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官提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大法官提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中華法學家訪談錄 和黛娜.佩里諾的 為自己發聲:白宮女發言人的溝通術與職場經營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全國首件!受刑人可以投票法院裁定桃園選委會要在台北 ...也說明:#閒聊大法官提名人選. 心情44・留言99 · #討論今年商法怎麽那麽難 . 心情43・留言68 · 刑公民商、公刑民商. 心情15・留言31 · 有人檢事官落敗,司律上榜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元照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王泰升所指導 楊翕翔的 新時代舊藥方:以1999年全國司改會議的改革模式為中心 (2019),提出大法官提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司法制度、司法改革、司法正義觀、法律專業社群、全國司法改革會議。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學系 葉陽明所指導 張智皓的 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與我國司法院大法官 : 憲政民主角色、組織結構及職能運作之比較研究 (2017),提出因為有 憲政秩序、憲法保護、違憲審查、司法院大法官、聯邦憲法法院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法官提名的解答。

最後網站【司想評論】大法官提名人選惹議?是誰搞亂了規則?則補充:今(2023)年9月底共有四位(蔡明誠、黃虹霞、林俊益、吳陳鐶)司法院大法官的任期屆滿,而總統府也在5月30日公布被提名的接任人選,分別為最高法院審判長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法官提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華法學家訪談錄

為了解決大法官提名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本書是一部法學領域中著名法學家的傳記,也是一部口述歷史作品。該書一共訪談了馬漢寶、姚瑞光、劉鴻坤、陳煥生、史錫恩、黃靜嘉、鄭健才、王甲乙、蔡墩銘、張偉仁、陳澤祥、曾華松、楊崇森、王澤鑑、甘添貴、黃茂榮、劉宗榮、楊與齡、翁岳生等19位臺灣著名法學家。這些法學家,不僅在法學教育、法學研究方面成果豐碩,屬法學泰斗級的人物;在司法實務領域也成就卓著,在制定、解釋、實施法律方面身體力行地確保其合情、合理、合法,公平和公正。應該說,他們是臺灣現代法和法學的探索者和奠基人,引領了臺灣法和法學的發展。 編者簡介   何勤華     男,l955年3月生,上海市人。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北京大

學法學學士、法學博士。     出版有《西方法學史》、《外國法制史》、《英國法律發達史》、《中國法學史》(三卷本)、《20世紀日本法學》、《律學考》、《西方憲法史》、《西方民法史》等作品;在法學類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190餘篇。     曾於1988年4月至1989年4月、1993年4月至1994年10月兩次赴日本東京大學法學部進修法制史。   .1992年10月起,享受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   .1999年,被評為「中國十大傑出中青年法學家」。   .2000年4月起任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會長。   .2009年,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名師」。   .2015年

7月,擔任中華司法研究會副會長。   黃源盛     1955年生於台灣雲林。台灣大學法學博士,日本京都大學法學部研究、外國人研究員,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專長法史學、刑法學,著有《中國傳統法制與思想》、《民初法律變遷與裁判》、《法律繼受與近代中國法》、《漢唐法制與儒家傳統》、《民初大理院與裁判》、《中國法史導論》以及《晚清民國刑法春秋》等書,另有法史學相關學術論文五十餘篇。     近二十年來,致力於「民初司法檔案」與「晚清民國立法史料」的整編與研究,纂輯有《平政院裁決錄存》、《景印大理院民事判例百選》、《晚清民國刑法史料輯注》、《大理院民事判例輯存》、《大

理院刑事判例輯存》、《最高法院民事判例輯存》、《最高法院刑事判例輯存》、《晚清民國民法史料輯注》等法制史料數十冊。曾任職於政治大學法學院特聘教授,輔仁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兼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台北大學、台灣大學、東吳大學等校,講授法制史、中國法律思想史、刑法。現職為福州大學法學院特聘教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文瀾學者講座教授。 序言/何勤華 主編簡介 .馬漢寶先生訪談錄──中西合璧的大法官 一、家學傳承/2 二、學、教於台大/5 三、國際學術交流/10 四、擔任考試院考試委員/14 五、擔任第四、第五屆大法官/16 六、結  語/20 .姚瑞光先生訪談錄 小序/2

