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老人年金資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台北市老人年金資格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久坂部羊寫的 有一天,你也會遇到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老人福利 - 新竹市政府社會處也說明:如何申請新竹市安老津貼? 解答. 申請對象: 1.設籍並居住本市年滿65歲以上老人 2.申請資格及方式:凡於民國九十八年一月一日前設籍並居住新竹市,年滿六十五歲,無下

國立臺北大學 法律學系一般生組 徐慧怡所指導 林柔均的 高齡社會之財產管理機制—意定監護與信託制度之運用 (2021),提出台北市老人年金資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成年監護、意定監護、安養信託、保險金信託、監護信託。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工作研究所 蔡培元所指導 張景淞的 經濟弱勢家庭子女的貧窮與就業脫貧經驗探討 (2021),提出因為有 經濟弱勢家庭子女、貧窮、就業脫貧經驗、社會救助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市老人年金資格的解答。

最後網站係為「老年基本保證年金」,洽詢單位為何?如何請領?沒收到 ...則補充:點閱數:21325 · 資料更新:111-03-11 11:35 · 資料檢視:111-03-11 11:35 · 資料維護:臺北市政府社會局老人福利科.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市老人年金資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有一天,你也會遇到

為了解決台北市老人年金資格的問題,作者久坂部羊 這樣論述:

「幸好有醫師來出診,我就可以在住慣的家裡往生,真感恩。」 6個改編自真實個案的在宅醫療故事, 描繪人性在疾病的苦難中,照見的驚懼與平靜, 死亡當前,人心時而寬厚,時而怯懦, 日本醫療小說家久坂部羊創作生涯充滿懸念之作 一旦翻開,就無法闔上   病人都叫我中嶋小姐,是「羅漢柏在宅醫療診所」的護理師,   和我搭檔的是28歲的醫師三澤孝太。   診所院長一瀨醫師說:在宅醫療是一條通往衰老和死亡的單向道,   真想不通三澤這樣年輕的醫師為什麼會想從事這一行?      「堀太太的眼睛眼神銳利,但已經不會再睜開了。現在是一副安靜虛空的表情。既非平靜,也非沉穩,不論憤怒、苦惱或悲傷,一切都結

束了。永遠的虛空。」      小說以一名專門從事在宅醫療診所的護理師為第一人稱,帶出臨終照顧、安樂死、失智症家屬的照護壓力、大體處理等等議題,是少見寫實的醫療小說,作者的外科經驗、居家診療的行醫背景,不但令場景栩栩如生,更跳脫一般同類小說溫馨的小品寫作形式,改以令人深省的對話,讓讀者激盪出一個個對生命現場的反思。      【塞棉花】   一名罹患胰臟癌的60歲末期病人,不在醫院而選擇在家過世。沒想到當那一刻來臨時,三澤醫師竟然還踏著微醺的步伐走入病家!在家屬一片尷尬、怒意蓄勢待發的沉默中,三澤要怎麼進行死亡宣告?居家護理師中鳩到底要如何領著這位新手醫師,按部就班將棉花塞進大體?      

【贖罪】   退休的聰一由於過去幾十年都是太太民美代照顧他,如今罹患失智症的太太,無法清楚表達、失序混亂,聰一不耐煩地逃避到電玩中,任由太太像狗一樣趴在地上,兩人的生活品質極其糟糕……護理師中鳩和三澤醫師到底要怎麼幫助這家人?      【陶笛之夜】   是否要告訴癌末病人真實的病況?快退休的塚原先生罹病前是名業餘的陶笛老師,太太深知他可能無法面對罹患骨癌的事實,也擔心塚原知情後,病況會因憂慮而惡化,要求醫師不要告知本人詳情;而塚原本人還懷抱著有一天能公演的願望……這令一瀨醫師、護理師中鳩陷入醫病雙方的攻防戰……      【蘆薈的效果】   退休的幸吉到處尋找各種偏方、另類療法、保健食品照顧

