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冰河時期證據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台灣冰河時期證據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AnthonyReid寫的 東南亞史:多元而獨特,關鍵的十字路口(未來十年顯學,東南亞研究經典) 和WilliamMillsTompkins的 外星人選中的科學家2:外星女跨界神奇指導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大喜文化所出版 。

國立中山大學 生物科學系研究所 江友中所指導 袁若珊的 以SSR分析鐵杉屬的遺傳多樣性及族群結構 (2018),提出台灣冰河時期證據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親緣地理學、基因交流、鐵杉屬、微衛星體分子遺傳標誌、遺傳多樣性。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生物科學系研究所 江友中所指導 黎罃的 以多基因序列探討鐵杉屬的遺傳分化 (2017),提出因為有 多基因座、鐵杉屬、遺傳分化、擴散路徑、分歧時間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冰河時期證據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冰河時期證據,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東南亞史:多元而獨特,關鍵的十字路口(未來十年顯學,東南亞研究經典)

為了解決台灣冰河時期證據的問題,作者AnthonyReid 這樣論述:

——安東尼•瑞德(Anthony Reid)—— 東南亞史研究權威、亞洲版的布勞岱爾、 美國亞洲研究學會傑出貢獻獎得主 ★★台灣首次出版!東南亞史最權威經典,未來十年顯學!★★ ★★台灣版作者新序,找回台灣人身上的東南亞性★★   ◆   弱國家性╳季風貿易╳多元性別╳外來文化挪用╳語言種族的多樣性   「東南亞」是超越國別史的大集合   是一塊多元而獨特、只能以「東南亞性」名之的   多元族群文明和濕熱叢林水域   東南亞何以成為「關鍵的十字路口」?   台灣位處十字路口的北大門,該如何與之交流?   ■東南亞「不是中國,不是印度」,始終保持自己的獨特性   長久以來,東南亞

地區在它的鄰居眼中就十分獨特,中國人稱之為「南洋」,印度人稱它為黃金之地「蘇瓦納德維帕」(Suwarnadwipa),阿拉伯人將它稱為「爪哇」,歐洲人則稱其為「更遠的印度」或「超出恆河的印度」。   由此可知,東南亞一直都是有著無窮多樣性的獨特區域——它有特殊的環境,包括濕熱的季風氣候、密集的叢林、廣泛的水系,還有火山和海嘯等周期性的自然災害。由於地形的破碎和水域的隔離,人群相互連結的方式主要是透過海洋而非陸地,使得東南亞沒有整合並統治廣大疆土的大帝國。一直到十九世紀初,外人眼中的東南亞依然是個連貫一致的整體,尚未形成民族國家的概念。   現代東南亞的基因庫與語言庫大多來自北方的中國,宗教

與書寫文化則是來自西邊的印度。但是這兩個巨大鄰居的文明對東南亞的影響是有限的,東南亞「不是中國,不是印度」,它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獨特性。也由於東南亞位處東亞人南下及西方人東來的交會之地,隨著伊斯蘭文明及歐洲文明的進入,各種文明因地理、氣候、貿易等因素於此地邂逅、交匯和衝突,創造出多元燦爛的東南亞文化,使其終成關鍵的十字路口。   ■從無國家、弱國家到民族國家,看東南亞的千年轉變   東南亞地區最早的社會具有強烈的「無國家」(stateless)性。無國家的人們以採集、狩獵和遊耕為生,小心翼翼與更具階級性的王權展開貿易和交流,防止自己被其併吞。這種無國家的性質在東南亞的陸地區(如:今日的緬甸、

泰國和寮國和中國境內雲南等地),被作者稱之為「佐米亞」(Zomia,即高地生活)。   在十九世紀西方民族國家的概念進入前,東南亞的國家概念並不強,可以用「弱國家性」來形容,其中兩種代表的政權形態為:「納加拉」(nagara)和「內格里」(negeri)。前者「納加拉」於第十至十三世紀之間宰制著東南亞大陸區,例如吳哥、蒲甘以及爪哇島的滿者伯夷,它們自視為文明的焦點和神聖王權的中心,依賴水稻耕作取得穩固的糧食來源。後者「內格里」則是十五世紀持續到十七世紀商業時代的主宰者,類似港口城市國家,最著名的有麻六甲、馬尼拉、汶萊……等,因位於航運樞紐而興起,是一系列以海洋貿易為基礎的小型政體,接待國際貿

