進行,避免紛爭,而促進公益。   此次改版除了修改原來三版的部分內容,並增加部分實務、學說的最

新作法及見解外,最大的改變則是增加了許多「動腦思考」的題目可讓讀者藉由實際的工程爭議案例具體瞭解本書的抽象說明。   ※習題解答請至翰蘆圖書官網下載(www.hanlu.com.tw)

訴訟上和解之研究---自程序選擇契約之觀點

為了解決口頭約定不動產的問題,作者周廷翰 這樣論述:

論文提要【第一章部分】本論文共分六章,本章說明研究動機與問題提出。其中,首先敘明研究訴訟上和解(下稱「和解」。又,以下未標明法律名稱而僅列出條文號碼或逕稱「本法」者,均指民事訴訟法而言)之動機,並勾勒所擬探討之論題範圍,表明立足於信賴真實說及程序選擇權保障等我國法上理論,嘗試自比較法及利益衡量論等觀點解明下列問題:隨著民事事件量增質變之世界性潮流,和解已廣受各國立法者、司法實務運作者所借重,並為制度利用者所選用,以滿足現實社會之相關需求。在此趨勢下,我國立法者雖亦於民事訴訟法擴充和解制度,但受當事人選用為紛爭解決手段之比例卻依然日漸下滑,如與調解制度相比,尤然。有感於此,遂引發本文探討以下論

題之動機:向來有關和解之制度機能、程序規制、程序客體、程序主體及法律上定性等論述,是否尚有必要再次省思而為重構?本法對此是否已提示可循以解決相關問題之基本方向?其方向在比較法上有無獨特性?能否兼顧相關程序法上要求並滿足當事人之需求?【第二章部分】本章分為三節,嘗試釐清和解之法律性質上爭議,並以所得結果為基礎,定位法院之角色及申論試行和解之指標、規制。 第一節首先指明向來有關和解性質爭議之諸說,縱令在細部上容有差異,但均僅將和解認係當事人間之行為而已,未能正視和解多由法院於訴訟程序中促成之特徵、現狀,以致難準以在性質論中予以妥為定位,而無益於解決和解相關爭議問題,連帶亦無從在理論上探究試行

和解之應有規律。受我國程序保障論之啟發,本文認為:和解除含有解決紛爭之合意要素外,亦同時含有訴訟、非訟及仲裁等要素(下合稱「程序法上要素」),此等程序法上要素乃研究和解之要件、效力及性質等問題時所不容偏廢,而應受兼顧於思考如何滿足程序法上相關要求之過程。其次,則秉持上述問題意識,於第二節及第三節嘗試釐清合意要素與程序法上要素之調和方法:就合意要素而言,和解廣受選用之理由既在其具有相對於判決制度之優點,為此解明其制度機能及機能發揮之條件,當有助於界定本要素之射程範圍;就程序法上要素而言,於和解形成過程中,既然難以排除由本案法官試行和解所可能摻入之強制性因素,自亦有必要釐清其應有內涵而使其與合意要

素相調和,以期得出適於和解結構之性質論。 就向為論者稱道之和解制度機能而言:1.程序利益保護及訴訟促進機能:筆者主張一味追求促成和解未必能遂此機能,且其發揮之條件,尚多取決於訴訟、執行及其他周邊制度之運作成效及改革狀況。2.紛爭解決基準活化機能:實體法雖有日漸非訟化之傾向,訴訟制度卻未必恆能於規準、對象及訴訟指揮等層面上妥為回應。為此乃有論者重視紛爭之自律性解決,而主張應將法院之訴訟指揮純化為和解促進。惟本文認為,訴訟具集團性、定型性之特徵,法院亦身負依法遂行訴訟之職責,將訴訟程序本身純化為促進和解而非訟化,似非對處實體法非訟化之妥適方法。毋寧應於立法及實務運作上致力改革訴訟制度之不備,

並同時兼顧個案之事件類型、程序階段及當事人需求,由法院妥為訴訟指揮以促當事人明瞭實體利益與程序利益所在,裨利作成續行訴訟或成立和解之選擇。在此前提下成立之和解,方能謂有獨自之紛爭解決基準活化機能。3.當事人自主決定機能:向來認為和解具有表彰當事人自主決定權之機能,惟對此見解,尚可自合意之內容、實態及主體等角度進行檢討、延伸。就合意之內容而言,不應僅著眼於系爭實體利益既存、處分之觀點,尚應併將當事人取捨程序利益之意思納入考量;就合意之實態而言,應正視程序法上要素於和解形成過程中所扮角色之重要性,並認知試行和解之目的不在於促成和解,而在於助益當事人行使程序選擇權;就合意之主體而言,則應認知定立「和

