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基金會徵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國泰基金會徵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勵活課程講師群寫的 贏在勝任力:迎接VUCA時代的人才新戰略 和的 挑戰晶片:全球電子業的勞動權與環境正義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10/29前國泰暫停港以航班接受全額退費也說明:國泰 指出,如果乘客需要協助,可透過WhatsApp或致電與客戶服務團隊聯絡,公司會盡力提供協助。 ... 徵才. Join Us · 隱私權與條款. Privacy Policy. ©2020-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布克文化 和群學所出版 。

逢甲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吳廣文所指導 陳柏羲的 補習班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之研究 (2021),提出國泰基金會徵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補習班、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顧客忠誠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 李錦旭所指導 林金展的 屏東社會企業躍愛廚房經營之探討 (2017),提出因為有 社會企業、價值主張、經營策略、人力資源、企業家特質的重點而找出了 國泰基金會徵才的解答。

最後網站國泰世華銀行基金會則補充:我們尋找年滿16歲,思想成熟、身心健康具服務熱忱的朋友,一起幫助社會大眾及國中小學生。 活動志工 行政志工 導覽志工.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國泰基金會徵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贏在勝任力:迎接VUCA時代的人才新戰略

為了解決國泰基金會徵才的問題,作者勵活課程講師群 這樣論述:

VUCA時代來臨,您準備好了沒?   如果你正在思考迎接未來時代的關鍵能力是什麼, 或是正在考慮轉型、跨界、斜槓……, 你將在本書找到解答!   面對詭譎多變的職場環境, 認識自我、趨勢探索、賦能提升, 能使你在數字化的環境中逆勢成長。 本書提供三大系統,15項勝任力指標, 透過15位老師,將引領你看到不同的職場面貌。     ───|VUCA是什麼?|───    VUCA是volatility(易變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複雜性)、ambiguity(模糊性)的縮寫,這四個單詞是當今商業環境的常態,大至企業,小至個人,都必須因此做出生存的調適。

   隨著VUCA時代的來臨,過去的領導力思維也必須跟著調整。因為科技創新而在產業結構、生活形態、甚至政經局勢發生巨大變動,因此,迎向未來的領導力,將愈加偏重在知識力、組織力、以及快速應變的能力,如此才能迅速因應職場及社會的變遷。當人工智慧(AI)、大數據(Big Data)與雲端(Cloud)的ABC科技……等新技術來臨時,必須坦然面對,真正地去了解這些新科技背後的內涵及影響,將它們與工作結合,才能跟上趨勢的潮流。   ───|VUCA時代來臨,您準備好了沒?|───    在VUCA時代,競爭對象、產業結構、科技更迭都因此產生劇烈變動,你找到清楚的個人定位和職涯北極星了嗎?   一個蘿蔔一

個坑,退休爽領退休金的時代已成過往,你存夠本了嗎?   你的競爭者再也不是坐在隔壁的同事,而或許是新的商業模式,或許是遠在天邊的科研工程師,複雜多變的商業脈絡,你理得順嗎?   過去的成功法則不再一體適用,創新企業的生命週期更短了,排行榜上每年都有新面孔,面對變異更大、更加模糊的商業環境,你看得清嗎?   ───|本書目的|───    現今所有職場工作人面臨的共同處境就是,危機意識趕不上職能變化,職能變化又難以因應時代環境的變遷。面對VUCA時代的高度變化、充滿不確定性,造就職務界定愈來愈跨界,職能所需愈來愈多元。    而勝任職務的能力,多年來佔據企業人才發展的關鍵之地,但挑戰也愈來愈艱辛

,「過往的成功已難成為未來的成就」,而放下過往專業技能又不免惋惜。到底,人才技轉該如何建構?企業人才梯隊又該如何發展?成了這時代下的人才之淚。    而本書正嘗試提出可能的答案。運用勝任力系統導入,讓企業的培訓從單點式轉變成類似大專院校的學院概念,其運作的原理是以工作崗位為導向,但不再是單點式的授課賦能來「解決現在乃至於未來問題的技能」,而是提供系統性的課程,訓練你「適應未來問題發生的可能性」,這似乎與芬蘭教育、以及台灣2019年推動新課綱的素養教育不謀而合,而這個適應賦能,就是本書的知識架構。   ───|提昇勝任力三大系統|───    深入研究勝任力的概念,如同台灣幾年前由政府單位推動的

職能鑑定的概念一般,探索面對到該工作崗位應該具備「勝任職務的能力為何」,是職能也是勝任力存在的價值及其原因。因此,本書將以「適應未來問題發生的可能性」作為書籍主軸,概分成三大系統,分別為強調Part1「個人的適應力」、Part2「人際間的素養教育」與Part3「認知的賦能系統」,介紹如下。    ★ Part1:個人的適應力〈Yourself,簡稱 Y)  從學習力、領導力、解決問題策略、需求產品化、專案管理等五項勝任力指標,概談人才面對新秩序的產生、新技能的挑戰、新資訊的衝擊、新環境的規範,如何去因應並快速適應「新趨勢」帶來的不適感、恐慌與焦慮。當中學習力更是重中之重,處身資訊過剩的時代,人

