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藝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媒介藝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 詹姆斯·班尼特寫的 新媒體設計基礎 和(美)柯蒂斯·卡特的 跨界:美學進入藝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她說:承載的言說的媒介」藝術中心三人聯展 - 東海大學也說明:本校藝術中心於即日起至11月29日舉辦「她說:承載的言說的媒介」藝術聯展,由藝術家林倖安、黃千倫、吳佳蓉聯合展出。三位同為當代女性的藝術創作者,將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清華大學出版社 和河南大學出版社所出版 。

輔仁大學 哲學系 尤煌傑所指導 林欣儀的 從「想像」到「表現」 論科林伍德藝術哲學 (2021),提出媒介藝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科林伍德、想像、情感、表現、《藝術原理》、《詩學》、《荒原》、希臘悲劇。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涂維政、姚瑞中所指導 張辰申的 被傷害的必要性-疼痛作為創作行動 肉身計畫 (2020),提出因為有 解剖劇場、行動藝術、疼痛經驗、參與式藝術、BDSM的重點而找出了 媒介藝術的解答。

最後網站藝術及其社會媒介:論「新銳藝術家」的成敗結構 - 2011台灣 ...則補充:藝術 及其社會媒介:論「新銳藝術家」的成敗結構. 陳逸淳*. 「藝術家」這個社會類屬(catégorie sociale)從來都不是自我完滿的;一. 名創作者要成為「藝術家」,需要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媒介藝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新媒體設計基礎

為了解決媒介藝術的問題,作者(美) 詹姆斯·班尼特 這樣論述:

《新媒體設計基礎(第2版)》面向新媒體傳播設計專業的學習者,幫助其迅速理解並運用設計的相關概念及原理,掌握設計的關鍵要素和方法,及其背後所產生作用的心理學機制和視覺傳播過程。書中的理論和方法以視覺化圖形來展示,希望讀者通過直觀的圖例吸收這些系統知識,並理解其為何具有這樣的設計傳播效用,如何應用於新媒體設計項目之中,進而應對不斷湧現和發展的新媒體的挑戰。 《新媒體設計基礎(第2版)》既適合新聞與傳播類專業、藝術設計專業及資訊交互與傳播學科相關專業的學生,也適用於初級到中級的設計者,以及那些需要瞭解視覺設計入門理論的非設計專業讀者。 詹姆斯•班尼特 他從新媒體誕生之初就致力於

將藝術設計與新技術相結合。作為一名設計師和媒體諮詢師,他的客戶包括職業運動員、娛樂產業公司、軍隊及政府組織等。目前,他擔任美國國際設計與科技學院線上教育系主任。 譯者簡介  莫智勇 博士、副教授、國家高級設計師職稱、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生導師。曾任職廣州市委宣傳部《南風窗》雜誌社。在暨南大學任職專業教師近十餘年,致力於跨學科、多專業的教學科研、實踐專案及設計藝術創作活動。學術視野廣闊、實務經驗豐富。已主持完成省部級課題專案與廳局級青年社科基金等專案多項,參與國家重點專案和部級專項科研專案,承擔一批橫向合作應用專案,己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2008年獲廣東省委宣傳部、社科聯頒發優秀學

術論文一等獎,以及全國專業類比賽獎多項。三次舉辦個人書畫、設計與攝影作品展。 主要學術兼職:中國廣告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專業委員、廣東省商業美術設計師協會副主席、國際商業美術設計師(ICADA)認證考試評審專家、第16屆廣州亞運會組委會專家委員及專案評審專家等。   第一部分  設計概述 第一章 新媒體設計師  2 第二章 設計過程  14 第二部分  設計要素    第三章 空間  28 第四章 線  41 第五章 形狀  55 第六章 明度  65 第七章 紋理/質感  78 第八章 色彩  89 第九章 色彩的運用  99 第三部分  要素結合

第十章 構圖和佈局  114 第十一章 視覺平衡  125 第十二章 透視  136 第十三章 重複與韻律  144 第十四章 聯繫/聯想  151 第十五章 抽象化  159 第十六章 風格  166 第十七章 強調  173 第十八章 字體設計  180 第四部分  非靜態設計    第十九章 將時間作為一種設計要素  192 第二十章 交互設計  200 第二十一章 多媒體技術整合傳播  206 術語表    216 導言 《新媒體設計基礎(第2版)》所包含的內容對那些在不斷湧現和發展的新媒體工作的人們來說極為重要。這些新媒體包括網頁、交互視頻播放、電子遊戲以及

