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圖申請資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地籍圖申請資格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淑美寫的 土地登記:相關法令、學理架構、實務案例、最新考情(5版) 和王珍玲的 案例土地利用法(二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土地登記類 - 鳳林地政事務所也說明:第一類謄本,申請資格:登記名義人或其他依法令得申請者,顯示登記名義人全部登記 ... 異動清冊,如登記原因為地籍圖重測、土地重劃、區段徵收、徵收、地籍整理、截止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元照出版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東亞學系 江柏煒所指導 張皓斌的 眷村文化資產價值論述及其保存:以新北市中和區之金門眷村為例 (2017),提出地籍圖申請資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冷戰、文化資產保存、戰地政務、中和發展史、金門眷村系統。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進修部環境經濟資管碩專(假日) 王文清所指導 詹雅婷的 應用空間統計分析農地交易與興建農舍之變遷─以臺東縣卑南鄉為例 (2016),提出因為有 農牧用地、農舍、農地政策、空間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地籍圖申請資格的解答。

最後網站第一類謄本如何申請則補充:一類謄本(臨櫃申請) 一、 申請人資格: 登記名義人(或其繼承人)、持憑法院通知文件者或其他依法令得申請者二、應備文件: 文件名稱法令依據備註1.地籍謄本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地籍圖申請資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土地登記:相關法令、學理架構、實務案例、最新考情(5版)

為了解決地籍圖申請資格的問題,作者陳淑美 這樣論述:

  1.有系統地整理土地登記的相關法令、學理架構、實務案例、解釋函令。   2.重點提示並蒐羅歷屆國家考試之選擇題與問答題,歸納集合理論、實務、與應考之大成。   3.適用於土地登記科目之教學與應考準備,亦適合業界不動產登記之重要參考書。   由於土地登記規則、地籍測量實施規則、土地法、民法、平均地權條例、農業發展條例及土地稅法等相關法規陸續修法,土地登記簿謄本分類公示,本書因應諸多變化,大幅改版提供讀者更新、更符合現行法令之內容,以符合各界教學及應考之需要。   除了法令及內容之更新,本書也補充近年國家考試之試題,提供最新考情,以利讀者參考。

眷村文化資產價值論述及其保存:以新北市中和區之金門眷村為例

為了解決地籍圖申請資格的問題,作者張皓斌 這樣論述:

眷村是臺灣社會特有之歷史產物。二戰終結、國共內戰導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世界冷戰以海峽兩岸長期軍事對峙的形式展現,而為了安置中國大陸移民及照顧前線官兵眷屬,集中管理、階級分明的眷村開始以政策的方式出現在臺灣。在這波冷戰對峙下,金門是臺海的軍事最前線,1956年實施「戰地政務」、金門、馬祖地區成立戰地政務委員會。而為了照顧於前線服務的政委會及金門縣政府的軍公職人員,政委會開始於1950年代於臺灣臺北縣(現新北市)中和地區購地、興建以下五座眷村:太武山莊、復興新村、太湖新莊、浯江新村、九如新村。自此「中和金門五眷村」出現,發展出其特有的眷村樣貌。本研究以五座眷村之基本資料調查及眷戶訪談為基礎,對

中和金門五眷村做了背景及人文歷史研究。接著,也對於其在都市發展與眷村改建政策下,其因屬「金門縣產」性質而特有的改建過程。最後,由於2016年五月太武山莊其中三棟建物被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本文也以相關文化資產法規及案例分析,對於未來太武山莊在文化資產保存再利用上提出建議。最後總結本研究以中和金門五眷村及其眷村文化資產保存的意義:第一,是在歷史角度上,對於受冷戰影響的臺灣歷史,以眷村實體建築空間、族群歷史做見證;第二,是對臺灣社會在經濟發展與都市擴張時期,影響其族群文化及變遷的產物;最後,則是在太武山莊作為文化資產上,以彰顯眷村地方感、紀錄居民集體記憶、文化賦權作為保存意義出發,開展出對於太武山莊

的多元利用。另外認為,未來也可以「金門眷村系統」為延伸對眷村文化作更進一步的研究。

案例土地利用法(二版)

為了解決地籍圖申請資格的問題,作者王珍玲 這樣論述:

  土地問題橫跨計畫、地政、景觀等專業,除計畫法規及地政法規外,尚與憲法、行政法及民法有關,甚為龐雜,又因其財產價值較高且具獨特性,不僅攸關公共利益,亦與人民之財產權及居住權相關,故建築師、都市計畫技師、地政士、不動產經紀人、不動產估價師,甚至國營事業約僱人員等考試,皆將土地相關法規列為必考科目之一,足見其於實務應用之重要性。本書檢擇實務上相關爭議案例,依土地規劃法制體例編排,共有七編,分別為:計畫法編、都市更新編、建築管理編、地籍編、土地利用編、重劃編及土地徵收編,期能裨利相關領域學生及實務工作者之理解與應用。

應用空間統計分析農地交易與興建農舍之變遷─以臺東縣卑南鄉為例

為了解決地籍圖申請資格的問題,作者詹雅婷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透過探討農地政策、彙整臺灣東部地區2001至2016年地政登記異動紀錄結合地籍圖資作為統計分析基礎資料,並萃取出土地交易與農舍興建數據,運用空間統計分析進行密度分析、空間自相關分析,從土地交易及建物的變化興建二面向比較農業用地及農舍興建法令的開放對農地交易移轉趨勢及農舍興建的區位分析,作為有效控管政策擬定的參考。 分析結果發現,非都市土地農牧用地歷年土地交易量因農地政策的開放及限制,影響土地交易的變動趨勢,臺東縣與花蓮縣較為接近;近五年交易量佔總交易量達25%~39%,顯示為熱門的交易標的,以土地買賣總筆數來觀察,宜蘭、花蓮、臺東縣歷年交易量之變動趨勢相似,2015~2

016年皆明顯減少;從使用分區交易結果,臺東縣以特定農業區、風景區佔總交易量30%~40%;花蓮縣以一般農業區佔總交易量50%;宜蘭縣農地交易筆數為花蓮、臺東縣的139%~182%,其中特定農業區又佔農牧用地交易量的70~78%,優良農地成為交易熱門標的,引發保護生產環境的討論議題。交易土地從空間分布而言,以鄉鎮別觀察,以鄰接都會區、位於農地重劃區及鄰接海岸線的農牧用地為熱門交易地區。 在建築興建統計分析結果顯示,住宅(含農舍)建照申請總戶數,花蓮、宜蘭縣自2004年起呈現倍數成長,臺東縣自2008年至2013年變動趨勢與花蓮縣接近,申請量維持在600戶以下及1000戶;而宜蘭縣以

2000戶及近五年以3000戶的成長量明顯有別花東地區。 從土地交易與建物變動趨勢探討,以臺東縣卑南鄉的實證分析結果顯示,農牧用地自2000年起買賣量均高於平均值,農地開放自由買賣確實帶動土地交易量。2006年案件量激增,與農地買賣條件修法再放寬時機相符,農地合法使用不再是農地買賣之必要條件,確實帶動土地交易量,且土地交易持續熱絡,至2015年交易量下降,與興建農舍辦法年底再修訂時機相符,嚴格規範請條件及農民資格,降低為興建農舍購買農地之誘因,交易量很明顯縮減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