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宅可以出租嗎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國宅可以出租嗎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合作住宅指南:用自決、永續、共居開啟生活新提案 和Yahoo!奇摩房地產寶屋鑑定團隊的 跟著寶屋鑑定團投資鑽石屋:田大權、張淳淳、張欣民、詹惟中增值好宅鑑定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行人 和三采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周繼祥所指導 凃靜妮的 從民眾租屋負擔能力觀點探討臺北市社會住宅政策 (2017),提出國宅可以出租嗎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社會住宅、租金、負擔能力、合理負擔。

而第二篇論文東吳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 廖美蓮所指導 莊蕙宇的 單身女性在社會政策文本中的性別再現 (2013),提出因為有 單身女性、後結構女性主義、批判論述分析、意識型態、社會政策的重點而找出了 國宅可以出租嗎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國宅可以出租嗎,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合作住宅指南:用自決、永續、共居開啟生活新提案

為了解決國宅可以出租嗎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無殼蝸牛運動30週年,我們的居住條件有更好了嗎?   1989年8月26日的台北,數萬人聚集在忠孝東路上過夜,抗議受到財團炒作而狂飆的房地產價格。這是台灣自政治解嚴以來,由人民自發而起、最龐大的一次都市社會運動—無殼蝸牛運動。   隨著時間的過去,房價仍持續升高,「廣建國宅」與「擴大購屋貸款」政策成效不彰。在居住議題上,市場失靈、政府失靈,人們該怎麼辦?「共同形構都會空間」的概念由此而生。「合作住宅」模式帶領大家尋求另一種住宅的可能。不僅住宅的位置(WHERE)重要,住宅怎麼形成的(HOW)也很重要。人們如何過活,還有他們怎麼住在公寓或樓房裡,表現了他們的習慣、價值觀和願景。住宅形式反映了

人們在城市生活中的角色,也成為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關鍵表徵。   從居住議題更加擴大,合作住宅甚至關注到長者獨居議題、社會福利,更甚至是醫療、教育等課題。這本書是合作住宅運作的指南,提供概念及歐洲各國典範,收錄九個以創新住宅文化聞名的歐洲城市於其中,分別是:阿姆斯特丹、巴塞爾、布魯塞爾、哥本哈根、米蘭、斯德哥爾摩、圖賓根和維也納。每個城市與「永續住宅和社區發展」相關的條件都被詳加分析,描述著重在居民組織的方式和他們的經歷,因著這群人和他們投入的精力、資源和能力,每個計劃都長出自己的面貌和性格。   在id22的城市實驗中,他們認為合作住宅非常適合用於實踐創造性永續的理念。住宅合作社的概念是自發

性的,以社區為導向,並且永續發展。居民共同合作去規劃住宅的樣貌,並且共同經營管理,經常舉辦活動,也成為彼此生活上的支援。   我們想透過這本書,提出居住問題可能的解方,為住宅模式提出新方案,也讓你可以想像到生活的另外一種可能。 名人推薦   李修瑋(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   林洲民(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 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局長 2014-2018)   林盛豐(監察委員、實踐大學學建築設計學系客座教授)   張金鶚(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特聘教授)   曾旭正(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教授,前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   黃益中(公民教師、居住正義協會理事長)   -真誠推

薦 編者簡介 麥可・拉馮德(Michael Lafond)   id22創造性永續協會 執行長     id22以柏林為基地,推動各種創新的地方、社區倡議計畫,至今已執行數百個方案。每個方案就像是小小的實驗室,研究各種創新的都市另類行動,因此也稱為「城市實驗室」(eXperimentcity) 的計畫。城市實驗室重視自發性的空地與建物再利用,例如生態建築、另類文化中心或社區農耕計畫,使閒置空間透過市民社會的巧思,創造出各種都市空間營造的新方法。     id22認為合作住宅非常適合用於實踐創造性永續的理念。合作住宅通常是自發的、社區導向且永續的住宅,通常與社區產生密切的結合;且常常成為有

