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卑南遺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台東卑南遺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蘋果日報副刊中心寫的 此生必遊台灣100點:北部.東部.離島(修訂版) 和劉德慶、陳慧莉的 台灣寶石、岩石與礦物圖鑑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場所位置資訊 - 衛生福利部也說明:場所名稱:, 卑南遺址公園. 場所地址:, 台東縣台東市台東市南王里文化公園路200號. 場所經緯度:, ( 121.116212,22.794004 ) ... 場所描述:, 臺灣首座考古遺址公園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周出版 和貓頭鷹所出版 。

育達科技大學 茶陶創意研究所 鄭寶寧、楊行中所指導 何丹秀麗的 卑南文化遺址出土陶器仿製與創作 (2018),提出台東卑南遺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卑南、原住民陶創、低溫陶、露天燒。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進修部美術產業發展碩專(夜間班) 施能木所指導 林函瑩的 史前文物加值應用於文創商品創作之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文創商品、史前文物、神話傳說故事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東卑南遺址的解答。

最後網站卑南文化公園| 台灣旅遊景點行程 - 玩樂地圖- 四方通行則補充:這裡也是台東市郊新興的夜景觀賞勝地。 卑南遺址為全台規模最大,地下出土文物最豐富的遺址,也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墓葬群遺址。文化公園座落於卑南山丘陵下的河階地,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東卑南遺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此生必遊台灣100點:北部.東部.離島(修訂版)

為了解決台東卑南遺址的問題,作者蘋果日報副刊中心 這樣論述:

  台灣曾經是外國人眼中的美麗之島,曾幾何時,台灣山水逐漸模糊在現代化水泥建築中。然而,台灣的高山還在,海洋還在,人情溫暖也還在,就看你願不願意轉個身去發掘她。不論是尋常的廟宇小吃,難得一見的原始地貌,還是藏在深山裡的湖光水色,台灣以其包羅萬象的地質地形,以及兼容並蓄的民俗文化,展現出獨特、讓人驚艷的一面。本書完整收錄這一輩子絕對不能錯過的台灣景點和民俗慶典,帶領讀者領略台灣的萬種風情。   本書前身於2006年出版,至今已近5年,其間歷經風災、水災等,景點或相關資訊恐有所變動,此番以「修訂版」增補最新訊息,相信對讀者而言,是領略台灣100點的最佳導覽書。

台東卑南遺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劉櫂豪委員表示,目前台灣有18處地點被列為世界遺產潛力點,其中台東卑南遺址與都蘭山、蘭嶼聚落與自然景觀都被列入;而八仙洞具有至少距今5000年至1萬5000年左右長濱文化遺址,為台灣最古老史前遺址,加上特殊的海蝕洞自然景觀,實具有列為世界遺產潛力點的價值,此外位於北方姑仔律溪上1937年興建的樟原橋,不僅具有歷史價值,且整體景觀互相連結,可將八仙洞與樟原橋合併考量。文化部洪孟啟部長承諾將積極輔導台東縣政府申請,文化部將全力支持辦理。

卑南文化遺址出土陶器仿製與創作

為了解決台東卑南遺址的問題,作者何丹秀麗 這樣論述:

摘 要本創作研究以台東卑南遺址出土陶器為背景,依據考古挖掘,彙整陶片資料,進行仿製,便於讓社會大眾了解觀看,史前人類陶器型製的樣貌。運用過去的傳統製陶工藝,拍打成型、露天燒成方式呈現。藉此創作模擬前人製陶過程的推演,也恢復斷了半世紀的阿美族製陶工藝技術。研究者身為卑南族族人,從事原住民文物維護的工作,對原住民文化工藝技術的推廣有著史無旁貸的使命感,研究取材考古文獻及各種視覺圖像造型,並融入卑南族生活文化意象最為依據來表現自身文化價值的思考。本研究論文,分為四個部分進行創作:卑南陶器復原仿製(執行計畫)、出土陶器意象之變形、卑南族生活文化、自由創作。實際創作驗證,試圖從相關文獻、史料書籍及耆老

的口述中認識地方故事情節所產生意象與圖騰,結構出一個敘事性的陶作,創作個人思想表現的形式,結果加以實驗紀錄,達到作品的預期。創作研究成果完成,將是一個深入議題的開始,除了分享作品外,也對未來抱更多的可能性。關鍵字:卑南、原住民陶創、低溫陶、露天燒。

台灣寶石、岩石與礦物圖鑑

為了解決台東卑南遺址的問題,作者劉德慶、陳慧莉 這樣論述:

尋寶何處去?翻開圖鑑就知道!  .收錄116種台灣的特色寶石、岩石與礦物,教你如何辨識,更告訴你何處探訪。  .特別收錄以台灣地名命名的礦物──北投石,清楚呈現識別特徵。  .200多幅清晰去背照片,完整寶石、岩石及礦物等識別特徵。  .除了識別功能,本書還要告訴你如何前往探訪。  .快速檢索表查找輕鬆,去背彩圖標示岩、礦特徵,讓比對過程更容易。  .防水書套讓本書不怕風吹日晒雨淋,家中野外都適合使用。   提到寶石,相信大家一定都會為它的高雅氣質及繽紛光澤所吸引,但同時也因它的高價望之卻步,但若你知道自家門前的河床上可能就有寶石可以撿拾,你還忍的呆坐在家嘛?   礦物與岩石都是地殼的基本

組成,也是國中地球科學必修的項目,面對這麼多種類的岩、礦,你分得出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又為什麼會取這樣的名字嗎?   本書收錄台灣最具代表性及最常見的寶石、礦物與岩石共116種,除以清楚的去背照片詳介物種的辨識重點外,還詳細地介紹了其命名的緣由以及台灣的產地,其中不乏開車或步行便可見到的露頭介紹。   除了鑑別功能,本書更包含了百科全書性質的總論,介紹岩石與礦物的區別、礦物及寶石的形成、成分、特性、鑑定,岩石的形成、火成岩的特性、變質作用的類型、變質岩的特性、沉積岩的特性、野外採集須知和標本安放建議等,讓本書成為最實用的台灣寶石、礦物與岩石圖鑑。 本書特色 一、收錄台灣特色寶石、岩石與礦物,教

你如何辨識,更告訴你到何處探訪。   本書收錄了遍布全台116種特色寶石、岩石與礦物,其中包括有以台灣地名命名的礦物——北投石、澎湖列島主要組成岩石——玄武岩等。除介紹的岩、礦外形特徵與化學成分外,更有命名由來與最佳觀察點等實用資訊。 二、200多幅清晰去背照片,完整呈現識別特徵,叫你一眼就可辨識   全書有200多幅去背照片,完整呈現岩、礦特徵,並以拉線圖說標出辨識重點,一目了然。 三、三種檢索方式,可依需求選用,查閱方便   本書依礦物的化學成分與岩石的成因進行分類,但你仍可以透過快速檢索表中的礦物及其條痕的顏色,或岩石的顆粒大小等,快速查找到該物種的頁碼;若你已知該物種的中文名或學名,則

可以在書末的索引查到該物種所在的頁面,進入條目,查詢特徵、用途等資訊。 作者簡介 劉德慶   美國德州大學地質科學博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曾任中央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德州大學助教、助理、研究科學家,夏威夷大學助理研究員、中國鋼鐵公司副研究員。專長為岩石學、地球化學、實驗岩石學,多次出席國內外會議發表研究成果,著有學術論文、專題報告、實驗手冊和通識性文章四十餘篇,曾獲美國地球物理會旅行獎、美國德州公立教育獎、國科會甲等研究獎。於1988至1990年間赴美國夏威夷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專攻岩漿之物理性質。於1990年至1994年間任職於中國鋼鐵公司,專事研究如何改善爐渣性質以提升鐵水、鋼

液品質。 陳慧莉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系地球科學組(198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中等教師在職進修暑期班碩士課程四十學分班結業(1997)。曾任臺北市立芳和國中教師(1985 ~ 1990),現職為臺北市立弘道國中地球科學專任教師(1990 ~ )。假日最愛進行的活動便是赴野外觀測地形、地質與採集礦岩標本,曾參與教育資料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錄影帶製作(2005 ~ 2007)與部定版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編寫(2005 ~ )等工作。

史前文物加值應用於文創商品創作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東卑南遺址的問題,作者林函瑩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研究史前文物之加值應用,以文物和文化為出發點,結合台灣原住民相關神話傳說,作為設計文創商品之創作來源。研究中採用文獻探討法、創作實驗法、訪談法等研究方法進行。本研究目的有三:1. 探究史前文物可供加值應用的素材與創作的題材;2. 探究文創商品的設計方法與製作流程;3. 應用上述的素材、題材與方法進行文創商品的創作,同時蒐集與分析使用者的想法。 本研究創作的系列文創商品名稱為「史前小日子」,其子系列又可細分為「雲豹與玦」、「想想蛙」、「The Chubby Series」、「一起」、「玦玦相連」、「交會」等六系列。其中將台東卑南遺址、舊香蘭遺址、花蓮鹽寮遺址等之出土特色史前文物加以

加值應用,結合台灣原住民相應之神話傳說,創作完整、多元化的文創商品,藉以讓使用者於使用商品過程中感受史前文物的精湛工藝、美學、與神話傳說的相互結合,促進想更了解台灣特色史前文物的好奇心。 本研究結論如下:一、從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之史前文物和台灣原住民神話傳說中能分析歸納出「史前小日子」系列文創商品之題材與構圖元素。二、本研究之文創商品有其固定的設計方法與製作流程。三、本研究創作之「史前小日子」系列文創商品富有特色,且獲得大多數使用者的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