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 市 農業 合作社 聯合社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東海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 王篤強所指導 鍾耀林的 鄉村振興與社會工作: 資産爲本式農村社區活化的廣東本土經驗與反思 (2021),提出台南 市 農業 合作社 聯合社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鄉村振興、社區活化、社會工作、資産爲本社區發展模式、本土化。

而第二篇論文逢甲大學 合作經濟暨社會事業經營學系 李桂秋所指導 陳羿熏的 台灣信用合作社經營績效之研究 - 以Malmquist為例 (2018),提出因為有 信用合作社、中國農村信用合作社、合作銀行、資料包絡分析法、Malmquist生產力指數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南 市 農業 合作社 聯合社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南 市 農業 合作社 聯合社,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鄉村振興與社會工作: 資産爲本式農村社區活化的廣東本土經驗與反思

為了解決台南 市 農業 合作社 聯合社的問題,作者鍾耀林 這樣論述:

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問題陳述 2壹、ABCD模式的本土化植入 2貳、社會與文化背景之差異 3叁、社會工作專業發展背景之差異 5肆、ABCD模式自身的限制 7伍、本土化討論需要注意的問題

10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14壹、研究問題 14貮、研究目的 14第三節 核心概念界定與區辨 15壹、資產與資本 15貳、社區能力、社區資產與社會資本 16叁、社區活化、社區發展與

社區營造 17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第一節 廣東資產为本農村社區活化的脈絡 21壹、中國大陸農村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 21貮、廣東鄉村振興的現實差距與社區政策的歷史脈絡 24叁、廣東社會工作跨越式發展與對農村社區活化的積極回應 29第二節 ABCD模式理論回顧 33壹、社區發展理論模式的轉向——ABCD模式的歷史脈絡 33貳、

ABCD模式的行动策略框架 37第三節 相關實踐與研究 51壹、農村社區活化的歷史脈絡 51貳、中國大陸農村社區活化研究的三種偏向 52叁、社區營造脈絡下的社區活化 53肆、農村社區資產活化的實踐過程與關鍵策略 55第四節 相關補充性理論 59壹、社會資本理論

59貳、內驅力理論 62叁、生態系統理論 63肆、協同效應理論 64第五節 綜合檢視 65壹、文獻小結 65貳、初步概念性架構形成

67第三章 研究方法 70第一節 研究取向 70第二節 研究樣本 72壹、研究場域 72貳、研究參與者 72第三節 資料收集

75壹、半結構式深度訪談 75貳、焦點團體訪談 77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79壹、資料編碼與分析 79貮、信度與效度 81第五節 研究倫理

83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84第一節 受訪者基本資料分析 84壹、深度訪談受訪者基本情況 84貮、焦點團體訪談參與者情況 91第二節 受訪者ABCD模式概念地圖 93第三節 ABCD農村社區活化過程的本土經驗 100壹、一般階段模型與現實因素的影響

100貮、如何進入社區和確定發展方向 107叁、問題視角與資産視角在實務當中的割裂與整合 116肆、社工外來者身份對服務開展的影響 127伍、「離場」情況分析 133陸、本土實踐中社工的角色 136第四節 ABCD農村社區活化的本土化策略 139壹、「資産爲本」策略原則的本土化應用分析 139貮、「內在取向」策略原則的本土化應用分析

152叁、「關係驅動」策略原則的本土化應用分析 168肆、「內外互通」策略原則的本土化應用分析 179第五節 本土實踐當中的其他困難與挑戰 193壹、成效評估壓力與應對辦法 193貮、面對社區不公與糾紛的態度和處置方法 198叁、社會性別難題 201肆、社工流動的困擾 202伍、社區參與者流失的影響

203陸、其他考驗 204第五章 研究發現、限制與建議 206第一節 研究發現 206壹、受訪者ABCD模式概念地圖與三大問題 206貮、四種割裂、三種整合與兩種意識 208叁、融合度與社區活化階段選擇光譜 209肆、社區邊界、融合度與自己人效應

210伍、本土實踐過程中的其他壓力與挑戰 211陸、資産爲本的本土經驗——從拿來主義到本土化提煉 213柒、內在取向的本土經驗——五大具體策略 214捌、關係驅動的本土經驗——共識、融入、抽身與保障 215玖、內外互通的本土經驗——一把雙刃劍 216拾、本土化行動策略模型構建 217第二節 建議 221第三節 研究限制

224壹、研究方法上的限制 224貮、資料收集上的限制 224叁、資料分析上的限制 225參考文獻 226附錄 248

台灣信用合作社經營績效之研究 - 以Malmquist為例

為了解決台南 市 農業 合作社 聯合社的問題,作者陳羿熏 這樣論述:

本研究係探討台灣信用合作社之經營績效分析,以資料包絡分析(DEA)、Malmquist生產力指數與複迴歸模型進行研究分析。本研究之資料包絡分析(DEA)與Malmquist生產力指數分析係以民國84年至107年間台灣共23家信用合作社為研究範圍,以存款總額、營業支出、員工數、資產為投入變數;以放款總額、營業收入、淨值與盈餘為產出變數。複迴歸分析之樣本為民國93年至107年間之台灣共23家信用合作社,自變數為放款成長率、逾期放款率、備抵呆帳覆蓋率、資產規模與存放比率等各項財務比率因素,對應變數BCC模式總技術效率的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1. 民國84年至107年各期間之總體技術效率上,僅有39

%~61%的信用合作社具有相對效率,而在純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上,分別有52%~74%與43%~78%的信用合作社是具有相對效率的,表示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信用合作社是具有經營效率的。 2. Malmquist分析結果發現,儘管民國97-98年間總要素生產力為生產力衰退之情形,但相較於金融機構與商業銀行受到金融風暴的強烈衝擊,信用合作社受到金融海嘯的影響並不太大,且在民國97年後的期間裡,生產力是呈現上升且穩定成長的狀態。 3. BCC模式之總體技術效率值以北部地區之信用合作社經營效率為最佳0.999,平均有6家(佔67%)信用合作社具有相對效率;Malmquist分析結果其總要素生產力與技術變革皆

以東部、外島地區之經營效率較佳,總要素生產力為1.051,平均有2家(佔40%)信用合作社其總要素生產力大於1,故綜合來看,北部地區與東部、外島地區其經營績效相較於其他地區較有營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