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葳所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國民教育研究所 沈姍姍所指導 呂芝華的 國民中小學性教育課程發展之研究-民國61-94年教科書內容分析 (2004),提出吳嘉葳所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性教育、內容分析法、性教育課程發展、課程標準。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吳嘉葳所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國民中小學性教育課程發展之研究-民國61-94年教科書內容分析

為了解決吳嘉葳所長的問題,作者呂芝華 這樣論述: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民國61-94年國民中小學教科書中性教育課程之內容,與探討影響內容變革的因素。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與內容分析法,針對民國61-94年國民中小學使用的「健康教育」、「道德與健康」、「健康與體育」、「公民與道德」、「家政」教科書進行分析,並根據研究發現,採用文獻分析出相關的影響因素,並根據研究發現,歸納出結論說明如下:一、就整體數量討論:國民中小學的性教育知識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二、就類目分布比例討論:(一)國小健康科中性教育知識主類目以婚姻與家庭最多,性和社會文化最少;(二)國小健康科各類目有逐漸分佈平均且多元的趨勢;(三)國中健康科、公民與道德科、家政科中性教育知識類目以人

類性的發展為最多,性和社會文化最少;(四)國中健康科、公民與道德科、家政科各類目有逐漸分佈平均的趨勢。三、定質的分析方面:(一) 生殖系統與生理學的內容以82年國小課標的《道德與健康》最詳盡;(二) 對於青春期的描述各課程標準皆有,每個人的身體變化速率與時間各異、青春期的變化與特徵、月經、夢遺、第二性徵等內容,顯示青春期為性教育最主要的內容,且其概念各期皆同;(三) 性認同方式皆採用兩性生殖器官圖,而性傾向以「異性戀」為主,各課程標準的教科書皆未提及「同性戀」;(四) 人類性反應的內容由早期僅有探討「自慰」,到後期更廣義的定義為,人與人的接觸如握手、擁抱、親吻可以產生親切感與快樂,以及傳遞正向

的性態度;(五)各期皆缺少避孕方式的內容;(六) 友誼部分由早期「無分性別的友誼」進而增加為「異性友誼」的內容;(七) 自82年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後開始出現性騷擾與性侵害的內容;(八)民國89年九年一貫課程開始更重視約會、戀愛等主題;(九)婚姻與家庭的內容由核心家庭轉變為多樣貌的家庭型態,然而在圖片的呈現仍以核心家庭為主,而婚姻的內容由僅呈現美滿的家庭轉而增加離婚的選擇與調適;(十) 性別角色由具有「性別刻板印象」轉變為「剛柔並濟的雙性化角色」;(十一) 教科書內的性教育多以西方醫學角度解釋,民國89年九年一貫課程後才增加少數的中醫觀點。四、影響性教育發展的因素有三: 國家政策與法律制訂造成的影

響、婦女運動的影響、倡導者的影響。最後依據研究發現,對教材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