卵巢癌末期的太太,甚至不尊重太太不想插尿管的意願,頻頻要求醫生能插尿管好讓自己便於照料,由於三澤醫師和幸吉的理念相背,使得幸吉和獨子幸太郎憤而換掉醫師,三澤會眼睜睜看著病人受苦嗎?      【總有一天,你也會……】   麗子是一位26歲性格乖僻的精神分裂症病人,身上插著導尿管、胃造口坐著輪椅,因病情嚴重而總是在換醫師,這次甚至愛上了46歲的一瀨醫師,排擠害她沒有機會與醫師單獨相處的護理師中鳩,差點陷一瀨醫師於不白之冤。      【第二選擇】   原本在律師事務所工作的本庄女士,在54歲時發現罹患ASL末期(漸凍人),她和先生膝下無子、相依為命,因想要保持和先生說話的樂趣而不願氣切。但隨病情

益發嚴重本庄再無法忍受身體的痛苦,懇求三澤醫師為她安樂死,卻因尚未合法,縱使體恤病人的三澤,也陷入兩難之中。      ﹝內文語錄﹞   ‧「在宅醫療的醫生就像平交道看守人──要注意不讓病情惡化,又要小心翼翼讓病人得以善終。非但不能沮喪,也鮮少有回報。」──一瀨醫師   ‧「命運有時是很溫柔的。因為我選了無為而治啊,硬要解釋的話,就是我擁有一股順其自然的勇氣吧。」──一瀨醫師   ‧「死者的臉是家屬在世上最後一次看到的面容,所以一定要弄得美美的,因為那張臉會留在家屬心裡一輩子。」──護理師,中鳩小姐    重磅推薦   (依姓氏筆劃排序)   導演 王小棣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 

王英偉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都蘭診所所長 余尚儒   資深精神科醫師/作家 吳佳璇   人氣抗癌部落客 星希亞   台北市市長 柯文哲   新光醫院教研部副部長 洪惠風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 黃勝堅   立法院榮譽顧問/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執行長 楊玉欣   這女孩有病 This girl is sick粉專版主 歐庭華    好評推薦   (依姓氏筆劃排序)      死亡的課題,其實就是生命的課題。透過作者細膩的筆觸,可以深切感受到臨終病人及家屬的情緒與心理反應。珍惜每一刻、珍惜你所愛,坦然、無憾且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旅程,我想是病人及家屬所期盼的。──人氣抗癌部落客 星希亞

     讀到小說一位罹患漸凍症的妻子喘著氣,掙扎訴說不願意做氣切只因還想和先生繼續說話到生命盡頭;我不禁掩卷嘆息,作者如實寫出平凡夫妻面對疾病的困厄時,仍堅持保有生活中眷戀的習慣,寄望延續愛的感覺。──新光醫院教研部副部長 洪惠風      同樣身為癌症病患,死亡一直離我不太遠,但終究和書中的每一個故事一樣,期望自己走最後一段路時,能夠被愛包容著,除了好好道別,也希望用生命這段故事影響他人,成為別人活下去的動力。──這女孩有病 This girl is sick粉專版主 歐庭華 作者簡介 久坂部羊   1955年生,大阪大學醫學院畢業,目前為醫師、作家。20歲時,參加同人誌「VIKI

NG」。曾擔任日本外務省醫官,派駐海外九年,回國後從事高齡者的在宅醫療。   2003年以《廢棄之軀》一作在文壇嶄露頭角,故事以動手術切斷老人麻痺四肢的醫生為主角。   2004年,《破裂》清晰地描寫大學附設醫院的實況,因深入挖掘超高齡社會的終極解決方法而備受矚目。其他著作有《無痛》、《神之手》、《糾彈》、《第五號》、《如願的死法》(中村仁一合著)、《醫療幻想 「偏執」會殺害病人》、《祝葬》等。   其中《無痛》於2015年改編為日劇《無痛~診斷之眼~》,由西島秀俊主演。   本書是作者第十本著作,罕見地為此書撰寫後記,書中據其臨床經驗改編而成,透過小說人物記錄每一位病人和疾病搏鬥的故

