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國際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評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台北國際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評價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子平寫的 都市的夏天為什麼愈來愈熱?:圖解都市熱島現象與退燒策略 和佐藤大的 問題解決實驗室:用「設計觀點」來解決生活與工作中的「問題」,原來這麼有趣!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 Enabot也說明:DDAA Inc. Czech Republic / 捷克建築協會.奧斯特拉瓦當代美術館Making Places.田中央工作群+黃聲遠國際巡迴展奧特斯拉瓦.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周出版 和遠流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全球經營與策略研究所 董澤平所指導 張中模的 眷村文化資產保存創新策略之探討-以北投中心新村為例 (2020),提出台北國際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評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眷村精神、制度興業、藍海策略、永續發展、長期照護。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建築與室內設計系 賴明茂所指導 王厚尹的 台灣本土竹建築空間意象與技術傳承之初探-以常民竹管厝至大藏建築竹構架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聚落建築、空間組構、竹管厝、竹構架、永續建築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國際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評價的解答。

最後網站三大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則補充:台中アリーナのデザインコンペ、隈研吾氏デザインが優勝. 姚仁喜大元建筑工场为一个在台北及上海两地,汇集两岸及国际间建筑专业相关人士所组成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國際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評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都市的夏天為什麼愈來愈熱?:圖解都市熱島現象與退燒策略

為了解決台北國際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評價的問題,作者林子平 這樣論述:

大型公園對鄰近街區降溫範圍頂多400公尺,分散的小型公園對周圍降溫效果反而更好? 屋頂花園對建築節能價值高於都市降溫,塗高反射漆的屋頂則可能有負面影響! 台北最熱的地區在萬華、大同、中正,但退燒的關鍵竟然在南港、士林、北投? 台南高溫中心點並不是固定在一處,和東京都一樣,每天早晚會從沿海到內陸繞一大圈! 科學數據解密你不知道的都市新鮮事! 看懂熱島理論,你會更了解你所在的都市,更懂得選擇宜居的住家環境。 了解都市高溫的系統化問題,從關鍵處下手治療都市高燒,不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氣候變遷已經是連小學生都能朗朗上口的環境議題,「氣溫再創新高」的新聞標題亦屢見不鮮,都市真的愈來愈

熱了嗎?高溫化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為什麼氣象預報的氣溫和人的體感溫度似乎不太一樣?都市高溫化就跟人會發燒一樣,是有原因的,除了常時開著冷氣對抗高溫,能不能找到更有效的退燒策略?     「都市熱島」不是一座島,它是比氣候變遷更早被發現的氣候現象,如果在都市、鄉鎮、河岸、林地量測氣溫,再把量測到的溫度畫成等高線圖,會發現都市的溫度最高,就像一座海中的島嶼,故稱之為「都市熱島」。     本書作者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林子平特聘教授是研究「都市熱島」現象的學者,也是平面及電子媒體諮詢都市熱環境及氣候問題的專家。在這本書裡,林教授嘗試用現象、學理、應用三個篇章,透過生動有趣的圖解及日常生活的經驗,

逐步解釋人們所感受到的氣候現象所代表的意義,以及都市持續升溫的原因,還有影響人的熱舒適感受的環境與行為因子等。     讀完本書,你可能會發現,你家的窗戶不一定是開得愈大愈好,住在鄰里小公園旁邊可能比住在大安森林公園旁邊更涼快,住在頂樓視野好,但是屋頂的隔熱也很重要。此外,整體都市環境的舒適度,也可以藉由政策和設計策略的擬定而有所提升,幫助發燒的都市有效降溫,讓都市人的夏天不再燠熱難熬。 跨界推薦 這本書具備了一本好書該有的特質,不提供超載的資訊,搭配有趣的案例說明,閱讀過程令人心情愉悅,並可激發讀者積極的渴望以改善城市現況。 ——德國氣象局人體生物氣候研究中心主任 Andreas Matz

arakis 在學校教學只能影響修課的學生,而好書可以影響國內外廣大的同行者。林子平教授是台灣建築界新生代最有研發潛力的人才,看到他投入科普書籍的寫作,令我雀躍不已。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講座教授 林憲德 氣候變遷是本世紀人類需面對的災難,都市熱島效應是你我即可感受的現象。林教授深入淺出以圖解及說故事方式讓我們也可淺探他數年來的科學化實驗與研究,我們一起努力降溫吧。 ——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張清華 覺得天氣愈來愈熱嗎?這本書讓你心曠神怡,心靜自然涼。一本讓人大開眼界的科普書,沒有拗口的科學語言,沒有色彩絢麗的複雜圖片,簡明易懂的科普插畫,讓人心領神會熱科學的奧妙。且看作者

