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盆地湖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台北盆地湖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葉言都寫的 一日深遊北台灣:20條精選路線 和黃美傳的 一看就懂台灣地理(新裝珍藏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北盆地 - 華人百科也說明:台北盆地 ,位于台灣島北部,北以大屯山火山群為界,東部和南部被雪山山脈的餘脈形成的丘陵所環繞, ... 台北盆地在形成初期,曾有大量的積水,地史上稱之為"台北湖"。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遠足文化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災害應變碩士在職專班 汪良奇所指導 蔡賢曉的 利用嘉明湖沉積物內矽藻紀錄重建臺灣南部高山古環境變遷 (2021),提出台北盆地湖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矽藻、降雨、環境變遷、高山湖泊。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人類學研究所 陳有貝所指導 潘紫絹的 從陶器的技術選擇研究探討花岡山遺址 (2020),提出因為有 花岡山遺址、花岡山遺址上層類型、技術選擇、陶器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盆地湖泊的解答。

最後網站澎湖鎮、鳳山縣、台灣縣等/1694年康熙大地震震出「台北湖 ...則補充:地震影響該地震讓台北盆地多處土地瞬間液化,產生了深達三至四公尺,面積超過30平方公里以上的「台北大湖」。其範圍包含現今基隆河下游及其北側河道、社子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盆地湖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一日深遊北台灣:20條精選路線

為了解決台北盆地湖泊的問題,作者葉言都 這樣論述:

說走就走,不愁計畫 你值得一趟 從土地獲得元氣的復甦之旅     台灣面積不算太大,歷史不算太長,   卻被自然與人類塞進太多太多的內容。   是的,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台灣,「多樣性」當為首選。   這樣一個地方,值得我們通過旅遊來認識,通過深度旅遊來瞭解。   ──葉言都     一日輕裝旅行,深入感受在地風情     充滿新意的20條北、中台灣旅行路線,避開人擠人的熱點,不群聚又有趣。     作者葉言都兼具小說家與歷史學者雙重身分,帶領我們探索各景點的自然特色與人文內涵。淺顯扼要的解說讓旅行更添知性,又不失輕鬆閒適。所精選的每條路線都是輕盈又豐富的旅程。     不管是喜歡觀察生態、

地質的自然派,還是徜徉田園、泡泡溫泉的浪漫派,或是認識古蹟與產業特色的知識派,甚至是騎自行車或健行的運動派,都能從本書發現合口味的好去處。     隨興中不失方向,悠閒中有歷史的視野,一場場心滿意足的小旅行就在這裡。     在這本書裡,你將發現──   〈丟丟銅仔〉歌中的火車山洞在何處   哪裡可以看到台灣最完整保存的日本時代神社   台灣最早的蓬萊米田就在陽明山上   桃園的埤塘和水圳竟能串連成優美的悠遊路線   關西和鹹菜有什麼關係   過去苑裡的女性地位較高,為何關鍵是「藺草」   亞洲第一口油井,竟然在苗栗   還有更多有趣的景點與知識   ──那些地方原來這麼有意思!   本書特色

    ○ 由葉言都老師帶路,體驗豐富的人文知性之旅。   ○ 著重介紹較少人知道且別具特色的地方,略過大眾已熟知的熱門去處。   ○ 每條路線都是作者多次親自走訪之後寫成,收錄最精華的旅遊景點。   ○ 插畫家郭正宏手繪60幅地景插畫,當地風貌躍然紙上。   ○ 考量交通、氣候、地形等因素,給予貼心的旅遊建議。

利用嘉明湖沉積物內矽藻紀錄重建臺灣南部高山古環境變遷

為了解決台北盆地湖泊的問題,作者蔡賢曉 這樣論述:

本研究使用光學顯微鏡分析嘉明湖長137公分沉積物內39個深度所萃取出的矽藻樣本,結果共鑑定出9屬20種矽藻。為了解過去矽藻在嘉明湖的組成變化,每個深度共計數300個矽藻殼片,並計算每種矽藻種類所占百分比。依矽藻對水質狀況的喜好,可將11種主要優勢矽藻,區分為嗜酸性矽藻、中性矽藻及嗜鹼性矽藻。基於6個14C定年資料結果所重建的年代深度模式,推估該岩心紀錄了嘉明湖3860 cal BP以來的環境變化。矽藻資料的類群分析結果可將3860年來的紀錄分為4個矽藻帶。由浮游型矽藻與底棲型矽藻的組成變化可推測古水位變化,顯示嘉明湖在矽藻帶1 (3860-3610 cal BP) 時的水位達到最高點。在矽藻