事。 譯者簡介 俞仲慈   自由翻譯工作者,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畢業,曾任職電視台國際新聞編譯近20年,熟悉日本政經、社會、文化議題。因母親罹患失智症之故,開啟個人對病、老、死等生命議題的關注,衷心期盼人人「心安平安、老是很幸福」。 審定者簡介 吳佳璇   資深精神科醫師,作家,以終生學習日文為樂。中文著作包括《為什麼開藥簡單,開心難?精神科診間的人情絆》、《罹癌母親給的七堂課:當精神科醫師變成病人家屬》(2010年金鼎獎),以及《台灣精神醫療的開拓者:葉英堃傳記》(2006年金鼎獎入圍)等10本。另譯介日本菊池寬賞作品《失智失蹤:一萬個遊走失蹤家庭的衝擊》,並與友人合作英譯精神

分析經典《發現無意識》。   推薦序 誰會陪你到生命最後? 余尚儒 推薦序 直擊醫者之心的醫療小說 吳佳璇 推薦序 尊嚴善終就是人生最好的謝幕 楊玉欣 第一章 塞棉花 第二章 贖罪 第三章 陶笛之夜 第四章 蘆薈的效果 第五章 總有一天,你也會…… 第六章 第二選擇 後記   推薦序1 ●誰會陪你到生命最後?   你有沒有想過,會是誰?最後陪伴你到生命結束呢?   很高興能夠以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身分推薦國內第一本「在宅醫療」小說,希望透過本書,讓台灣民眾更了解在宅醫療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從事這個領域的工作者、病人和家屬的內心世界。因為,誠如本書的書名《有一天,你也

會遇到》,每個人隨時都可能成為書中的角色。不是我烏鴉嘴,而是老、病、死是人人無法逃避的課題。   本書的場景,就是目前日本最夯的「在宅醫療」。日本即將面對「2025年問題」,戰後嬰兒潮集體超過75歲,死亡場所過度集中在醫院(超過八成),2040年更將進入「多死社會」高峰,屆時無論醫療體系或長照體系,都將面臨沉重的負擔。建構以社區為基礎,結合醫療、照顧、預防失能、支援生活和居住的「社區整體照顧系統」,是日本厚生省(相當於台灣的衛生福利部)重要的政策。其中,在宅醫療是構築「社區整體照顧系統」不可或缺的元素,因此也成為日本醫師會的主要方向。   我在閱讀本書同時,特別喜歡書中角色一瀨醫師所說的這

一段話:「在宅醫療的醫生就像平交道看守人──要注意不讓病情惡化,又要小心翼翼讓病人得以善終。非但不能沮喪,也鮮少有回報。」對於居家醫療工作,我總是如此說明,我們就像「領航員」,帶領病患和家屬,從「此岸」到「彼岸」,中間通常風平浪靜,卻也難免波濤洶湧。船總是要下,在哪裡下?該怎麼下?考驗領航員的經驗和判斷,以及乘客的決心和毅力。居家醫療並不輕鬆愉快,是一份勞心勞力的工作,況且奧客總是會有的,但公親不能變事主。失敗遺憾在所難免,圓滿善終總會相見,我們必須保持「冷靜的心」,當下做出「智慧判斷」,因為SOP往往不存在。在宅醫療的實務難度,並不亞於醫院內高科技醫療。   本書開頭劈頭就問:怎麼會有年輕

醫師願意投入這份工作呢?同樣問題我也遇到好幾次。   藉由久坂部羊醫師的筆觸,開展了從事在宅醫療工作者的內心世界。特別是本書的主角,年輕醫師三澤的一舉一動,總讓我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令我想到自己仍是住院醫師的時代,在居家護理師的帶領下,開始摸索「居家」是什麼?後來又進入優異的居家安寧團隊,離開醫院之後,遇到優秀的社工和居家服務員,一路走來,許多家屬都是我的貴人,病人是我最好的老師。如何鼓舞年輕醫師願意投入「支援在家生活」的醫療?如何營造「環境」,需要更多人和制度的鼓勵。   感謝天下生活翻譯這本好書,2018年的此時出版,格外有意義。因為今年台灣正式進入高齡社會,並將在2025年進

