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新港鄉中洋工業區2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嘉義縣新港鄉中洋工業區2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姚瑞中,失落社會檔案室寫的 海市蜃樓III: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NPC 關於南亞_公司位置也說明:嘉義縣新港鄉中洋 村中洋工業區2 號 · 05-3772111 · 05-3772050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藝術史學系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碩士班 盧泰康所指導 郭聖偉的 臺南中寮遺址出土陶瓷及相關研究 (2013),提出嘉義縣新港鄉中洋工業區2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漢人文化、中寮遺址、聚落發展、陶瓷貿易、外銷瓷。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歷史研究所 王世慶所指導 黃萍瑛的 臺灣民間信仰「孤娘」的奉祀─一個臺灣社會史的考察 (1999),提出因為有 姑娘廟、孤娘、女鬼信仰的重點而找出了 嘉義縣新港鄉中洋工業區2號的解答。

最後網站南亞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新港廠· 嚴鴻成 - DATAGOVTW 資料 ...則補充:嚴鴻成, 嘉義縣新港鄉中洋村中洋工業區2號, 南亞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新港廠, 統一編號: 99654717.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嘉義縣新港鄉中洋工業區2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海市蜃樓III: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為了解決嘉義縣新港鄉中洋工業區2號的問題,作者姚瑞中,失落社會檔案室 這樣論述:

  「蚊子館」的蔓延遠遠超乎想像,   本書指出我們不願面對的崩壞現狀!   我們居住的這片土地,存在許多因錯誤政策形成的閒置公共設施,政府多半不願公開這些俗稱為「蚊子館」的資訊。在姚瑞中老師的號召下,一群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學生們,將自己置於社會觀察者的角色,領我們直視那些開發主義思維下的失敗產物。他們返回家鄉,透過攝影與文字逐一紀錄,從2010年至今已踏查超過300件案例,本書收錄的是最新的100件。   「海市蜃樓」計畫目的不在於激烈批判,而是留存社會變遷的樣貌,盼能形成一個公開討論的切入點。尤其當土地議題持續造成衝突的當下,我們更應該回過頭來,看看這些過往願景幻滅後的

現實場景。 本書特色   此為「海市蜃樓計畫」之第三部,印刷與包裝的規格都較前兩部提升許多,除了百件近期的閒置空間圖鑒之外,也完整收錄與閒置公共設施有關的政府公文與建物清冊,資料十分完整。 名人推薦   【藝評人、現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博士班】王聖閎、【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兼系主任】阮慶岳、【作家、鄉公所秘書】吳音寧、【雲林縣林中 國小教師、濁水溪口的囝仔】林文璨、【文字與影像工作者】施云、【藝術工作者、台南藝術大學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高俊宏、【北藝大新媒系兼任副教授】郭昭蘭、【藝評人、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助理教授】張晴文、【上海復旦大學教授】顧錚 聯合專文推

薦!(按姓名筆畫序排列)   這些藝術的抵抗行動是頑強的。面對政治,它或許無力;但這個無力的位置正是藝術還仍有可能顛覆什麼的保證。真正的魔法不在宏偉的建設,而是今天這個環 顧四周到處都有龐大公共建設的年代,人們在母土之上撞見下一刻即將流離失所的自己時,藝術還能如何成為擦亮某種理想光景,頑強的,最後一支火柴棒。──張晴文

臺南中寮遺址出土陶瓷及相關研究

為了解決嘉義縣新港鄉中洋工業區2號的問題,作者郭聖偉 這樣論述:

相較於史前考古,臺灣的歷史時期考古始終受到較少的關注。相關的歷史時期考古工作至1990年代方陸續展開,其中屬明末清初階段的重要考古遺址,如臺南熱蘭遮城遺址、臺南新市社內遺址、高雄鳳山舊城遺址、以及尚在發掘中的基隆聖薩爾瓦多遺址等,研究成果與資料整理仍需持續累積。另一方面,有關臺灣歷史考古的整合性研究,也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有所開展。  民國九十四年十一至十二月間,現今臺南科學工業園區內樹谷園區之中寮地區,經南科考古隊大規模搶救,該遺址面積達2136平方公尺,出土各式遺留豐富,透過出土遺留風格來判定,應屬十七世紀中期以後的漢人聚落。其中包含各類型漢人日用陶瓷器、金屬器等,亦有發現糖漏與漏罐等工

業用器,以及非中國製作之外貿用途瓷器等,顯示中寮遺址的獨特內涵,此外,於遺址中也發現數個火燒單式灶等現象,是目前作為十七世紀漢人聚落比較研究的最佳材料。  在這樣的背景下,本研究從處理出土遺物出發,試圖透過藝術史的「風格分析」進行系統性分類,同時藉由文獻史料的找尋,以及釐清各式遺留在地層層位中的先後次序,並利用社會科學的理論與方法,輔以進行相關研究。在結合考古與歷史的同時,亦須重視「人文研究歷史的方法(humanistic approach)的重要性」,透過特定項目的統計與量化數據,呈現該區域人群聚落的移動與發展,並理解這些陶瓷器在當時漢人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與意義。  而在這些物質遺留當中,仍

具有諸多尚待釐清的議題存在。因此,筆者希望透過分析中寮遺址中出土陶瓷器的產地、年代、類型等資訊,結合史料相關證據,交叉比對遺物年代與考古出土脈絡,同時藉由出土遺物的差異,探討貿易與消費關係,並進一步拓展至「古木柵聚落」遺址整體聚落空間議題。

臺灣民間信仰「孤娘」的奉祀─一個臺灣社會史的考察

為了解決嘉義縣新港鄉中洋工業區2號的問題,作者黃萍瑛 這樣論述:

  臺灣漢人社會女兒是被排除在生家的宗祧之外,換句話說女子必須出嫁,死後才能享有被祭祀權,否則會成為無嗣的孤魂野鬼。本文研究目的即在討論不幸早夭或未婚即亡的女子其亡魂安頓之相關議題,期以作為一個臺灣社會史的考察。在此筆者為行文論述上的方便,將以「孤娘」(koniu)或「孤娘仔」(koniua)來指稱這些無嗣女鬼;以「姑娘廟」來作為崇祀類此女性鬼神廟宇的一種他稱。文中透過各種相關的史料,包括地方志、日治時期的宗教調查報告、各地姑娘廟的廟誌、碑文、報紙,以及筆者實際的田野調查資料等來作分析。   本文首先概述臺灣的女性厲鬼信仰,及孤娘在實際田野中被崇祀的各種情況;其次在

家鬼的範疇,主要就女鬼主動「討嫁」的冥婚一俗重新加以探究。再者釐清過去學界對「姑娘廟」的誤解,說明姑娘廟的性質並不等同於供人納骨或寄祀牌位之所,以及類此廟宇的信仰狀況。另外文中也闡釋臺灣漢人社會安頓或解決孤娘之道,無論是以冥婚或立祠建廟崇祀的方式。由鬼新娘的性需求及能力被誇張的強調,或是經人立祠建廟的孤娘所標榜的「純潔」特質,我們可以發現性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所在。簡而言之,解決孤娘不幸的早夭或未婚就死亡的「失序」狀態,其實未嘗不也是在處理孤娘性失序的問題。論文最後以彰化新港鄉(即今之伸港鄉)的張玉姑廟為研究個案,期以對此研究課題有更進一步的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