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塑汽油添加劑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車輛工程系碩士班 翁豊在所指導 蔡東烜的 汽車引擎潤滑油性能測試 (2015),提出台塑汽油添加劑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機油、黏度、磨耗。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生物科技系 陳士賢所指導 邱士容的 應用環境法醫技術於油品污染場址指紋鑑定之研究 (2012),提出因為有 指紋鑑識、污染源鑑定、物質分布行為、航空燃油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塑汽油添加劑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塑汽油添加劑,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汽車引擎潤滑油性能測試

為了解決台塑汽油添加劑的問題,作者蔡東烜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將齒輪油加入引擎內否可以達到與機油相同的潤滑效果,實驗測試內容為汽車引擎內加入齒輪油,之後進行實車路跑測試,且每一萬公里時進行引擎潤滑油性能測試,了解潤滑油性能狀況,期望可減少汽車機油使用,進而達到環保省能的效果。因此,為觀察汽車引擎潤滑油性能狀況,在長途行駛狀態下,不更換引擎機油(僅在水位不足時添加),於每行駛一萬公里時進行引擎潤滑油取樣檢驗,並分析潤滑油性能情況,了解長距離行駛狀態下,僅進行潤滑油添加的行車情況及平均油耗,最後並於達到行駛十萬公里時,分析汽缸磨耗進行引擎細部拆解、清洗、零件磨耗之量測記錄與觀察。實驗結果顯示:一、油耗分析表顯示,實驗期間整體平均油耗為11.

5km/L。本實驗測試油品為齒輪油級別為80W/90黏度係數類似機油15W/40。二、引擎內油汙、雜質過多,已造成部分機件磨耗。例如機油濾清器不良、機油氧化、軸承波司損傷、機油添加劑衰退、造成活塞油環咬死。三、油品黏度太高,潤滑效果不佳。齒輪油未能短時間被運送至零組件,因此會加大啟動時所受磨損,低溫起動將變得困難,清洗作用及冷卻散熱作用變差,功率損失導致燃油消耗增大。四、實驗車測試結果齒輪油當成潤滑使用是可行的,且宜定期或定里程檢查更換,建議一般中古汽車車主應可於每1-2萬公里之前後進行機油更換,不致影響及引擎組件。

應用環境法醫技術於油品污染場址指紋鑑定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塑汽油添加劑的問題,作者邱士容 這樣論述:

本研究的目的是針對國內石化污染場址之常見污染源-柴油與航空燃油進行成分分析,將各類油品特徵與參數統整歸納,建立污染物指紋資料庫,並探討風化過程對參數之影響,以利國內石化污染場址污染物來源的研判及追蹤。在建立柴油及航空燃油油品基本資料庫工作上,進行柴油(中油及台塑)及航空燃油基本特性分析,進一步利用分布試驗,推估油品目標污染物在有機相及水相的分布係數(partition coefficients, Kfw),並比較目標污染物在航空燃油與其他油品分布行為的異同。由分布試驗結果顯示,依據拉午耳定律(Raoult's law)分別導出Jet A-1及JP-8目標污染物之分布係數與溶解度的理想關係式:

log Kfw=logS+0.689與logKfw=logS+0.724,此航空燃油理想關係式可在短時間內估算出碳氫化合物從有機相分布到水體的情形,將有助於在航空燃油污染時作出適當且及時的評估,以提供適切的整治方法之參考依據。本研究評估風化過程對柴油化學指紋及鑑識影響,探討土壤受市售柴油污染後,風化過程之揮發作用對其碳氫化合物濃度及組成成份間的影響,配合具油品來源意義之特徵因子比值分析,從而建立柴油污染源鑑識技術。老舊柴油及柴油污染土壤試驗使用2000年、2002年、2003年及2005年於本實驗室製備的柴油污染土壤,模擬柴油風化及模擬柴油污染土壤風化試驗則是使用市售中油及台塑柴油進行模

擬風化後分析,柴油中目標污染物包括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polynuclear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烷基化多環芳香烴及總石油碳氫化合物(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 TPH)。結果發現,風化時間增加使揮發及生物分解作用加劇,污染物濃度因而降低。從老舊柴油污染土壤的圖譜顯示,經過自然風化8至10年的柴油及柴油污染土壤其柴油成分中,C9以下之輕質烷類均已消失。自然風化11年的柴油污染土壤其柴油成分中,C10以下之輕質烷類均已消失。而在自然風化13年的柴油污染土壤,柴油成分中C11以下之輕質烷類均已消失。中油柴油污染土壤經過365天自

然風化後,開放系統之柴油成分中C12以下之輕質烷類均已消失;而台塑柴油污染土壤經過365天自然風化後, 開放系統之柴油成分中C12以下之輕質烷類均已消失。相較於純柴油風化情形,當柴油存在於土壤系統中,其風化作用影響相對較大,可能因土壤孔隙導致通氣量提高,有利於揮發作用的進行。在老舊柴油及柴油污染土壤的分析結果中顯示2000年、2002年、2003年於實驗室製備的柴油污染土壤其pristane/phytane小於1,於2005年購買的柴油以及實驗室製備的柴油污染土壤其pristane/phytane大於1,此差異可作為來源指標。中油柴油污染土壤經過365天自然風化後,開放系統之柴油成分中pris

tane/phytane比值範圍介於1.08-1.18 ;台塑柴油污染土壤經過365天自然風化後, 開放系統之柴油成分中pristane/phytane比值範圍介於0.77-0.81;本實驗發現柴油中直鏈烷損失較為明顯,而類異戊二烯(isoprenoids)尚未受到劇烈影響,因此風化條件主要為揮發作用所主導,而風化程度僅屬於輕度風化。此外利用多種雙環類倍半萜烷(bicyclic sesquiterpanes)比值鑑識其原油來源的差異,實驗結果發現,2000、2002、2003年風化樣品未有明顯的來源特性差異,可推估三個時間點污染土壤之油品有相似的原油沉積環境,另外2005年柴油以及柴油污染土壤

,由特徵因子比值比對顯示差異性極小,因此可能為同一油源。中油柴油、台塑柴油、以及其柴油污染土壤之特徵因子比值比對顯示,中油及台塑有明顯的來源特性差異,且經過365天風化環境下比值幾乎不受影響。最後分析naphthalenes系列化合物以及phenanthrenes系列指紋圖譜,將特徵因子進行一致性評估,並將老舊柴油及柴油污染土壤之特徵因子比值繪製出雙比值散佈圖,結果顯示中油柴油特徵因子比值與2005柴油及柴油污染土壤較相似,此部分結果與柴油油品來源資訊相符,並證明選用之特徵因子可做為鑑識工具。整體而言,實驗樣品主要受揮發作用所影響之輕度風化,其特徵因子比值不易隨風化時間而改變,本研究結果所建立

指紋資料庫及鑑識分析技術可作為柴油污染場址的鑑識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