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共有持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土地共有持分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江中信寫的 都市更新叢書I:都市更新事業計畫 和王英欽的 土地開發實務作業手冊(2022年增修七版) 都更、簡易都更【一本專為土地開發從業人員所寫的專業工具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有「持分土地」嗎?小心家沒了又虧大錢 - 好房網News也說明:其實土地共同持有的學問很多,在土地法34-1條中規定,共有土地或建築改良物,其處分上應以共有人過半數及其應有部分合計過半數之同意行之,不過為了讓土地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詹氏 和詹氏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學系 林子欽所指導 郭連益的 臺北市產權困境與都市更新規模容積獎勵政策之分析 (2021),提出土地共有持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土地整合、反共有地悲劇、都市更新、規模容積獎勵。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高文琦所指導 陳妙禪的 土地分割適用衡平原則之探討-以遺產與共有物分割為中心 (2020),提出因為有 繼承、共有物分割、衡平原則、情理、誠信原則、公益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土地共有持分的解答。

最後網站土地法§34-1-全國法規資料庫則補充:共有土地 或建築改良物,其處分、變更及設定地上權、農育權、不動產役權或典權,應以共有人過半數及其應有部分合計過半數之同意行之。但其應有部分合計逾三分之二者,其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土地共有持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都市更新叢書I:都市更新事業計畫

為了解決土地共有持分的問題,作者江中信 這樣論述:

  都市更新事業計畫   臺灣都市更新機制解說最權威、最詳盡之叢書 本書特色   本書420餘頁,叢書約1100頁   都市更新條例事業計畫機制逐條白話解說   以都市更新條例為基礎,輔以完整函釋分類   著重實務操作,兼顧官方、實施者與地主觀點   旁徵博引,相關函釋與會議紀錄最完整   引用資料與出處文號最正確   穿插大量圖解與表格,艱澀法規不再難懂   近百頁容積獎勵圖文解說   近50頁同意比例疑難解說   規劃9篇專題,深入分析重要機制   穿插8個爭點思考,可作為延伸課題演練   適宜做為地主權益參考、業界工具書、大學教學用書   搭配另書「都市更新權利變

換」、「都市更新公共利益」,   完整呈現實務與理論全貌

土地共有持分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201225三立 明年元旦起新規上路 購買車位取消土地持分僅有使用權
三立原影→https://youtu.be/p6K37CQATf4

代銷人員賣房推銷車位,但常見的另購車位,面積、價格怎麼計算爭議不少。

記者/謝抒珉、郭翊軒 採訪報導……↓

行政院消保處修正定型化契約規範,取消停車位的土地持分,因為回歸民法,停車位屬共有部分,能買的只是使用權。

行政院消保處簡任秘書/陳星宏:「所有的住戶都有使用權在,由購買停車位使用權的人來專用,但是專用本身不是所有權的專用,是使用權上的專用。」

停車位坪數一般包含停車格和車道,但目前預售屋市場常見亂象,把機電房、儲藏室都灌進停車位坪數,有些甚至標出15坪藉此墊高價格,修正後讓車位回歸使用權,杜絕虛灌坪數,對購屋族來說,少了車位土地持分也不影響貸款。

房仲業者/陳泰源 表示:「有時候建商它自己本身就是地主或住戶之一,它可能多分配到幾個車位,卻分配的大量的土地持分,遇到要都更的時候才會發現,民眾就會變相地被稀釋了土地持分。」

不能再透過多買停車位來增加土地持分,避免日後都更談判爭議,另外消費者也不用再繳車位的地價稅,規範修正後2021年元旦上路,再出現不合規定的契約,最高能開罰50萬元。

陳泰源youtube→https://youtu.be/hbPv15OcAOo

部落格→https://taiyuanchen1223.blogspot.com/2020/12/201225.html

臺北市產權困境與都市更新規模容積獎勵政策之分析

為了解決土地共有持分的問題,作者郭連益 這樣論述:

都市土地市場中,由於土地面積與地價之間呈現凸向下(convex)的非線性關係,因此整合土地進行開發是有利可圖的。然而市場中供給面的產權因素會阻礙都市土地開發,地主會基於自身產權行使拿翹行為,增加都市土地整合的困難度,造成土地無法最高最有效使用的反共有地之悲劇,形成市場失靈。為此,需要政府介入都市土地市場,以改善市場失靈,但是在新自由主義的浪潮下,政府逐漸扮演鼓勵與引導市場的角色,以提供誘因的方式吸引民間進行都市土地開發。因此制度面,政府藉由都市更新容積獎勵政策,鼓勵民間參與都市更新,其中與土地整合最直接相關的是規模容積獎勵,鼓勵民眾自發性地整合土地,使開發達到規模經濟,減少地主拿翹行為與反共

