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兒童藝術節2021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輔仁大學 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班 呂尹超所指導 方家鷹的 類博物館與跨領域教育實踐研究 ——以板橋435藝文特區「再生玩藝節」為例 (2021),提出台北兒童藝術節2021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跨領域教育、博物館教育活動、板橋435藝文特區、類博物館。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林淑馨所指導 張繼中的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公私協力關係中公共性與商業性的衝突 (2021),提出因為有 公私協力、公共性、公共利益、商業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兒童藝術節2021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兒童藝術節2021,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類博物館與跨領域教育實踐研究 ——以板橋435藝文特區「再生玩藝節」為例

為了解決台北兒童藝術節2021的問題,作者方家鷹 這樣論述:

在當今世界,單一的知識領域已不足以解決複雜的現實世界問題,而是需 要整合来自不同領域的內容和技能素養。這也就是為什麼「跨領域 (Interdisciplinary)」技能越來越受到重視並成為一種趨勢。不同的國家推行實踐了不同的跨學科教育模式,以培育具有綜合知識的人才。在這之中,類博物館機構作為非制式的教育機構是如何實踐跨領域教育的活動呢?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板橋 435 藝文特區「再生玩藝節」,針對個案進 質性研究,主要研究方法為文獻分析法、觀察法與訪談法,蒐集活動資料, 針對活動策劃方與實施方進行訪談,探究類博物館機構在實施跨領域教育活動中採用的策略、呈現方式、相較體制內教育機構的優勢與實施

難點。 研究整理資料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一、活動以問題/專題為導向,提供思維發表機會,參與者分組合作,通過做中學的方式,培養創造力、團隊動力、獨立發現問題與解決的能力。二、教師在活動中以引導者的角色存在,引入課程情境,建立空間規則,把控課程進度,並不過多干涉參與者的創意。三、「再生玩藝節」活動均遵循環境教育的大框架,融合生活情境,發揮駐園藝術家的特色,開發社會各界教師資源,打造跨領域的平台。四、作為體制內教育的內容與教師、材料資源的補充,提供創意發想的空間與緊密型課程,翻轉教師對藝術教育方式的刻板印象。五、活動需要注意領域比重的平衡,培養教師引導的開放性,事先衡量參與者學習能力,通過興趣

激發參與者動力,給予適當壓力推動其創意發揮。根據上述調查結果和活動實施者給出的反饋,本研究提出建議:類博物館機構在實施跨領域教育活動時,需確立大框架主題並發展活動流程,加入藝文機構自身特色,以參與者的興趣驅動課程主題與流程,長期活動時精確領域知 識內容及範圍。如有可能,可與體制內教育進行合作,達到資源互補。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公私協力關係中公共性與商業性的衝突

為了解決台北兒童藝術節2021的問題,作者張繼中 這樣論述:

公私協力的發展在我國已相當盛行且成熟,然而政府引進公私協力的目的除了解決財政困境與增加政府收入之「商業性」外,還有包含提升公共服務品質、增進服務提供效率及促進公共利益等「公共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可行性評估前期,主辦機關針對公共利益與商業利益共同評估,兩者理應達成平衡,卻可能在公私協力期間忽略了公共性的評估,僅強調商業性的成果。特別是以國民運動中心而言,其營運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若未注意公共性的評估將可能產生嚴重後果。 本文選取新北市國民運動中心為個案,透過文獻分析法蒐集相關資料建構出「公共性」與「商業性」的具體指標,並且以訪談研究法瞭解行為者在公私協力時對公共性與商業性的看

法與具體作法,並觀察運作過程中,公共性與商業性是否會相互衝突? 由文獻整理得知,從組織行為者的角度可以將「公共性」區分為「規範面」、「社會面」、「文化面」三種面向,再由服務接受者的角度增加「公平性」指標;至於「商業性」則是包含「降低政府財政負擔」、「重視成本效益」、「重視競爭」及「強調顧客導向」四個面向。 研究結果發現有四:首先,公共性的達成與營運廠商的性質無關,而運動中心的營運符合商業性特質。其次,營運廠商會藉由舉辦公益活動的公共性手段達成行銷的商業性目的。第三,本文發現規範面的公共性與商業性較易發生衝突。最後,在公私協力運作時,公部門的心態仍會以「防弊」為優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