才如何以最高CP值去配置自己的技能、知識組合,為個人適應力的一切知能基礎。  接續的專案管理、領導力,則是將引導技巧體現在工作崗位中必要的技能。2019年世界經濟論壇中創新工場李開復提及,未來四型人才:創新型、複雜型、手工靈巧型跟關懷型,而引導技巧的體現,就是四型人才中一個很重要的人才元素,溫度暖心的管理應用。  需求產品化,則是在產品、服務成形階段,了解到市場的痛點與缺口,結合自身優勢,提供解決痛點的服務/產品,最後再以解決問題策略貫徹精實創業的最後一哩路,快速試錯以開展策略方針,建立個人/企業的絕對優勢。    ★ Part2:人際間的素養教育〈People,簡稱 P)  同理心、人際關係

、價值聚焦、教育訓練能力、內外部人才協作等五項勝任力指標,是以AI人工智能的「現階段」不足處,來放大人才優勢,即為溫度感與人文情懷的養成。若AI機器人代表的是效率、理性與冰冷,那人才的對比關鍵字應為適應、感性與熱情;而實踐上述對比關鍵字,莫過於人際間的往來互動。   關於同理心的解讀與說明,有許多註解,在本書中,「聽見你最想說的話,了解你每個感受與需要」,充份奠定人際素養的核心構成要素;而人際關係與內外部人才協作,論及「連結」二字,不論是人際間的連結、人機間的合作,都足以佐證古老智慧──人乃群居動物,在此高度競合世代中,更是如此;價值聚焦幫助你看見短暫但愈來愈延長的人生旅程,貫徹「珍惜且把握當

下」,讓「時間就該浪費在美好的人事物之中」這樣的奢侈與您共享;教育訓練能力則能助您在知識內容經濟時代,將您這位素人專家的專業移轉至他人身上,創造出獨特的個人價值與魅力,連結他人、共創環境。    ★ Part3:認知的賦能系統〈Cognition,簡稱 C)  正向影響力、樂於助人、迭代能力、成功企圖心、思辨能力等五項勝任力指標,在本書中為三大類別勝任力的底層知能。  以成功企圖心來看,從字面上意思解讀,似乎沒有人不具備,但若轉換為實際行為模式,成功企圖心應為:「為了達到成功目標,而願意採取相對應的行動,而這個行動過程,可能是不會舒服、辛苦,甚至會讓自己心灰意冷的過程,但仍願意去執行。」有了這

樣的意願帶動行動,即便失敗或方向錯誤,仍能不斷修正、堅持目標,最後達到愈來愈好的境界,實現愈挫愈勇的迭代能力。  而思辨能力助您在紛擾、雜訊過多的環境中,去蕪存菁,看透事物本質,混沌中卻能清晰處事,達到知其所以然而為之的境界。再以樂於助人與正向影響力,發揮個人魅力及建構個人社會責任,影響周遭人物事。    三類系統、15項勝任力行為指標,彙集15位在線講師的智慧與經驗,催生本書問世。它不會是一本工具書,卻將是一本嘗試給出時代答案的啟發書! ───|作者群簡介|─── 1、陳韋丞——學習力: ACDC亞洲職業生涯發展中心 研發總監 美國認證CDA國際生涯發展諮詢師 TimeMap生涯教育協會

生涯顧問 1111人力銀行 履歷健診顧問 勵活課程設計中心 講師 元智大學 心理測驗人資應用 講師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人力資源/組織行為 講師 台灣大學工商心理學碩士   2、成中興——領導力: 曾任職前三大金控證券分公司負責人,管理經驗達20年,管理客戶資産超過數十億元,多次帶領團隊勇奪KPI第一名 現任各大管顧公司 講師 講授主題以領導管理、業務銷售、團隊經營、職場溝通、簡報技巧為主 網路廣播電台 節目主持人   3、楊世凡——解決問題的策略: 國際教練聯盟(ICF)認證 專業教練(PCC) 國立空中大學 視覺傳播 講師 台北城市科技大學 職場禮儀與口語表達 講師 國際扶輪3520地

區和3521地區「生命橋樑助學計畫」職涯教練 (2016~2020) 勵活課程設計中心 講師 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碩士   4、黃聰濱——需求產品化: 勵活課程設計中心 執行長 《做自己的勇氣》 作者 1766網路廣播「潞Talk社」 節目主持 靜宜大學千里馬計畫 專案顧問 台灣癌症基金會種子講師培訓 班主任 江華教育基金會職能成長公益講座 專案顧問 勵活文化名家之夜公益講座 專案顧問   5、顏苾盈——專案管理: 享受生活意義的生活哲學家顏小邁,演講達280場、自辦活動超過60場、擔任國際志工長達六年、單車環島961km、徒步健行美國大峽谷,就算被當成從幼稚園一路被爸

