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瑪蘭族特徵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噶瑪蘭族特徵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白桂思寫的 絲路上的帝國: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引領世界文明發展的中亞史 和郭麗敏的 馳騁草原絲路:歐亞之心-哈薩克.吉爾吉斯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2010蘭陽博物館emilycsh的部落格痞客邦- 噶瑪蘭族圖騰也說明:... 噶瑪蘭族不僅族群意識強烈,我們的文化特徵也十分鮮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保存了噶瑪蘭族語言、風俗如新年祭祖palilin、以metiyu祭師為中心的祭儀如噶瑪蘭族Kavalan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出版公司 和木果文創有限公司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灣語文學系 吳永猛、賀安娟所指導 林鍵璋的 臺灣法教儀式文化之研究–以過關、訓乩、煮油為例 (2021),提出噶瑪蘭族特徵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乩、巫覡、生死、制度性宗教、擴散性宗教。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宗教學系 鄭志明所指導 沈家弘的 當代臺灣佛教施食儀軌研究:以《大甘露門施食要集》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大甘露門施食要集、佛教儀式、施食、法華寺、劉智雄(劉祖基)、釋真常的重點而找出了 噶瑪蘭族特徵的解答。

最後網站噶瑪蘭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則補充:噶瑪蘭族 編輯 ... 噶瑪蘭族(噶瑪蘭語:Kebalan),為臺灣原住民族的一個族群,其分布區域主要在於蘭陽平原一帶,與之臨近的還有同屬東台灣南島語族的猴猴族與哆囉美遠族。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噶瑪蘭族特徵,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絲路上的帝國: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引領世界文明發展的中亞史

為了解決噶瑪蘭族特徵的問題,作者白桂思 這樣論述:

從青銅時代至今日局勢,理解中亞史重磅經典之作 顛覆游牧民族=野蠻人的刻板印象   中亞的璀璨文明,照亮了整條路上絲綢之路 絲路上帝國的歷史,就是中亞各民族的歷史     ★ 榮獲美國出版協會專業與學術傑出出版獎(PROSE Award) ★     「文明的十字路口」——中亞,位居歐亞大陸的中心,   曾在經濟、科學和藝術上領先世界,卻長期遭到誤解與忽視。   本書將中亞做為理解人類文明的出發點,   用全球史視角重新審視中央歐亞史。     《絲路上的帝國》完整介紹歐亞大陸從古至今的歷史,它代表的是對這一世界重要地區的起源、歷史和意義之根本反思。人們對中亞的普遍印象是土地貧瘠、文明落後,

生活在中亞地區的人靠游牧過活,好勇鬥狠、能征善戰,由於惡劣的自然環境,他們被認為是飢餓的游牧民和貪婪的野蠻人,讓周圍定居的農耕國家和民族苦不堪言。然而實際上,中亞游牧民族是富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群體。      在中世紀,中亞是世界經濟、文化和學術的中心,當時中亞人的成就,點燃了現代科學、技術和藝術的火種。本書將中亞歷史置於世界史框架之中,講述中亞各帝國的興衰更迭,解釋為什麼數個世紀中,儘管受到各地文化的滲透和影響,中亞依然在東西方不斷碰撞、互動的背景下長期湧動著各種文化洪流,並引領著科學、藝術等領域的發展,一次次地為世界文明帶來革命。中亞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局部的、被忽視的地區,而是理解文明歷史

的中心。     ▍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 梅維恆(Victor H. Mair)強力推薦:      「《絲路上的帝國》是一項重要的學術成就。這是第一本全面介紹中央歐亞從青銅時代到當今歷史的著作。它是一項在心智上雄心萬丈的工作,解釋位於中央歐亞地區和外圍的社會在文化、經濟和政治生活方面的關鍵轉型。白桂思實現了一項激進的壯舉,證明中央歐亞實際上是理解整個古代、中世紀和最近人類歷史及進步動態的關鍵。最重要的是,他首次令人信服地表明,中央歐亞並不是一個貧窮、反覆出現邪惡劣等人的地方,而是充滿活力、精力充沛、足智多謀、銳意進取的各個族群之泉源,這些族群促進了各個方向的交流和變化。白桂思顛覆了傳統上的成見