3 一、求學生涯與法律人品格初養成/24 二、數十載法界沉浮只謂「甘」滋味/33 三、逾半世紀的兼職法律教授/41 代結語:抗戰一代的法律人/46 .劉鴻坤法官訪談錄 一、少年時代/52 二、求學經歷/54 三、職業起步/57 四、從地方法院到最高法院/60 五、司法與學術/64 六、故鄉情懷/68 .陳煥生教授訪談錄 一、國家板蕩、習法艱辛──中央政治學校法政系時期/72 二、法界生涯──台灣刑事司法親歷者/76 三、重回學界,及執業律師──教授與律師身分兼任/80 .史錫恩先生訪談錄 一、少年時代/92 二、中央大學求學時期/94 三、法界生涯/97 四、教職生涯/104 五、退休生

涯:人生七十方開始/104 六、學術活動/105 .黃靜嘉教授訪談錄 一、抗戰時期的小小少年/108 二、赴台工作、重披青衿/113 三、甄選留美、負笈海外/118 四、創辦法律事務所/121 五、學術生涯/127 .鄭健才大法官訪談錄 一、青少年階段/134 二、因緣際會、結緣法律/137 三、清苦法曹、秉直不阿/141 四、第五屆司法院大法官/147 代結語/150 .王甲乙院長訪談錄 一、出身微寒,困而知之/156 二、力學苦讀,結緣法律/160 三、職司審判,堅守原則/165 四、襄理政務,功在司法/170 五、兼授法學,遍栽桃李/173 六、座右銘中的期許/175 .蔡墩銘教

授訪談錄 一、「痛苦」的少年時期/180 二、立志求學、投報法律/183 三、廣博群書、反思教學/187 四、順利考取研究所/189 五、赴德深造、攻讀博士/192 六、返台任教、拒絕大法官提名/196 七、重視法學教育、倡導民權/200 .張偉仁教授訪談錄 一、少年時期的求學生涯及其影響/208 二、大學時期的法律學習與研究興趣/209 三、求學美國的經歷及其影響/213 四、在史語所從事清代檔案整理與研究的 經歷與心得/217 .陳澤祥教授訪談錄 一、家學淵源/224 二、早期求學,一波三折/226 三、東吳翹楚,融會東西/230 四、耶魯深造,師從名家/233 五、任教美國,耕耘「政

策導向法學」/246 六、重返東吳,甲戌改革/250 七、治學育人/255 .曾華松大法官訪談錄 一、立志「土木」,轉報「法律」/268 二、勤奮刻苦,初出茅廬/270 三、短暫的律師經歷/275 四、司法有情,至公至誠/277 五、轉任行政法院/282 六、誠貫金石的司法院大法官/287 七、飲譽士林,著書立說/293 .楊崇森教授訪談錄 一、早年生活/304 二、台大求學/307 三、司法行政部時期/313 四、留學生涯/315 五、從政大到興大/322 六、從政經歷/324 七、學術研究與立法建言/334 .王澤鑑教授訪談錄 一、台大求學/346 二、留學德國/354 三、任教台大

/358 四、法學著述/363 五、中國大陸法學的展望/366 六、學者與法官/372 .甘添貴教授訪談錄 一、少年成長時期與求學生涯/382 二、一代刑法學人的養成過程/383 三、大學教學與研究生涯/388 四、學術組織活動/394 五、生活與職業之平衡/396 .黃茂榮教授訪談錄 一、早年經歷/400 二、台大求學/403 三、負笈歐美/410 四、書齋與社會/414 五、民法研究之展望/420 .劉宗榮教授訪談錄 一、早年求學/428 二、初入台大/430 三、研究起步/435 四、系務管理/444 五、海外研修/446 六、社會服務/448 七、立法建言/451 八、民法發展/

455 .楊與齡先生訪談錄──出自政大的狀元大法官 一、求學生涯/460 二、從法官到立法者/462 三、擔任大法官/471 四、結語/475 .翁岳生先生訪談錄──牛車路走來的傳奇大法官 一、求學生涯/478 二、職業生涯/489 三、積極推進法治進程/494 四、退休後的生活/499 序言     在法律史研究(當然,在更廣泛的意義上也包括整個歷史學研究)中,大體包括四種方法:文本解讀、社會考證、民族調查和當事人訪談。     文本解讀方法的優點是可以不受時間的限制,即我們生活在當代的人,可以通過流傳下來的文本研究數百年或數千年之前的法律制度;其缺點則是容易忽視文本

