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女建築師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台灣女建築師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謝三泰寫的 火燒島:流麻溝十五號 和的 物的向度:女建築家的工作日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統計中的女建築師 - http也說明:ACE 相應在2018 年成立「女建築師任務小組」(Women in. Architecture Task-Force),從統計分析及研究開始逐步瞭解女性在建築領域中的困. 境,並預計在2019 年後提出執行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足文化 和田園城市所出版 。

高雄醫學大學 性別研究所碩士班 李淑君所指導 朱怡臻的 南方女建客:台灣戰後第一代本土女建築師王秀蓮 (2019),提出台灣女建築師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女性建築師、台灣戰後、台灣建築史、口述歷史、王秀蓮。

最後網站穿高跟鞋跑工地也行!首位AIA獲獎華人女建築師張淑征則補充:國際間極具指標性的AIA美國建築師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 成為此獎項史上首間獲獎的台灣事務所,張淑征也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女性建築師。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女建築師,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火燒島:流麻溝十五號

為了解決台灣女建築師的問題,作者謝三泰 這樣論述:

凝視火燒島上不可磨滅的過往     舊稱「火燒島」的綠島,在戒嚴時期為軍事、政治、治安案件之羈押場所,含括1951至1970年間之新生訓導處時期,1972至1987年間之綠洲山莊時期(國防部感訓監獄)。解嚴後空間解放,綠島監禁設施成為人權紀念的重要址所,許多當年的故事也一一傳述解密。攝影家謝三泰,在90年代初期登上綠島,為此地拍攝了解嚴不久的影像。     時隔三十年,曾為近兩千名政治犯總戶籍所在的「流麻溝十五號」,同名電影在綠島開拍,劇組正整理與重建了這些人權史重要的場景,謝三泰於焉再度登上綠島,藉逢此時以相機營構出多年來他心中「火燒島」的意象。這時差三十年的兩套攝影作品,將帶領讀者重新

凝視火燒島那段不可磨滅的過往。   各界推薦     陳菊,監察院院長兼國家人權委員會主任委員   曹欽榮,《流麻溝十五號》作者   姚文智,湠臺灣電影公司董事長

台灣女建築師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離島人做到現在也超過20集了⠀
特別邀請在港工作台灣女孩:楊孟庭來和大家分享他如何找到這個節目⠀
又是為了什麼而決定到香港發展⠀
未來又打算朝哪個方想前進呢?⠀

真的很感謝各位收聽離島人⠀
如果有任何建議或是推薦,也不要害羞拜託跟離島人分享唷!⠀
-------------
Ep022- 在港工作台灣女孩:楊孟庭⠀

-逢甲大學建築系畢業⠀
-香港建築師事務所⠀
-------------
🎧離島人們的經驗交流播客平台
A podcast platform, shares experiences of those who are offshore.

🎬 Youtube | https://bit.ly/ho_youtube
🎙 參與錄音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interviewform
🎧 收聽 on Spotify | http://bit.ly/podcast_humansoffshore
👉🏼 Follow us on Instagram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ig
👉🏼 Follow us on Facebook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fb

南方女建客:台灣戰後第一代本土女建築師王秀蓮

為了解決台灣女建築師的問題,作者朱怡臻 這樣論述:

王秀蓮出生於日本時代昭和4年(1929年),在戰後1948年就讀由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轉型後的台灣省立工學院,並在1952年成為建築系第一屆第一名畢業的學生。1953年回到母校(台灣省立工學院)擔任教職,而後在1954年考取建築師執照並開業,也在同年與林錫山先生結婚,婚後搬進台南鹽埕林家,1965年從林家搬出來,帶著一家人住進博愛路(今日的北門路)自己從買地、設計、興建的住宅中,1969年,因應林錫山於1968年當選台南市長後的需求之下,帶著一家人住進第二棟東門路自家住宅當中。 本文的問題意識為台灣戰後第一代本土女性建築師王秀蓮在建築領域中性別化的自身經驗。據此,筆者提出兩個研究

問題:第一,王秀蓮如何詮釋自身身為女性建築師的建築之路?第二,王秀蓮畢業後選擇在家開業以及走入婚姻,在求職以及工作的歷程,其女性/建築師身份如何受到國家體制、性別秩序與社會文化的影響? 又如何呈現出第一代本土女性建築師的的多重行動樣貌與意義? 本研究採用口述歷史研究方法,深度訪談王秀蓮本人,以及她的家人,並搭配相關的老照片與歷史檔案,立體描繪王秀蓮建築歷程中的圖像,並以當時的歷史社會脈絡情境下去思考王秀蓮的口述,以理解和分析她本人建築歷程的時代意義。本文的研究發現是「家庭戰婦的養成、展現與實踐」,王秀蓮受到日本時代的女子教育中新女性的影響,再加上當時台灣島上處於不斷戰爭的情境中,形塑出在

當時台灣特殊歷史情境中「家庭戰婦」的樣貌,帶著這樣的性格意識從家政類科跨越至當時以男性為主工科的建築領域,走上建築這條路,更在建築訓練中展現戰婦面對學習環境、同儕互動間的戰鬥力。 建築系畢業後,王秀蓮直接面對整個國家體制與社會文化的壓迫之下,以「家」作為她的庇護空間,走入婚姻並且在家開業做建築,成為台灣史上第一個開業的女建築師,但是,本文發現在家庭戰婦的概念之下,並無所謂公私領域之分,對她們而言,持好一個家是顧全生產與再生產,從王秀蓮的生命歷程看見當時在大家族中,面對的雙重壓迫第一是來自家族中女性的階層壓迫以及協助丈夫擔起生產經濟的責任,做建築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不同情境之下是牽絆也

是武器,做好一個稱職的家庭主婦之下,後來帶領著一家人走出大家族,建造自己的家,形構家庭戰婦實踐的歷程。

物的向度:女建築家的工作日常

為了解決台灣女建築師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開箱52位建築家的隨身包 從日常物件的角度理解建築     台灣女建築家學會成立於2018年,希冀能超越由建築師執照定義的職業侷限,重新定義「女建築家」,並廣納傑出的建築家、工程師,與從事教職、學術研究的學者,以及室內、景觀與都市的設計師,試圖補述女性在建築領域的歷史。     在疫情爆發的2020年,台灣女建築家學會召集五十二位建築相關從業者,齊聚一堂開箱彼此的隨身包,分享工作日常中的重要物件,並試圖以貼近日常的提問,拼湊出她們的斜槓人生。透過凝視這些物件,我們期許呈現當代建築專業的多樣性,更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建築這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