媽接送到大學畢業的媽寶,仍堅信能活出屬於自己的斜槓人生。   6、史庭瑋——同理心: 心起點有限公司創辦人 講師 諮詢師 中國二級心理諮詢師 關係療癒師 情緒療癒師 NGH催眠治療師 美國NLP執行師 EFT情緒取向治療三階段結業 英國天賦原動力 新加坡財富原動力諮詢師 專業塔羅/OH卡/心靈圖卡講師 諮詢師 日本和諧粉彩正指導師   7、李明泰——人際關係: 政治大學統計學系 《肥宅變歐巴》 作家 壽險公會績優人員 勵活課程設計中心 講師 富邦人壽 富焱通訊處 處經理 政治大學商學院職涯諮詢顧問 各大企業、大專院校、政府機關邀約講師   8、李岱倫——價值聚焦: 錠嵂保險經紀人 襄理 勵活課

程設計中心 專案經理 國際聯青大橋社 社長 桃園益師益友協會 法務長 醒吾科技大學 講師 精湛學習公司 講師   9、劉智雯——教育訓練能力: 專業活動主持人及聲音表達講師,台藝大廣電系畢業後,曾任教育廣播電台主持人,除主持過大型頒獎典禮、企業尾牙春酒等各式活動,更連續四年主持國慶記者會。擁有豐富授課經驗,講課風格活潑,深受學員喜愛。   10、許澤民——內外部人才協作: 英國劍橋FTT引導式培訓師 (Cambridge® Certificated Facilitative Trainer Training Program) 認證 2018年華人好講師 (台北、上海、蘇州)總決賽台灣首獎 勵活

課程設計中心 講師 公務人力發展學院 講師 慈濟大學 臨床講師 醫學中心 物理治療師 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 碩士   11、趙祺翔——正向影響力: 中華益師益友協會創會 理事長 勵活文化事業 創辦人 奇想培訓公司 總經理 馬來西亞光明日報 專欄作者 著有《大鼻的抗癌日記》、《就算衰到爆也要窮開心》等多本暢銷書   12、林雅慧——樂於助人: 23歲創業經營咖啡廳15年,深信「不冒險就是最大的冒險」,中年挑戰金融產業。 現於國泰人壽服務,創最短時間晉升推展處長一職,莫忘初衷秉持以人為本丶利他為先丶發展為要精神,將自身經驗分享給學員,並引導發現自我的價值。   13、劉皓——迭代能力: 樂齡中心

、社區大學 桌遊講師 國中小桌上遊戲課程 老師 希望樹168號桌遊讀書會 導引人 勞動部產投計畫桌遊課程 講師 桌遊教育學院 約聘講師 輔仁大學桌上遊戲社創社 發起人   14、王韋方——成功企圖心: Livewell勵活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課程規劃師/講師 台灣愛情海老麥婚紗 展場銷售專員 YES I DO 婚品坊 策劃人 ARTISTRY美容創業 講師 星光大道婚禮攝影 新秘助理 TESL台灣電競聯盟 職涯規劃講師 線上桌上遊戲 講師   15、陳志欣——思辨能力: 職涯顧問師/生涯教練/LearnTake主理人。 從業8年,完成萬人個案諮詢經歷,500+場次職業講座與課程培訓,授課諮詢

足跡遍及兩岸、東南亞國家,善於分析議題,慣以提問發現個案核心狀況、藉以引導反思給予啟發,致力於勝任力系統協助處理人才課題。  

補習班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之研究

為了解決國泰基金會徵才的問題,作者陳柏羲 這樣論述:

近年來由於少子化的嚴重衝擊,補習班的經營有著莫大的挑戰和危機,而教育體制的變革,也讓補習班的發展愈加困難,再加上補習班四處林立、蓬勃發展,營運的競爭更是相當激烈。因此如何在茫茫學海中求得立基和成長,進而永續經營,這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本研究首先探討PZB模式服務品質的五項構面對顧客滿意度的影響程度,再探究顧客滿意度對顧客忠誠度的影響程度,最後剖析調節變數中不同的班別及年級背景下對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之間關係的影響程度。 以文獻為基礎發展問卷,修訂引用的衡量題項,其中包括服務品質五項構面、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針對國中小補習班的學生家長為抽樣對象,最終共計回收紙本與電子

有效問卷475份。再透過SmartPLS 3.3.7版統計軟體進行數據處理,採用敘述性統計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結構方程模式及多群組比較分析等統計分析方法。 經由實證結果分析發現,補習班服務品質的有形性、保證性與體貼性會正向影響顧客滿意度,而可靠性與回應性對顧客滿意度的影響不顯著。多群組比較中,在有形性、保證性及體貼性對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之關係的影響上,有就讀較高年級比沒有就讀較高年級者強;但可靠性及回應性對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之關係的影響上,有無就讀高年級的干擾效果不顯著。在有形性及體貼性對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之關係的影響上,有就讀較低年級比沒有就讀較低年級者強;但可靠性、

回應性及保證性對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之關係的影響上,有無就讀低年級的干擾效果不顯著。在就讀科目中,有形性、可靠性、回應性及體貼性對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之關係的影響上,就讀英數班比就讀課輔班者強,而僅在保證性對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之關係的影響上,就讀課輔班比就讀英數班者強,其餘皆呈現不顯著的結果。關鍵詞:補習班、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顧客忠誠度