理念的建築師的實驗場域。合作住宅的居民渴望社區導向的居住型態,透過合作式的規劃、管理及日常生活的彼此支援,合作住宅的空間通常設計成能夠進行社區活動,鼓勵成員間、或與其他社區的溝通及互動。     此外,合作住宅的產權結構也不同於市場上的自有住宅,因此能夠對抗投機炒作,確保較低的購買價格或是長期維持較低的租金。這些特性讓合作住宅及居民有能力面對當代城市的一些問題,如:社會疏離、氣候變遷,發展出因應的社區策略。 推動出版者簡介 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台灣第一個以空間政策倡議、實質環境改造為主軸的非營利組織,長期關注土地、住宅、都市開發、歷史保存等議題。自2011年起,積極投入住宅政

策改革推動,特別是在社會住宅的推動落實上,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後續,規劃以合作住宅作為下階段工作重點,期透過系列性的理念推廣、社會串聯、政策與立法遊說等方式,與志同道合者齊力打造合作共居之願景! 譯者簡介 賴彥如   台大外文系、社會系雙學士,台大城鄉所碩士。目前從事社區營造、藝術策展及手作步道推廣工作,和文史、空間、生態有關的事都忍不住想了解。相信城市的偉大來自她包容小眾的能力。自由譯者,作品散見於環境、文化、城鄉領域,合譯有《城市造反:全球非典型都市規劃術》、《如何謀殺一座城市:高房價、居民洗牌與爭取居住權的戰鬥》等。 中文版序 思辨合作住宅之於住居、地方再生和民主化的意義   導讀

為台灣合作住宅砌上第一塊磚   理念 Idea 自發組織、社區導向、永續 歐洲社區導向及自組住宅的政治與文化——類型、定位、緣起   實踐 Practice 柏林——荒廢學校改建:「舊校卡爾斯霍斯特」計畫 這是經由非營利基金會的資助,買下戰後荒廢許久的學校改建為住宅的計畫。由住宅合作社組織找來建築師設計公寓,並管理住宅和公共空間。原本的舊學校如今已經成為一個多代共居的社區住宅。   巴塞爾——老房子新生命:合作住宅街區 1970年代,拯救老房子運動從熊菲斯街興起。當地居民、建築師和保存運動者買下老房子或籌組社群,活化老房子、改善居住條件。街上的老房子陸續都發展出共棲居住的模式,熊菲斯特街進而

成為合作住宅的街區。   斯德哥爾摩——中高齡集合住宅:「須盡歡」老年公寓 「須盡歡」是瑞典第一個以「中高齡」為主軸的集合住宅,希望建立一個能讓長者互相支持的住居空間。「一起做些什麼」是住在這裡的日常,社區共餐、舉辦休閒娛樂活動,打造晚年的快樂生活。   布魯塞爾——在城市裡爭取居住權 :希望之家生態建築 因為高漲的房價,反促成希望之家的誕生。兩個協會、一個社會建築公司、十四個居住條件惡劣的家庭和一位建築師結合在一起,尋找自行購屋的替代選項,運用政府資源,並成立住宅基金,在比利時最貧窮的地區上蓋了十四間公寓,打造了名為「希望之家」的社區。   圖賓根——將定價交給成本:市民自組「營建社區」 磨

坊區合作住宅案例與圖賓根的都市發展策略密切相關,將市民變成城市發展的利益共同體,由民間住宅投資者組成的合法組織,稱作「營建社區」。營建住宅的重要性在於定價並非交給市場,而是以實際的建造成本決定,讓人負擔得起自有住宅。   米蘭——障礙者共融住宅典範:歐林達青年旅館(Olinda Hostel) 歐林達青年旅館是一個給一般人和精神障礙者共居的合作住宅,它原本是精神治療中心的宿舍,當時的經理人認為可以將其轉變為青年旅舍,開放短期訪客入住。這樣的運作不僅讓居民有收入來源,甚至讓精神障礙者因為與客人交流,回歸社會而得到康復。   維也納——女子共居住宅:[ro*sa]22   住宅組織 建築師莎賓‧波

拉克積極參與住宅和女性議題,她在數個女性社團提出相關想法,和獨居女性們共同討論出對家的想像,並成立了[ro*sa]22女子住宅組織。透過政府的協助下,找到了兩塊基地,開啟了計畫,運作八年後,[ro*sa]22拿到新家鑰匙,開始共居生活。   哥本哈根——居民自主典範:「楚德之林」社區 楚德之林社區規劃於1970年代,創辦人買下了車站附近舒適而昂貴的基地,經過民主、開放的討論共同規劃社區空間。後來「開放討論」的形式保留下來,居民「自我管理」成為其重點及特色,它啟發了國際上眾多合作住宅計畫。   阿姆斯特丹——多功能住居/工作園區:自由城堡 這個住宅是透過「集體私人委託」的過程實踐而成,未來住民成