一系列其他設計應用。設計領域的專家常常被迫與科學技術賽跑。為了避免落伍,他們必須花費時間學習使用新版軟體和技術工具,而且不斷地廣泛涉獵設計技巧。《新媒體設計基礎(第2版)》第2版面向新媒體設計專業學習者,闡釋了藝術設計要素以及其所產生作用的心理學機制和視覺傳播過程。《新媒體設計基礎(第2版)》適用於初級到中級的設計者,也適用於那些需要瞭解視覺設計入門理論知識的非設計專業讀者。 發展趨勢 幾乎每天我們都能聽到這樣的論斷:新的技術發展和進步將會更進一步模糊我們用於交流的各種方式之間的界限。最終,所謂的新媒體不僅是一種媒體,更是一種將越來越多的傳播方式與工具融合起來的多媒體平臺。  從表面上來

看,這種發展趨勢似乎使媒體設計師的工作變得更簡單化。因為所有形態的媒介都將基於同一個數位化資訊傳播平臺。但實際上,當每一種傳播方式都演變得越來越同質化的時候,傳統的舊媒體所具有的特性也將不斷地被添加到所謂的新媒體中去。與其說事情變得簡單,倒不如說新媒體設計師要考慮的問題變得更複雜了。 《新媒體設計基礎(第2版)》描述了各種設計藝術傳播方式的諸多原理、特性及應用,以便媒介藝術設計師能夠識別當下與未來發展的相關問題,在設計項目領域能夠相應地作出明智的選擇。《新媒體設計基礎(第2版)》不僅總結媒介資訊藝術設計的普遍規律,也提供有關知識與實用技法,以及關注新媒體發展趨勢的相關資訊,説明設計師和《新媒

體設計基礎(第2版)》讀者應對未來不可避免的發展變化。 著書背景 最近,一大批新的設計學生湧入學校。這些新生代的學生們有志成為自如運用新媒體技術的媒介設計師或視覺傳播專家。他們對待設計的範式和方式與以往傳統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很不同。正是由於這些不同,那些以學習設計概念為主的教材,對於現在這些學生來說有點難。更糟糕的是,另一類教材更關注特定軟體的應用(例如Photoshop、Dreamweaver),很少會講解設計概念,以説明學習者加深對媒介設計的理解。 從一開始,《新媒體設計基礎(第2版)》就致力於面向數位化新媒體傳播設計專業的學生,幫助其迅速理解並運用有關概念、原理,從而呈現設計傳達的關

鍵要素和方法。除了對設計要素進行定義,並以視覺化圖形的形式展示案例,《新媒體設計基礎(第2版)》還闡釋視覺傳播要素的特徵,希望學習者憑藉直覺圖例吸收這些系統知識,學習專業術語,並理解其為何具有這樣的設計傳播效用。同時,以示範教學方式來講解它是如何被運用在新媒體設計專案中的。此外,《新媒體設計基礎(第2版)》對視覺要素在數位媒介環境下的轉型也做了闡述。  由於這種特別的呈現方式,《新媒體設計基礎(第2版)》所收集的資料和研究成果涉及了多個不同領域,包括美學、藝術設計、認知心理學、媒介物理學,以及資訊傳播科技等領域。《新媒體設計基礎(第2版)》是這些相關研究的歸總,內容呈現方式充分考慮了新媒體設

計專業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方式。 使用《新媒體設計基礎(第2版)》的學生至少有過使用某種電腦圖形影像處理軟體的經驗,雖然這一要求並不是絕對的。除此以外,並無其他涉及藝術設計和媒介技術使用經驗的要求。

媒介藝術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V_Touch展覽 #檔案與復刻 #張世倫X孫松榮
#臺北市立美術館「#未完成黃華成」一展中,面對大量的 #檔案文獻 與 #手稿,觀者可以從何掌握與理解?多件「2020年重製」的 #復刻 作品,又嘗試拉開甚麼樣的時間距離,從中重新測量與詮釋 #黃華成 呢? 而展覽近期更隆重推出厚達三冊的專書,究竟將相關研究視覺化、空間化為展覽的必要性為何?

