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大埔美工業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吳連賞所指導 卓文穎的 由生命週期的觀點論屏東地區旅遊地空間特性與觀光發展 (2021),提出大林大埔美工業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生命週期、空間特性、觀光發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碩士班 江昱仁、江昱仁所指導 黃建傑的 從環境人權觀點探討「遷政策」之研究:以高雄市大林蒲與鳳鼻頭 地區為例 (2018),提出因為有 環境人權、大林蒲、鳳鼻頭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林大埔美工業區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林大埔美工業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由生命週期的觀點論屏東地區旅遊地空間特性與觀光發展

為了解決大林大埔美工業區的問題,作者卓文穎 這樣論述:

臺灣旅遊業產值雖只佔全國GDP之2-4%,然內需型服務業對地方就業有巨大助益,故臺灣將觀光旅遊業列為六大新興產業之一。屏東以旅遊首都自我定位,旅遊業為地區重要產業,然於2016年屏東墾丁被媒體以旅遊雪崩廣泛報導,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更是雪上加霜,影響當地民眾生計甚巨,故應積極謀求因應策略。於上述原因下,本文選取屏東地區為個案進行研究,探討旅遊地生命週期發展變化,進行旅遊地發展空間特性之論述,並以深度訪談提出策略作為旅遊地未來發展規劃之參考。本文從生命週期觀點,透過文獻回顧了解生命週期之定義與內涵,並應用量化及質性交替運用之研究方法,以觀光年報旅遊人次為變量,進行區位商數及旅遊人次趨勢與相

對成長分析,量化旅遊地之空間特性及界定各類旅遊地生命週期發展階段。現代旅遊競爭激烈,而旅遊地理取向,觀光發展應順應空間特性,並以環境保育為前題,為避免失焦,故質性深度訪談聚焦於「旅遊地↹永續觀光」之SWOT策略(深度訪談因受訪者記憶因素,以2010-2020年資訊為主),交互辯證梳理歸納出屏東地區六大類旅遊地之觀光發展策略,及面對新冠疫情之挑戰與政策性建議,以供各界參考。研究空間特性,先利用2001-2020年旅遊人次資料,進行旅遊地區位商數分析,分析屏東地區旅遊地之空間結構,計量分析發現屏東地區各旅遊地之旅遊人次國家公園旅遊地有高吸引力與遊客集中化之空間特性,其次為海水浴場及森林遊樂區。也分

析2001年至2020年之旅遊人次趨勢,並繪製及詮釋屏東旅遊地之S型生命週期曲線。另進行2020年與2010年相較之相對成長分析:屏東地區旅遊地其生命週期,目前有處於第三發展階段之公營遊憩區(其主要特徵為形成明確生態旅遊市場及大量外來投資);處於第四鞏固階段的包括:海水浴場、國家風景區、森林遊樂區(其主要特徵為遊客數量與全國相較增速明顯減緩);第六衰退階段的國家公園及民營遊憩區(其主要特徵為遊客人數量下滑達5至7成,旅遊市場萎縮)。而與2003年相較之成長分析,因2003年基期低,而產生相對成長分析生命週期座標變動,國家公園轉為鞏固階段,出現特異化情形,與S型生命週期曲線及深度訪談結果不同,特

異階段週期僅供參考。屏東地區旅遊地生命週期觀光發展策略,1.發展階段:旅遊接待量迅速增長,應築巢引鳳,擴大民間參與,讓保育與觀光共存。2.鞏固階段:海水浴場應開放民間機構認養;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發展三生共榮之生態旅遊;茂林國家風景區應強化創新,策略上應輔導及培育青創返鄉,改善山區聯外交通及生活機能,以落實地方創生並加強高齡照護;森林遊樂區則可擴大民間機構合作,利用廣大林地進行碳權交易。3.衰退階段:宜重新定位朝創新藍海及保育綠海轉型,開啟進入生命週期復甦階段之契機。面對新冠疫情之挑戰與政策性建議:1.旅遊市場客源流失之挑戰:力行防疫新生活運動、重新定位、觀光創新、環境安全與國際行銷。2.物價飛

漲旅遊品質差之挑戰:旅行業者應落實防疫作為,創造新服務體驗,提升旅遊品質及旅客信心,加速旅遊復甦,並提供補助政策,解決性價比過低,建立管監及奬勵機制、協助融資、科技服務及發展智慧觀光。3.環境遭受破壞之挑戰:通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順勢提供誘因協助轉型,並響應里山里海倡議:加大宣傳生態環境保護、減少對地球傷害、支持在地經濟以及保護野生動植物的意識,推廣永續觀光發展。

從環境人權觀點探討「遷政策」之研究:以高雄市大林蒲與鳳鼻頭 地區為例

為了解決大林大埔美工業區的問題,作者黃建傑 這樣論述:

工業發展不僅帶動國家整體經濟也提升了國民的生活品質,但追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往往忽略環境保護而帶給環境汙染。環境污染可能導致住民必須遷移。自高雄臨海工業區設置後,導致大鳳地區(大林蒲與鳳鼻頭)因為汙染,面臨遷村。而各家媒體採訪大鳳地區居民的報導卻反映了環境人權是否得到充分體現的議題。 本研究目的在透過大鳳地區汙染遷村個案,檢視政府於大鳳地區的相關政策,分析受訪者對於「遷政策」的感受。研究資料蒐集方法包括文獻蒐集與深度訪談。本研究彙整居民的意見與感受並以環境人權角度進行分析,將研究結果以臺灣環境人權指標調查報告之定義分作環境權認知,以及政策影響兩個部分進行探討。研究發現受訪者普遍對政府政策感到

不滿意,而且大鳳地區的環境人權相關項目仍存有改善之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