立基金會,基金會的成員就是計畫的實際參與者,以客戶的身份和建築師、顧問及包商互動,並掌管財務。是全荷蘭最大、最完整的集合式自力營建住宅。   結論:他山之石 Lessons Learned 從彼此的住宅學習:差異帶來啟發 共居宣言   參考資料: 資源和聯繫方式 導讀 為台灣合作住宅砌上第一塊磚   作為翻譯出版的推動者,很高興跟大家推薦合作《合作住宅指南》(Cohousing Cultures)這本書。行文初始,有必要先說一下起心動念的緣由。   自2010年起,我跟許多伙伴便投入台灣住宅政策倡議工作,特別是針對高房價問題以及居住權保障相關工作,諸如大家熟知的實價登錄、房地合一稅制

、社會住宅興建等。近兩來,在略有成果後,我們開始思考,除了訴求政府法令機制改革及投入社宅興建外,能否發展民間自我賦權的方式回應居住問題。意即,在市場(購/租屋)與國家(社宅、租金補貼)之外,有無第三模式的可能?因此,我們開始關注歐陸、特別是德國的合作住宅經驗。   去年,透過德國友好團體「創造性永續協會id22」 (id22: Institute for Creative Sustainability)的安排,組織了NPO及政府部門的朋友們去了趟柏林,參訪多個具代表性的合作住宅案例,深受啟發,遂萌生出版合作住宅專書以利理念推廣之構想。   很幸運地,id22正是一致力於推動合作住宅理念與實

踐的組織,特別是他們自2003年起持續性的組織柏林及歐洲其他城市中各類型自發的、社區導向的合作住宅計畫的交流,並於近年先後出版了《合作住宅指南》(Cohousing Cultures,2012)與《包容性合作住宅》(Cohousing Inclusive: Self-organized, Community-led Housing for All,2017)兩本專書。基於理念之推展,id22撰寫的這兩本書,有別於一般專業書籍,以活潑圖文編排方式闡述合作住宅共同核心理念,並著重藉由多個真實的案例,描繪出合作住宅多元面向與動人的空間品質。同理,我們認為自然也合適做為在台灣推介合作住宅的入門讀本,經

向id22提出此構想,順利獲得其同意支持,此即本書翻譯出版之緣起。   又考量推展之循序漸進,翻譯出版的規劃同樣比照id22撰寫脈絡,以《合作住宅指南》這本書先行,該書重點是對合作住宅的核心理念--社區自主、由下而上、合作共享—做提綱挈領揭示,並據此說明歐洲柏林、阿姆斯特丹、斯德哥爾摩等城市的合作住宅概況,以及多種不同類型取向合作住宅可能,如跨世代、共老、身障者等。   至於《包容性合作住宅》此書,我們規劃作為讀者在《合作住宅指南》基礎上的進階讀本,預計明年出版。該書的重點是強調「包容性」對合作住宅運動推展的重要性,即對歐陸過去若干合作住宅過於中產階級取向做出反省,主張合作住宅除了是合宜且

可負擔的居住空間,更可以是具社會、文化與環境「包容性」的實踐場域,例如跨階級混居、多元族群共融、生態永續等,當然,此書同樣也分享了多個具代表性的成功案例,讀來同樣生動。   雖說這兩本書的撰寫取向與風格易於閱讀理解,然個人作為長期住宅議題倡議者,有必要就兩個可預期的提問做背景的補充,以利台灣讀者更能進行在地思考對話。第一個問題是,台灣為何要推動合作住宅?第二個問題更直接,台灣推動合作住宅可能嗎?   合作住宅約在上世紀70年代始於歐陸,此風潮緣起於特定脈絡,即對既有住宅供給方式與居住型態的反思,強調並追求「意向型社群」(Intentional community)為基礎的居住模式與鄰里關係