入超高齡社會,預計2045年達到多死社會高峰。雖然台灣和日本在文化和制度上有相當大差距,但對於在家善終的期待,我想是一樣的。我相信,在宅醫療或居家安寧,雖不是所有人唯一的選擇,卻必須是眾多選擇的其中一種選擇。如何營造在宅醫療「這一種」選擇?需要我們共同參與。   祝福各位,好好看完本書。也希望您仔細想想,最後希望是什麼樣的醫師,陪伴你到生命結束呢?   趕緊預約一位居家醫師,為自己的老後,多安一道平安符。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 推薦序2 ●直擊醫者之心的醫療小說   《有一天,你也會遇到》是日本小說家久坂部羊第十部小說,也是天下生活為台灣讀者譯介的首部文學作品。

  選擇「在宅醫療」為主題的短篇小說集作為久坂部羊進入華文出版界的起手式,除了貼近台灣社會快速老化的脈動,更直擊外科訓練出身、曾長期從事在宅醫療的小說家內心──因為每個故事出場的人物,皆有原型可考,且六個主角除一人在世,其餘均去世超過十年。   久坂部羊在後記感性表示,身為醫師,或許對面對過的死亡不理不睬才是上策;可他總希望,至親好友之死能夠以某種形式遺留人間,不願意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人死後灰飛煙滅……   於是,作者把埋藏在心裡超過十年的病家故事,透過他虛構的人物,從事在宅醫療多年的護理師中鳩小姐之口娓娓道來。作者甚至大方承認,中鳩時不時臧否的兩位醫師──資深的一瀨與剛入行的三澤,都是自己

的縮影。   同為醫師與作者,看到文壇出道多年的前輩,如此袒露醫者內心最柔軟的部分,很是感動。這六個沒一個是happy ending的故事,不僅是久家義之醫師(作者本名),更是醫療現場真實的聲音。   就在作者以久坂部羊為筆名發表小說、闖蕩文壇之際,快筆的他同時寫下多本評論醫療現況的散文集,台灣便曾譯介《生命自主:最先進的醫療是救命?還是延長痛苦?》。在這部對談集裡,久坂部羊與中村仁一兩位醫師,直接戳破超高齡的日本社會關於健康與醫療的種種迷思,最令人拍案的莫過於健康長壽的超級老人是例外中的例外,許多老人卻被害慘了,深受「應該健康活到老」這類概念的荼毒。久坂部羊甚至直指,不願意承醫療有弱點與

極限的醫療人員、一味歌頌長壽的媒體,是阻礙日本民眾面對真相,尋求「好死」的障礙。   看過這本對談集,回頭重看《有一天,你也會遇到》,才發現作家久坂部羊與醫師久家義之所思所感,其實一以貫之,也就是認清醫療極限,以虔敬之心面對生命。   或許生與死是寫也寫不完的永恆課題,或許久坂部羊也服膺張愛玲曾說過「自己熟悉的就是最好的題材」,小說家出道十五年,共交出十七部作品,始終圍繞這個主軸,除多部改編為影視作品,其中名為《惡醫》的長篇小說,更獲得新潮社、日本醫師會(相當於台灣的醫師公會聯合會)與厚生勞動省(日本政府部會,台灣分為衛生福利部與勞動部)共同主辦的「日本醫療小說大賞」獎。   值得一提的

是,這個為了構築日本民眾與醫療人員良好互動環境,增進國民對醫療體系理解,並促進本出版事業而設立的文學獎,雖只辦了五屆,受獎者卻個個大有來頭,包括出道多年的精神科醫師作家帚木蓬生(台灣譯介作品為《閉鎖病棟》)、直木賞得主中島京子,至於無須贅言介紹的東野圭吾,則以《人魚沉睡的家》進入候補。   資深精神科醫師、作家/吳佳璇 推薦序3 ●尊嚴善終就是人生最好的謝幕   再精采的人生終有落幕的時刻,我們應如何迎向生命中的最後一哩路?當生命旅程來到尾聲,再強悍的人也會變得脆弱,再親密的家人也會變得疲憊,唯有愛與理解能夠讓我們有勇氣相伴搭乘通向老衰的列車。久坂部羊醫師將親身經歷,化作筆下的文字,