挑戰晶片:全球電子業的勞動權與環境正義

為了解決國泰基金會徵才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本書挑戰電子業的「乾淨」神話,揭露晶片的黑暗面,讓我們看見高科技產業製造過程的全球化與電子廢棄物的跨國流通,如何在世界各地造成無數汙染與剝削,毒害環境與勞工健康。   全球化發展讓高科技產業得以將充滿毒害的製程轉移至工資較低、環境及勞工保護法令較為寬鬆的地區,並將有毒廢棄物輸出至窮國。這種先進國家對後進國家的剝削嚴重傷害當地環境與勞工權益,當地政府與企業亦時常成為幫兇。然而,全球化也提供契機,讓運動者得以進行跨國串聯,制定跨越國界的勞動與社會標準來協調各國政策,共同抵抗國際資本的施壓,阻絕產業界以低標準的勞動與環境規範創造競爭優勢的漏洞。   親身參與各國環境運動的作者群,透過美國、泰

國、印度、中國、蘇格蘭、墨西哥、中東歐、台灣、日本等地的案例,讓我們看見站在第一線「挑戰晶片」的抗爭先驅如何應戰、如何運用各種極具創意的行動策略達到運動目的。揭露種種不正義,並非只為歸罪咎責,而是要重新闡明公部門及產業所應負的責任,提供更加人性化且得以永續發展的替代方案。 主編者簡介 泰德.史密斯(Ted Smith)   美國矽谷毒物聯盟(SVTC)創辦人、前執行長暨資深策顧問,也是責任科技國際運動(ICRT)的共同創辦人與現任執行長。關注高科技產業污染問題長達三十餘年。 大衛.桑那菲(David Allan Sonnenfeld)   紐約州立大學環境科學與林業科學學院(Coll

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Forestry)社會學及環境政策教授。 大衛.佩洛(David N. Pellow)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長期關注社會不平等與環境衝突之間的關係,投身多場環境正義運動,同時也參與永續發展的全球政策框架制定。 譯者簡介 地球公民基金會   地球公民基金會是透過大眾募款成立的環境保護公益團體,2007年9月登記成立為地球公民協會,在此之前已累積約十年的環保運動經驗。2010年11月與台灣環境行動網(TEAN)合併,由174位捐款人捐助基金並轉型為基金會。主要關注山林、水資源、工業污染、責任科技,以及花東永續

、廢核等議題。   地球公民基金會透過調查研究揭露環境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同時發行刊物、舉辦教育活動以壯大公民力量,期望能促進法令制度、政策、生活方式的改變,重建人與土地的和諧關係,建立永續的社會,善盡台灣做為「地球公民」的責任。 推薦序   我們為何挑戰晶片?/邱花妹 推薦序   會寫字真好/胡慕情 推薦序   夢醒時分:起身邁向友善科技/林名哲 推薦序   科技來自人性,人性會帶來災難/詹順貴 導讀     綠色矽島夢︰晶片製造的全球挑戰/杜文苓 中文版序 / Ted Smith 前言:科技大代誌 / Jim Hightower 致謝 1. 高科技世界中永續發展和環境

正義的探索 Ted Smith, David A. Sonnenfeld, and David N. Pellow 第一部  全球電子業 第一部導言 David A. Sonnenfeld 2.全球電子業的變動圖像:新經濟中的大量生產網絡 Boy Lüthje 3.半導體產業的職業健康 Joseph LaDou 4. 雙重危境:電子製造業中的性別與遷移 Anibel Ferus-Comelo 5. 「中國製造」:全球最快速成長經濟體的電子業勞工 梁寶霖、Sanjiv Pandita 6. 泰國電子業的企業社會責任 Tira Foran and David A. Sonnenfeld 7. 印

度的電子業勞工 Sanjiv Pandita 8. 走出幽谷,又蒙上陰霾?    ――中、東歐半導體工廠下的勞工與社區健康 Andrew Watterson 第二部  環境正義與勞動權 第二部導言 Andrew Watterson、張聖琳 9. 從草根到全球 ――矽谷毒物聯盟的劃時代成就︰推動高科技產業的企業可課責性及永續經營之    社會運動 Leslie A. Byster and Ted Smith 10. 為職業健康的奮戰:矽谷經驗 ――與阿曼達.霍爾斯的對談 Amanda Hawes with David N. Pellow 11. 兩個時代的移民工︰在矽谷的奮鬥與成功 David

N. Pellow and Glenna Matthews 12. 蘇格蘭格林諾克國家半導體分公司的員工健康:殺人的自由? James McCourt 13. 社區組織爭取勞動權、健康與環境品質︰美墨邊境的電視製造業 Connie García and Amelia Simpson 14. 墨西哥哈利斯科州:電子業的勞動權與職業健康 Raquel E. Partida Rocha 15. 打破矽的沉默:訴說台灣新竹科學園區內的健康與環境影響 張聖琳、邱花妹、杜文苓 16. 人不如土︰受污染所害的前RCA工人全球抗爭追尋正義(台灣) 顧玉玲 17. 電子業工會化:尋找新策略 Robert St

