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103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淡江大學 建築學系碩士班 賴怡成所指導 陳宥勳的 鏈結城市 - 建構社會住宅與閒置校園共享機制之研究 (2021),提出台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103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社會住宅、閒置校園、新舊共構、族群混居、共享機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建築學系 陳世明所指導 王羿霖的 場域實踐型建築與環境營造人才的培育-以學生參與臺南市六甲區林鳳社區營造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大學社會責任、場域實踐學習、建築教育、參與式規畫、鄉村社區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103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103,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鏈結城市 - 建構社會住宅與閒置校園共享機制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103的問題,作者陳宥勳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以兩個面向作為議題探討的開端,第一,社會住宅在都市中面臨土地取得困難、受標籤化以及缺乏地域性的問題 ; 第二,都市中的校園空間因少子化與教學模式的轉變而面臨閒置的困境。啟發於超社區的概念 (林明地,2002),本研究企圖藉由居住(Living)、工作(Working)、學習(Learning)三種元素的整合,創造一個具有都市尺度的「鏈結城市」概念,此概念可以作為未來都市中閒置校園整合社會住宅,以及建構族群混居與共享機制的新可能性。 為達上述的研究目的,首先我們藉由文獻回顧暸解台灣社會住宅,以及校園空間與學習的發展背景與面臨的困境,並透過三種空間概念的相關案例研究(流動、共構、

再生),探索社會住宅與閒置校園空間相互整合的設計操作。架構在上述的文獻回顧與案例研究,本研究提出一個「鏈結城市」的概念,並藉由先期研究關於四種連結形式的探索,包括知識連結(D.School)、生活連結(地方涵構)、空間連結(動線與公共空間)以及族群連結(時間與作息),予以整合並建構社宅、學校以及地方社區之間的共享機制和空間型態。 最後,我們選擇萬華區的老松國小作為本研究的實驗基地,在設計策略上主要分為都市尺度、學校尺度、社宅尺度三個部分,主要透過地方居民的日常生活、產業特色、慶典活動、空間特色元素等分析,並結合不同的空間概念,如開放空間的連結、穿廊動線的串連、教室空間的整合利用,以及新舊

量體與結構的對話等,將社宅及老松國小的空間與活動事件相互整合,進而創造一個具學習型態,且回應基地涵構和地域性的共享社區。本研究建構的「鏈結城市」概念,其多種形式上的連結創造新型態無邊界的共享模式之外,同時也賦予現今面臨困境的社會住宅與閒置校園新的契機與可能性。

場域實踐型建築與環境營造人才的培育-以學生參與臺南市六甲區林鳳社區營造為例

為了解決台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103的問題,作者王羿霖 這樣論述:

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的引領下,諸多學校無不將學生投入於場域中學習,但在文獻爬梳的過程發現,針對學生參與地方治理的研究並不多見,最常見到的是針對大學與地方協力合作的成果研究,而作為協力合作中的主要參與者-學生,其在互動過程中角色之自明性往往淹沒於「大學」或「團隊」的概念中;因此在強調「人才培育」與「在地連結」的大學社會責任計畫下,我們不應偏重「實踐成果」或「學生學習」任一方面的研究,而是要將學習與實踐合併觀看,並且是建立在基於學生視角的觀點下。  本研究立基於研究者自身於林鳳營場域中兩年半的實踐經驗,搭配場域合作夥伴-林鳳社區的訪談紀錄與文獻整理,意圖探討:大學社會責任發展下場域實踐學習的研究方

向、學生與地方的互動模式、學生實踐學習背後的促成機制、學生與地方互動不同階段下的角色意義。本研究成果如下:一、 研究者以自身實踐經驗提出實踐學習的三個階段-探索階段、個人行動階段、協力共創階段;其中探索階段著重在找尋學生自身於場域的立足點;個人行動階段著重在與地方社群建立信任關係,並找到一個能以學生專業著手處理的地方需求;協力共創階段則著重學生與地方共同行動、共同學習、共同成長。二、 上述三個階段的轉捩點在於學生與地方互動的關係變化,在一開始的探索階段,學生與地方尚未有所互動,重點在於地方人士願不願意「接觸」學生;個人行動階段學生已進入場域,但學生與地方仍處磨合期,可能成功邁進下一階段也可

能失敗;協力共創階段學生與地方基於彼此信任的關係下,共同學習、共同成長。三、 支持學生在場域中實踐的促成機制亦十分重要,尤其是學校端在課程的規畫上,不同實踐型課程間要彼此形成一個架構,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進入場域,且也要能提供足量的專殊化課程,應對不同階段學生學習所需;另一個屬於學校端不可取代的機制便是對話平台,對話平台可以依附在學校課程、論文討論、計畫會議上,透過與有場域經驗的師長互動,方能協助學生釐清場域中的種種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