解程序遂行主體」及「和解效力歸屬主體」概念之可能性、必要性,不宜仍僅以實體法上管理處分權人為和解之適格主體。經上述檢討後,本文認為,上開各機能適正發揮之條件,相當程度取決於訴訟制度如何改革或其機能如何發揮、擴大,此事亦非不得作為釐清程序法上要素內涵之起點及指標,因此筆者主張:1.試行和解既屬訴訟指揮權之部分內容,其適正行使自亦應借重爭點整理及心證公開等程序。蓋以,此二程序均有助於凝聚、擴大並確保當事人間之共識,可促其適時知悉所涉實體利益與程序利益之大小輕重,並準以評估成立和解、續行訴訟或循其他ADR解決之利弊而選擇程序。就此而言,於爭點整理具備和解適正促成機能,及和解亦有全案性爭點簡化機能之範

圍內,尚非不得將和解定性為爭點簡化協議。並且,於和解具備實體法上要素(形成系爭實體關係)、程序法上要素及程序選擇要素(衡量實體利益、程序利益並進而選擇程序)之範圍內,亦宜將之定性為程序選擇契約。2.在為上述定性後,即可準以檢討試行和解之規律:(1)就試行和解之裁量權行使方式而言:(Ⅰ)宜否個別開示心證之問題:對此,向來見解多僅止於說明「試行和解之心證開示應以個別方式或兩造同席之何者為原則」,未一併釐清其依據及相關程序法上要求之滿足度。有鑑於此,筆者主張,法院原則上應在兩造同席時開示心證,惟於有必要個別開示時,亦應同時構思補完當事人聽審請求權、在場見證權之方法。(Ⅱ)和解筆錄記載方式之問題:對此

,向來見解多未深入探討。筆者認為和解筆錄之記載目的有二,其一為特定和解效力之範圍,其二為確保和解程序之適正進行。就前一目的而言,當事人得選擇以權利關係或紛爭事實為特定和解標的之方法,並應於必要時藉助原因事實之併同記載或和解條款之適正作成,以特定和解效力之客觀範圍;就後一目的而言,於法院積極試行和解,惟和解終未成立之情形,宜(類推)適用第271條第三款規定,於筆錄內記載試行和解與判決程序等二者間之銜接事項(試行和解過程中所形成之爭點整理結果、所成立之爭點簡化協議及法院開示(預定為和解程序及其後訴訟程序進行所共通之基礎)之心證),以期完備。(2)就和解與其他程序間之銜接而言,則檢討其與判決、調解二

程序間之接軌方式。(Ⅰ)有關和解與判決間之銜接,向來未有深入討論,本文則主張第422條應有類推適用之可能與必要,惟在運用上,為兼顧當事人自主性確保、程序利益保護及訴訟經濟等要求,法院宜妥為訴訟指揮或促當事人成立證據限制契約、移付調解合意等爭點簡化協議,以具體釐清該條規定之適用範圍。(Ⅱ)有關和解與調解間之銜接,則涉及第420條之一所預定機能之發揮,向來對此雖非無否定或限定之見解,但本文認為,在兩造有望合意解決紛爭,卻受限於和解運作主體或程序規制可能無法滿足相關需求時,宜促當事人成立移付調解之合意,以彌補和解制度機能之不足。(3)就個別程序階段中之試行和解規律而言,則嘗試就「爭點整理後、調查證據

前」之試行和解,及「再開辯論」以試行和解等二階段分別進行檢討。(Ⅰ)就前一階段而言,因受限於尚未調查證據而未能釐清關鍵性爭點,乃有學者主張此時得循自由證明程序解明關鍵性爭點,或由當事人主導和解程序之進行云云。本文則主張:本階段之試行和解有賴法院積極分析所涉利害(尤其是:程序利害)以供兩造參考,不宜僅委諸當事人之自律性交涉。又,於有必要解明關鍵性爭點並準以試行和解時,其解明究應循自由證明或嚴格證明程序進行,除應使當事人有選擇機會外,必要時並應賦予其就依自由證明程序取得之資訊有表示意見之機會,但更重要者係促使兩造就關鍵性爭點成立由受命法官調查證據之爭點簡化協議(第270條第三項第四款),期能將所得