eiert 第三部  電子廢棄物與生產者延伸責任 第三部導言 Leslie A. Byster、杜文苓 18. 電子產品的生命周期     ――從毒物氾濫到生態永續:擺脫毒性的輪迴 Leslie A. Byster and Ted Smith 19. 日本的高科技污染︰日益明顯的問題與替代方案 吉田文和 20. 高科技的骯髒小秘密︰電子廢棄物貿易的經濟與倫理 Jim Puckett 21. 高科技廢棄物堆積如山,被遺棄的生命:印度德里的電子廢棄物 Ravi Agarwal and Kishore Wankhade 22. 電子產品的生產者延伸責任引進美國 Chad Raphael and T

ed Smith 23.國際環境協定與資訊科技產業 Ken Geiser and Joel Tickner 24. 電器與電子類產品設計的改變︰瑞典與日本生產者延伸責任立法的效應 東條なお子 25.有毒的老兄(ToxicDude.com)︰戴爾電腦回收運動 David Wood and Robin Schneider 附錄A    環境正義原則 附錄B    矽谷電子製造業的社會和環境責任原則 附錄C    股東會決議案範本 附錄D     電腦回收運動原則聲明 附錄E    電子回收業者管理承諾 英文縮寫對照表 參考文獻 相關資源 作者簡介 推薦序    我們為何挑戰晶片? 邱花妹(

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2013 年 12 月,全球最大半導體封裝測試大廠、年營收超過兩千億的日月光,偷排廢水汙染後勁溪,遭高雄市環保局裁罰,震撼台灣社會。日月光遭停工後,地球公民基金會與後勁居民、大高雄總工會、高雄市產總、電子電機資訊產業工會、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的同學,連袂在後勁溪畔召開記者會,要求日月光負責,且停工期間不得損害勞工權益。公民社會也持續發聲,要求市府嚴審復工、資訊公開、納入民間參與,呼籲日月光環境改善一次到位。   在地行動開展的同時,這波運動也出現了國際串聯。2014 年 2 月 12日,地球公民基金會在台北召開國際記者會,責任科技國際運動

網絡(ICRT)執行長泰德.史密斯(Ted Smith)透過 Skype 越洋連線,公布來自十八國五十個團體的連署,要求科技電子業負責任生產的環保團體與勞工組織,同聲譴責日月光的汙染行徑,並要求向日月光下單的品牌大廠負起供應鏈管理的責任,這波行動隨後得到蘋果、英特爾、美信(Maxim)的積極回應。這波國際串聯之所以在短時間內得以成形,靠的正是《挑戰晶片》這本書的作者群自 2002 年成立的責任科技國際運動網絡。   透過參與台灣環境行動網、地球公民協會,到 2011 年兩會合併後的地球公民基金會,我有幸藉由這個國際網絡,連接在地與國際經驗,結識台灣與國際間為捍衛勞動權與環境正義、推動責任科技

而奮鬥不懈的行動者。我也因此得以參與本書的撰寫及促成中譯本的發行。我想藉由這篇文章,簡要說明本書作者群及台灣的運動夥伴們為何、如何「挑戰晶片」。   全球電子資本下的環境與勞動不正義   1981 年,美國矽谷爆發快捷半導體地下水汙染事件,聖荷西超過十萬戶居民的用水被曝於有害溶劑,社區居民與勞工健康受到影響。隔年,本書主編之一泰德.史密斯創辦矽谷毒物聯盟並出任執行長,與社區居民、勞工、律師、學者合作,揭露矽谷及半導體乾淨產業形象背後的黑暗面。   1980 年代,也是電子資本在全球劇烈地重整與再結構的時代。隨著資訊科技日新月異,全球電子產品市場快速擴張,各國競相模仿矽谷模式,提供優惠投資

環境、設置科學園區吸引電子資本,以加入這場逐漸為跨國品牌大廠控制技術與規格、掌握市場與利潤的國際分工。然而,電子產品日新月異,產品生命周期短,製程快速變化且使用上百種化學物質、金屬與有毒氣體,在「生產先行、風險再議」的市場法則下,其對環境、居民與勞工健康的影響缺乏審慎評估,各國的環境規範也跟不上其製程的快速變化。是以,這個產業對環境、社區居民與勞工健康所帶來的衝擊,隨著其產品在全球的生產、消費與丟棄,而蔓延到世界各地。這個失衡的經濟發展過程,觸發了本書作者群關注的問題︰全球電子業下的勞動權與環境不正義。   就環境不正義而言,科技電子業在全球的擴張,涉及其對土地、水資源(半導體需大量純水)、

能源與基礎設施(比如各國政府將公共資源投注於科學園區)的索求。同時,在電子產品的製造地及電子廢棄物拆解地,電子毒害則對生態環境、第一線工人與社區居民健康造成危害。從產品生命周期的角度來看,不管是汲取自然資源,或排放空汙、廢水、有毒廢棄物,電子產品的生產與廢棄,除了涉及產業將環境與健康成本外部化,其製造的環境惡果與健康危害常是不平等地分配到相對弱勢的族群身上。   為設置電子業製造基地,國家榨取掠奪農民的土地與水資源,使社區居民及農漁民賴以維生的環境遭到汙染;電子廢棄物便宜行事地從富國輸出至第三世界,在印度德里、中國貴嶼、北非的貧窮農村進行拆解;而日日暴露於工廠內有害物質的,絕對是第一線的基層

