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幼醫院急診電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婦幼醫院急診電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呂政達寫的 臺灣女兒 和邱泰源的 誰?是你的第一線醫師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線上預約 - 蕙生婦幼醫院也說明:時間 診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上午 09:00 ~ 11:30 婦產科1診 呂桂琴 呂桂琴 上午 09:00 ~ 11:30 婦產科2診 吳仲義 倪今峰 倪今峰 上午 09:00 ~ 11:30 小兒科門診~ (掛號截止至11:30) 高佩琪 高佩琪 高佩琪 高佩琪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二魚文化 和大塊文化所出版 。

中華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 陳俊安所指導 陳佳佳的 運用IPA分析孕產婦對於母嬰親善醫院照護服務品質之滿意度研究 (2015),提出婦幼醫院急診電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母嬰親善醫院、重要-表現程度分析法、醫療服務品質。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陽明大學 生物醫學資訊研究所 張博論所指導 郭明娟的 智慧型手機於建立新生兒出院健康記錄與主動、滲透性服務與支援模式之創新研究 (2009),提出因為有 滲透性健康照護、智慧型手機、機動科技、母嬰親善、行動服務之科技接受模型的重點而找出了 婦幼醫院急診電話的解答。

最後網站高雄市立聯合醫院-門診時間表則補充:1. 現場掛號時間:. 週一至週五08:00~20:30 ;週六08:00~11:30(請多利用電話、網路預約掛號,可預約13星期) 各時段門診掛號截止時間 上午11:30止 下午17:00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婦幼醫院急診電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女兒

為了解決婦幼醫院急診電話的問題,作者呂政達 這樣論述:

那些沒有在歷史留下姓氏和名字的女子,一一站成了神。   ★一本關於女人的漫長書寫,以平易簡白的筆觸,寫入現代女性內心的需要與恐懼。   ★六十二篇臺灣女兒的生命故事,散寫女性在家庭與社會的多重角色與面貌。   ★以極豐富之想像力勾勒女性群像,透過細微的觀察力反覆探索與形塑。   採訪和書寫的過程裡,我發現許多女性的生命故事,一生的掙扎和追求,都關乎女兒的這個角色。女兒這個腳本,常常是用女人的一生在演著的。   對女兒們的生命和連綿的意識流,我的嘗試或許只是想抽刀斷水,但生命長流奔流而去,直到彼岸,我們還是只站在岸邊觀看。   這本書描繪現今的社會裡,女兒們各色各樣的選擇,以及她

們形形色色的生命故事。   每一則故事,恰是原生家庭與社會的縮影。   有自我犧牲型的「順從型女兒」,也有自己掌握命運的「叛逆女兒」。   作者以虛實交錯的寫作風格,從旁觀者的角度書寫女兒樣貌。   【女兒花園】   摘選51篇散文,有多少種花朵,就有多少種女兒。   如百香果女兒、含笑花女兒等......。   【女兒心事】   收錄散文8篇,不同的女兒標題,如戴珍珠項鍊的女兒、康乃馨遊戲......。   【女兒歲月】   〈雷公的女兒〉─短篇小說。   〈曾經我是一朵含笑花〉─〈含笑花女兒〉長篇版。   〈給我女兒一百個吻〉─〈含羞草女兒〉長篇版。 名人推薦   ★紀惠容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柯文哲(臺大醫師)、陳莉茵(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及常務董事  )、陳佩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主任)、賴佩霞(魅麗雜誌發行人/心靈導師/諮商師/作家)  一致推薦

運用IPA分析孕產婦對於母嬰親善醫院照護服務品質之滿意度研究

為了解決婦幼醫院急診電話的問題,作者陳佳佳 這樣論述:

本研究希望藉由衛生福利部所認證的母嬰親善醫院為基石,做出服務上的調整或擴充,根據上述目的,以孕產過程中的孕產婦為研究對象,問卷取樣採便利抽樣方式進行,共發出250份問卷,回收223份有效的問卷,有效回收率為89.2%。研究方法以重要-表現程度分析法(簡稱 IPA),問卷分為「落實與支持哺餵母乳政策」「醫療院所的軟硬體設施」「醫護人員的專業服務」「孕產期的就診過程」及「孕產期接受服務的心理感知」五大構面,以39個題項進行後續統計分析。在IPA分析結果中,發現友善的婦產醫療院所在醫療照護服務品質項目需要優先改善者為「鼓勵哺育母乳及提供哺育的方法」、「幫助產婦解決哺育母乳的問題」、「醫療院所有完善