藉由居家醫療的六段生命篇章,引領讀者們思考臨終照護的議題,從診所醫護人員、病人與家屬的交談與互動之中,感受到真實的生活感,啟發讀者深刻地體悟。   本書章章動人,分別觸及到不同的疾病課題,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贖罪〉。民美代是一位失智症患者,她的老伴聰一先生身為她的照顧者,為了打理民美代的生活起居,日夜疲憊不堪,脾氣也變得煩躁。我因著自己的疾病經驗,深刻體會病人和病家的苦悶與壓力;對於照護者而言,這份工作沒有盡頭,直到病人死亡。每天執行重複而細碎的事情,勞力不在話下,沒有一刻可以放下心去做自己的事,勞心憂慮更是折磨人。社會上有著無數的重症病人,每日有多少這樣的情境不斷重演,實在不勝細數。幸而

故事中的醫療團隊積極給予協助,聰一先生學到了照顧老伴的照護技巧,心情舒爽了起來,生活也變得有條理,而民美代終於在老伴的關愛中安然辭世。這項透過醫療團隊積極介入的多贏成果,正是此刻面臨超高齡社會與長照專業有待深化的台灣社會,值得學習的好例子。   當病人走進生命末期的歷程,可能無法自主呼吸與吞嚥,與外界交流銳減,但卻能增加心靈內在與精神靈性的自我對話,此時的醫療處置應從「幫助病人恢復健康」轉向「減輕痛苦」,不再使用創傷性的治療,才能讓病人以舒適、寧靜的方式完成圓滿善終。透過「居家醫療」,故事中的患者尊嚴且安詳地辭世,親人儘管內心不捨,但仍滿懷愛與感謝。這不僅圓滿了一個人的生命旅程,也成為整個家

庭與社會減輕心理悲慟的一帖良藥。「安寧療護」並非放棄生命,而是積極地讓患者舒緩病痛,並且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幕。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寫照;換言之,我們終將面對死亡、終究要邁向衰老。然而在東方社會「救治到底」的文化氛圍裡,「讓生命自然善終」卻是需要倡議與爭取的課題。2015年底,我國立法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這不是安樂死,無法為病人打一針結束生命,但希望讓病人有權利得以拒絕用醫療加工的方式維持生命徵象。尊重病人的醫療自主權和善終願望,在在挑戰著現今醫療的傳統意識形態。然而在這個避諱談論生死的文化氛圍、邁向超高齡社會與長照專業待深化的社會中,這正是生命教育的新契機:鼓勵全民為自己的生命

自主權肩負起責任,避免親人在醫療決策中飽受煎熬。   尊嚴善終就是人生最好的謝幕。期盼世人更願意思考生與死的意涵,也期待每位國民都能在意識清楚時,表達自己的醫療決定,讓至親摯愛都成為幫助我們實現願望的天使,達至生死兩相安的境地。   立法院榮譽顧問、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執行長/楊玉欣 後記   這是我第十本小說。   以前從未替自己的小說寫過後記,但這本短篇小說集與其他作品相比,對我來說有些不同的意涵,所以需要略加說明。   我原是一位外科醫生,三十歲出頭頂著外務省醫務官的頭銜,在駐外日本大使館(沙烏地阿拉伯、澳洲、巴布亞紐幾內亞)服務之後,一腳踏入高齡醫療的世界,並自二○○

一年至一四年間,以兼職醫師的身分任職於小說中的在宅醫療診所。   收錄於此書的短篇小說幾乎全改編自真實事件。   當然,為確實顧及病人隱私,相關場所、病名、年齡等皆予以變更,不過部分對白與心境則與事實相符,且無論哪一篇作品,皆無快樂結局。儘管多少添加了部分虛構的情節,但多為現實生活可能發生的場景(第五篇除外)。   小說中出現的醫師,無論三澤或一瀨,有一半是我本人的縮影,另一半則為虛構。我過去任職的診所也有其他醫師,但他們並非小說人物的原型,包括旁白者在內三位護理師、一位庶務人員皆為虛構人物。   於在宅醫療診所任職的十三年間,我診療過的病人超過四百位,其中多數皆已過世。即便是

