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建築獎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國際建築獎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漂浮庇所:柯比意改建的混凝土船 和(越南)武重義的 無限接近自然:武重義的建築設計美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亞洲設計獎】國際建築大師Richard Rogers-高科技建築的巨擘也說明:「2016第六屆亞洲設計獎」完美落幕,今年特別邀請國際知名建築大師Richard Rogers,和其夥伴Ivan Harbour來台演講,帶領我們透過建築作品的背後,了解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田園城市 和湖南美術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 林靜娟所指導 羅家懿的 環境美學在建築上的啟發與實踐─以國小校園為例 (2021),提出國際建築獎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環境美學、綜合體、身體感知、美感、Being。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 李昇暾所指導 李金雲的 老有所終:銀髮健康宅建築空間設計之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銀髮健康宅、建築規劃、空間設計、感性工程、品質機能展開的重點而找出了 國際建築獎的解答。

最後網站國際建築大獎肯定! 2020年台灣唯一住宅類獲「全球卓越建設 ...則補充:歡慶// 台灣2020國際唯一肯定住宅類建築→鉅虹閱上景. 全球卓越建設獎(FIABCI World Prix d'Excellence Awards),是最具專業界權威的國際指標大獎,有不動產界奧斯卡奬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國際建築獎,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漂浮庇所:柯比意改建的混凝土船

為了解決國際建築獎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水上庇護所的奇蹟.建築大師柯比意的漂浮建築 2020年浮出水面、重返塞納河,百年經典的修復之路   法國建築大師柯比意(Le Corbusier)在1920年代末期的事業起步階段,受託將停泊於塞納河的運煤船改建為庇護所,收容戰爭難民和經濟難民──在冬天爲街友提供熱水清潔,免於躲在橋下挨餓受凍,夏天則成為兒童夏令營的住宿點。這艘混凝土製的「漂浮庇所」(Asile Flottant),從此成為柯比意眾多作品中最為獨特的存在。   「船」的意象是柯比意貫徹多年的主題之一,最終成為其住宅作品的隱喻。他在漂浮庇所設計了支柱、屋頂和水平連續帶窗,實現了現代建築理想的內部空間,這些圓形支柱與經典住宅

作品「薩伏伊別墅」產生了連結──漂浮庇所可說是一艘成為建築的船。   時至今日,漂浮庇所仍在塞納河上。十年前,本書編者遠藤秀平建築師在假設工程的國際競圖案中勝出,計畫以波形鋼版包覆這艘船,可惜最終並未實現,但也因此開啟日本與法國的建築合作。2018年,塞納河水位異常升高,使船體部分沉沒;在水位下降後,船體於2020年浮出水面,目前正計畫修復至柯比意當初設計的原始模樣。本書收錄了珍貴的設計圖面原稿,以及當年在沙龍促成合作的生動故事,透過多位日本建築師的觀點,我們得以從不同面向理解柯比意的設計初衷,以及在那個獨特年代的蛻變歷程。

國際建築獎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 )
PNN livehouse.in頻道 ( http://livehouse.in/channel/PNNPTS )

環境美學在建築上的啟發與實踐─以國小校園為例

為了解決國際建築獎的問題,作者羅家懿 這樣論述:

  1960年代是一個時代性的轉折,人們開始關注環境議題,並有各類型的創作嘗試傳遞這項態度。環境美學則是其後興起的美學思潮,重新思考環境的定義並檢視其美學內涵涉及的層面。本研究以環境美學為主要探究的核心,認識何謂環境美學,與如何將其實踐到建築領域上;並透過國民小學校舍的案例來審視環境美學的實踐,以及透過教育場域所建構的美感母語。  為了能更清晰、透徹地領悟到環境美學的內涵,本研究首先回顧美學思想的發展;再以波蒂厄斯(J. Douglas Porteous)提出以人為本的環境美學關係概念的結構為基礎,考察環境美學所要翻轉的態度與突破的各項界定;輔以阿諾德‧伯林特(Arnold Berleant

)和艾倫‧卡爾松(Allen Carlson)對環境美學的觀點。藉由探究波蒂厄斯的環境美學關係概念結構的各構面和物質面到非物質面的不同層級與範疇,以獲得較完整、全面的認知。同時,從美學發展歷程中可見,美學思想最終唯有透過創作方能被感知與辯證,並以此借鏡到台灣建築的實踐。  近年台灣國民小學校舍的規劃可見嘗試打破界線、跳脫傳統表現形式的趨勢;本研究認為面對教育理念、教學型態和空間觀念的轉變的挑戰,開啟了異領域間相互交流和對談的機會,進而激發學童學習Being in Place的環境美學作為校園場域追求的目標。讓學生在審美體驗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獲得內心的滿足。  結合「美學」與「環境」拓