,使中央歐亞成為了人類歷史的核心。」   得獎紀錄     美國出版協會2009年度專業與學術傑出出版獎(PROSE Award)   名人推薦     (依姓氏筆劃排序)   ▍專文導讀   孔令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陳健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熱烈推薦    林冠群(文化大學文學院史學系教授)   林聖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張駿逸(美國印第安那大學西藏學博士、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博物館館長)   蔡偉傑(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助理教授)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好評推薦     媒體名人讚譽  

  這是作者從事一生的中央歐亞研究成果,它完全顛覆了我們很多成見……是一本必不可少的書。——休.安德魯(Hugh Andrew),《格拉斯哥先驅報》(Glasgow Herald)     白桂思的論證十分有說服力,而且提供了大量的經驗證據作為支持。他謹慎地指出證據不明確之處,也點明需要進一步加以研究的地方。白桂思給看待世界歷史提供了一個有趣的中央歐亞視角……《絲路上的帝國》是任何想要編寫中央歐亞地區著作的學者都需要仔細研究的作品。它成為了一個基準——這個基準的確很高,而且對於中央歐亞寫作和世界史寫作而言都是如此。——湯瑪斯.豪爾(Thomas D. Hall),《歷史動力學》(Cliody

namics)     這是一本有趣又可讀性強的書,在超過四百頁的篇幅中,它能一直保持著讀者的興致……它肯定不是一本百科全書,但是作者十分有自己的思想,而且書的本身也是一個具有創造性的整體,僅僅就此而言,它就值得我們關注。由於有大量的腳注和尾注,我們應該在各家圖書館中給這本書留有位置。——羅傑.班托克(Roger Bantock),《中庸之道》(Middle Way)     《絲路上的帝國》一書雄心勃勃,具有挑動性,並且充滿了新想法,能夠激發出火花。該書明確闡述的主題生動而刺激,白桂思對歐洲、中亞和東亞史料的整合,使其成為歐亞和世界史的重要著作。在範圍和深度上,這本極富可讀性的書與其他任何著

作都不一樣。——彼得.戈登(Peter B. Golden),羅格斯大學教授     《絲路上的帝國》是一項重要的學術成就……白桂思顛覆了傳統上的成見,使中央歐亞成為了人類歷史的核心,而不是通常所描繪的那種令人尷尬的落後地區。——梅維恆(Victor H. Mair),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     白桂思教授在《絲路上的帝國》中指出,整個中央歐亞社會的「最關鍵因素」是「英雄領主的社會政治宗教理想」和「他的朋友們組成的戰隊」,朋友們依附於領主,並且「誓死為他而戰」。這本書中所分析的各帝國也包括在這個範圍內。白桂思提出,這個理想既影響到了早期伊斯蘭的組織,也影響到了藏傳佛教的崇信結構。事實上,白桂思

指出的這種「歐亞各地共有的政治意識形態」「確保了幾乎不曾間斷的戰爭。」這個地區的歷史是一部各帝國相互競爭的歷史;貿易成為了後世人們所稱的「大博奕」的一部分。——愛德華.羅斯坦(Edward Rothstein),《紐約時報》     這本書不是一本簡單的調查流水帳。作者白桂思系統性地推翻了幾乎普遍的成見,也就是認為內亞民族和勢力通常是劫掠成性的掠奪者,通過從人數更多的定居人口中獲得戰利品和貢品來供養自己……有了這個本《絲路上的帝國》,就終於有了能和彼得.戈登(Peter B. Golden)的《突厥民族的歷史》(History of the Turkic Peoples: Ethnogenes