如說書般娓娓道來,天氣為什麼會熱,如何避熱,如何減熱。面對進擊的暖化,不可不知的知識! ——中央研究院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執行長 許晃雄 熱島效應不只是表層的現象,它是地球總體機能生病的徵兆。自感性的省思到知性的解決問題,增綠補藍是修復地球增益人類福祉之義務與無價解鎖! ——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主任 郭瓊瑩 非常感恩子平教授帶領團隊完成這份詳細的科學研究,在現象與學理上建立充分討論的基礎,更提出了具體的應用,例如增綠再留藍、讓路給風走、遮蔭供人行等方案。原來我們要讓溫度下降,可以那麼簡單,只要我們願意做,就有機會改變! ——氣象達人.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創辦人 彭啟明

眷村文化資產保存創新策略之探討-以北投中心新村為例

為了解決台北國際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評價的問題,作者張中模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探討眷村文化保存運動成功後,後眷村時代面臨原眷戶脫離的眷村活化再利用問題,在臺灣眾多文化創意園區的紅海市場,眷村文化資產活化如何發展出特殊價值,及透過公私協力傳承眷村文化與永續經營。本研究透過資料蒐集的方法以文獻分析與訪談為主,將眷村文化概念化為眷村精神,藉此來分析眷村的制度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以提出更貼近眷村文化的中心新村再發展藍圖。本研究發現眷村文化工作者在未來經營階段的重要性,對於北投中心新村發展自己的優勢創造特色,建議以高齡化的戰後嬰兒潮眷村二代為主體,創造眷村生活風格的市場區隔,經營複合式的文創及長照,打造樂活長照理想村,發展公私協力的公益信託財務基礎,透過體驗設計吸引跨區域

的文化觀光。

問題解決實驗室:用「設計觀點」來解決生活與工作中的「問題」,原來這麼有趣!

為了解決台北國際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評價的問題,作者佐藤大 這樣論述:

  用「設計觀點」來解決生活與工作中的「問題」,原來這麼有趣!   〔獨家收錄佐藤大台灣版序,給你更多最新觀點!〕      LOTTE、ST.CORPORATION等日本知名企業,   可口可樂、LV等歐洲頂級品牌,   甚至連製作「筷子」、「木桶」的傳統工藝工匠,都成了他的合作對象。   一舉公開世界級「發現問題專家」佐藤大的腦中創意寶庫!      正因為必須以新觀點解決問題,才要以「設計觀點」來思考,也才能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一直困擾自己的各種問題,成為「靈感泉湧」的體質,發現解決問題的新對策,看到真正的課題,找到正確答案!──佐藤大      手上常常有超過三百件案子同時進行的設計師佐藤

大,   到底是如何保持靈感源源不絕?   找到能順利解決問題的方法?   總是能以120%力氣幫助客戶激發出最大潛力?   能設計出讓人們產生安心感、又創意十足的商品與空間?   又能對工作樂此不疲、幹勁十足呢?      接受LV、可口可樂、TOD’S等國際知名品牌委託設計的佐藤大說:   我不是那種天生鬼點子特別多的人,其實我的腦子常常「空空」的。      正因為他必須以新觀點解決問題,成為「靈感泉湧」的體質,所以常常「淨空」腦袋:   .他讓淨空的腦子一次只思考一件事情。   .他用「小小的筆記術」讓點子產生化學反應。   .他說搔破頭也想不出點子時,就要有「斷念的勇氣」。   .他

讀書很慢很慢,畫畫也很慢很慢,但反而讓點子有發酵的機會。      除了「淨空」腦袋,再吸收更多點子,佐藤大還發現這樣做能真正「解決問題」:   .「正確答案」其實存在於不安與安心的夾縫裡。   .質疑理所當然的事。   .「重組」也是絕妙的解決方法。   .學會從「高峰」倒推,進而了解設計與市場行銷之間的差異。      除了能用靈感解決問題,佐藤的工作哲學,也是讓他突破一道道課題的動力:   .抱著半調子的心態做事,會立刻被看破手腳。   .工作真的很辛苦,不能期待從工作中得到能夠滿足自我欲求的樂趣。   .找不到答案時,就選擇最麻煩、逆風最強的一條路走吧。      本書分為「發現問題」