之外的研究史料,或者說容易忽視文本在實際社會生活中的影響(運用、貫徹)。     社會考證方法的內容比文本解讀要豐富、複雜得多,包括歷史上留下來的活動遺跡、考古出土的文物、國家正式文本之外的文獻資料等。這種方法的優點在於,除了研究不受時間的限制之外,研究的結論會更加符合社會生活多元化的原貌,更加接近當時事物的真實狀態,也比文本解讀更為豐富多彩;其缺點是受考古出土成就的大小、歷史保留古跡的多少、資料分散零碎狀況等的限制,而且史料的來源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和偶然性。     民族調查,即對某些具有「活化石」特徵的民族(種族)作田野、社會考察。這種方法的優點很明顯,因為對於現代人來說,要

對人類的早期社會進行研究,在文本文獻、考古資料、保留下來的遺跡都極為不充分的情況下,要對人類早期社會進行復原研究,利用這種還保留了原始社會生活習慣的種族群體進行考察、比較、研究,是唯一可行、有效的方法。但這種方法的缺點也是很明顯的,即這種「活化石」特徵的民族數量有限,大量的民族在近代化的浪潮中,已自覺或不自覺地進入了現代社會。而且,即使找到了這樣的民族,對這種民族的典型性、這種民族中保留的「活化石」特徵中的制度和習慣的代表性與普遍性等,也都是需要非常謹慎地分析、鑑別的。     當事人訪談,即對親身經歷或接觸過歷史上的事件、人物和文獻的當事人進行採訪,通過其回憶描述,再現以往社會生活的

原貌。這種方法,雖然有許多缺點,如當事人可能因年代久遠而記憶不清,或記錯事實,或可能因某種不便說出口的原因而故意隱瞞、歪曲乃至偽造某些事實,或因許多當事人還健在而無法完全真實地敘述一些事實,等等。但這種方法的優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在研究離我們生活的時代還不遠的一些人和事時,曾經親身經歷過、接觸過當時的事件、人物和文獻的那些當事人,比保留下來的文本文獻和其他資料,要更為真實可靠一些。因此,這種方法也是中外史學家廣泛採用的方法。眾多傳記、回憶錄的出版,就說明了這一點。因此,筆者認為,在這種訪談、回憶得到其他相關資料印證的前提下,當事人訪談應是研究歷史尤其是研究現代史、當代史的重要方法。  

  《中華法學家訪談錄》是當代史作品。在上述四種史學研究方法中,第四種方法是最為適合本書的編寫目的的。因此,在準備研究當代台灣法學史時,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個方法。當然,採用這個方法的另一個考慮是,親身經歷、接觸過20世紀40~80年代末台灣法律事件的學者,均年事已高。所以,為了洞悉台灣法律、法學發展的活的史料,設計並完成《中華法學家訪談錄》課題,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本書一共採訪了19位台灣的著名法學家,他們不僅在法學教育、法學研究方面成果豐碩,屬於法學泰斗級的人物,而且在司法實務領域也成就卓著,在制定、解釋、實施法律方面身體力行地確保其合情、合理、合法、公平和公正。尤其是

這批法學家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都親歷了日據後期,或者1945年後光復初期經濟困難、生活拮据、法治衰敗、社會動盪的時代,都經歷或接觸過20世紀50年代後台灣所發生的影響其後法和法學發展的人物、事件和立法等活動。應該說,他們是台灣現代法和法學的探索者和奠基人,引領了台灣法和法學的發展。     本書的構思,源於10年前和黃源盛教授的多次談話。當時,筆者組織實施的《中國法學家訪談錄》(10卷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後陸續出版)已經完成了初稿,正在編輯修改之中。所以筆者就和黃源盛教授商量,能否對中華民族法學教育和法學研究之重鎮台灣的法學家,也進行一下採訪,作為口述歷史,以保存中國現代法學的

珍貴歷史遺產,黃教授非常贊同。當時就約定,採訪哪些法學家,由黃教授確定;採訪人員和經費,由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史專業負責。由於去台灣已經屬於出境,手續比較複雜。為提高效率,最後我們採取了辦「自由行」旅遊的方式,前後花費了一年多時間,完成了這項工作。     參加本書訪談、寫作的是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史專業的四位青年學者:于明教授、王捷副教授、李明倩副教授和王靜博士。他們雖然還很年輕,但經過本專業多項國家及省部級課題的調研和寫作鍛煉,在科研方面已經比較成熟,且工作起來非常投入、充滿激情,比較好地完成了對各位法學家的採訪。黃源盛教授和夫人李松萍老師安排、聯繫、參加了整個對各位老師的見面和採訪,非常