小說中的個案,除了其中年紀較輕那一位,其餘至少十年前即已往生。   我想,將病人真實的死亡事件改寫成小說,大概會產生許多疑慮。也許我對這些死亡經驗不理不睬才屬上策,但我總希望至親好友之死能夠以某種形式遺留人間;一想到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人死後即灰飛煙滅,令我內心深感不捨。   然而死亡是冰冷又不講道理的,疾病也同樣殘酷,病魔往往鋪天蓋地襲擊無辜之人,將無罪之人玩弄於掌心,使人驚慌失措。當事人飽受病苦糾纏與煎熬之際,仍竭盡全力想活下去,其表現令人悲痛逾恆、不忍卒睹,有時亦令人為之動容。身為能力有限的醫師,我心有餘而力不足,卻仍希望將每一位病人與病魔奮戰不懈的表現,留下某種記錄。   無論

是小說人物原型,或是經由我診療過的諸多病人們,對於他們的離世,我在此由衷表示哀悼。   最後,承蒙實業之日本社文藝總編輯關根亨先生的熱心協助,讓此書得以完成。   我在此對關根先生深表謝意,感謝。 二○一四年八月十日 久坂部羊 第一章〈塞棉花〉 我按下對講機,沒等對方回應,就逕自走了進去。家裡的燈都亮著,玄關擺了很多脫下來的鞋子。 「大家好,我是羅漢柏診所的護理師。」 我打聲招呼、正要走進去時,從走廊傳來一陣慌張腳步聲,只見堀先生雙手蒙臉走出來,大聲喊叫: 「護士小姐,太遲了!剛才……剛才……美智江斷氣了!」 痛哭失聲的丈夫被緊追在後的同輩男子攙扶著,同時裡面的房間傳來好幾個

女人的哭聲。 我默默無言地走進玄關,朝著堀太太當成病房的和室走去。房內包括小孩子,已經有十幾個人在。 「媽媽啊!我不要你死!睜開眼睛啊!」 「不要啊~不要啊!」 「美智江,振作一下!」 兩個女兒與一個看似親戚的女子緊靠在墊被旁,房內的空氣彷彿都被堀太太消瘦的遺體吸走了,只有堀太太的妹妹一人跪坐在房內的角落。 「護士小姐!請趕快過來看!」 眼前清出一條通道,我朝著堀太太前方走去,堀太太略微向左橫躺在墊被上,兩手張開,臉部朝上,眼眶下面發黑,鼻子愈來愈尖,嘴唇也是蒼白乾枯。 已經斷氣了。但身體仍有餘溫,彷彿留下一股生命的動力;就算是此時還有最後一口氣在,也不奇怪。我猜瞳孔大概也沒有全部放大吧。 「

怎麼樣?是不是還有救?」一旁傳來男性強而有力的聲音,脫下三件式西裝的男子,從我的肩膀探出頭來,好像是沒有血緣關係的親友。並未具備醫師資格的我在此時,是不能夠碰觸堀太太的──因為沒有醫生在場。我看著身邊的這群人,低聲說: 「醫生馬上就到,請大家稍候,我出去瞧瞧。」 我重新撥了三澤醫師的手機號碼,再走回玄關。堀太太的老公背靠著牆柱、蹲在地上。有個同輩的男子抱著他肩膀加以安慰。我從旁邊經過,往屋外走去。 這時有計程車的車頭燈一閃,並且在門前突然停下來,一手拿著白色醫生袍的三澤醫師下車。 「醫生,你怎麼遲到了呢?」 「啊、啊,對不起!有點事……」 三澤醫師一面把錢包塞進口袋,一面慌慌張張套上白色醫生袍

,我幫他拉一拉歪七扭八的衣領,同時問道: 「怎麼會搭計程車來呢?你不是自己開車嗎?」 「沒有,因為沒想到時間會這麼快,其實我晚飯時,才喝了一罐啤酒就臉紅,現在不知該怎麼辦……」 搞什麼鬼啊?!晚餐喝了啤酒,那等到酒醒還得一段時間呢,我一時愣住說不出話,幹嘛在今天晚上喝啤酒呢?