、「點子量產」、「解決問題」、「點子的傳達方法」與「設計」等五個章節,並介紹各種技巧。      希望讀者朋友也能「淨空」腦袋來讀這本書,從而發現潛藏於無趣日常生活中的小點子!並且發現非常棒的「問題」!    名人推薦      朱旭建〔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主任〕   吳東龍〔設計觀察作家〕   周俊仲〔台灣李奧貝納廣告首席創意執行長〕   官政能〔實踐大學副校長〕   許杏蓉〔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陳建雄〔台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主任〕   陳禧冠〔仁寶電腦工業創意中心副總經理〕   黃子佼〔多媒體跨界王〕   黃聲遠〔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共感推薦(依

姓氏筆劃排列)   作者簡介 佐藤大   國際知名設計師,nendo設計事務所負責人。   1977年出生於加拿大,2000年自早稻田大學理工學院建築系畢業,2002年拿到早稻田大學研究所碩士學位後,於同年創立nendo設計事務所。   他以「讓人感受到小小的!」為設計概念,以東京、米蘭、新加坡為據點,經手建築、室內設計、商業設計、平面設計等各種領域的設計。被美國《新聞週刊》選為「受到全世界尊敬的100位日本人」,他領軍的nendo設計事務所也入選「全世界矚目的100家日本中小企業」。他亦榮獲《Wallpaper﹡》雜誌(英國)以及《ELLE DECO》雜誌國際設計大獎。   2

015年更榮膺Maison et Objet(法國)的年度最傑出設計師大獎。其代表作品被收藏於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英國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法國巴黎龐畢度中心等世界各大美術館。2012年起,擔任早稻田大學的兼任講師。   nendo官網:www.nendo.jp 譯者簡介 楊明綺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赴日本上智大學新聞學研究所進修。   譯作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氣:阿德勒100句人生革命》(遠流)、《超譯尼采》、《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雷霆隊長》、《那天之後的建築:伊東豊雄的後311新建築觀》、《至高的音樂:百田尚樹的私房古典名曲》《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一個人的老後

》等書。   〔獨家收錄〕佐藤大台灣版序  前言  以「設計觀點」來思考,才能看到真正的課題    第一章  以設計觀點來思考,便能發現真正的「問題」──佐藤大的「發現問題」講座  1 真正的課題藏在對方話中的「含意」  逐步剔除「限制」,才能增加選項  2 重要的是往前「半步」的感覺  發現「空隙」,設法填補  3 「好像有卻沒有」往往來自「偶然的不便」  「好像有卻沒有」的點子,是由一個點子起始,並且能逐步發展  4  從「不經意的想法」找課題──串燒式發想法  不經意的想法會在旁人的腦中成長  5 「重看一遍」,情報也會跟著倍增──推薦「超級慢讀法」  重看一遍的要

點,好比暢飲啤酒時的「快感」與「深度」  6 比起「漂亮」,「帶點缺陷美的可愛」更令人印象深刻  「積極+消極」是讓點子留存在記憶中的條件  7 「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往往能有新發現  「只能硬著頭皮去做」也是發現課題的機會  8 將「偶爾」變成提示,也是一種鍛鍊腦子的方法  比起品味,「喜歡」才是能否持續的關鍵  9機會是「三層結構」──讓好運不斷到來的方法  愈是勇於嘗試「麻煩」,愈能發現機會與課題    第二章  以設計觀點來思考,就能發現好像有卻沒有的「點子」──佐藤大的「點子量產」講座  1 不必刻意找點子──以「掃視」方式讓點子浮現  透過將「點」連成「線」的遊戲,鍛鍊周邊視野力

 2 比起點子「迸出的方式」,更需要的是讓點子「迸出的體質」  靈感泉湧的體質,是從努力「減少變化」開始  3 似曾相識感有時也能成為「武器」  「究竟有百分之多少的人看過?」──調整似曾相識感  4 藉由「圖地反轉」的原理,磨練點子  以「平視」觀點,看待所有事物  5 相乘「理所當然」,創造出「菜單」中沒有的點子  不會引發「食物中毒」的組合訣竅  6 藉由「小小的筆記術」,讓點子產生化學反應  藉由角色扮演,鍛鍊「共鳴力」  7 愈是不怎麼樣的想像,愈能讓點子「發酵」  只需「退一步想」,點子便能無限衍生  8 確保點子「輸入」與「輸出」的循環3步驟  不要區分黑白的「灰色思考」  9