is and State Formation in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Eurasia and the Middle East)相媲美的著作了,後者也是建立在阿拉伯語、希伯來語、波斯語、希臘語、拉丁語和歐洲中古史料來源上的著作。任何的讀者只要讀了這兩本書,就能夠釐清查理大帝攻破的阿瓦爾人環形堡壘、金帳汗國、現代哈薩克人和烏茲別克人、古代的斯基泰人、鮑羅丁的波洛維茨人之舞(他們是庫曼人)、今天的突厥人、塞爾柱人、鄂圖曼人、早期的突厥人,以及保加爾人和保加利亞人,以及許許多多的人們不熟悉的國家和民族。——愛德華.路特瓦(Edward Luttwak),《新共和》(N

ew Republic)     學識淵博,而且打破陳舊的觀念,這本《絲路上的帝國》帶來了一連串的新觀點、新視角和被世人稱之為中央歐亞的大部分地區的信息,以及它們曾經發展起來的政治和其他制度……這本書給中央歐亞史和世界史領域帶來了重大貢獻。——狄宇宙(Nicola Di Cosmo)《全球史學刊》(Journal of Global History)     這本書絕對會在領域內掀起熱烈討論。——斯科特.勒維(Scott C. Levi),《美國歷史評論》(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這本書需要我們的關注,它也會在許多領域中激起人們的興趣和討論。我們應該給作

者予以祝賀,他的書在呼籲重新評估中央歐亞及其在世界史中的作用方面既深思熟慮,又具有挑動性。——邁克爾.卓普(Michael R. Drompp)《亞洲研究學刊》(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在闡明人類歷史的這個重要部分的過程中,作者白桂思構建了一個經過審慎研究的敘事,這一敘事完全值得採納,並且要求人們的緊密關注。——尼古拉.巴思本(Nicholas Basbanes),FineBooksMagazine.com     白桂思是一位相當好辯的作者,就像他在那篇火爆的序言中對於後現代思想的痛斥那樣……白桂思教授就是這樣的一位學者,他在書中列出了幾乎數不盡的腳註,讓

讀者可以對那些晦澀的細節看得津津有味。——喬治.菲澤林(George Fetherling),《外交官》;《國際加拿大》     白桂思是第一個完成了寫出這一廣袤時間和空間歷史的壯舉,並且讓讀者可以從頭到尾保持思考的作者。這件事情中當然存在著一些英雄氣概,而且這本書值得用樸素的平裝版的方式來呈現,而不受其他方式可能加諸於作者身上的任何修飾的影響。——T.H.巴雷特(T. H. Barrett),《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公報》(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絲路上的帝國》一書雖然涉及到很多的細節,但是它絕不枯燥。

我想要把這本書推薦給任何一個擁有足夠的世界史和語言學背景的讀者,讓他們去處理那些直抒胸臆的猜測、有理有據的逆向思維和直截了當的歷史,能夠不介意,或者是樂在其中地看到大段大段的和政治-美學有關的說教內容。——丹尼.余(Danny Yee),《丹尼書評》(Danny Reviews)     白桂思就像是他所崇敬的游牧民族戰士一樣,他並不畏懼戰鬥;事實上,他似乎對咄咄逼人的口頭劍術很感興趣。許多讀者會對他的選擇和偏好感到失望甚至是感覺被冒犯,而他肯定不會介意。無論你是否同意他的觀點,他提出的觀點在任何案例中都具有引人注目的優點,而他一板一眼的寫作風格能使人獲得有趣的閱讀體驗。總而言之,這本書是學習

世界史的學生的必讀之作——理查.福茨(Richard Foltz),《世界歷史學刊》(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噶瑪蘭族特徵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臺灣南島民族廳

聽完了臺灣史前史,再來就是要進入了南島民族廳,邀請到展示教育組 #蔡念儒研究助理,來帶著聽眾朋友一起逛臺灣南島文化與臺灣的16個族群。

展覽說明:

  臺灣南島民族的文化內涵相當豐富,且各族群的文化有異有同。本項展示採取一個族群一個主題的方式,介紹各種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面向,包含族群關係、族群文化的多元性、建築文化、兩性與親屬、海洋文化、會所制度、生計方式、祭儀、精靈觀念、分合與連結等。展廳中除了呈現原九族文化,亦介紹近年歷經民族識別過程的七族,以完整呈現當代臺灣原住民族的重要發展歷程,及其族群文化,並且延伸介紹世界南島語族跨越海洋的文化連結。觀眾參觀所有的展示廳之後,對於南島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可以獲得一個初步的印象,並且做為更進一步探討的基礎。

社會人群關係:

  本展示室為南島民族廳的第一廳,介紹了世界南島語族的範圍以及可能擴張的途徑,試以說明臺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的關係。透過多媒體的互動,一覽臺灣原住民族的基本概況,同時在展廳內迴廊上,還有多媒體觸控語言學習機,以真人發聲,學習臺灣原住民族的基本問候語。本展示室另呈現族群之間的人群關係,諸如透過契約的展示介紹平埔族與外來族群的互動關係。泰雅族與周邊族群的多元文化融合,在文面與織布文化上,又擁有在地的文化獨特性。排灣族的聚落與建築是以大型繪圖介紹部落的選址與空間佈局,而建築生活空間,則是以石板屋立體模型呈現。此外,在族群人群關係中,還介紹了阿美族重要的兩性分工的互動模式。

工藝、生計與社會:

  本展示室的主題為雅美族(達悟族)海洋文化的工藝技術、卑南族會所制度的社會組織、魯凱族現代的生計方式等。縮為「工藝、生計與社會」作為展示室的標題。本展示室最醒目吸引人的,即是放置展廳中間的三艘雅美族拼板舟,並採用多媒體播放方式介紹整體架構的組成。展示中有十二人座的大型刻紋的拼板舟,也有小型無紋飾的拼板舟,它各具什麼特性,邀請您來參觀討論。在卑南族會所制度的介紹是運用多媒體播放,同時也放置了少年會所的模型,並且透過大型繪圖介紹了會所內學習的內容。此外,為了讓大眾瞭解臺灣原住民的現代生活情況,特別將魯凱族散布在各行各業的工作照片,製作成大型百工圖呈現在展示室的挑高牆面上。

祭儀與精靈觀念:

  臺灣原住民族的原始信仰相當地特殊,本廳採用大型繪圖、文物與看板介紹賽夏族、鄒族、布農族的祭儀與精靈觀念。 並以多媒體播放賽夏族、鄒族的祭典紀錄片。賽夏族的矮人祭是南島民族之中相當特殊的祭典,祭祀中述說著族人與矮人之間的關係。這也是族人展現傳統祭儀、服飾與

社會型態的重要祭典:

  戰祭與小米祭是鄒族的重要祭典,呈現部落與家屋的結構關係。近年來鄒族積極走出部落,進行以傳統儀式為基礎的文化展演,1997年演出舞台劇《Tsou伊底帕斯》。 布農族的巫術具有除病消災或使人身陷災厄的效果。巫術多由巫師進行,成巫儀式、法器以及每年增強法力的祭典是巫師力量的來源。但巫術絕非巫師的專利,而是所有的人都想要嘗試學會的一種能力。

分合與連結:

  近年臺灣原住民族的民族意識逐漸提升,2000年後政府識別出七個民族。本主題除了用圖文介紹臺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概況,以及識別出的七族傳統文化,同時也呈現七族強化的文化特質。如噶瑪蘭族的香蕉絲文創產業;撒奇萊雅族的重現火神祭;太魯閣族語言文字化的族語詞典;賽德克族文化展演的多媒體運用產物;邵族的觀光在地發展的神話商品;拉阿魯哇族的貝神祭;卡那卡那富族的米貢祭。此外,臺灣原住民族的發展,已跨越到世界南島語族的視野。在最後,以大量的活動照片(包括南島語族文化特徵,以及在臺灣與海外舉辦的各項交流活動「南島文化節」、「世界原住民廣電聯展」、「南島語族至臺灣原住民族部落探尋」、「臺灣原住民族海外南島文化交流」等),呈現臺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語族的重要關係。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臺灣法教儀式文化之研究–以過關、訓乩、煮油為例