投入,也非常辛苦。由於本書涉及的內容比較繁雜,歷史頭緒比較多,加上都是回憶類文章,記錄過程中可能出現一些不正確或錯誤之處,謹希望各位被採訪者以及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中華法學家訪談錄》屬於現、當代人寫現、當代事,編寫這種作品,如上所述,既有有利的方面,也存在著許多困難和缺陷。筆者曾在《中國法學史》第四卷(即將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序中說過:「現代法律人寫現代法學史,好處當然是有的,那就是對絕大多數法律事件、法學成果、討論爭鳴、法律人物都是熟悉的,或親身經歷過的,甚或是直接參與者和當事人。因此,寫起來當然可以非常真實,非常細緻,文獻資料也容易收集。但現代法律人寫現代法學史的弊端也是

明顯的。一方面,由於作者是這一段歷史的見證人,甚至是當事人,因此,作者就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純粹客觀描述,而一定會加入自己的見解和體會,甚至是各種情緒。另一方面,由於被描述的學者都還健在,故考慮到各種人際關係,作者在闡述這一段歷史時就會有所顧忌,對許多人和事常常不得不作一些『技術處理』,無法保證其描述的客觀公正。為了避免這兩個方面的弊端,筆者決心以自己的學術良心為準則,無所顧忌地、客觀公正地對現代中國這七十餘年法學發展的歷史作一番系統的梳理,以為學界及其後人留下一點真實的學術積累。」筆者感到這段話對本書的寫作也是有意義的。     為了忠實地反映每一個被訪問者的真實思想和話語,本書的19

篇訪談錄成稿之後,都寄給被訪問者本人審閱過,以保證訪談錄的原始性和真實性。在撰寫、審閱每一篇訪談錄時,筆者以及其他各位作者,經常會抑制不住地歎息、沉思,當然更多的時候是感動和欽佩。這些法學家的人生道路和學術事業儘管經歷了那麼多挫折和坎坷,但他們對法治的信念始終沒有動搖。雖然,這些法學大師現在都已經退休,但他們仍然關心中華民族民主、法治和文明的進步,關心著年輕一代法律人的成長。有些學者如 王澤鑑、黃茂榮等還頻繁來回於海峽兩岸,為推動兩岸的法學教育、法學研究以及法學交流的事業盡心竭力,貢獻晚年的智慧。     《中華法學家訪談錄》是華東政法大學法律文明史研究院、上海市一流學科法律史專業的重

點建設項目,本書的調研、寫作和出版,得到了上海市一流學科建設和上海市高原高峰建設的支持。北京大學出版社副主編蔣浩編審以及元照出版公司多年來對法學家們與法制史、法文化等議題的支持與奉獻,及編輯團隊為本書的編寫和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此,謹表示我們ㄧ片誠摯的謝意。   何勤華謹識 於華東政法大學法律文明史研究院 2020年3月15日

大法官提名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歡迎收看范琪斐的寰宇漫遊,今天的琪斐大放送我們要來談談,川普宣布確診,卻一堆人懷疑是假的,為什麼美國總統說話,你們都不相信,你們這樣不行喔!大家好,我是范琪斐。原本大家都在等著看,川貴人會在選前最後階段推出什麼撼動選情的「十月驚奇」,結果美國總統大選倒數一個月,真的就傳出大驚奇,就是美國總統川普親口證實,他中標啦!

數天前,川普才在辯論會上,用力嘲笑拜登戴口罩,結果3天後就宣布確診,這巴掌打得也太響了!大家都很不敢相信,堂堂美國總統,怎麼會有得「疫」的一天,網友忙著製作各種哏圖,美國名嘴們也趁機酸爆川普。真的不能怪大家拿他來做文章,這事真的太太太神奇了。雖然川普馬上就坐直升機到Walter Reed軍醫院隔離治療,不過隔離才短短兩天,(10月4日)川普就突然上傳影片說要給大家一個「小驚喜」,然後就搭車短暫離開醫院,在附近街道「趴趴走」向支持者揮手。