獨立的醫療空間」、「醫護人員重視孕產婦的健康需求」、「就診時的候診時間」。此結果可提供給母嬰親善醫院以便投入適當資源進行改善,以符合孕產婦之期待,提供孕產婦更友善的服務。

誰?是你的第一線醫師

為了解決婦幼醫院急診電話的問題,作者邱泰源 這樣論述:

台灣醫療水準,很高;就醫環境,卻紛爭不斷;生病時,我們真能得到有品質與方便的照護嗎?你我一定得先學會的自保     21世紀的醫療,會逐漸走向預防重於治療,重視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會轉變成門診治療多於住院治療。社區的醫療網發達、一般醫療執業醫師增多而專科醫師減少,會是將來的醫療趨勢。   教學醫院應負的責任,是住院醫師的一般醫學訓練;所有的住院醫師均應先接受一般醫學訓練,取得最基本的臨床經驗後,再進行分科。教學醫院的院長,必須由具備教育理念及服務熱忱的教師來擔當,而不應該讓醫院的經營,成為「各自利潤中心的營利導向」。   台灣各地目前正有365個社區醫療群在積極運作「健康家庭會員」,,各社

區醫療群健康家庭會員的滿意度也相當高。特別是免費的24小時緊急諮詢專線,不論是由家庭醫師親自接聽,或由醫師委託專業護理師回答諮詢,都可以初步了解你的不適,自然可以減少驚慌失措衝急診的奔波。   成為「健康家庭會員」的好處,是家庭醫師熟悉病人的健康狀況,若是需要作進一步檢查與治療,會將病人轉介至醫療資源完備的社區醫院,許多醫院站在鼓勵立場,「轉診及轉檢可免掛號費」,能幫民眾節省不少時間與金錢。   參加「健康家庭會員」完全不需額外付費,相關費用由中央健康保險局支付。民眾可先選擇住家附近社區醫療群的醫療院所,或上健保局網站查詢,並以家庭為單位,登記成為健康家庭會員。一個家庭以登記一位家庭醫師為原則

,手續簡便,只需至當地診所做登錄,完全免費。加入之後就有專屬家庭醫師提供疾病診治、衛教諮詢、預防保健、持續完整的醫療照顧服務與24小時緊急諮詢電話。   隨著老年人口比例上升,我們正面臨老人與多重慢性病患者的長期照護問題。這些問題也許你我目前還不用煩惱,也或許已出現這些困擾。要解決這些問題,並不是多蓋幾間大型醫院就可以改善,而是要將基層醫療體系發展起來,讓人人都有位可以提供整合性照護的家庭醫師,結合在地社會資源,發展在地醫療,讓民眾可以安心地在自己熟悉的社區生活,並且得到完善的健康照護。 本書特色   台灣就醫環境走山,內、外、婦、兒、急診醫護人員抗議、紛爭聲不斷,造成這樣困境的原因很多,萬一

生病了,要怎樣幫自己和家人,尋求好的、持續性完善的醫療品質呢?   你知道「健康家庭會員」嗎?只要有健保卡,當你家成為就近社區的「健康家庭會員」,可以享受到不少的便利與好處。台灣各地目前正有365個社區醫療群在積極運作「健康家庭會員」,各社區醫療群健康家庭會員的滿意度也相當高。   特別是免費的24小時緊急諮詢專線,不論是由家庭醫師親自接聽,或由醫師委託專業護理師回答諮詢,都可以初步了解你的不適,自然可以減少驚慌失措衝急診的奔波。參加「健康家庭會員」完全不需額外付費,相關費用是由中央健康保險局支付的。   談健康醫療的書籍,多以器官或疾病為導向,這本書,希望對大家目前就醫困境有所幫助,能因了

解基層醫療與家庭醫師,而多份就醫的選擇。   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對各國做「健康水平」的評估結果:  一個國家的國民健康水平關鍵,在於基層醫療的水準是否足夠,而並不在於醫院醫療的強大;因為醫院醫療的高科技與專科技術,是各國容易學習的,但如何在社區讓民眾得到周全的照顧、就醫的公平性、可近性及持續性方面的追求,是比醫院醫療工作更加的困難。一個國家的醫療體系,重視基層醫療,民眾就醫能先到社區尋求照護,那麼這個國家的疾病罹患率與疾病死亡率都會降低,同時能夠撙節醫療資源,並可普遍提高民眾的健康水準。   在台灣,不乏有些基層開業醫師,長年看顧一家老小的健康,從阿公阿嬤到小孫子三代人,就像護佑著一