天馬行空的想像能「引出更多的點子」  以「反反得正」的方式,激發更多點子  10 有時候「忘記的能力」反而能喚來下一個點子  搔破頭也想不出點子時,就要有「斷念的勇氣」  11 藉由「早點發現錯誤」與「二選一」,形塑點子  養成鎖定「兩個極端不同選項」的習慣  12 擁有好幾個讓腦子感覺快活舒適的「開關」  「放任腦子」,準備各種適合的環境抽屜  13 為求「1%的感覺」,需要99%的邏輯  右腦與左腦,各有明確的「使用功能」    第三章  以設計觀點來思考,便能發現真正的「解決方法」──佐藤大的「解決問題」講座  1 逐步打破規則  活用「離題」一事,解開早已僵化的點子  2 「正確答案」

存在於不安與安心的夾縫之間  意識到所謂的「安心感範圍」  3 唯有顛覆才能得到「思考的自由」──打造新答案的方法  連結毫不相關的因素,發揮顛覆力  4 不是「1+1」,而是「1÷2」──理所當然的質疑方式  如何培養質疑理所當然之事的「濾鏡」  5 「重組」也是一招絕妙的解決方法  「renewal」與「redesign」的差異  6 配角也有小兵立大功的時候  「配角」往往處於扭曲、偏頗的位置  7 以「線」連結現有的東西,便能得到答案  了解「點」、「線」、「面」之間的差異  8 盡情延伸優點才能凸顯「差異」  執著於相對評價,反而凸顯不出差異性  9 從「高峰」倒推──設計解決的路徑

 學會如何倒推,了解設計與市場行銷之間的差異  10 「任性」與「講究」之間的拿捏功夫  答案不在腦中,而是在「桌上」    第四章  以設計觀點來思考,便能發現切中要點的「訊息」──佐藤大的「傳達方式」講座  1 「這點子能打電話傳達給朋友們的媽媽嗎?」  「淨空腦子」能讓你保持「門外漢的觀點」  2 商品是一種訊息──以何者的觀點傳達,決定了一切  訊息要能切中要點,才不會失焦  3 常常問自己是否「努力正確的傳達」  藉由「拆解」作業,盤點現有的一切  4 「具象化」肉眼看不見的東西,並訴諸五感  「選購CD封面」也可以鍛鍊具象化能力  5 了解「你給別人的印象」以及「你想給別人的印象

」之間的差異  利用「誘導力」,硬是改變對方的觀點  6 看清楚對方對什麼有「安定感」  人類能夠理解的領域,有四種層級  7 毋須過於標新立異──以隱喻思考法訓練「譬喻」的技巧  隱喻思考法的訓練方式就像在玩遊戲  8 無論科技再怎麼日新月異,還是無法完全取代傳統的傳達方式  分別以消極與積極的觀點,看待所有事物  9 品牌就是一種信賴感(1)「借用」這回事,只會招致反效果  努力發掘「公司內部的禁忌」與「被忽略的地方」吧!  10 品牌就是一種信賴感(2)缺點也要正確傳達  即便只有「1%的缺點」也要毫不保留的傳達  11 表達力也會影響設計  正因為「不用多說什麼,也能傳達」,才要傳達得

更多  12 藉由「模型化」讓強弱並存  想像「現有的東西」也是一種視覺化  13 設計力取決於「發訊力」  兼具「工匠之魂」與「使用者的觀點」    第五章  以設計觀點來思考,便能發現肉眼看不見的「價值」──佐藤大的「設計」講座  1 設計就是一種「傳達」的手段  整理、傳達、靈感,是構成設計思考力的3要素  2 設計能夠解決的事情愈來愈多  設計=找到改善現況的線索  3 品味就是「肉眼看不見」的價值  無法妥協的部分往往能成為「突破點」  4 如何區別「美味的設計」與「難吃的設計」  回到本能的層級,發想點子  5 設計的「領域」可不是一成不變  誰都能養成設計思考力  6 逆風而行更