有地之悲劇發生。本研究首先透過地籍資料與使用執照資料,初步驗證臺北市是否正面臨產權困境,從地籍資料中得知臺北市每筆地塊之面積、持分、持有人數;從使用執照資料得知臺北市各案件開發基地面積。將兩資料相對照可觀察到,位於產權較複雜之行政區,其案件平均基地開發規模往往較小;而位於產權較單純之行政區,其平均案件基地開發規模往往較大,可見產權因素與臺北市土地開發似乎具有某些關聯性。本研究進而透過量化方法,分析臺北市12個行政區,從2006至2021年,位於第三種住宅區且以權利變換作為實施方式之已核定都市更新事業計畫案件,使用多元線性迴歸分析模型實證供給面的產權因素,以及制度面的規模容積獎勵對都市更新案件基

地開發規模之影響。實證結果顯示,產權因素顯著地降低基地開發規模,且隨著產權越複雜,基地開發規模越小;規模容積獎勵顯著地增加基地開發規模,且隨著獎勵越多,基地開發規模越大。由此可見,臺北市土地市場正面臨供給面的產權困境,導致土地整合開發窒礙難行,此外制度面的規模容積獎勵可以減輕土地整合開發的困難度。

土地開發實務作業手冊(2022年增修七版) 都更、簡易都更【一本專為土地開發從業人員所寫的專業工具書】

為了解決土地共有持分的問題,作者王英欽 這樣論述:

  土地開發是建設公司的首要工作,其中尤以購地階段的篩選、調查、產品定位、規劃配置、投資評估與土地簽約等的土地開發核心作業,更是決定購地成本與案場去化的關鍵。     筆者將其從事土地開發卅年的工作心得整理成籍,提供我輩土開人參考,期望能成為得力的助手。同時作為以建設公司為主要業務的建築師、代書事務所、房屋銷售從業人員的專業工具書。     本書共計九講,每講以本文扼要陳述,再以附註詳加說明。且彙整上網途徑,讓讀者善加利用網路資源。並以查核表、附件輔助相關作業。最後提供大樓、透天實例詳加說明。全書重點整理如下:     ● 本文九講:土開概論(1st)、四大(現地、地政、市調、法規)調查(

2nd~5th)、開發構想與規劃配置、毛利評估(6th~8th)與土地簽約作業(9th)。     ● 附註:針對各講作業細節以附註(共124條)詳加說明解讀。     ● 附表:相關作業內容整理成表(共22附表),以方便快速核對套用。     ● 附件:31項附件為各講內容輔助說明。      ● 上網要徑:作業涉及的法規與網路服務,整理成網址與上網查詢要徑表,以方便使用者自行上網查詢核對,並配合法規變動迅速更替調整。     ● 查核表:針對簽約作業提供check list,以免遺漏。     ● 案例:大樓、透天各一案例,除配置圖外,且彙整其規劃面積、銷售面積與評估效益表為單一作業表(透

天還加入售價擬議表),說明「最大可建面積」及「投資效益評估」,供我輩土開人、規劃者參考,以提高工作效益與作業精確度。

土地分割適用衡平原則之探討-以遺產與共有物分割為中心

為了解決土地共有持分的問題,作者陳妙禪 這樣論述:

共有關係的形成,可能因法律行為取得或因法律規定等原因,如因繼承人間的協議構成最初的共有。隨世代經過,現今不動產持有狀態因共有人數不斷增加及持分細分下,使共有關係漸趨複雜。共有關係如為合作與友善,透過共有不動產可使資金擴大,亦可讓使用與開發方式更有益。然許多不動產共有人中因繼承、買賣或其他法律因素取得,原有合作關係幾乎已消滅,共有人間可能已互不聯繫,甚至互不相識。但對於共有物的使用、管理及處分等,均非單一共有人可以決定,需要其他共有人同意方得行使,在無法集合共有人提供意見並達成協議下,只能各自管領自己所佔據的區域,甚或不動產使用因此荒廢。遺產與共有物分割如因此無法協議,對於個人所有權的保障與國

家經濟的發展均非有利,故必須在共有人難以協議分割時,透過國家相關制度,使共有人得以行使分割權利。繼承人或共有人因無法協議分割而聲請法院判決,係期望法院能以公正第三人的角度協助達成分割目的,使自己所有權行使不受其他共有人牽制。而法院如何判斷共有人間的各種形態的公平,則必須依據衡平原則的指導作各種比較與衡量。衡平思想淵遠流長,發展過程中雖曾與實證法有所衝突,但其並非與法律規定為對立,而是在法律適用時將造成個案不可忍受的或有害的結果時,透過衡平的作用修正法律過於苛刻的解釋,同時也可引導法律解釋往更周全與適應時代的觀念變化。衡平雖可能變更法律的文義解釋,但其解釋仍必須在立法者精神與法目的不變的情況下使

用,並應符合最上位的公共利益概念,並非隨法院的不同立場而有偏差見解。衡平原則雖未明文規定於我國民法中,但其思想為整體民法的構成基礎,也經常出現於法院實務判決理由中,用以敘明個案情節與公平的衡量,作有力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