易商可說是它們存在的根本理由。   至於形塑現代東南亞民族國家的關鍵期是十九世紀上半葉,在此之前,東南亞地區除了區分大越國與中國的疆界之外,並無其他的固定邊界存在。隨著歐洲民族主義的進入,東南亞被納入了一個新的世界體系,荷蘭、英國、西班牙/美國、法國在這片區域上畫定邊界,現代化教育的引入,逐漸形成國語及國族的概念,導致民族主義獨立運動。現今的東南亞各國,便是在二戰後的民族國家獨立潮裡如雨後春筍般形成的。   由此可知,現今東南亞的民族國家、國族語言和邊界是近兩百年的產物。這段期間,在東南亞人生活之中,國家、民族與宗教的重要性變得越來越高,造成了原本是一個整體的東南亞的破裂與分歧。在回顧千年

的東南亞史時,便不能用已知的現代邊界來描述,否則會進入歷史的誤區;也因此,本書作者瑞德便使用島嶼或集水區等地理單位,詳細論述東南亞從無國家、弱國家、到民族國家的複雜歷程。   ■只有理解「東南亞性」,才能看懂東南亞諸國的歷史和本質!   如何保持「多樣性」與「獨特性」兩者之間的平衡,向來是東南亞的挑戰所在;本書正是以「關鍵的十字路口」為基準,橫跨上古至現代兩千年的幅軸,以探尋東南亞地區的多樣性與獨特性。假如我們用最少的詞彙描述何謂「東南亞性」,那就是:環境、性別和弱國家性。   ◎「環境」——指的是東南亞所處的濕熱氣候、季風吹拂的土地,以及板塊交界處不穩定的地質條件   在遠洋航行依賴

風力的帆船時代,每年風向固定交替的季風,對東南亞的海洋航行十分有利,進而成為全球商貿發展的搖籃;由於位處板塊交界處的不穩定地質條件,為東南亞帶來了火山爆發的災難、人口周期性減少,以及因火山灰的覆蓋而產生的稻作文明等特點。   透過日漸精密的定年技術,人們發現巨型火山噴發會導致全球氣候的短期波動,因此瑞德認為東南亞的環境影響是世界性的,東南亞劇烈的火山噴發往往是全球小冰河期的罪魁禍首。正是這樣的獨特環境,造就了東南亞物種和文明的多樣性,這正是東南亞的獨特性之所在。   ◎「性別」——指的東南亞歷史上的女性曾享有人類社會最大的自主性   在經濟方面,東南亞夫妻的財產是由雙方共同持有,各自有經

濟自主性。東南亞人認為應該由女性控制家庭的金錢收入並進行理財,女性的財產權有足夠的保障。因此,東西方貿易商人要和當地女性締結短期婚姻以取得貿易代理權。   東南亞女性的強勢地位,也導致了男性發展出獨特的性服務,以及多元的、跨性別的文化。即使儒家、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將外來的男性主導模式帶進了東南亞,這種性別關係依舊維持某種東南亞的獨特屬性。直到十九世紀殖民主義進入,當地女性的地位才因此下降。   ◎「弱國家性」——指的是東南亞社會不存在統一的中央政府,沒有發展出官僚國家   高地無政府主義一直是東南亞的特質,然而他們依舊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文明,例如自給自足種植水稻的「納加拉」,和位於轉運