黃華成曾言,半熟的蘋果比全熟的好吃,因為全熟的蘋果只剩下一個命運,就是爛掉。「V-Touch展覽:檔案與復刻」從「未完成,黃華成」出發,邀請本展策展人 #張世倫,及曾參與策劃「#啟視錄: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等展,以及《藝術觀點ACT》41期《劇場》雜誌專題的 #孫松榮 教授,共同對話梳理臺灣近年 #研究型檔案策展,如何在前人所面臨之延遲轉譯、政治壓抑及後人所面臨之原作失落、檔案散逸等條件限制下,複訪臺灣藝術史中特定的個人、群體或事件,#因陋就簡 地藉由檔案與復刻 的「#場面調度」,勾勒各自對象跨媒介藝術實踐的前衛與局限。而當其嘗試跳脫回顧展或文件展的框架,尋覓 #原作的回聲 或 #來世,為藝術家所屬的時代精神,賦予當代新意時,此般對線性藝術史史觀的蒙太奇式重省,又如何同時反抗視覺藝術正統的策展方法?從中進而探問研究型檔案策展之於在地藝術史的空缺、前衛或戰鬥精神的閃現與佚失,以及當代策展與展覽機制等面向的積極回應。

👉記得訂閱ARTouch YouTube 頻道,開啟小鈴鐺,鎖定每個月的V-Touch 優質藝術影音單元:https://bit.ly/30C4un3

---

出品 Presented by|典藏ARTouch
企劃 Director|童詠瑋 Tung Yung-Wei、張玉音 Chang Yu-Yin
翻譯 Translator|童詠瑋 Tung Yung-Wei
攝影 Photographer|王士源 Wang Shih-Yuan、蘇家弘 Su Chia-Hung
製片 Producer|陳昕妤 Chen Hsin-Yu
剪輯 Editor|王士源 Wang Shih-Yuan
剪輯助理 Assistant Editor|蔡念栩 Tsai Nien-Hsu、劉禮瑜 Liu Li-Yu、陳美如 Chen Mei-Ju
調光 Colorist|王士源 Wang Shih-Yuan
混音 Re-Recording Mixer|鄭曉駿 Cheng Hsiao-Chun
特別感謝 Special Thanks|張世倫 Chang Shih-Lun、孫松榮 Sing Song-Yong、臺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uem

---

👀相關閱讀|
👉〈認識這位台灣文化界的先知:「未完成.黃華成」,以「設計」作為時代的評論〉:https://bit.ly/3k6Ys4i
👉〈每本書籍封面都是我的實驗微電影:走進黃華成的「設計攝影」裝幀世界〉:https://bit.ly/32fKtTy
👉〈【影形力專欄】境外移入的動力銀幕(或想像黃華成《實驗002》)〉:https://bit.ly/2TVqlle
👉〈星叢中的自我/台灣定位:「日殖時期現代文藝的共時與差異論壇」〉:https://bit.ly/38iaq9c

---

未完成,黃華成
展期|2020.05.09 – 2020.11.08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3F
地址|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從「想像」到「表現」 論科林伍德藝術哲學

為了解決媒介藝術的問題,作者林欣儀 這樣論述:

科林伍德(Robin George Collingwood, 1889—1943)是二十世紀英國哲學家、美學家、歷史學家,他將藝術定義為「以想像表現情感」,並認為英國詩人艾略特(T. S. Eliot)的《荒原》(The Waste Land)為真藝術,亞里斯多德《詩學》(The Poetics)推崇的悲劇為偽藝術,是娛樂技藝。對於此觀點,本論文將根據其理論,以「想像」與「情感」兩個面向來探討。首先,本文在哲學史與科林伍德著作中對想像作探究。科林伍德跟隨康德,視想像為認識的必要能力,具有先驗性、普遍性與必然性。然,想像同時是知識與藝術的必要能力,僅是想像作用無法區辨學科知識與藝術領會。本文認

