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山 別邸 平面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黃士娟所指導 蘇容子的 日治時期臺灣本土營造業者發展—以協志商會為例 (2016),提出圓山 別邸 平面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營造業、協志商會(號)、林煶灶、大同公司。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研究所 陳鵬仁所指導 王怡超的 日據時期台日士紳都市家宅之研究 (2007),提出因為有 日據時期、都市家宅、私人生活、家宅空間、家用設備、家宅裝飾的重點而找出了 圓山 別邸 平面圖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圓山 別邸 平面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日治時期臺灣本土營造業者發展—以協志商會為例

為了解決圓山 別邸 平面圖的問題,作者蘇容子 這樣論述:

協志商會(1918-1951)是日本殖民臺灣期間由臺籍人士林煶灶(林尚志)所經營的營造公司,主要負責的項目是道路建設、橋樑等基礎工程,1937年卻承攬了臺北電話交換局(中華電信博愛路服務中心),爾後1940年負責臺北市役所(行政院)興建工程,在當時要能夠與日人營造公司競爭著實不易,協志商號能夠承攬這兩項工程,足以證明臺籍業者能力可與日人公司競爭;另一方面也可凸顯日本殖民政府對於實業教育重視的情況,臺籍分子能夠接受技術性的教育,更有機會可以獨當一面。 林煶灶1915年畢業於工業講習所(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科(原木工本科)畢業之後曾任職於高石組,直到1918年自行創業,初期階段活動區

域是在萬華新富町、綠町,直到1940年才搬至宮前町,隔年併購大同鐵工所(大同公司),並且在1942年成立大同技能者養成所(私立大同高中),同年交棒給林挺生(1942-2005)。從協志商會到大同公司,由營造業起家,跨足鋼鐵業、家電事業、教育及出版業等等。 此研究的期間是在協志營造業發展階段,研究目的是希望了解臺籍企業從日治時期到光復後階段的縮影,時局變動對於營造業造成哪些不利的因素,過去能與日本營造廠競爭的臺籍營造業者,面臨放棄本業轉型投資其他產業,從中亦可觀察到近代臺灣產業發展的歷程。

日據時期台日士紳都市家宅之研究

為了解決圓山 別邸 平面圖的問題,作者王怡超 這樣論述:

本論文主要探討,在現代化的進程下,都市家宅的變遷過程及民眾心態的轉變。這裡涉及到士紳階級的生活形態,反映出傳統家宅與現代家宅觀念的差異。在日據前的台灣家宅,深受來自中國閩南文化影響,包括儒教觀念及風水思想所影響。日據時期台灣因接受近代教育的影響,新知識、新醫學及新技術開始轉變其家宅的觀念,又此時期都市現代化工程陸續完成,如電力工程、水力工程都影響著都市家宅的形態。日據台灣都市家宅,最明顯表現出,(一)西式家宅空間的形成,(二)科技家宅設備的使用及(三)洋化家宅裝飾的出現。其來源有二,一是開港後洋人所興建的教堂、學校及領事館;二是日人所帶進來的和洋折衷式的家宅形式。但兩者溯其源,都是英國殖民印

度時為因應熱帶地區所發展的小別莊形式,而成西方各國殖民住屋的典型。當時的南洋、中國、日本等亞洲地區都受其影響。在台灣又接受日人殖民情況下,其西化空間更融入了日人所發展的和洋折衷式家宅空間。譬如浴廁分離、大小便分開、和室空間等。本文對台灣日據時期的士紳家宅進行考察,從家宅的空間、家宅設備及家宅的內外物品裝飾的歷史發展脈絡,揭示都市家宅生活中有關隱私、舒適、風格及功能等內在的變化,試行建構出日據時期台灣都市家宅生活的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