能「樂在工作」  正確答案往往就在最麻煩的選項中  7 優秀的設計,不見得是好設計  形塑「自我風格」與「品牌識別」  8 沒有「覺悟」的設計,很容易被看破手腳  投出120%的球,凝聚團隊的向心力  9 設計、成本與全球經濟的悲哀關係  比起成本考量,最重要的是如何活用「現有的資源」  10 不是工匠型、「發想型」才具有真正的突破力  「發想型」的思考是從推翻「習慣」開始    結語   自序   〔台灣獨家收錄佐藤大最新序言〕   稍微改變看待事物的角度與高度,或許日常生活就會變得更有趣!   我開始從事設計是二○○二年,由於那時候接到很多來自歐洲的案子,有機會接觸到很成熟的設

計文化。反觀目前台灣的設計,感覺還沒有找到自己的明確定位,但我覺得這一點滿有趣的。我想,大概今後的五年、十年之間,台灣的設計,也可以說是代表亞洲的設計吧!   台灣的設計無論是技巧、概念方面都很創新,但我覺得還沒達到一種平衡感。譬如,使用嶄新手法、技巧表現一件非常具有歷史底蘊的作品,但給人的感覺就是稍微缺乏平衡感。我認為只要這三點達到平衡,台灣的設計一定更令人刮目相看,更有機會活躍於國際舞台。   身為日本設計師的我也感受到很大的危機感。就某方面來說,日本的設計普遍還是趨於保守,缺少一點點破壞、創新的活力。怎麼說呢?當亞洲各國的設計都在不斷創新之時,日本的設計卻失去挑戰精神,這就是個危機。

  相較於日本的設計而言,台灣的設計給人較為強烈的「衝擊」感。日本的設計多是感覺比較內斂的表現手法,也就是在一個設定好的框架中,塞進一些細節、概念與故事性,這是日本設計的特色。但要在纖細感中,像歐美的設計那樣具有突破力、強烈的表現手法,我覺得這一點台灣比日本強,也是台灣設計的一項特色,既能像日本一樣內斂,又能像歐美那樣大膽表現。   基本上,設計這工作經常必須抉擇,好比有A和B的選項,必須從中做出選擇,而且是迅速地做出選擇。但是在抉擇過程中,勢必非常猶豫、困惑,思索到底要選擇A還是B,哪一個比較好。無論是哪一個選項肯定都有麻煩之處,差別只是這個好像看起來比較簡單,那個感覺有點麻煩吧。畢竟

人都是希望選擇比較簡單、好處理的選項。但不可否認的是,比較繁瑣的案子往往較具有發展性、前瞻性,而且往往這樣的案子才是達成目的的捷徑。   設計這門工作不可能選擇輕鬆、好走一途,往往都是選擇比較繁瑣、辛苦的選項,但種種辛苦的感受也會隨著各種工作接踵而至而逐漸淡忘就是了。尤其是非常忙碌的時候,這是我自己的一大感觸。   因此,從事設計是絕對不能只靠「喜歡」這字眼來說服自己,其實設計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像是吃飯、睡覺、走路,這些生活瑣事的感覺都會與設計有關,就像內心有個節奏般,一整天不斷思索各種點子,我認為設計絕非什麼輕鬆的工作,真的是充滿很多辛苦的事。   也因此,對於未來想投身設計工作或已經

進入這領域的讀者來說,在心態上,我想就是不要逞強,放輕鬆一點吧。無論面對多麼麻煩、多麼有壓力的案子都能輕鬆以對,我想這點很重要。以我自身經驗來說,有時候期待過多,努力過頭,反而適得其反。畢竟設計這工作會反應設計者的心境,要是你設計的時候,一直覺得「好痛苦喔!好痛苦喔!」告訴自己必須更努力才行,也就是在緊張情況下設計出東西的話,我覺得這種緊張感一定多少會讓對方(無論是客戶還是消費者)感受到。相反的,如果自己是在心情放鬆且愉快的狀況下進行設計的話,這般積極愉快的心情也會感染到別人。所以保持輕鬆、愉快的態度面對工作,我覺得這一點很重要。總之,千萬別把自己逼得太緊。   當然,從中取得平衡這件事真的

很難囉!好比有所覺悟,選擇麻煩的路走,卻還是要提醒自己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問題解決實驗室》是結集專欄而成,我每週都得發想題目,撥點時間來寫,而且一連載就好幾年,真的很辛苦(笑)。每週寫稿,像是無意識地將自己每天的想法與靈感,以寫日記的方式寫下來,日積月累而成。這本書有些地方寫得比較隨興,或許就好的方面來說,正因為摻雜一些突如其來的內容,所以自己重讀一遍後「啊、原來自己那時有這樣的想法啊!」還會湧起各種驚訝與感動,所以我自己很喜歡這本書。   其實這本書的內容並非是只寫給專業設計人員,或是有志從事設計之人看的,而是希望透過這本書告訴大家,其實任何事物要是多一點設