為了解決噶瑪蘭族特徵的問題,作者林鍵璋 這樣論述:

本文主要研究臺灣法教信仰儀式文化,藉由茅山劉家教的儀式的信仰發展與融合,法教儀式中的自然崇拜與原始的祭星信仰,到人格化的星象神多重的文化建構,而建構下產生出法教的祭星科儀,透過儀式文化建構出的自然力崇拜,探討雷神信仰、法的建構,法教中有關雷的咒語,探討法教的儀式信仰,並透過相關經典建構詮釋法教儀式,以過關、訓乩、煮油儀式為主要探究。茅山派是臺灣法教系統中較少聽聞的一個派別,因此想藉由本論文對閭山派以及茅山派於桃園週邊縣市、臺中地區的活動現象有所探究與紀錄。觀察儀式以過關、訓乩、煮油為主,主要觀察對象為茅山劉家教的兩位法師。分為三大方向進行研究及資料收集。一為實地田野調查,確實記錄臺中與桃園茅

山劉家教所施行之科儀法事現場實況;二為專人訪談,以茅山劉家教中林法師和黃法師為主要訪談對象,對其進行傳承之現況、師承脈絡、營務內容等有所瞭解。本文共分為九個部分。第壹章緒論,主要是釐清研究的基礎,說明如何從事研究。第貳、參章,法教的巫覡特性,並且透過天地人三才,說明臺灣法教的神明譜系。第肆章說明茅山劉家教的傳承與其儀式的法器與修行等,第伍、陸、柒章,透過法事內容與宣行的紀錄,包括儀式流程、儀式的空間等相關事物。第捌章、第玖章,分析科儀中的儀式文化,以宗教信仰文化、民俗的關係、地方聚落的內容,進一步分析法教儀式特色以及法教儀式對於社會的作用情形,總結以上結論。

馳騁草原絲路:歐亞之心-哈薩克.吉爾吉斯

為了解決噶瑪蘭族特徵的問題,作者郭麗敏 這樣論述:

一場穿越千年的跨文化之旅, 直擊草原絲路王國的繁華盛宴; 揭開大草原的神祕面紗, 傾聽「歐亞之心」的心跳脈動     作者繼《中亞之心.烏茲別克》後又一力作,深入二個「一起出生的兄弟之邦」:中亞第一大國哈薩克和天山國度吉爾吉斯,帶你看見不一樣的中亞草原風光與遊牧文化。   本書特色     ➢跳脫常見的歐美日韓題材的旅遊書,市面上難得一見的中亞文化專書。     ➢作者以長年從事文化交流工作的深厚底蘊,追隨音樂的啟發,實際走訪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歷史場景,獨具觀點,帶領讀者穿越綿延歐亞大草原的一條亙古交流道「草原絲路」,發現不為人所知的中亞,看見不一樣的「西域」

風光。     ➢本書由在地觀點出發,深入淺出的介紹草原王國的歷史、民族、生活、節慶、運動和文化藝術,透過城市旅遊與傳說故事交織而成的跨文化之旅,宛如一本微型文化百科全書,呈現吉、哈二國的文化,有史實地理的爬梳,有大草原的美景和現代城市的面貌,還有人物的生動對話。     ➢精采內容加上700張全彩照片,中亞草原遊牧文化躍然紙上! 作者簡介   郭麗敏     在學時主修外語及藝術行政,結合所學、志趣和旅行的文化策展人,喜歡探索遙遠、陌生、文化豐厚的國度,活動觸角遍及蒙古、西伯利亞、中亞、西亞、阿拉伯及北非地區。     「國際民間藝術組織台灣分會」(