帶2 (3610-2120 cal BP) 及矽藻帶3 (2120-600 cal BP) 期間,水位雖有高低變化,但都保持在高水位。在矽藻帶4 (600 cal BP以來),則顯示水位明顯下降的變化。由主成份分析顯示影響嘉明湖矽藻組成的最主要因素為pH值變化。其第一主成分可反映古pH值變化。自600 cal BP以來,由矽藻類群變化與第一主成分變化呈現相似的趨勢,顯示嘉明湖有明顯水位下降現象及pH值升高現象。其中的機制可能與水位下降,造成矽藻行光合作用的強度增加,大量消耗水中的碳酸根離子有關。由於嘉明湖地區降雨受到東亞夏季風強弱影響,水位降低可能顯示夏季風降雨的減弱。然而蒸發作用也是影響水位

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未來需要有其他指標或對比近百年來該區的氣象紀錄才能進一步釐清。完整且可信賴的古環境重建需要多指標資料的協助,本研究僅透過矽藻紀錄粗略重建嘉明湖地區的古水文變化。若要完整重建嘉明湖地區古環境,則需要更多的指標如花粉、碳屑、地化分析資料的加入。

一看就懂台灣地理(新裝珍藏版)

為了解決台北盆地湖泊的問題,作者黃美傳 這樣論述:

認識台灣必備寶典 豐富圖文資料,台灣地形、地貌、水文、生態全紀錄   台灣擁有多樣化的地理面貌,但你知道成因是什麼嗎?   台灣--這個你我居住的美麗小島,有著豐富的地理變化:高山、平原、河流、火山、盆地、海灣等;也有多樣的天氣表現:季風、寒流、梅雨;更有颱風、地震、豪雨、土石流等災害威脅著。然而這些現象是如何形成的?身處在如此特別環境的你我,不可不知其中的奧妙及原理。如此複雜的自然環境,也造就了台灣獨特的動植物生態體系,其多樣性及單位面積生物密度,是全世界生態學研究的重要地區之一。   圖文並茂,讓讀者一看就懂   本書分為地質、地形、氣候、水文、生態系五大部分,每個主題再從不同

分類及項目,作者黃美傳具有多年地理科的教學經驗,以文字敘述各項地理現象的成因,並藉由照片及插圖輔助,圖文並茂的方式,讓讀者易於了解,也不致感到艱澀枯燥。   地質:台灣島是如何形成的?台灣的土壤及地質種類分布又是如何?   地形:台灣是個年輕的高山島,在內外營力的交互作用下,整體的地形景觀由山脈、丘陵與台地、盆地和平原等五大地形所構成。這些地形也衍生出各式各樣的台灣地貌。   氣候:影響台灣氣候的要素有:緯度、海陸分布、地形、洋流等,這些要素互為影響,形成氣候變化多端、四季分明的台灣島,而平地與高山、南部與北部之間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此外,台灣也有颱風、冰雹、龍捲風等特殊災害。   水

文:台灣河川具有短小、泥沙淤積嚴重的特性,伴隨著降雨時空分布不均的因素,造就台灣對水資源利用相當有限。   生態系:台灣如此豐富的自然環境,也因此孕育出一座豐富的「生態島」,有豐富的林相,也有複雜多樣的海洋及淡水生態系。 名人推薦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系主任 賴進貴推薦序

從陶器的技術選擇研究探討花岡山遺址

為了解決台北盆地湖泊的問題,作者潘紫絹 這樣論述:

  花岡山遺址位於花蓮縣美崙溪口,從日治時期發現至今累積了多次發掘與調查研究,史前文化層涵蓋新石器時代中期至鐵器時代晚期,並延續到歷史時期。在筆者所參與的2019年花岡山遺址北濱段587-61地號民宅(即「剝皮辣椒」地點)搶救發掘的初步室內整理中,發現文化層I(花岡山遺址上層類型文化層)陶器遺留數量及陶質組成比例隨著時間有著比例上的變化。因此在本研究中希望更進一步釐清此問題。  文化變遷、技術變革、器物轉變等議題一直是考古學家所關注的議題。在針對本文化層的陶質遺留研究成果不多的情況下,筆者希望由技術選擇(Technical Choice)理論作為研究取徑,更深入理解史前花岡山陶匠的製作技術,

再展開進一步的分析。筆者認為:即便同屬一個文化層,也不應直接將其中的遺留同質化,而是應該意識到它們隨著時空不同而存在的異質性。因此,本研究將嘗試透過陶器製作技術分析,結合人文與自然背景來探討、反思文化層內的變動性。  本研究分析結果顯示:文化層I的陶器製作技術隨著時間愈晚而愈加簡化。然而細觀其內涵,可見被加以簡化的面向並沒有對陶器本身的功能造成劇烈影響。透過對遺址形成過程、史前自然環境狀況背景、與外界交流等相關背景爬梳,筆者認為:文化層I陶器製作技術的變化乃是在自然、社會背景下,人、物之間複雜而動態的活動中,經由一連串的「選擇」而導致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