資訊作為試行和解與判決程序之共通基礎,以追求程序利益並促進訴訟經濟。(Ⅱ)就後一階段(再開辯論階段)而言,則質疑主張再開辯論之目的在於作成妥適裁判,及再開與否屬於法院職權云云之向來見解,表明:再開辯論亦有和解適正促成機能,在後發性爭點出現或兩造共同聲請時,尤然。果爾,於辯論終結後有發揮上開和解機能之必要時,應承認當事人得聲請再開辯論以試行和解。【第三章部分】 本章分為三節,以和解與民法上和解契約均具爭點簡化協議性質為前提,嘗試釐清民法上和解契約之性質、效力及要件(第一、二節),並以所得結果為基礎,檢討和解之要件、效力及解釋原則(第三節)。 首先,在第一、二節中,針對民法上和解契約之

性質、效力,指出:向來學者多自實體真實客觀既存之角度進行詮釋,未能正視民法上和解契約以不明確性事實關係(=爭執)為客體之特徵,以致無益於其紛爭解決功能之適正發揮。有鑑於此,本文以民法上和解契約具爭點簡化協議性質為起點,著眼於其取捨程序利益及選擇程序之特徵,指明向來見解之不周延而主張:1.民法上和解契約未必係債權契約、雙務契約及有償契約,亦未必產生新的給付義務,其與原法律關係間之關係,應依「爭點所在」及「其解決爭執之範圍、內容」而個案認定。2.民法上和解契約之效力係一種確定效,其法理依據應求諸於其屬一爭點簡化協議,而非應如向來論者般,求諸於債之更改及債務變更契約。因此,最高法院向來使用之認定效、

創設效概念(亦由於其內涵過於歧異、所欲處理者僅屬民法上和解契約解釋問題及繼受沿革上含非合理性等因素),不宜繼續沿用。3.民法上和解契約之要件,亦應取向於依其所具爭點簡化協議性質而定立:就「爭執存在」而言,只要民法上和解契約成立時,存有確定、協議簡化之必要與利益,均得藉此解決或預防爭執,其效力如何亦應個別認定;另就「互相讓步」而言,則應認為其並非民法上和解契約之要件與類型特徵。 其次,在本章第三節中,則以上述研究成果為基礎,檢討和解之要件、效力後主張:1.在要件部分:應認為無庸恆經訴之追加、變更或提起反訴,即得將訴訟標的以外之法律關係納為和解客體,亦得另成立其他法律關係以為解決紛爭之方法,

惟其效力如何尚取決於個案之解釋、認定。另外,「互相讓步」並非和解之要件,亦非和解與捨棄、認諾或訴之撤回等訴訟行為間之區別標準,而應認為和解所具「兩造合意確定系爭法律關係」之類型特徵,應於探求當事人真意後決之。2.在效力部分:不宜贊成既判力否定說,其理由是既判力亦得求其基礎於當事人間之合意,其範圍尚非不得循解釋確定,及為擴大程序制度解決紛爭機能,不應僅賦予和解有民法上和解契約之效力等旨。惟鑑於和解之正當化基礎在於當事人間之合意及其形成過程中之程序保障,以致其既判力之結構與確定判決所具者係應該且可能有所不同(合意要素應與程序法上要素相調和)。本文認為,和解之既判力為職權調查事項,且仍需與程序利益保

護原則、程序安定原則等要求相調和,而得依第400條決定其客觀範圍;於有必要擴張和解效力主觀範圍時亦應賦予利害關係人參與程序之機會(第67條之一、第377條第二項及第507條之一),然於當事人合意變更和解之既判事項時,尚應活用第380條第二項規定或另為適當處理,以兼顧程序法上基本要求。➂就和解之解釋而言,則需留意其可能具備既判力、執行力、形成力、民法上和解契約之效力及其他爭點簡化協議之效力,需視條款內容、法院之訴訟指揮、當事人程序處分之真意及交涉實態等因素,個別認定其效力之範圍與內容,未能一概而論。【第四章部分】 本章以前兩章研究所得為基礎,嘗試就法律明定為調解前置事件,卻為學說或實務否定