勞工而非科技業的中高階主管。   論及勞動權,我們發現,電子業的發展榮景竟以第一線勞工的健康與生命為代價。本書作者之一,長期研究半導體業的公衛學者拉度(Joseph LaDou)1980 年代即警告,半導體製程使其勞工系統性地暴露於有害的工作環境中。本書討論的個案,包括美國 IBM、蘇格蘭國家半導體、台灣 RCA(美國無線電公司)、泰國希捷科技等,以及近年爆發的南韓三星半導體工人集體罹患白血病,蘋果在中國外包廠商使用苯、正己烷危害勞工健康等案例,在在涉及電子產業製程使用了具生殖毒性、神經毒性、致癌性、免疫系統毒性的有害物質。此外,在資本全球化的情況下,從中國、印度到墨西哥,從亞洲到東歐,電子

業熱烈擁抱彈性化勞動力的僱用政策,使女性勞工、移工、中國農民工面臨惡劣的勞動條件與高壓管理。而電子產業界長期反工會的政策,更使得電子業勞工的勞動權益難以伸張。   全球與在地的倡議及行動   品牌大廠、電子大亨不成比例地取走多數利潤、累積財富,生態環境、社區居民與第一線工人也不合比例地承擔了全球電子業擴張所帶來的環境與社會惡果,這是勞動權與環境的不正義,這種失衡的發展也因此激發了各地受害居民與勞工、環境與勞工組織的行動與倡議。   投入這一波波行動的,是本書記錄的已故蘇格蘭半導體女工海倫.克拉克(Helen Clark)、聖荷西的家庭主婦蘿倫.羅絲(Lorraine Ross),人權律師

霍爾斯(Amanda Hawes),歐拉潘醫師(Dr.Orapan Metadilogkul),台灣的 RCA 受害工人等等。我們看到在各地為勞工與環境奮鬥不懈的組織工作者,與受害勞工、社區居民、律師、醫師及學者,透過草根組織與國際串聯、研究調查及媒體揭露、發動環境或勞工抗議乃至訴訟等方式,挑戰高科技毒害對社區居民、勞工及生態環境的傷害。這些在地與跨國的維權及倡議行動,要求電子業對受害工人與環境負責;停止以環境、社區居民與工人健康為代價的生產模式;捍衛公眾與工人知的權力,要求資訊透明化,特別是企業應停止以商業機密為由拒絕揭露影響工人與居民健康甚鉅的毒化物資訊。相關倡議也從預防原則及產品生命周期

的角度,要求企業完善化學品管理,從設計、從源頭移除有害物質,負起回收及處理電子廢棄物的責任。   各國與國際間挑戰晶片的力量,除了致力於揭露高科技的黑暗面、捍衛爭取受害居民與工人的權益,也分進合擊地透過無數倡議行動與政治遊說,促成個別國家環保法規或國際環境協定與規範的變革。最具影響力的改變,是本書論及的歐盟相關指令,包括 2003 年後陸續實施的「危害物質限用指令」(RoHS)、「廢電機電子設備指令」(WEEE)、「耗能產品生態化設計指令」(EuP)及「化學物質註冊、評估、授權及限制」(REACH)等。   此外,1980 年代以降,新自由主義的發展處方促使各國政府為吸引資本、競相放寬國內

的勞動與環境標準,展開向下沉淪的競爭。同時間,掌握品牌與技術的跨國資本,透過層層外包與國際分工,迅速累積財富與影響力,卻不需對第三世界的環境與勞工負責。這個失衡的發展,促使國際公民社會採取對全球供應鏈施壓的運動策略。依循責任科技、生產者延伸責任(EPR)等原則,倡議行動者直接施壓品牌大廠,要求品牌商負起電子廢棄物的回收責任,比如書中記錄的戴爾電腦回收運動。近年來我們看到,結合勞工與環保組織、受害居民、工人以及消費者的責任科技運動,更積極地採取要求品牌大廠負起企業社會責任及完善供應鏈管理的行動策略。比如,2011 年富士康在中國的勞工連環跳,經勞工團體、學界一波波的調查揭露,並號召消費者採取抗議

行動後,逐步迫使蘋果電腦出面回應,包括首度公布供應鏈廠商名單、同意強化供應鏈廠管理等。   台灣版的挑戰晶片   挑戰電子毒害、倡議責任科技的運動,隨著科技電子產業在台灣的擴張,也激起一波波對抗運動。   在國家政策主導下,台灣在 1970 年代後期,選定號稱「高科技、低汙染」的資訊科技電子業為國家策略型產業,並複製矽谷模式在 1980 年成立新竹科學園區。1990 年代中期,隨著台灣成功地整合進國際分工,竹科的經濟表現使其贏得「東方矽谷」的名聲。但產業急速擴張後,其環境與社會後果也逐漸浮現。   1990 年代後期,竹科因快速擴張,接連發生半導體廠大火、廢水亂排事件。中時地方記者陳權