計感會更有趣喔!只要稍微改變看待事物的角度與高度,或許日常生活就會變得更有趣,不是嗎?   雖然我是那種每天就算吃同樣東西也沒關係,也不會覺得膩的人(笑)。我覺得每天能夠保持安穩的生活步調也是一種幸福吧。就像每天都能吃到剛出爐的法國麵包、香噴噴的米飯,我覺得這種感覺真的很好,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各種幸福。   透過這本書,我希望能讓讀者朋友感受到一件事,那就是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潛藏著各種魅力,能發現這些魅力的人就是幸福之人。   佐藤大 二○一六年十二月一日於台北   以「設計觀點」來思考,才能看到真正的課題   假設你在國外出差,走進洗手間後,瞧見小便斗裡有一坨大便,心裡會作何感想呢?

我會思考三種可能性。   1.這傢伙肯定內急   2.這是文化差異導致的誤會   3.缺乏公德心   大家好,我是設計師佐藤大。   「設計」對於我來說,就是不要忽略日常瑣事,從中萃取靈感,所以對於在哥本哈根機場洗手間所目睹的光景,我很難不在意。   別誤會了。我可不是要討論「沖水」這件事。   只是在想,1、2、3這三種理由都有可能成立。無論是目擊「這一幕」的人,還是被目擊的人,不難想像彼此的內心都受到衝擊,而且我非常好奇究竟是在什麼樣的狀況下會做出這種事。   我還發現一件事,那就是自從一五九六年約翰‧哈林頓(John Harington)發明抽水馬桶以來,馬桶的設計幾乎沒怎麼變過

。   看看十九世紀後期的馬桶就知道了,幾乎和現在的抽水馬桶沒什麼兩樣,但要是除去「馬桶就是長這樣」的既有觀念,便有可能打造出嶄新的馬桶造型,不是嗎?   像這樣不僅探究事情的「緣由」,還要預測「所有可能性」,讓所有事情都成為靈感來源,就是我平常在做的工作。   目前我手上有來自世界各地約七十間公司,超過三百件企劃案同時進行,內容涵括室內設計、家具、家電、生活雜貨、產品包裝設計以及企業商標等,也經手企業的品牌設計以及車站周邊開發案,範圍相當廣泛。   但重要的不是設計種類,而是能否提供新觀點,解決眼前的問題。無論是設計「糖果」還是「高樓大廈」,思考如何設計的模式都一樣。   正因為必

須以新觀點解決問題,才要以「設計觀點」來思考,也才能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一直困擾自己的各種問題,成為「靈感泉湧」的體質,發現解決問題的新對策,看到真正的課題,找到正確答案。   因此,本書分為「發現問題」、「點子量產」、「解決問題」、「點子的傳達方法」與「設計」等五個章節,並介紹各種技巧。而且每一種技巧都有「表面」以及補充說明的「背面」。   我想強調的是,設計觀點不是只有設計師才有的特殊技巧,對於苦無靈感的人來說,也有促進「靈光乍現」的功效。   我不是那種天生鬼點子特別多的人,其實我的腦子常常「空空的」。   因此,希望讀者朋友也能「淨空」腦袋來讀這本書,從而發現潛藏於無趣日常生活中的小點

子。   〔不必刻意找點子──以「掃視」方式讓點子浮現〕 我手上的案子超過三百件,一天至少要經手三、四件設計案,因為沒時間「思考」點子,所以必須練就瞬間「發現」的功力。 但有時候明明覺得「應該可以在這裡找到突破點」,點子卻從「完全出乎意料」的地方迸出來,可見一直執著於某一處,點子反而遲遲不來,看來還是「別刻意找」點子比較好。 譬如,有件案子是設計「新滑鼠」。我觀察目前市售的滑鼠,像是慣用的特殊素材、新穎的操作功能、超級省能源設計等,還是想不出什麼讓人眼睛一亮的突破點。因為我發現要是「過於專注」某件事,就等於是「忽略」其他地方。 這時不妨「掃視」一下周遭的東西,像是擺在店頭的商品、滑