家人健康平安的土地公。當醫病關係多了份「厝邊頭尾」的親切與信賴,不是也很好嗎?   當急診因擁擠不堪導致醫療品質降低,不僅可能影響病人的安全,對有限醫療資源造成無形浪費。據健保局急救責任醫院相關統計,檢傷分類第4級、5級較不危急病患,約占全部急診就醫的25%,這類病人真的沒有必要去擠急診。   看病擠大醫院,不知道要掛哪一科?到底要看哪一科?等待很久,然後匆匆忙忙「三長兩短」打發外,病患是「人」、不是「拼圖」,會診看越多,越聽不懂一堆專有名詞的背後,這個病的醫療對策、預後調養,沒醫師有時間整合「教」病家,這樣的就醫品質,你只能默默承受?   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是需要「長時間」照顧的,尋找一位家

庭的第一線醫師,因信賴而能如朋友般彼此尊重相處,不一樣的醫病關係,沒有劍拔弩張的猜疑對立,尤其在步入高齡化社會後,一位家庭的第一線醫師,真的能溫馨與貼切的照顧大家。   台灣老化的速度全球第二快,據估計,到了2025年,台灣65歲以上的失智失能人數,就會從目前的26萬人,擴增為48萬人,人數倍增。假設一名老人有四位家人,26萬名失智失能老人的照料,衝擊的是上百萬台灣民眾;當失智失能老人倍增,未來受衝擊的人也同樣倍增。   這波大批的人口老化,就像是一波波「老人海嘯」,衝擊所至,不能不先做好因應的準備嗎?那你會認為,大醫院的醫師們,會有時間一一回答、說到病人家屬能懂得怎麼接續照顧老人家們嗎? 作

者簡介 邱泰源 現任:  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 教授  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科 主任  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 理事長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 理事長 曾任: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 主任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科 主任  台北縣金山鄉衛生所 主任兼醫師   三十多年行醫生涯中,常遇到:  社區老人生病了,卻不願轉到都市大醫院,因為怕兒子媳婦請假太多而斷了收入……   深更半夜大人不舒服、孩子發燒,怎麼辦?只得衝急診!  住院老人想出院,但有家歸不得,因為家人真的不知道,後續的照護該怎麼做才對?   在社區要早期發現慢性病病人,並持續治療不容易,也難怪WHO宣稱國家的健康水平,繫乎社區第一線醫療的健全。  

 家庭醫師強調「人文關懷」與「醫病溝通」,提供「全人、全家、全社區」的照護,正可解決大家的醫療困境。醫界、政府在努力,更期盼大家的認同與幫忙推動。

智慧型手機於建立新生兒出院健康記錄與主動、滲透性服務與支援模式之創新研究

為了解決婦幼醫院急診電話的問題,作者郭明娟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母嬰照護為主題,發展、開發與評估前瞻性、著重個人導向、機動及滲透式的「滲透性健康照護」健康記錄與服務系統模式。系統模式整合現有之兒童健康手冊、電話諮詢內容及醫護專業知識。系統開發利用Palm智慧型手機,採主動導向與含完整之新生兒照護流程與健康記錄為內容,加上經修改後之3+1階層矩陣界面設計原則,以NSBasic 6.0程式語言進行開發,並透過手機GPRS通訊協定,將資料上傳至以Excel VBA 2003建置之服務及資料中心,進行資料管理與報告製作。系統安排在某醫學中心以行動服務之科技接受模型所設計之問卷進行評估。評估結果在32名對象中,總得分為3.96 ± 0.57分,偏向「同意」

;分項得分以易學性最高(4.21 ± 0.50分),其次依序為易用性(4.04 ± 0.46分)、有用性(3.98 ± 0.53分)、接受度(3.94 ± 0.68分)、滿意度(3.81 ± 0.55分)及信賴度(3.77 ± 0.70分)。整體而言,受試者對本研究提出之母嬰照護iBaby系統及服務模式,表示出相當正面的看法,認為本「滲透性健康照護」健康記錄與服務系統是一有潛力、符合期待及需要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