樞紐成為貿易港口的「內格里」。東南亞文明也因為缺乏政府的箝制而更有活力、更加平等、更重視貿易、更加多樣性。   ■東南亞性獨特而多元,東南亞史將成為未來十年的顯學   本書作者安東尼•瑞德是國際上研究東南亞的第一人,他的研究不是從決定歷史的所謂大事件出發,而是注重環境、地理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等年鑑學派的研究方法,因此有「亞洲的布勞岱爾」之稱。此外,瑞德堅持全球史的研究視角,印度、中國、伊斯蘭、近代歐洲的力量在這個關鍵的十字路口相遇、交織和互相影響,正是東南亞在全球史中的重要特徵。   目前台灣出版的東南亞相關主題以國別史居多,且偏重民族主義視角。要探討長達一千三百多年的東南亞通史,若只依

賴殖民主義和民族主義的視角,將無法洞悉東南亞的本質;這是因為東南亞直到十九世紀末才出現所謂的「政治體制」,到二十世紀中葉才出現「民族國家」。   本書便是首部全方位、多角度分析東南亞的多樣性和獨特性的權威之作。行文上不以單一的時間線從古敘述至今,而是分為氣候、貿易、宗教、政治、人文等不同主題深入研究;不同時代所側重的描寫主題也不盡相同,甚至在不同的時代裡,東南亞的大陸區、半島區和群島區幾大區塊之間並非相互接續,有時可能會互相重疊,更能呈現東南亞地區乃至於東南亞史的多元獨特之處。   ■位處十字路口的北大門,台灣是泛東南亞文化的一部分   十七世紀以來,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始,台灣再次涉入東

南亞的海洋網絡。作者就特別指出,台灣島乃是一個龐大語族──南島語族的誕生地,「如果沒有台灣,就不會有東南亞的語言地圖」。   台灣歷史的弱國家、強社會特質非常類似東南亞,事實上,台灣原本就是東南亞文化的一員——台灣社會文化底層的東南亞性非常醒目,不僅僅表現為原住民的南島語言,閩南族群也是泛東南亞文化的重要承載者。此外,台灣和東南亞國家一樣,都位在太平洋火環帶,地震與地熱活動相當活躍,原住民的文化十足珍貴,同時也瀕臨消失的危機,這是因為南島語族原住民在自己的國度當中也一樣被殖民者當成了少數族群。   一直到現代,台灣與東南亞各國都曾向對方學習,但台灣看待東南亞社會的歷史和未來的視角仍舊「從北

向南看」,以陸地思維看海洋世界,甚至出現抱持經濟殖民主義的新南向政策;作者瑞德便強調,「看東南亞,由南往北看的觀點至為重要」——對台灣讀者來說,東南亞絕非只是表層的新南向政策,而是應該透過東南亞看清自己的過去和未來,才是海洋國家台灣與東南亞正確的連結方式。  

以SSR分析鐵杉屬的遺傳多樣性及族群結構

為了解決台灣冰河時期證據的問題,作者袁若珊 這樣論述:

  松科(Pinaceae)鐵杉屬(Tsuga)的化石紀錄於始新世至更新世早期廣布於北半球,現今呈洲際間斷分布於北美洲和亞洲東部。依據Farjon(1990)的分類系統,區分為九個分類群,包含加拿大鐵杉、卡羅萊納鐵杉、西方鐵杉、山地鐵杉、南方鐵杉、雲南鐵杉、麗江鐵杉、北日本鐵杉和南日本鐵杉,而鬱陵島鐵杉和台灣鐵杉亦涵蓋於本研究中。過往以葉綠體、粒線體和細胞核基因座之分子序列數據分析結果具差異性,因此本研究以10個物種和1個變種共計936株樣本進行11組微衛星體基因座之分析,探討鐵杉屬的生物地理歷史,並推論其親緣關係和遷移路徑。  遺傳多樣性分析結果顯示分布於北美洲東部物種具較高的異型合子平均