為引發藝術想像的關鍵是對象的「詩性」,主要呈現為「隱喻」。當代研究亦指出,認識某對象是以整體生活脈絡「隱喻地想像」它,藝術詮釋亦是如此。雖然藝術是想像,但卻以表現情感為完成。科林伍德認為藝術情感為意識辯證中,對應於想像的一個徵候,是透過情緒的騷動與撫平而知道它發生與完成,他稱之為「特殊審美情感」,依據科林伍德的描述,在美學討論中,此情感的對象是雜多不一的;本文利用康德的先驗範疇,確定審美情感性質,與愉悅經驗比對,發現科林伍德所稱之「特殊審美情感」為「崇高」與「善」。最後,本文以其理論反省《詩學》與《荒原》,並比較兩類希臘悲劇(巫術與娛樂)與意象詩。依照科林伍德,古希臘悲劇是巫術,《詩學》倡導的

悲劇是娛樂,兩者皆為模擬情感的偽藝術,《荒原》則為表現情感的真藝術。經探討,本文認為,《荒原》確實具有真藝術性,但對《詩學》的指控,特別是情感上,本文提出辯駁,認為僅想像與表現情感,不足區辨兩者的藝術經驗,因為將想像與情感置於意識辯證中,必定在各觀念間產生定義重疊與矛盾。

跨界:美學進入藝術

為了解決媒介藝術的問題,作者(美)柯蒂斯·卡特 這樣論述:

卡特先生秉承恢復藝術和生活之間的連續性理念,不但在理論層面努力闡釋藝術之於社會各個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在世界各地進行實地考察和探訪,先生與中國的美學家與藝術家的聯繫非常廣泛,書中有大量篇幅談論中國的藝術。《跨界:美學進入藝術》是卡特先生的第一本中文論文集,全部譯自他的手稿。 全書共包含八個板塊,分別是“美學與藝術”“藝術與文化”“先鋒派與觀念藝術”“變化的現實”“建築、雕塑與公共藝術”“舞蹈美學”“設計藝術”以及“博物館美學”。全文是由卡特先生的論文構成,按照相關的話題編排在一起。卡特先生的文章理論視野範圍之廣,涉及話題時間維度之新,分析論述學理之深.為我們研究當代美學和

藝術提供極其有益的參考。

被傷害的必要性-疼痛作為創作行動 肉身計畫

為了解決媒介藝術的問題,作者張辰申 這樣論述:

肉身計畫主要是透過創作行動去探討作品與參與者們之間的關係和互動,在這個計畫裡面除了與自願者參與式合作之外,還有一些是作者長期去調查一些團體活動例如BDSM團體,在徵求他們同意後拍攝發表,以及作者本身透過痛覺經驗將之發展為其他行為藝術或裝置、錄像、參與式藝術、文件圖像紀錄等等創作,最根本核心還是疼痛經驗的研究與對產生傷害迷戀的自虐心理。這樣的行動計畫需要大量的體力、想像力和創造能力,與參與者們創造一系列的規則、儀式、方法,甚至是故事情節。「幻想」 在這樣的創作計畫中是很重要的心理狀態,參與者容易因幻想而獲得興奮,具有遊戲、表演、儀式和象徵性質的活動,在嚴格控制的情況下並不會造成嚴重需要醫療救治

的肉體傷害,所造成之傷害都是輕微的、遊戲性的。通常會訂製一套嚴格的遊戲規範(例如活動之間簽訂的遊戲「契約」),並擁有一套儀式流程。疼痛經驗是在這樣的活動裡最容易上癮的一種心理,作者有心探討特定族群對痛覺的迷戀與極端美學相關活動之狀態。本文基礎架構如下:「被傷害的必要」開展於作者自身經驗與對BDSM族群癖好的理解與觀察,試圖提出當藝術創作在涉及社會現實層面時所會遇到的問題。「疼痛作為創作行動」是整理自己近年來發展出的計畫、行動、作品與對痛覺理解及心理之關聯性,是將概念界定與對現實的執行和實踐,透過自身行動與深入調查的方法去測量這之間所產生出的模糊界線,以疼痛為主體,行動作為一種測量工具以及探討這

類創作將來可以被延續發展下去的可能性。「解剖疼痛的劇場」這一章嘗試用一些醫學知識與方法去物化疼痛的變異,例如使用豬頭屍體去意識到自我的痛苦,或是打造一個解剖劇場來觀看他人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