和解成立可能性之事件類型進行檢討,指明各該見解不盡符合和解所具爭點簡化協議性質,且難兼顧相關程序法上要求。 首先,就裁判分割共有物事件而言,判例以分割方法之非訟性、形成力無由以當事人合意代之及和解分割屬協議分割等理由,認為當事人不得就此事件成立和解;縱令成立和解,亦僅有協議分割之效力云云。對此,本文認為:1.在本訴訟中,「按個別爭點交錯適用訴訟法理」既屬可能,亦有必要。2.共有物分割裁判為形成的給付判決,並非單純之形成判決,且應認明形成訴訟所含下位事件類型中,亦有得成立具形成力之和解者。3.和解分割未必恆需定性為協議分割,和解分割之目的在於:追求就本訴訟之形成聲明不續行審理之程序利益,及

就本訴訟之聲明取得形成力(民法第759條)及執行力(強執第131條第一項)之實體利益與程序利益(和解之程序選擇要素),有其獨立於協議分割與裁判分割之紛爭解決機能。 其次,就經界確定事件而言,向來因其事件客體之定立方式不同(事涉公益之經界抑或所有權範圍),就和解之容許性及效力存有不同見解。本文主張:1.在相鄰地間界線不明時,應承認當事人有請求確認所有地範圍之權利,亦有單純請求法院劃定經界之權利;在審理過程中,亦應針對個別事項、程序階段與當事人需求而交錯適用訴訟法理與非訟法理,就此而言,形式的形成訴訟說(日本通說)或所有權範圍確認說(德國通說)均有未能正視當事人起訴之真意、需求具個案差異性等

缺點,尚難完全認同。2.就經界確定事件所成立之和解,究為確定所有權範圍抑或單純之經界,應探求當事人和解時之真意而定,必要時法院並應闡明以釐清之;且於試行和解時亦宜留意關連紛爭之併同解決。 最後,就離婚事件而言,在2009年4月增訂民法第1052條之一以前,學說及實務見解多以和解離婚亦屬協議離婚(以辦畢離婚登記為必要),而民訴法係以維持婚姻為其建制基礎(第574、575條)等旨,認為法院之訴訟指揮應以「勸和不勸離」為指標,而否定得為離婚之和解。惟此等見解不惟難以回應離婚事件之需求、特性,其論據亦有值得檢討之處:1.和解離婚雖具合意之性質,卻無恆被定性為協議離婚之必然性,毋寧應認知其具備協議

離婚制度所無之紛爭解決機能及程序利益追求機能,而有其獨自之法理基礎。2.民訴法中維持婚姻關係之相關規定,係繼受自具基督教、天主教「婚姻不解消主義」思想之德國民訴法,不惟不符我國國情,亦與重視當事人自主之離婚法制改正思潮不符。➂前述民法第1052條之一之增訂條文雖直接承認當事人得和解離婚,惟其僅賦予離婚和解具「消滅婚姻關係」之效力,在意思表示有瑕疵或程序權可能因此受害之第三人之救濟上,尚可能滋生爭議問題。從而筆者主張離婚和解應有與離婚判決同一之效力,得循繼續審判程序(第380條第二項)及第三人撤銷訴訟解決前揭問題。 【第五章部分】 和解之成立

亦屬訴訟遂行權之一種行使型態,惟在法定訴訟擔當之事例,擔當者之訴訟遂行權並非由權義歸屬主體所授予,若有和解之需求或希望時,為滿足統一解決紛爭及程序利益保護等程序法上要求,應有需構思使和解效力擴張之正當化依據(補完訴訟遂行主體所不足之程序處分權限),以兼顧實質當事人之程序保障及訴訟經濟原則。為此,筆者於本章中就向被歸類為法定訴訟擔當中之三事件類型,進行檢討其和解程序如何規制。 首先,就訴訟繫屬後事涉系爭物之特定繼受人(第254條)之訴訟上和解而言,本文試擬三例,檢討被告方(Y)有繼受情事時,Y能否與原告(X)成立拘束繼受人(Z)之訴訟上和解?若可,Z之固有抗辯是否亦受遮斷?等問題。指出:1