觀測值,而台灣鐵杉則具最低值,且過往文獻的親緣關係樹之結果顯示台灣鐵杉為鐵杉屬中最晚形成分支的物種,表示台灣鐵杉較晚發生分化,累積遺傳變異的時間不足。親緣關係樹顯示加拿大鐵杉和卡羅萊納鐵杉親緣關係混雜,鬱陵島鐵杉和北日本鐵杉的親緣關係相近,和南日本鐵杉較疏遠,鬱陵島鐵杉可能自北日本鐵杉演化分歧出,西方鐵杉和山地鐵杉為姐妹群,麗江鐵杉和南方鐵杉的親緣關係相近,和雲南鐵杉較疏遠,推測麗江鐵杉的祖先為南方鐵杉,而後經歷雲南鐵杉基因滲入。基因交流檢測結果結合化石證據與歷史事件,推論鐵杉屬可能為歐洲起源,於古新世至始新世主要經Thulean route擴散至北美洲,於中新世經白令陸橋進退於北美洲和亞洲東

部,而後由日本經琉球群島遷移至台灣,第四紀冰河時期的氣候使分布於歐洲的鐵杉屬滅絕,而導致現今呈間斷分布之現象。

外星人選中的科學家2:外星女跨界神奇指導

為了解決台灣冰河時期證據的問題,作者WilliamMillsTompkins 這樣論述:

美國盛名的航太專家, 透露他與外星文明爆炸性的遭遇, 外星女跨界對地球人神奇指導的過程中, 如何透過心電感應、遠距遙視 與北歐金髮外星美女交會的秘密, 是多麼令人難以想像的異境情懷; 當二十世紀初北歐一千多人嚮往星際旅行的白帽團體 與服務黑帽勢力的納粹帝國成對立之時, 人類該如何面對這「未知的恐懼」?     二○○一年湯普金斯拜訪了休•韋伯斯特(Hugh Webster)海軍上將,他是海軍聯盟公司(Navy League Corporate)董事;公司位於華盛頓特區和加利福尼亞州聖地亞哥。他們曾就這本關於地球外星威脅的書,對於內容進行了將近五個小時的討論。韋伯斯特上將閱讀了部分的內容,以

及提供佐證的技術資料後。作者問他:「我可以在書中將多少的內容進行出版?」韋伯斯特說:「全部說出來。這對我們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不要遺漏任何東西。」     就這樣本書作者威廉•米爾斯•湯普金斯(William Mills Tompkins)洋洋灑灑地暢談著他在航空航天領域的個人工作史,從而交織出《外星人選中的科學家》一書,本書第二冊頻頻出現著外星人(特別是穿著迷你連身裙、身材娉婷既性感的金髮北歐女郎)不時隱現於美國科學家的許多重要決策會議中,當然,主要都是航太航空領域的會議類型,這些頗具穿針引線又似乎身負重要任務的「似人類」(有時會變身為爬蟲類、蜥蜴族等樣貌),往往操控著幾位地球舉足輕重的航太

科學家(湯普金斯即是其中一名),指使他們執行國家的航太任務◦著名的阿波羅登月任務(Apollo Moon missions)即是其一,人類是如何能夠完成這項巨大的任務?又如何能夠在整個美國數千個航空航太實驗室中,設計阿波羅飛行器和發射中心,並製造所有的設備?於此同時,科學家還得在腦海裡想像出登陸月球,以及執行太陽系其他星球任務所需的每一步◦也因此,造就了阿姆斯壯在全球六億人口眾目睽睽之下,在月球上完成了人類的一大步◦在登陸之際,呈現在眼前的另類太空船與不期而遇的外星人,那更是天際之外顯得遙不可及的另類太空探索了◦     然而,地球仍不乏有黑帽外星人(即帶著邪惡任務的外星人),透過不同的形式與

干擾,煽動地球部落間的仇恨、抑或進行綁架◦作者即親身經歷了車輛綁架事件,外星人讓作者的車在深夜裡動彈不得,且失去了對時間的掌握,那種恍如隔世又無能為力的超時空體驗,的確令人難以招架。     一九六九年,美國阿波羅太空船贏得了月球競賽。但可以確定的是,有比整個美國政府還大的莫名力量,也阻止了我們地球宏偉的計劃。喬治布希總統曾發佈一個新的、大膽的願景,被稱之為「更新的探索精神」,我們將需要使用新的月球火箭在二○一五年回到月球,並於二○二○年到達太陽系其他行星,之後再前進到離我們最近恆星上的行星。然而,是誰支持布希總統進入太空,前往沒有人去過的地方?又為什麼,在二○一○年二月,巴拉克侯賽因奧巴馬(