我真的快瘋了!你覺得「隔離」的定義是什麼?不就是不能跟任何人接觸嗎?雖然車窗沒有搖下來,他也有戴口罩,但這樣不會害隨扈們統統都要跟著隔離嗎?這段畫面曝光之後,一堆網友都在罵川普的行為實在太荒謬,竟然連確診了都要藉機作秀。好啦,我知道川普很想出面澄清自己健康狀況沒問題,因為自從他確診後,有關他病情的消息就十分混亂,就連白宮幕僚的說法也前後矛盾。10月3日當天,白宮醫生康利(Sean Conley)告訴大家,川普病情樂觀,但是當天媒體引述了華府消息人士說,「總統過去24小時的病情令人擔憂」,網路上盛傳這個消息來源就是白宮幕僚長梅多斯(Mark Meadows),結果隔天康利又出面澄清說,「沒有啦~川普先前症狀一度很嚴重,但是現在病情持續好轉喔!大家不要亂想!」而對於川普到底有沒有接受額外供氧治療,白宮醫生也說法反覆,一開始說沒有,後來才承認有,還解釋說「這是為了反映川普和醫生群的樂觀態度」。你越是淡化大家就越覺得有鬼啊,反而讓外界懷疑到底是在隱瞞什麼。

不管是不是真的有病到那麼嚴重,結果住院才三天,川普就出院了。還在鏡頭前刻意脫下口罩,就是要強調病毒不可怕,還說自己感覺比二十年前還要好!川普支持者就很高興啦,川普就是勇啊,百毒不侵。可是討厭川普的人,很多人的反應就是:他真的有生病嗎?川普是不是自導自演啊?

根據社交媒體監控服務公司Dataminr的數據,質疑川普的推文,在週五確診當天早上達到了每分鐘5條的高峰。其中包括《紐約客》雜誌撰稿人(Jelani Cobb),他說「我們能確定這是真的嗎?」,《時代》雜誌編輯(Anand Giridharadas),也說「我們怎麼知道這是真的?」這個台灣人應該超有感,畢竟選前兩顆子彈,就有可能影響選情嘛!會有這種懷疑也是情有可原,我們就來整理目前最常被討論的幾種「劇情設計」。

第一套:假裝感染→逃避辯論→競選暫停→連任成功!
部分美國民眾認為,川普目前民調落後,尤其是第一場辯論會又吵掉了一些支持率,掉多少呢?根據專門統整各家民調的538民調數據,辯論前川普落後拜登7個百分點(50.2% vs. 43.2%),而辯論後差距擴大到8.2個百分點(50.9% vs. 42.7%),就有不少人懷疑,這讓川普把心一橫,乾脆裝病就不用辯論了,不開口就不會再失分了吧?還可以順便迴避掉不用繳稅引發的爭議。

再看第二套:假裝感染→可以治癒→不用怕病毒→可重啟經濟→支持率爆漲→連任成功!
有人認為川普假裝確診,顯示自己「苦民所苦」,接著再出來證明病毒可以輕易被打敗,大家可以重啟經濟不用擔心,然後支持率就會暴漲。不過就算是左派媒體,例如《紐約時報》也強調,「沒有證據證明川普在裝病」,白宮也發表了多次聲明,確認川普的病情,白宮醫生證實了川普的病毒篩檢呈陽性。大家要知道,國家元首的身體狀況是會牽動政治經濟局勢的,何況是像美國這種大國,沒有人會拿總統的健康開玩笑。而且按照邏輯來判斷,一天到晚嘲笑拜登戴口罩,卻突然裝病連面子都不要,這也太不合常理,何況被隔離後就不能造勢,這對川貴人來說犧牲也太大了。

加上媒體回溯川普的感染源,發現白宮的破口可能是9月26日的大法官提名記者會,現場官員訪客通過快篩入場後,就非常放心地拿下口罩,親親抱抱、噓寒問暖,看到這個景象,川普會被傳染真的很不令人意外,而且拖到現在才確診,病毒已經很給他面子了!川普染疫明明很合理,為什麼還會搞到「一個確診各自表述」呢?一些懷疑論者表示,全都是因為川普過去發表過太多有關病毒的假消息,導致大家根本沒有辦法再相信他,現在唯一能確定的是「川普自稱確診了」。