。以本書作者id22所處的德國為例,既使有相對合理房價、龐大健全的租屋體系、尚稱完善住宅福利補貼,自90年代起,越來越多合作住宅取向的居住方案不斷出現,他們是自我組織、非投機性的創新住宅,他們可以是不同的合作機制,如合作社、社會企業、社群協會、乃至跨團體的組合,他們更多強調住宅空間的社會性、包容性意涵。初步估計,整個德國已有超過3千個此種取向的住宅計畫,且持續增加中。   德國的經驗說明了,合作住宅要求的不僅是合理可負擔的居住,這是最基本的,而是面向社會與經濟變動下的新形勢,諸如族群多元、高齡少子、人際疏離、環境生態、地產投機..等課題,越來越多的人,傾向邀集志同道合者在一起,藉由互助合作與

自我管理模式,尋求一種具認同感且無法由市場提供的居住方案。例如。代際住宅、老人住宅、女性住宅、性別友善住宅、障礙者住宅…等等。   就此,回答第一個問題,台灣為何要推動合作住宅?   合作住宅的價值取向與實踐模式,放在當下台灣有其現實感與前瞻性的意義。首先,合作住宅強調的是合作、共享及民主管理精神,藉由成員共同出資、參與興建、並營運管理,生產出符合成員需求的住宅與社區生活。放到台灣的現實脈絡,其最重要也深刻的意義是,省思「所有權」與「地租增值」的房產主流價值,並詰問,除了「向建商買房」外為何沒有其它住宅消費選擇?   以及,台灣刻正面臨高齡少子、高房價、青年低薪資的社經情勢,而另一方面,

非著重血緣關係之多元居住型態也不斷湧現,如:非血緣關係之混齡混住、一人家庭、青年共住、社區居住、銀髮共老等。合作住宅,可做為回應這些課題的民間自我賦權之空間實踐場域。   至於第二個問題,推動的可能性何在呢?   坦白講,作為社會議題倡議推動者,樂觀是必要的。然而,面對台灣的真實房產市場結構、住宅政策條件、以及社會主流價值,於合作住宅的倡議推展,應架構在歷史給定的社會條件基礎上,亦是樂觀以外當有的清醒。個人認為,應可緊扣以下原則基調:   一、就社會溝通面,訴求合作住宅作為一種住宅消費者運動,即爭取除了「向建商買房」外的其它住宅消費選擇?進而思考有無可能跳脫單純消費者角色,參與住宅的規劃

、興辦、營運管理等。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的發展經驗不就正是這樣一步步走出來的,其提供了一個值得參考對照的想像。   二、對體制溝通面,強調合作住宅於住宅政策架構下的自我賦權與社會創新定位,即如同前述,不僅只是居住空間,而是突出其因應如高齡少子、人際疏離等社會問題的自我修復潛力與價值,絕非政府財政補貼與行政管理的新增負擔,以利在僵化社會體制重圍中獲得較多的善意與彈性。   三、就推動執行面,採用一種相對較寬鬆的合作住宅認定,重點是「合作」過程與運作,如參與、共享、互助,就產權形式與運營主體上,或先不用過度拘泥是個別產權或集體共有,是自住或是出租,是合作社亦或是其他的組織型態,以利在這片為住宅商

品化宰制的土地上,連結更多的可能伙伴與資源。   住宅,不應僅是單純的消費或是投資財貨,它也可以是實現社會合作、共享生活價值的空間。我深信,合作住宅推展,能為台灣開啟居住文化革命與社會創新活水!我期盼,《合作住宅指南》一書,能為台灣合作住宅砌上第一塊磚! 彭揚凱 OURs都市改革組織祕書長 中文版序 思辨合作住宅之於住居、地方再生和民主化的意義   基於以下原因,讓我們重新回顧了二O一二年催生英文版和德文版的《合作住宅指南》一書的三個初衷。因為這本書的出版,我們得以:   一、討論百家爭鳴的「合作住宅」理論和實踐方法;   二、省思自組住宅(self-organized ho

using)如何作為一種文化過程,將各地的傳統住宅形態跟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的住宅革新做一整合,以因應當前浮現的諸多挑戰;   三、檢視社區主導的住宅,如何在社會和文化層面作為基層的民主單元,人們又是如何藉其展現認同,追求「家」(at home)的歸屬感。   1.   關於合作住宅,至今仍然沒有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學術定義。我認為合作住宅必須具備相當程度的自我組織、社區主導和永續精神。比方說,合作住宅在一九九O年代於美國之普及,僅是狹義地指涉某種舒適、低密度,且由私人持有的中產階級住宅模型。相較之下,我想談的是國際間越來越蓬勃多樣的住居方法,它們都強調集體共有、社會融合和可及性。   與過