跨文化藝術交流協會)創辦人,致力於跨文化交流與無形文化保存工作,代表活動有「春分報喜.諾魯茲新年在台灣」(2017~2019)、「詩歌樂舞—中亞名家音樂會」(2017)、亞太傳統藝術節「穿越時空.FUN絲路」(2012)、「從草原到冰原的北亞風情」(2010)、跨文化學習系列「體驗伊斯蘭—從台灣看世界」、「蒙太奇—草原與海洋的音樂對話」,著有《中亞之心.烏茲別克》(2015)。 作者序   發現「歐亞之心」 前  言   馳騁草原絲路   Part 1    歷史洪流中的歐亞草原 古墓傳奇  安德羅諾沃文化 馬背民族的始祖  斯基泰—塞迦人 遊牧體制的開創者  匈奴 塞迦人之後  烏孫 /

康居 / 大宛 狼的子孫  突厥汗國 黑民盛世  喀喇汗國 / 喀喇契丹 蒙古旋風  金帳汗國 / 蒙兀兒斯坦 民族登場  吉爾吉斯 / 哈薩克汗國 風起雲湧  準噶爾與沙俄 草原浩劫  蘇聯時期   Part 2    吉人天相之國—吉爾吉斯 古老的突厥先民 吉爾吉斯三寶 比什凱克  我不是馬奶棒 高山流水的亙古之戀 中亞的河西走廊  楚河與碎葉城 伊塞克湖畔  喬朋那塔 山中傳奇  卡拉寇爾與童話谷 勇闖怛羅斯  塔拉斯 英雄史詩《馬納斯》 眾神的後花園  納倫 太陽腳下的聖地  奧什 看見搶婚與色目人 我的吉爾吉斯家人 走過悲情 邁出未來   Part 3    歐亞草原的金武士—哈薩克

南部|七河流域 孕育哈薩克的金搖籃 蘋果城 阿拉木圖 金人文化保存區 伊塞克 成吉思汗的金馬鞍 傾國傾城 愛在塔拉茲 長春真人與賽蘭城 歷史的旋轉門 歐特拉 蘇菲聖城 突厥斯坦   中北部|薩利阿卡 世界之都 阿斯塔納(努爾蘇丹) 我在阿斯塔納的家 苦力打造的煤礦城 卡拉干達 歐亞草原之心 兀勒套 草原英雄魂 阿拉什與朮赤汗   東部|東薩利阿卡 神聖的精神之都 塞梅伊 東北大城 鄂斯基棉 俄羅斯山村生活 里德   西部|曼格斯拉克 白色的西岸大城 阿克套 裏海之濱 千個冬窩子 阿代人家 鹹海新生兒 邊境的歷史情懷 佳肯   Part 4    遊牧運動會的遊牧世界 創世紀神話 周而復始的轉

場 天馬之父—康巴阿塔 大地母親—烏瑪伊女神 人生的儀式大典—婚禮 為生存而戰的巴特爾 遊牧運動的力與美 喀爾沁草原上的窩魯朵 來自四面八方的遊牧飲食   Part 5    遊牧民的技與藝 遊牧民的靈魂之家—氈房 來自大自然的生活工藝 金銀珠寶世界的神靈之役 看懂遊牧民的抽象畫—圖騰 跟著音樂去旅行 吉爾吉斯的傳統樂器 哈薩克的傳統樂器 草原音.遊牧情   在完成《中亞之心.烏茲別克》一書後,讓我對中亞及周邊地區的絲路文化更加有興趣,隨著跨文化之旅「心」系列前進,北方的另一個地理中心深深的吸引著我,不由自主的心嚮往之,旅行的腳步也一步步趨向它,即位在歐亞大陸地理中心位置的「歐亞之心」。