展的環境美學,不僅是重新省思環境的問題,更期待各方領域的專業者,透過對基地的探索取得對空間本質、經驗、表述與脈絡的共識。它是一個整體而全面性的發展,一個融合性的身體體驗過程,涉入景觀情境而引發的心靈活動,滲透到具有吸引力的磁場之中的建築,讓人們在建築空間中自然地進行完整的身體體驗,並希望通過校園環境美學的實踐,培養具有環境意識和自我探索的審美洞察力。

無限接近自然:武重義的建築設計美學

為了解決國際建築獎的問題,作者(越南)武重義 這樣論述:

《無限接近自然》是自然建築巨匠,世界上最會使用竹子的建築師,國際建築獎、亞洲建築師協會金獎、FuturArc綠色領袖大獎等超過15項國際大獎得主武重義的全球首本建築設計作品集。從文字、訪談與案例三個維度,完整呈現其在竹造建築、綠色建築、低成本住宅(low-cost house)三個領域的經典實踐。武重義認為建築應該成為人與自然溝通的媒介而非障礙,用大量「侵入」建築空間的植物、向自然敞開的開放空間、可持續和當地材料,構建「無限接近自然」的綠色建築。通過改造材料結構與工藝,他將竹子變成「21世紀的鋼材」,呈現令人驚嘆的竹造建築。除了商業項目,他對改善低收入者的居住環境有持續的關注,不斷研發成本低廉

、容易安裝、在設計上獲得讚譽的低成本住宅。 《紐約時報》說他把日式簡約風格帶到東南亞,CNN說他改變了亞洲的天際線。透過超60張高清彩圖,完整呈現武重義建築的內外結構、局部細節、設計靈感與美學原點。 武重義建築事務所(VTN)創始人,竹造建築巨匠,國際建築獎(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Awards)、亞洲建築師建築師協會金獎(ARCASIA award)、FuturArc綠色領袖大獎(FuturArc Green leadership Award)等超過15項國際大獎得主,入圍《世界建築新聞》「21世紀21位建築先行者」。曾求學於名古屋大

學和東京大學,師從日本著名建築師內藤廣。認為建築應該成為人與自然溝通的媒介而非障礙,而竹子是「21世紀的鋼材」。通過一系列獲獎項目,將越南的當地材料與傳統工藝,與現代方法與當代美學融會貫通,推動了可持續建築設計的發展。除此之外,持續關注改善低收入群體居住環境的低成本住宅。除了經營建築業務,他曾於2011年任教於名古屋工業大學,參與到一線人才的培養中。武重義被認為是普利茲克建築獎的熱門人選。 開篇 我是武重義 章 建築與心 第二章 竹造建築 第三章 綠色建築 第四章 低成本住宅  

老有所終:銀髮健康宅建築空間設計之研究

為了解決國際建築獎的問題,作者李金雲 這樣論述:

台灣於1993年邁入「高齡化社會」;2018年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例為14.56%,跨越14%之門檻正式成為「高齡社會」。專家評估約有三千億元的銀髮住宅商機,因應這樣的社會與市場許多企業紛紛投資建設養生村,而2020年3月台南巿啟動首批自建社會住宅設計。本研究基於對住屋需求者的關懷,希望推出滿足高齡社會需求、兼顧時代發展之現代化智能設備、而又能令高齡者感到熟悉的保留台灣農村社會寧靜純樸親水親綠之住宅建設。本研究以養生文化村為出發,採複合式養生住宅營運計畫的概念,內政部公布2019年平均壽命在80.7歲,50歲開始生存餘命有30年,以「會計」的角度評估,比如每個月付出高額的房租,不如貸款買

房,最終能留下屬於自己的資產。如果是租屋或養生村的話,每個月都要交房租,自己最終也不會留下任何資產。而相比之下,為自己買房付房貸,最終錢就會變成房子,作為資產留在自己手中。本研究以線上自填式問卷調查探討台灣中高齡對於銀髮族健康養生宅的感性需求,並以品質機能展開的研究方式將消費者對於銀髮族健康養生宅的感性需求轉譯成建築規劃元素,並對國內目前的幾個獲得國際建築獎項、國際建築期刊肯定的建築規劃進行探討藉以為建築規劃之標竿,以提供案例建商在規劃推出銀髮族健康養生宅之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