其實真的不能怪這些人被騙到怕,美國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研究人員,分析了3800萬篇全球各國,針對疫情的英文報導後發現,有關疫情的不實訊息當中,有高達38%提到川普,證明川普就是「假訊息大流行」(infodemic)的最大推手。報告指出,目前流傳最廣的錯誤訊息,就是「神奇療法」(miracle cures),其中包括川普聲稱服用抗瘧疾藥物「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能夠治好肺炎,還有以消毒劑注入體內,有助於對抗病毒。而且從2月份以來,川普至少在34個不同的場合表示COVID-19將會自動消失。

而且就在川普宣布確診當天,許多懷疑論者還翻出了9月18日起,流傳在網路上的一條陰謀論推文,內容說:「川普的十月驚奇就是他會宣布自己確診,確診是假的,但很戲劇性,會把對手拜登擠出螢光幕,『川普確診』會每分每秒攻佔媒體版面,接著14天後,川普會華麗現身,說他被奎寧100%完全治癒了!」這不是我們編出來的喔,推文在這裡:https://twitter.com/JohnCammo/status/1306863435125202946
這則推文至今被點了將近2萬個「喜歡」(1.7萬次),在陰謀論小圈圈裡瘋傳。專家指出,人們對川普確診消息抱持懷疑態度,正好反映了川普先前釋放出太多錯誤訊息,自作自受。專門研究假消息的諮詢公司CARD Strategies就說:美國人處在一個陰謀論猖獗的環境中,但部分原因是總統煽動了它們,還外加一個白宮新聞部門,持續不斷向媒體和公眾散播假消息。最後形成了一個「完美風暴」,導致人民認為白宮不誠實。

英國媒體也表示,這反映出在川普任職的四年來,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雖然不至於蕩然無存,但已經嚴重被削弱。川普多年來一直指控媒體是「假新聞」,推銷陰謀論並且鼓吹假消息,已經創造出一個人們本能地不信任川普的環境,對政府所說的每一字每一句進行事實核查,已經成為許多人的默認立場。

但你要問我,這是全美國人民的共業,不是川普一個人的問題。當社會極端分裂的時候,不管那一方堅信的事實,拿出多少證據,對方就是會想盡辦法, 說你講的都是假的。像我明明長這麼美,網路就是有人說我是肥嬸,還說我長得像這隻貓,那裡像,明明是像這隻狗。
好!今天琪斐大放送的關鍵字是:

#川普確診陰謀論

#華府爆信任危機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新時代舊藥方:以1999年全國司改會議的改革模式為中心

為了解決大法官提名的問題,作者楊翕翔 這樣論述:

本文從改革會議模式的角度,重新檢視1999年全國司法改革會議的召開。為深入瞭解召開該次會議的歷史背景,將回顧現代型司法制度如何進入台灣,以及伴隨著此司法制度出現的法律專業社群,在會議前後與司改相關的行動與發展。據此,先介紹西方司法制度的引進與司法改革會議的歷史背景,從日治時期與國治時期的統治者將現代型司法帶入台灣談起,瞭解現代型司法制度的內涵以及台灣民眾理解下的司法運作。由於戰後台灣的現代型司法受到民國時代中國的法政經驗影響,故需回顧民國中國召開司法改革會議的情形,接著觀察戰後台灣的司改會議參與者-法律專業社群,在1999年全國司改會議召開前的相關發展。針對1999年的全國司改會議本身,則先

呈現審、檢、辯三方在開會前,各自提出的司改議題與主張,再詳細地回顧司改會議從籌備、召開、至會議結束的過程;從這些議題與開會過程可看見,與會代表彼此的相互角力,既爭權逐利也小心維護自身原有的地位,終於導致會議難以畢竟其功。為了解1999年全國司改會議的效用,在此爬梳該次會議後司法制度的變革與發展,復以1999年司改會議經驗,對照後來的2017年司改國是會議之會議性質、成員組成、開會方式、議決規則等,進而主張:司改會議成效不彰的因素,可能就來自於「改革會議模式」本身。總之,類似1999年全國司改會議的這種「改革會議模式」,實屬舊時代的產物,並不蘊含憲政架構下的民主機制與責任政治的要素,在台灣已然走