欣在 1997 年揭露竹科廢水污染千頃農田,開啟了台灣社會對電子污染的關注。隨後,在新竹公害防治協會、淨竹文教基金會等地方環保人士的施壓遊說下,竹科在 1998 年出版了第一本環境白皮書,並於隔年成立環境監督小組。大約同時期,RCA 桃園廠確認土壤與地下水遭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汙染,RCA 罹癌工人集結,在工傷協會等團體的協助下,展開了一場漫長、至今仍奮鬥中的運動。   本書收錄了 1990 年代後期至 2000 年代初期,RCA 受害工人的奮鬥過程,以及竹科附近居民與環保人士揭露、挑戰竹科環境汙染問題的努力。而本書出版後至今,台灣挑戰晶片的社會力量已經翻天覆地。整體而言,更多開發案、更多汙染

事證與爭議,刺激了對抗科學園區擴張與挑戰電子污染運動的出現。   首先,電子毒害與風險成為環境運動爭議的核心。民進黨主政時期,出身環保運動陣營的張國龍教授出任環保署長,他任內提名數位環保運動背景濃厚的學者、律師、運動者,出任 2005 至 2007 年間的環評委員,他們在中科三期的環評審查過程中,有機會深入檢視、評估其環境衝擊,並向社會大眾揭露。約同時期,一些重要汙染案例的出現,也有助於解構高科技低汙染的迷思,包括漁業署研究確認竹科廢水排放處的香山濕地牡蠣遭重金屬汙染;中科廢水導致灌溉用水導電度過高、農田鹽化;中科竹科附近的空氣遭到砷汙染;甲級飲用水水源霄裡溪遭華映、友達光電汙染等。在中科三

、四期等新開發案中,彰化雲林農漁民拒絕電子廢水汙染灌溉與漁業用水;在已受汙染的地方,霄裡溪、老街溪沿岸居民都無法接受光電廢水,在漫長的爭議後,促使友達朝向廢水零排放的方案努力。   其次,為服務電子資本、增設科學園區基地,政府圈地、搶水、迫遷,掠奪農漁民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激起了近年反對新設科學園區基地的一波波運動,這些重要運動包括反中科三期、中科四期(含反相思寮迫遷、彰化溪州反中科四期搶水)、竹科宜蘭城南基地、竹科宜蘭紅柴林基地,乃至反苗栗縣政府主導的後龍科技園區(灣寶)、竹科竹南基地暨周邊特定區(大埔)等。   從草根組織到國際串聯,挑戰晶片的行動者投身不同形式的直接抗議行動,進行調查

與開記者會揭露、參與環評會議及環境監督小組或委員會、打環境訴訟,乃至投入訂定光電業及半導體業放流水管制標準,以及職業安全衛生法、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的修法行動。這些運動的積極行動者,包括全國性與地方專業環保人士、農民權益組織、律師及學者、受害居民與農漁民、學生,乃至獨立媒體工作者。這一波波運動捲入了數個活躍的環保團體︰地球公民基金會(前身為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地球公民協會,2011 年與台灣環境行動網合併成立基金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看守台灣協會、彰化縣環保聯盟、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運動過程也促成了一些新組織的誕生,比如后里農民,從組織自救會到正式成立台中縣后里鄉農業與環境保護協會,

已經為環境正義、為中科三期環評訴訟奮戰八年。義務投入中科三期、四期環評訴訟的律師,在 2010 年正式成立環境法律人協會。另一個顯著的特徵是,環境運動與農民運動在這場運動中相遇、合作。科學園區擴張涉及圈地、搶水、空汙廢水汙染農漁產品的疑慮,這些問題與農漁民權益、永續農業的未來息息相關。因關注「農村再生條例」而於 2009 年初組成的「台灣農村陣線」,因此也成為這波運動的一支主力。   就勞動權而言,過去竹科員工對電子業生產製造可能帶來的環境與健康衝擊,乃至勞動權益問題多保持沉默。高科技公司的股票分紅制度與反工會氛圍,阻礙了員工對相關問題的關注與行動。隨著科技電子業勞動條件惡化,2008 年金

融風暴後,站出來抗議台積電裁員的前台積電員工,後來成為催生台灣電子電機資訊產業工會的主力。這幾年,同樣關注電子業員工勞動權益的行動者,有為抗議 HTC 及洋華光電壓榨勞工及打壓工會,到電腦展或電子大廠的校園徵才活動抗議的高科技冷血青年;亦有個別行動者或團體加入國際間反血汗手機等種種行動。在台灣電子業的擴張過程中,追求環境正義與勞動權的運動多數時候分流,但在協助 RCA 受害工人的某些時刻,以及近來抗議日月光汙染的行動中,我們看到環境運動與勞工運動合作匯流。   責任科技,永續未來   本書是由無數受害者、環境與勞工組織者,以生命、運動經驗與知識的累積所合作完成的。我們期待,藉著此書中譯本的