我發現在大家耳熟的「絲綢之路」及「香料之路」外,在遼闊的歐亞大陸北方的大草原地帶還有一條連結東、西方貿易與文化傳播的通道,這條通道的歷史甚至更早於「絲綢之路」,它的重要性與影響力也不亞於任何一條絲路商道,這是行經現今哈薩克與吉爾吉斯二國,綿延歐亞大草原上的一條古交流通道,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稱這條草原遊牧文化的傳播通道為「草原之路」(Steppe Route)。      2017年6月在哈薩克首都阿斯塔納(現稱努爾蘇丹)登場的「阿斯塔納世界博覽會」,是「世博會」開辦160年來首次在中亞地區舉辦,成功的將世人目光聚焦到1997年才躍升哈薩克首都的阿斯塔納,人稱「草原杜拜」的中亞城市。活動

期間,安放在阿斯塔納最亮眼的努爾大道上的裝置藝術,上百座的「地球人」捧著繪有各國國旗的地球儀列隊在大道上,一群面向東邊的總統府「白宮」,一群面向著西邊的「汗夏特大帳」,頗有萬國來朝的意味,宛如西元六、七世紀統領哈薩克草原的西突厥汗國盛世再現。我望向摩天樓層疊而起的阿斯塔納天際線,感受到重新站上世界舞台的中亞國家哈薩克,急欲向世界展現草原民族的再起之勢。      2018年9月在人稱「天山之珠」的吉爾吉斯伊塞克湖北岸城市喬朋那塔登場的「世界遊牧運動會」,號稱遊牧民族的奧林匹亞。在喀爾沁高山草原展開的一片汗王宮帳表演場上旌旗隨風飄揚,騎兵展開對決,揚起滾滾黃沙;擊退敵軍的部落建立起強大的

汗國,一片水草豐美、牲畜繁榮、近悅遠來的富庶景象。「報,來自呼似密的使者到」,騎著馬的探子奔馳到汗庭,大聲通報;「報,來自波斯的使者到」,又一位探子來報;一會探子又來通報來自中國、印度、拜占庭的使者到,使節團帶來各國的厚禮和歌舞表演,在奔騰的馬蹄聲和黃沙捲土間,我們彷彿已穿越時空,來到西元六、七世紀控有中亞的「河西走廊」楚河流域的西突厥汗王宮帳,參與一場四方來朝的盛會。      循著音樂和旅行的腳步實際走訪吉爾吉斯和哈薩克二個「一起出生的兄弟之邦」,讓我赫然發現吉爾吉斯(柯爾克孜)是個非常古老的民族,他們隨著時代的巨輪從阿爾泰山以東的葉尼塞河逐步遷徙到現在的天山山脈,一部流傳千百年的

英雄史詩《馬納斯》記述了他們的遷徙和生死故事,他們是最早有著淺膚色、淺髮色和藍綠眼睛特徵的突厥先民!而國土排名世界第九大國的哈薩克則是眾多遊牧民族移動和生養的寶地,這裡發現許多史前遊牧民的古墓,出土大量具有特殊動物型體的黃金飾物和青銅器物,顯示這些北方民族擁有高度的金工技術;他們更是馬背民族的始祖,從西元前八世紀的斯基泰—塞迦人開始,融入西元前二世紀的匈奴、月氏、烏孫、康居人,六世紀的柔然、突厥、突騎施、葛邏祿、烏古斯及可薩人,中世紀的契丹、基馬克、欽察和蒙古人,直到十五世紀哈薩克民族出現,眾多的遊牧部落輪番登場,令人目不暇給、眼花撩亂。     從「中亞之心」到「歐亞之心」,場景從充

滿歷史建築的「河中流域」移到充滿大自然高山美景的「楚河流域」和遼闊大草原的「七河流域」,我們從楚河、塔拉斯河旅行到伊犁河,從伊希姆河到額爾濟斯河,從伊塞克湖到鹹海,再到裏海之濱,從阿爾泰山到天山,直到大草原的中心兀勒套,傾聽「歐亞之心」的脈動和傳奇人物故事:傳說黃金聖物的守護者塞迦人,砍下居魯士二世項上人頭的托米麗絲女王,首入中亞的黃種人北匈奴郅支骨都侯,開創西突厥「十箭部」盛世的葉護可汗,橫掃歐亞大陸的成吉思汗,統領欽察草原的朮赤與拔都世系,詩仙李白的出生地,長春真人丘處機經哈薩克和吉爾吉斯前往阿富汗的壯遊行,歷史名城奧什、碎葉、塔拉斯、歐特拉、蘇菲聖地突厥斯坦,還有喀喇汗與愛霞王妃的傾城之