向憲政民主國家的階段,若依舊期待透過體制外的舊藥方,解決新時代的司改問題,可能有其結構性的困難。

為自己發聲:白宮女發言人的溝通術與職場經營術

為了解決大法官提名的問題,作者黛娜.佩里諾 這樣論述: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Amazon暢銷排行榜第1名 無畏傳達真想法,不怕成為非主流 忠於自我,遠離虛榮,說出真價值,定義你自己!      沒有顯赫家世,沒有名校光環,她從一個來自鄉村的平凡女孩,在35歲,成為美國共和黨史上首位白宮女發言人。   媒體封為「理性的聲音」、小布希稱讚「能搞定所有人的黛娜」,她站在世界權力的核心,面對最嚴峻的情勢與棘手的媒體記者,如何化解危機、建立職場好關係?   從「為別人發言」,到「為自己發聲」,什麼是她珍視的價值?什麼是她成功的關鍵?   作者黛娜。佩里諾在書中分享那些職場教她的事,以及她從世界領導人身上學到的一生受用無窮的能力──      

總統老闆教我的事:   ‧正向的人生觀,不看手上的牌有多糟,而要思考如何打這副牌。   ‧人生不能重來,放下小事,還有更多大事等你完成。   ‧不自我設限,以為沒上名校就無法出人頭地。   ‧學會謙遜,隱匿自己的功勞,幫助他人達成目標。   ‧永遠相信自己,擁有解決問題的機會與能力。   ‧回歸文明而有禮,尊重他人、寬厚待人,是通往成功的捷徑。      傳達訊息的藝術:   ‧堅守立場,但不傷人;言行犀利,但不帶刺;體解他人,但不任人擺布。   ‧保持樂觀正向,在最不利的情勢下,也能找到最光明的訊息,化解衝突。   ‧在關鍵時刻直言。寧可勇敢說出,也不要事後後悔。   ‧你不必認同別人看法,

但必須為自己說的每句話負責。   ‧主動了解不同觀點,意見相左不代表彼此就是敵人。   ‧面對最嚴厲的批判,也要懷抱同理心,帶著格調與風度回應。      她以自己的故事,告訴在職場奮進的每一個人,你可以堅定為自己發聲,又不會限縮你的思維與行動,得到更多機會與自由;對緊張關係的敏感覺察與焦慮,也能化為審慎評估情勢、任何時候都能說對話、做對事的大能力。   她堅信,平凡的出身也能創造不凡的人生,抬頭挺胸,無所畏懼,終將成就獨一無二的自己。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      丁菱娟 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   許毓仁 TED×Taipei共同創辦人   陳斐娟 「54新觀點」節目主持人  

 張瑋軒 「女人迷」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趙怡翔 總統府祕書長辦公室主任   蘭 萱 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      任何對政治有興趣的人,一定覺得《為自己發聲》特別引人入勝。佩里諾以銳利的筆觸,栩栩如生地描述她在小布希時代擔任白宮發言人的經驗與故事,並將政治也可以輕鬆、正面及樂觀的一面躍然紙上,分享給讀者。她在書中精煉的政治與人生理念,值得我們從中體會與學習。── 趙怡翔,總統府祕書長辦公室主任      「當大家還在看風向時,就讓我們成為風。」……要怎麼逆風而上,不畏懼流言蜚語,絕對是本世紀年輕人的必修課題。── 許毓仁,TED×Taipei 共同創辦人      我每讀一頁,都欲罷不能的

點頭認同,字裡行間的智慧與溫柔,是唯有在這個世界奮戰過後,才能成就的。── 張瑋軒,「女人迷」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與我國司法院大法官 : 憲政民主角色、組織結構及職能運作之比較研究

為了解決大法官提名的問題,作者張智皓 這樣論述:

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與我國司法院大法官均係處理憲政爭議的最高裁決機關,職司維護憲政秩序之使命,其重要性在民主政治上可謂不言而喻。而我國司法院大法官制度,乃係以德奧等歐陸國家之憲法法院作為發展取向,德國聯邦憲法法院的建制,更對我國釋憲機關發生相當程度的典範作用。惟我國之制度在設計上並未如同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般完備,亦無深固的歷史與法治基礎作為支撐,致使司法院大法官制度產生了無法發揮預期功能之疑慮,準此而言,實有將兩者相互比較研究之必要性,從而產出其成果的學術價值。基此考量,本研究試圖以社會科學新制度主義研究途徑作為理論基礎,研析比較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與我國司法院大法官在憲政民主秩序上的角色、組織結構以

及職能運作,試圖由比較兩者所得制度上之特色與異同,以其結果來解釋說明制度如何影響我國以及德國的主要憲政行為者,進而藉此探求可供我國借鏡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