出版,得以讓更多讀者理解到電子業的產業特性、在全球的發展路徑,以及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前線勞工、社區居民、拆解電子廢棄物的窮人、受害農漁民所處的艱難處境。惟有深刻理解這個發展過程所付出的環境與社會代價,才可能有更多人願意戮力以共,透過產品生命周期、預防原則、負責任地生產與消費等原則,追求可能的替代方案。在此,我誠摯將本書推薦給社會學、政治學、科技與社會研究、公衛、電機、光電等不同領域的學者與學生,以及高科技業界主管與員工、政府官員、環境與勞工運動的組織者。 前言 科技大代誌Jim Hightower 以汽車為例,自從亨利福特開始用大量生產的方式造車,這四個輪子的科技產物就在瞬間完全改變我們的地

理景觀、環境、經濟、文化、心理……,可以說我們的世界幾乎完全為之改觀。不管是好或壞,汽車創造了高速公路、購物中心、麥當勞、得來速銀行 ,甚至還有美國搖滾樂團「海灘男孩」! 然而,這段汽車工業的發展過程,真正要講的並不是科技如何持續進步的故事,而是多年來小人物對抗企業鉅子的事蹟。這些平凡的人企圖將高唱著「踏步、踏步、踏步」 進行曲大步向前邁進的科技力量導向人性化與民主化。例如,在密西根州的弗林特(Flint),浴血奮戰而不願屈服的汽車工人,他們在 1937 年發動英勇的靜坐罷工,爭取更好的收入與合理的待遇,不僅促使美國汽車工人聯合工會(United Auto Workers)成立,更帶入新的勞資

權力關係,提高所有美國人晉升中產階級的可能性。此外,還有那些科學家、環保人士,以及其他草根運動者,他們不斷地努力,追求更環保、更安全、更節省能源的汽車(包括推動汽車科技改革,讓汽車不再使用汽油、不再補貼石油公司,也不再有石油戰爭)。 這些願意對抗當權者並挑戰現況的草根反叛者是美國民主精神的根本,而我們當前更需要這種反叛精神。如今,另一波新科技席捲全球,它被包在小小的晶片裡(以及由其驅動的電腦),根本又迅速地改變我們的世界,然而就如同汽車工業,改變帶來的不盡然全是好事。 我必須承認,我跟很多人一樣,對千變萬化的高科技玩意上癮。雖然個人有一點點科技恐慌症,家裡甚至連門鈴都沒裝,但我的工作是完全「連

線」的。我是個經營網站(www.jimhightower.com)的盧德主義者 ,我從來都不懷疑科技的價值。

屏東社會企業躍愛廚房經營之探討

為了解決國泰基金會徵才的問題,作者林金展 這樣論述:

  由於社會快速變遷,衍生少子化、老人化、經濟蕭條等諸多的社會問題,在政府失靈的情況下,非營利組織也面臨了永續經營的問題。本研究目的在探討由躍愛協會設立的社會企業「躍愛廚房」(公益便當),在這個嚴峻的競爭市場中發展可能性如何?研究者採用行動研究,藉以了解自己所成立的社會企業,使研究和行動可以結合,解決目前的經營困境。因著上述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衍生出下列四個研究目的:一、探討躍愛廚房的價值主張。二、探討躍愛廚房的經營策略。三、探討躍愛廚房的人力資源。四、探討躍愛廚房的企業家特質。研究對象有參與躍愛廚房的工作人員九人,工作人員包含經營者、廚師、廚房助理、社工、志工與申請政府短期人力方案所進用的人

員,還有理監事、一般顧客與使命對象等,研究結果如下:一、屏東縣社會企業外部環境  經研究發現屏東縣的現況與臺灣其他縣市大致相同,甚至更缺乏資源。主要是「法令不足」、「縣內資源不足」、「社會大眾對社會企業的認識不足」。二、躍愛廚房的經營模式(一)價值主張1.社會使命未條列化 透過本研究之後發現價值主張的重要性,已將此重點列為年度改進目標。2.社會成果如何穩定發展 應定期依計畫去執行,使更多社會大眾能了解躍愛廚房的任務與使命。3.利害關係人滿意度 經過本研究之後,了解利害關係人平衡的重要性,應提出更完善的營運計畫。(二)經營策略1.制度管理的強化與調整 應多上管理課程,使管理能量逐漸進步。2.公共

關係與行銷人才缺乏 缺乏專業的公共關係與行銷相關人才,難以為躍愛廚房連結資源、推廣業務。3.企業管理透明化 躍愛廚房在各個層面皆有達到透明化,惟財務、會計部分欠缺專業人才。4.加深公益市場區隔的優勢 躍愛廚房應走在創新的前端,持續不斷加深服務,站穩公益市場,以擴大市場。(三)人力資源1.人力招募 調整人力招募的面談方式,也應減少倉促進用人員的狀況。2.薪資待遇 基層同仁薪資等同或略高於一般企業,獲利上升時應合理的回饋給員工。3.教育訓練 將訓練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納入年度考核中,避免教育訓練品質不彰。(四)企業家特質1.應強化管理的知識 應將學習視為工作的一環,把知識與實務結合。2.缺乏耐心長期推

動創新 社會企業家也要鼓勵員工將創新視為一種新奇且有趣的挑戰,帶動整體員工創新。3.每個人都是管理人 社會企業家應該推廣組織學習文化,提升管理能力,最後充分授權。  本研究最後針對屏東社會企業環境與躍愛廚房經營模式、未來研究提出一些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