Barack Hussein Obama)當選總統後,取消了布希總統完成的星座火箭?這從中究竟有什麼樣的勢力,來掌控這一切的一切?   名人推薦     方仲滿|香港飛碟學會  創會/現任會長   林中斌|《大災變》作者,前國防部副部長,曾任華府喬治城大學講座教授   周介偉|光中心創辦人   樓宇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   劉寶傑|東森關鍵時刻主持人

以多基因序列探討鐵杉屬的遺傳分化

為了解決台灣冰河時期證據的問題,作者黎罃 這樣論述:

  松科(Pinaceae)鐵杉屬(Tsuga)為亞高山的重要針葉樹種,化石證據推測其曾經廣布於整個北半球地區,如今卻呈現間斷分布,僅分布於北美、中國大陸與東亞島嶼。鐵杉屬依據Fajon(1990)認可的現存物種有9種,包括:南方鐵杉[Tsuga chinensis (Franchet) E. Pritzel]、雲南鐵杉[Tsuga dumosa (D. Don) Eichler]、麗江鐵杉[Tsuga chinensis var. forrestii (Downie) Silba]、北日本鐵杉[Tsuga diversifolia (Maxim.) Mast]、南日本鐵杉(Tsuga si

eboldii Carrière)、加拿大鐵杉[Tsuga Canadensis (Linnaeus) Carrière]、科羅拉多鐵杉(Tsuga caroliniana Engelmann)、西方鐵杉[Tsuga heterophylla (Rafinesque) Sargent]和山地鐵杉[Tsuga mertensiana (Bongard) Carrière]。因分布於台灣的台灣鐵杉[Tsuga chinensis var. formosana (Hayata) H.L.Li & H.Keng]和韓國的鬱陵島鐵杉(Tsuga ulleungensis)呈現地理隔離分布型態,而包含在此

研究中。本研究取得台灣鐵杉之功能性表現基因組,以此設計引子並成功篩選出18個細胞核基因座,另取得2組粒線體片段和4組葉綠體片段,以鐵杉屬11個物種共計89個樣本探討鐵杉屬的遺傳分化。  遺傳歧異度分析皆為低度歧異度,顯示鐵杉屬各分類群可能是由小族群繁衍而來,且因分歧時間不長而無法累積足夠的遺傳變異,在歸群分析中除了粒線體之外,北美地區的遺傳組成和中國、東亞島嶼物種的遺傳組成可以明顯分群。鐵杉屬各物種共同祖先的分歧時間約為9000萬年前,並以RASP推估共同祖先節點經歷擴散、隔離分化和滅絕事件,經實驗結果推測鐵杉屬可能是北美起源,並且由北美西部往東部擴散,再由北美東部往亞洲地區擴散,而在往亞洲地

區擴散時分為二條路,一條往日本方向形成北日本鐵杉,一條往中國大陸地區形成雲南鐵杉/台灣鐵杉的共同祖先,接著再從中國大陸西部往東部地區擴散,甚至到達日本南部和台灣,而韓國的鬱陵島鐵杉則是由北日本鐵杉擴散的結果,在親緣關係與歸群分析中,都顯示二物種的關係密切。同時透過鐵杉屬分歧時間的分析協同化石證據,推論鐵杉屬可能是北美起源並且經由白令走廊進退於北美與亞洲地區,其中化石證據證明鐵杉屬在歐洲曾經廣泛分布,但因為後來溫度、濕度不適合鐵杉生存故而滅絕(180萬年前),但不可否認歐洲在過去不同時期皆是與東亞和北美有聯繫的重要地區。而鐵杉屬的種化模式因為其特殊的間斷分布方式認為可能多個種化模式造成而非單一模

式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