往相比,當今的都會人口異質性更大,住宅(包括合作住宅)不就是應該為他們提供更多可能性嗎?   合作住宅一直積極發展人們渴求的新住宅範型,這些需求來自家庭、工作結構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而合作住宅之所以有機會展露頭角,正是因為投機的房產開發商和政府官員都無法推動這些人們渴望的革新。   2.   我同時要強調的是將住宅視為永續發展基礎的地區與文化視角。這代表一個迷人且成功的合作住宅,其必須奠基於當地的住宅傳統。   關於社區住宅和公共空間有哪些在地特殊的實踐方式?不過,即使在乎傳統格局,也得大膽地另闢蹊徑,以新型態的住宅來回應時局的變化。我們周遭的社會和生態情況越來越嚴峻,改變已箭在弦上。就

假設我們不只要維持現狀,還要進一步深化民主文化吧!這表示人們必須更加投入關鍵的決策:   我們究竟希望怎樣居住與生活?諸如車子、洗衣機、廚房、工具、花園,我們願意分享到什麼程度,而非自己擁有一切?我們可以怎麼合作,來打造更包容、更具社會關懷且平價的住宅?要怎麼發展住宅和鄰里街區,讓身邊的環境變得更好?   由公民社會主導的住宅展現了動員人群和資源的潛力,鼓勵、容許社區去探索及表達他們所需的革新。跟永續都市發展這個更大的課題一樣,住宅也應該被優先理解成一種文化層面的挑戰。我們必須從一個特定地方的人群開始,幫助他們認知己身的利益可以如何具有建設性,還有他們該如何善用空間來打造一個家。相較之下,

當代主流的住宅和都市發展策略多始於利益競逐,竭盡所能地網羅各種科技與物質,最後人們便只是庸碌於消費買賣。   3.   都市民主運動長年訴求公眾應有「城市權」(right to the city)和「住宅權」(right to housing),在某些城市,社區組織行動進一步促成了民主化。從這個角度看來,合作住宅可被視為「民主學院」(schools of democracy),提供人們各種機會,發展溝通和集體決策的技能。其中,人們學到如何組織會議、如何透過團體工作的過程順水推舟達成協議。   為讓論點更臻完善,我加上文化的「表達權」(right to expression),這意味著所有

人都該能夠透過他們的居住環境來表達自己是誰,而不獨厚手握資源的中上階級。合作住宅對應的正是普世人類的渴望,來形塑、管理我們的家園與地方環境,並與之產生連結。   出版這本書很費工夫,但所有人都從中受益良多。我們始終感激德國柏林創造性永續協會id22和Jovis出版團隊;所有貢獻其中的專家、行動者和社區。此刻,我們也要誠摯感謝我們充滿雄心壯志的台灣夥伴,尤其是位在台北的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願意承擔起挑戰,將本書翻譯成中文並推廣給大眾。我們很榮幸能夠協助跟本書的出版相關的行動:幫助人們自行尋找他們住得起且帶來滿足、由社區主導並永續長遠的住宅。 麥可・拉馮德(Michael LaFo

nd) 巴塞爾的熊菲斯街(Bärenfelserstrasse)是個利用妥善的公共空間,四十年來都備受讚譽。這裡的街區發展之所以成功,一部分要歸因於一九八四年一位叫作蕾吉娜‧博塞特(Regine Bossert)的女士,她買下了熊菲斯街三十四號(Bärenfelserstrasse 34),想要以活化這棟一九六〇年代的老房子的方式,作為一種文化資產的投資。蕾吉娜不畏挑戰,將建築從典型的「生財工具」轉化得更有意義。這棟建物設計於繁榮的一九六九年,有六層樓、十五間單人房、兩間雙人房、九間三人房。完工前曾作為辦公室使用,到了一九七四年才終於恢復住宅功能。租金持續飛漲,居民換過一輪又一輪,最