戀,都是令人驚豔的草原詩篇。     這裡的高山祕境和草原美景無數,我們走不完、也看不盡,因此我選擇用「心」去旅行。因為文化展演工作,讓我有機會結識吉爾吉斯和哈薩克的傑出文化工作者,經由他們的音樂和藝術創作讓我看見更多美好的文化風景,展開一場跨越國界、地域、民族和宗教的跨文化之旅。為了瞭解他們的草原文化,我再次陷入紛雜難解的中亞歷史漩渦中,被四處遷徙分散又融合的遊牧部落和人物名稱攪得暈頭轉向,從中走出來時,真有如經歷一場大戰的感覺,但這是走進「歐亞之心」的必經路程,只為踏實每一個旅行的腳步。     中亞文化錯綜複雜,語源亦多元紛歧,現有名稱多來自俄語的英譯,為尊重本國文化,書

中重要名稱附有英文或吉文/哈文拼法,中文譯名亦以母語發音為依據,以呈現在地的觀點為要。在冗長的編輯過程中歷經幾版的調整和修改,希望能將我對吉、哈二國的所見所知記錄下來,對於資料匱乏又紛雜的中亞,這是一個艱辛的探索過程,卻是一場豐富的跨文化學習旅程,就讓我們循著吉爾吉斯和哈薩克的歷史脈絡、城市行腳、傳說故事、英雄史詩、音樂、藝術和生活文化,走進「歐亞之心」,看見不一樣的中亞草原風光和遊牧文化。

當代臺灣佛教施食儀軌研究:以《大甘露門施食要集》為例

為了解決噶瑪蘭族特徵的問題,作者沈家弘 這樣論述:

摘要 《大甘露門施食要集》是日據時期法雲寺派下釋真常法師所編纂的施食儀軌,此儀軌結合了「瑜伽焰口」及「蒙山施食儀」,初期僅為臺中后里毘盧寺僧人所用。釋真常法師圓寂後,其弟子臺中市法華寺劉智雄(或稱劉祖基居士)校訂,後由妙禪法師修訂,最後為林錦東居士(宗心法師)發心贊助流通。在劉智雄的努力教學與弘傳之下,《大甘露門施食要集》由臺中寺院逐漸流傳至全臺,主因其內容精簡扼要,便於入手學習,因此也成為早期臺灣在「瑜伽焰口」未普及以前,民間佛寺和地方宮廟等啟建施食法會的主要儀軌。 本論文將研究《大甘露門施食要集》的形成與演變,並

進一步探究閩臺佛教儀式之傳承與交流,和法雲寺儀式傳承系統。在《大甘露門施食要集》的經典依據中,將針對釋真常法師的生平、法嗣傳承和其所依據的經典儀軌做進一步文本比較,此外也將說明臺灣本土在施作《大甘露門施食要集》之演法系統。 關於《大甘露門施食要集》的儀式分析,本文將針對其儀軌文本、儀式演法、梵唄唱誦方式做相互的比較參照,並將介紹施食儀式中之密教色彩、施食法器和儀式音樂。另關於儀式演法的現況以及田野調查部分,本文也將介紹具有特色的儀式場域,並進一步論述佛教與臺灣本土信仰對鬼神觀念的現況與歧異。 本文亦將深度闡述施食法會的功能意涵和生命關懷、探討經懺佛事的利弊、佛教施食法會中儀式常見的

訛誤現況、儀式的功能分類,以及大甘露門施食儀式之特別的生命關懷。末論說明臺灣本土佛教施食儀式的特殊現象以及田野工作窒礙難行的問題,反思和釐清相關問題,以策進未來開展新研究議題之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