.我國學說及實務見解(縱令在細部上容有差異)在問題解決之方向上,多未認明第254條保障Z程序權之意旨,亦未留意藉前訴訟之和解程序一併解決Z有無固有抗辯之爭執,不符程序利益保護、統一解決紛爭及訴訟經濟等程序法上要求。為此,筆者主張宜活用職權通知制度(由法院依職權將訴訟繫屬及爭點整理結果等事項通知Z)及第三人撤銷訴訟,賦予Z適時參與X、Y間訴訟程序之機會,以充足判決效力擴張之正當化基礎,藉此兼顧相關程序法上要求;此一處理模式並未與實體法上相關原則有何齟齬,向來之實體法屬性說及既判力與執行力區別說等見解,亦不得不準此重新測定其射程距離。2.上述有關判決效力主觀範圍擴張正當化基礎之論述,亦非不得作為和

解程序之規制內容,惟仍須針對和解之妥協特徵而為調整:在XY有望和解時,尚應由法院依職權將和解方案通知Z,賦予其表示意見(異議)之機會;在Z已受上述程序保障(由法院依職權將訴訟繫屬、爭點整理結果及和解方案等事項通知Z)而未主張其應受保障之法律上地位時(若Z係因不可歸責於己之事由致未能主張,尚得循第三人撤銷訴訟救濟),應認Z為受和解之既判力、執行力所及之繼受人。 其次,就公司代表訴訟而言,關於原告股東可否與被告董事成立對公司及其他全體股東具拘束力之和解,向來之學說上討論重心雖然多已移轉至「和解程序之應有規制」問題,本文則嘗試先行分析公司與少數股東就「董事責任追訴」乙事之訴訟遂行權限分擔模式,

再準以賦予兩者相應之程序保障內容,而主張:1.賦予原告股東就董事責任之追訴有訴訟遂行權之目的,在求集團利益之適正實現,惟公司對此享有是否、如何訴追方符集團利益之裁量權限,允宜在訴訟前階段即使其有參與程序之機會(第67條之一。由法院依職權將訴訟繫屬及爭點整理程序、結果等事項通知公司)。2.原告股東非必動輒受制於公司,其訴訟遂行權限雖具副次性、手段性,但其與公司間之任務分配,尚有賴法院適度介入以為監控、調整。其他具有訴訟遂行權限之股東,雖非無參與訴訟程序之權限,但其參與之必要性及應採模式為何,宜在考量公司法監控制度之良窳(如:監察人之獨立性)、原告適切代表性之強弱、法院介入保障集團利益之實效及使其

參與可滿足如何之程序法上要求等因素後,個案決之,非必應受職權通知(第44條之二)之程序保障。3.就和解程序之規制而言,應以(1)保障公司有事前參與和解形成過程之機會,及(2)法院之必要性介入(職權通知)及補充性監督(酌採職權探知主義)等二項因素,為和解效力主觀範圍擴張之正當化基礎。就前一因素而言,除應盡量使公司於程序前階段即有參與之機會,以充實審理基礎並策定程序進行方向外,於兩造有望和解時,亦應將和解方案依職權通知公司以賦予表示意見之機會。就後一因素而言,為保障公司有適時(式)參與和解形成之機會,應由法院依職權將程序進行相關事項(含:和解方案)通知公司(不宜委由當事人進行通知),並於和解方案顯

然不利集團利益之實現時(當事人及公司均未能適切保障集團利益),補充性酌採職權探知主義,由法院續行訴訟程序或促其修正不利之和解內容,以兼顧相關程序法上要求。最後,針對團體不作為訴訟(第44條之三)之原告團體,可否在何等條件下與被告事業成立拘束(含其他適格團體及不特定多數人在內)集團之訴訟上和解等相關問題,向來學界存在爭議,依學者對原告團體實施訴訟,究認為其係本於「固有權利」抑或身為「集團之訴訟擔當人」而有所不同。對此,本文採「法定訴訟擔當說」理解本訴訟之結構,並認為和解程序之規制內容,原則上應以「各適格團體之事前(後)程序保障」(第67條之一、第507條之一。由法院依職權將訴訟繫屬、爭點整理程序

與結果及和解方案等事項,通知其他適格團體與主管機關;主管機關依公益社團法人財團法人提起不作為訴訟許可及監督辦法第6條第一項所為之同意,則屬法院許可和解方案時之依據、參考)及「法院就和解方案之形成有積極介入之職責,就其成立有許可權限」為必要。【第六章部分】 總之,本論文係自程序選擇契約及均衡兼顧程序法上相關要求之觀點,嘗試檢討和解之制度機能、程序規制、程序客體、程序主體及法律上定性,並以此作為解決和解相關爭議問題之起點、方向。當然,除本文所述者外,尚殘留諸多有待解決之課題,擬待來日另尋機會繼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