後房間就空了下來。一九八四年大樓易主,加上原物業管理單位的試用期滿,租戶們一致決定要自主管理,也獲得了屋主的同意。起初,決策以共識決的方式產生,但這種方式造成了很多爭端。經過一番調整,最後在一九九四年改成委員會的形式,由屋主、屋主的顧問,以及兩位長期租戶組成四人委員會。二〇一二年屋主過世,便由剩下三位委員會成員來決定新的住客。 從一開始,蕾吉娜就花了許多心力在改善有感的居住條件,所以將一間單人房改造成公共空間,並且「凍結」租金。外觀上也可以看出差別,建物外牆長滿了美麗的植物,住戶們也將公共區域和花園整理得疏落有致。同時也慢慢合併了幾間公寓,讓家庭型住戶也能有足夠的居住空間。之前,這棟建物主要的

住戶都是沒有小孩的單身族,現在則已經有多代共住在一個屋簷下。此外,這裡的房間都不會空太久,也很少會有租戶異動。 二〇一〇年,建物產權被移轉給艾迪瑪麗昂基金會(Edith Maryon Foundation),以利於此住宅的長期存續。最後一波的租金調整是在一九九〇年,之後就「凍結」。由於貸款的利息降低,能夠彌補因通膨增加的支出。過去十一年,原本百分之四點六的抵押淨值回升,除此之外,日常維護、增值投資和修繕都有足夠的資金,不需要再額外借貸。 三十四號只是兩百五十公尺長的熊菲斯街住宅群裡的其中一戶。跟周遭的街道相比,這裡非常不同:孩子們在街上玩、時不時有慶典、長者和年輕人能在舒服的長椅上相會;這份鄰

里感既非義務,也不是規定。

國宅可以出租嗎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201118三立 高嘉瑜表示租房10年 澄清不是沒房而是買不起理想房
三立原影→https://youtu.be/bQKxpHDVELU

民進黨立委/高嘉瑜:「確實當時買了2間房子,那兩間其實都是小套房,那本來是想要打通自住,加上我現在租的房子已經住了10年,新房沒有辦法馬上裝潢、搬家。」

記者/陳佳雯、方柏丰 採訪報導……↓

高嘉瑜日前專訪時才說自己在台北租房租了10年也是「買不起房一族」,沒想到被自己財產申報打臉,一口氣買了兩戶就算了,詭異的是,高嘉瑜買了新房沒出租也沒裝潢,等於一邊要付8萬房貸,另一邊房租也沒少繳,這手法看在房仲眼裡似曾相識。

真的是投資課嗎?高嘉瑜被冠上吵房爭議,她喊冤只是講出年輕人心聲,自己不是沒買房而是買不起理想中4、5千萬的房,還特別澄清自己名下4筆土地,跟2戶各20坪左右分別是1100萬跟1300萬的房子都很小,甚至透露如果有機會還想買下租下來的這間房。

立委/高嘉瑜:「我理想的房子是我現在房東能夠把房子賣給我是最好的,就是我不用搬家可以繼續住在裡面。」

難道立委真的是口袋很深嗎?網友眼見高嘉瑜買房風波立刻製圖酸「嘉財萬貫」形容高嘉瑜在1年內就買下4筆土地和2筆建物,甚至知情人士透露高嘉瑜租房十年的建案也就是內湖知名國宅,在租屋網上的行情3房2聽租金3萬元左右,雖然高嘉瑜說自己不太會理財,但明明有兩間千萬房,卻又租房繳房貸實在有違常理。

重回高嘉瑜2018年一次購入兩戶的內湖新建案,環境清幽宜人,不過明顯的特徵,整個社區從外觀看,明顯依山坡而建,旁邊還有擋土牆,而這一區被規劃「在山限區」也就是山崩潛勢區域,蓋房子規定非常嚴格。