鼠專用桌、充電用的電源線、USB型無線接收器、電池盒的蓋子等。 於是我以這種方式找到的靈感,就是elecom公司出品的無線滑鼠「oppopet」。它將隱藏在滑鼠裡頭的USB型接收器設計成尾巴形狀,並刻意「露出來」。 這款商品別具巧思地將接收器設計成尾巴,以使用USB時則要將尾巴取下來插入電腦,滑鼠的整體造型其實相當簡約。若要讓USB型接收器收納在滑鼠裡頭,滑鼠本身的體積就得相對變大,而這樣的設計克服了這問題。 再者,同一款滑鼠造型設計了「八種不同的尾巴」,還能兼顧成本考量,可說是一石二鳥的設計。 人類的眼睛藉由凝視一個點,正確的捕捉形狀與顏色,有著忽略其他情報的「中央視野」,以及使用網膜周邊部

位,掌握瞬間動作與整體狀況的「周邊視野」(餘光),這兩種認知法。 一流的飛行員與運動選手必須具有優秀的周邊視野力,前足球選手中田英壽先生也是藉由鍛鍊周邊視野力,迅速察覺身後敵手的動向。 我所謂的「掃視」就是活用周邊視野力,讓潛藏在目標物周遭的點子「浮現出來」的技巧。 .透過將「點」連成「線」的遊戲,鍛鍊周邊視野力 運動選手必須鍛鍊的周邊視野力,對於一般人來說似乎有些困難。其實激發靈感的周邊視野力,也就是「掃視」的功夫並不難,誰都可以鍛鍊。介紹我常用的鍛鍊方式,應該說是「遊戲」。 那就是設法將什麼都連結起來,也就是培養思考「那個很像這個耶!」的習慣。 重點是無論再怎麼無聊的事,也要一邊將點與點連

成一線,一邊思考,或是玩文字接龍遊戲也行。

台灣本土竹建築空間意象與技術傳承之初探-以常民竹管厝至大藏建築竹構架為例

為了解決台北國際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評價的問題,作者王厚尹 這樣論述:

在重視健康與科技化的這個世代,讓大眾開始反思對環境資源取之不竭的錯誤觀念。而對於自然資源的濫用,迫使我們的環境無法達到永續,許多珍貴的物種一一消失,處於這個世代的人類,更需要自我檢討能在所學的領域為環境盡到多大的心力。因此研究者在關注相關議題的同時,亦有了下列問題:(一)傳統竹構與現代竹構的連結性高低。(二)竹構造在法規的限制外,心態上如何讓大眾接受竹子應用於建築。(三)對傳統竹建築的不熟悉。(四)對於周遭環境的資源以及資產不了解,導致無法應用、發揮。在這些反思與困惑出現後,研究者希冀在解惑之時,亦能盡到尊重環境、善用自然資源的社會責任。透過文獻調查與預備調查,了解除了生活型態改變等影響了竹

建築的消失外,在區域方面,竹管厝在構築上會有地區性的差異,越是鄉下的地方,因保存的概念並不普及,多數人將之作為倉庫、置於荒廢,區域性的紀錄刻不容緩;在構築技術方面,鄉村擁有特殊的技法與空間組成,對照發展中的現代竹構架,達到竹建築在時間軸上的串聯。因此,在區域性竹管厝的意象和技術部分,針對了研究者的家鄉-大埤鄉,進行了全面的竹管厝建築普查,依其在與地面接觸的方式、分間柱、角柱、側立面牆面、屋頂結構、空間部分進行分類。在大埤鄉15個村落裡擁有竹管厝調查資料的14個村落中,收錄的121個調查案例分類,並以各分類中完整性最高的案例操作分析。透過修復大埤鄉著名三秀園古厝的嘉義天赦竹編協會的訪談,輔佐資料

不足的部分。農博為雲林地區首度以竹構型式呈現的園區,其中進行分析的竹構架分別有入口棚架、微笑餐廳、碳匯林場、指揮中心、竹構廁所5項構架,皆由雲林在地的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操刀整體的意象和技術,了解在首次接觸竹材並與興築大型農博竹構架,其在設計、竹處理、結構、工程等考量上如何思考及操作,其結果回饋了在產業鏈和施工部分以利往後發展的竹構架能帶給業主信心。藉由上述的調查,將其與預備調查之斗六太平老街竹管厝的修復,以及國外的的VTN事務所和IBUKU團隊作品進行對照,釐清差異並找到相互學習之處,使台灣的竹構在邁入國際化的同時,亦能保有傳統的元素與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