高齡社會之財產管理機制—意定監護與信託制度之運用

為了解決台北市老人年金資格的問題,作者林柔均 這樣論述:

我國已於2018年步入高齡社會,高齡者財產管理議題益顯重要,於高齡者喪失意思能力時,如何運用法律制度保障高齡者之財產不受侵害,尊重高齡者本人之意思運用財產,及是否能於高齡者喪失意思能力前,讓本人選定信任之監護人,降低監護人侵害之可能,並賦予高齡者利用信託制度,預先規劃財產分配,誠值思考。我國於2019年引進成年人之意定監護制度,尊重本人之意願自行決定信賴之監護人選,其於財產管理之彈性化在於得特別約定監護人不受民法第1101條第2項及第3項之限制,且有簡易認定受監護人最佳利益之優點,受監護人得於未喪失意思能力前,透過決定與何人訂立意定監護契約之方式表達自己之意見,並可斟酌複數監護人間合作或監督

之可能,依本人之安排認定該人選於負責之職務符合受監護人最佳利益,惟意定監護制度仍有未允許就監護事務為一部委任及監督機制不足等問題有待檢討。意定監護制度於高齡者喪失意思能力前無法發揮功能,高齡者若欲於喪失意思能力前為具體之財產規劃,可運用信託制度,利用信託不因委託人死亡或喪失行為能力而消滅之特性,持續管理財產,高齡者得依自身需求選擇高齡者安養信託、未成年人保障與身心障礙者信託、家族信託、預收款信託及保險金信託等。然而,我國之信託制度仍有些許問題,以財產權移轉作為信託成立要件限縮了信託發展之空間,且宣言信託限於公益信託過於嚴格,希望於意思能力喪失或下降之後再將財產移轉給受託人管理之高齡者,無法於失

能前運用信託制度為財產規劃,是以本文參考美國統一監護信託法,思考值得我國借鏡之處以作為未來立法之參考。

經濟弱勢家庭子女的貧窮與就業脫貧經驗探討

為了解決台北市老人年金資格的問題,作者張景淞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經濟弱勢家庭子女貧窮經驗及其成年後的就業脫貧認知,以及貧窮經驗與社會救助制度對其在就業經驗中造成的助力與阻力。本文採取質性研究,透過立意取樣,輔以滾雪球取樣法,邀請8位曾接受過社會救助扶助的經濟弱勢家庭子女,並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進行資料蒐集。本研究有三點主要的研究發現:一、子女對脫貧概念之主觀認知,並非指離開政府所提供的社會救助,他們具有更多元、高層次的脫貧主觀認知,包含有經濟穩定的生活、能不再為未來經濟擔憂、能擁有自己房子及家的歸屬感、能自在運用金錢、有能力幫助他人等;二、子女就業經驗中受貧窮經驗的影響包含以下三種類型:(一)就業助力方面:包含「較同儕更具高期許」、「較同儕更

具高抗壓」之價值觀與態度、期待從事較高薪資之職業;(二)就業阻力:包含「自卑感」之態度、「經濟資源不足以增進就業所需技能」、「社交機會缺乏,人際關係不易融入」、「職涯發展受影響」、「就業地區受限」;(三)多層面的影響:部分因素可能具有多層面的影響,雖可能限制子女的就業機會,但也有可能因此增加子女人力資本累積或就業穩定性。三、在社會救助制度下有子女欲透過就業來增加收入,但又不希望被取消救助資格,因此會產生尋求救助與就業之間共存的能動性。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發現,針對第一線工作者提出以下建議:一、針對因子女就業脫貧之家庭持續提供資源;二、提供經濟弱勢家庭及子女社會救助相關規定之諮詢服務。針對政策制定

者則提出以下建議,一、審視現行救助制度工作收入之計算,針對經濟弱勢子女的就業薪資可考慮採取更彈性的認定方式;二、建議修正社會救助法第16之2條,持續補助年幼子女之學雜費;三、建議或可參考外國促進就業政策,以鼓勵子女就業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