房仲業者/陳泰源 表示:「最高只能夠有五樓,但是如果你往裡面走的話,可能這個坡度又更抖的時候,搞不好連五樓高都不一定蓋得了,搞不好可能蓋個2~3樓都有可能。」

車子繞到社區後面,明顯我家後門有山坡,一旁的老建築低矮頂多三層樓,但高嘉瑜的房子不僅新穎,還最高五層鶴立雞群,環山戶住戶多次透過陳情,希望放寬規定沒有結果。

別看五層樓不高,這一建案最新實價登錄在67萬,但兩年前高嘉瑜剛入手時,1坪只買了58萬比同1年其他戶動輒63萬1坪入手價大約便宜百萬元,甚至是全社區最便宜。

另一個問題在房子內,高嘉瑜兩戶房子挑高3米6,我們找到同棟販售中的房子幾乎8成都有夾層,這張照片右邊臥室深度往下挖,天花板挑高就是建商暗示「可夾層」空間,但台北市規定有夾層一律即報即拆,轉手也難,被猜測是高嘉瑜至今沒裝潢閒置著最大的原因。

房仲業者/陳泰源 表示:「做夾層一定事消費者自己自費事後自己做的,建商他不會去替民眾承擔這個即報即拆的風險,是夾層,買賣時就要把夾層的格局圖畫出來,所以確實會有拆除的風險。」

高嘉瑜低於市價購入新房,寧可閒置房貸照付,怕是評估過風險,先不動,比較好轉手。

陳泰源youtube→https://youtu.be/eglnWFGppLg

部落格→https://taiyuanchen1223.blogspot.com/2020/11/201118-10.html

從民眾租屋負擔能力觀點探討臺北市社會住宅政策

為了解決國宅可以出租嗎的問題,作者凃靜妮 這樣論述:

臺灣的住宅政策從1950年代開始,以「住者有其屋」為目標,由政府興建國民住宅鼓勵人民貸款購屋,在此政策下,買不起房屋的民眾,並未獲得政策關注。隨著房屋價格不斷的飆漲,越來越多民眾買不起房屋,於是政府部門開始將「住者有其屋」的目標改為「住者適其屋」,因此,由政府興建提供民眾租用的「社會住宅」,成為主要的住宅政策。臺北市的高房價問題為臺灣之首,對於社會住宅的需求也最殷切。為解決臺北市租屋負擔沉重且購屋市場房價過高的情況,臺北市政府陸續興建社會住宅,至2017年12月底已完成出租的社會住宅計11處、1,116戶,其中包括臺北市政府自建的大龍峒公共住宅等7處,以及2015年運用聯合開發分回房地轉作公

共住宅的龍山寺公共住宅等4處。前面7處臺北市政府自建的社會住宅,自出租以來一直供不應求,而聯合開發分回房舍轉作的4處社會住宅,招租情況卻一直不理想,究其差別的關鍵因素,就在於「租金」高低。因此,本研究以民眾租金負擔能力的觀點,分析臺北市的社會住宅目前的租金定價,是否為臺北市租屋需求的家戶合理負擔範圍內,藉此提出臺北市的社會住宅政策檢討與修正建議。

跟著寶屋鑑定團投資鑽石屋:田大權、張淳淳、張欣民、詹惟中增值好宅鑑定術

為了解決國宅可以出租嗎的問題,作者Yahoo!奇摩房地產寶屋鑑定團隊 這樣論述:

  ★第一本名師帶看屋聖經,讓你聰明買到增值寶屋!   ★獨家收錄大師看屋實境DVD (30分鐘精華版)!   ★打炒房、打投機,正是買房置產好時機!   ★9則大師開講入門+20則現場看屋重點+網友買屋TOP20問,讓您買屋看屋一次到位!   ★地段、風水、增值、機能、投資、裝潢、自備款,你能想到的買屋疑問都在本書裡,一次學會看出鑽石屋!   增值屋該怎麼選?預售屋可以買嗎?  吉宅格局有哪些特點?生活機能和寧靜程度該如何取捨?  首次購屋該怎麼選?買中古屋好還是買新成屋好?   首次購屋總是讓人焦頭爛額,該注意的事項多如牛毛,令人不知從何著手。太艱澀的老手密技看不懂,學了一堆高手理論,

又不知道如何實際看房?其實看房子沒有想像中的難!Yahoo奇摩房地產寶屋鑑定團駐站四大名師──田大權、張欣民、張淳淳、詹惟中,藉由本書搭配精華影片,由淺入深帶您理論實務一次掌握,一邊看屋,一邊教你做抉擇!   再精選20則網友TOP買屋Q&A,由專家為您解答疑問,讓首次購屋族一次搞懂「看屋前要先了解的事」! ●大師開講親授房產投資密技  →房地產教授莊孟翰、心理學博士李光輝等9位名師聯名開講,從房屋謄本找出增值關鍵、預售屋10大陷阱、15種買了會後悔的房子,教你避開購屋陷阱! ●專家天后現場看屋教戰實例  →舊公寓、畸零屋、新大樓、小套房、國宅,從投資、風水、裝潢全方位評估各屋型看房重

點,讓黑心房仲坑不了你! ●網友詢問度最高的房產投資20問  →最常見的各項買房疑問,讓行家給你最有用的解答!   ※Yahoo!奇摩和你一起做公益   本書版稅全數捐贈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作者簡介 Yahoo!奇摩房地產 寶屋鑑定團隊Yahoo!奇摩房地產頻道製作人:溫芳瑜   清華大學資訊系統與應用研究所畢,現任Yahoo!奇摩房地產與旅遊頻道製作人。  「工作就是生活、用熱情超越困難。」  求新求變,善於化艱澀為有趣,跳脫現有框架,讓普羅大眾輕鬆接觸房地產知識。  本身為了在有限預算內買到理想的自住屋,看了超過150間房子,  在寶屋鑑定團圓滿成功的同時,也出手買下了人

生第一個小窩! Yahoo!奇摩寶屋鑑定團總籌:彭偉華   政治大學哲學系畢業,現職Yahoo!奇摩行銷副理。  曾經花五個半月的時間,完成獨自環遊世界的夢想,體驗不同文化提供的衝擊。  工作上總是抱著談戀愛的心態,情人就是每天面對的網路使用者,  相信透過專業的行銷包裝與手法,在對的時間、對的點、遇到對的人,  提供獨一無二的使用經驗,就可以讓使用者愛上品牌。

單身女性在社會政策文本中的性別再現

為了解決國宅可以出租嗎的問題,作者莊蕙宇 這樣論述:

摘要 本研究主要從後結構女性主義性別觀點探討國家政策、法規對單身女性所造成的影響,並從政策制定過程等相關論述或法令文本的背後思維著手,進行批判論述分析,以探究社會文化及政策如何邊緣化未成家的單身女性。在一個以推崇異性戀婚姻的社會中,社會問題常常被似是而非地歸因到單身女性身上,因此本文關注的方向是:在媒體報導、執政者制訂政策的論述文本中,呈現何種概念,是否能包涵多元需要抑或過於單一性?這樣的呈現有何性別意涵?從歷年來的研究看來,這些呈現,基本上是意識型態(ideology)的運作,所謂意識型態,就是人們已然模式化、隱而未現的思考框架或預設立場。從社會建構論的立場觀之,政策制訂者如何談論

這個議題會導引大眾的想法與態度,相對的,政策制定背後所隱藏的意識型態也受到歷史、社會文化脈絡等影響。權力與知識是彼此相互建構的;權力網絡遍佈於各種生活實踐之中,而論述乃是構成知識的方式,並且構成了存在於這些知識之內的社會實踐、主體形成與權力關係,故研究也試圖透析媒體、公報中所產生的「權力」面向,並希望藉由Fairclough批判論述分析了解單身女性在政策論述文本中的性別再現: 第一,文本的分析層次:主要係針對媒體文本及立法院公報中二代健保、住宅政策及人工生殖法及其他相關社會政策之論述與提案,進行意識形構、論述措辭及語言特質上的探究。 第二,論述實踐的分析層次:主要從立法院公報

及媒體中關於論述與提案在生產與消費的過程中主/客體間的關係著手,探究如何解釋及建構出新知識以及權力與論述間的連結。 第三,社會實踐的分析層次:主要在探究立法院公報與媒體中論述與提案和社會脈絡之間的關係,並找出影響該論述產生/詮釋的社會和歷史條件以及論述如何建立或宣稱它的正當性。 最後,依據批判論述分析之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研究發現政策確實隱含著許多性別迷思,而單身女性處於父權、資本主義、科學等的交織下,成為次等公民,研究建議的部分是期待執政者能提升性別平權觀,並結合媒體力量落實性別平等,而助人工作者能檢視自己對社會「問題」的思考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