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居家收案條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安寧居家收案條件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unknow寫的 失智症整合照護手冊:以人為本的失智症專業融合照護 和HenningScherf的 告別的勇氣:讓我們談談死亡這件事,學著與生命說再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雙葉書廊 和商周出版所出版 。

長榮大學 護理學系碩士班 許雅娟所指導 謝淑娟的 預測安寧居家病人如願在家死亡之因素 (2021),提出安寧居家收案條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在家死亡、安寧居家療護。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安寧居家收案條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失智症整合照護手冊:以人為本的失智症專業融合照護

為了解決安寧居家收案條件的問題,作者unknow 這樣論述:

  完整的失智症照護應該是重視身心靈、社會、全面且多元的團隊合作服務模式。本書藉由各專業的角度介紹失智症,提供從醫院、居家延伸到社區場域,以人為本的失智症專業融合照護。     本書提供完整的失智症照護面向與國際趨勢,對於即將進入失智領域的專業人士或主要照顧者,及對失智症整合照護有興趣者,將會是一本最佳的照護學習指南。   本書特色     ※ 結合國家政策,落實於失智症照護的模式推動。   ※ 以人為本的跨專業整合團隊運作模式介紹。   ※ 提供跨領域醫療、居家及社區照護模式 。   ※ 尊嚴善終及安寧照護。

預測安寧居家病人如願在家死亡之因素

為了解決安寧居家收案條件的問題,作者謝淑娟 這樣論述:

「在家死亡」是多數病人期待的死亡地點,但最終是否能夠如期所願善終於熟悉的地方,仍受一些人口及疾病特性因素所影響,過去國內外對癌症病人在家死亡相關因素的研究指出年齡、性別、不同的婚姻狀況與在家死亡的相關性有不一致的定論。當病人與主要照顧者選擇在家死亡具有一致性想法,能增加病人在家死亡的機會,而主要照顧者與病人的關係是否會影響病人如願在家死亡值得進一步研究。國外已有不少針對癌症及非癌症病人在家死亡的相關性研究,當國內把安寧居家照護對象擴及非癌症病人時,需要更多研究來瞭解其影響病人在家善終的因素。因此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接受安寧居家照護病人如願在家死亡之預測因素。本研究為病歷回溯相關性研究設計(re

trospective correlational study),以安寧居家電子病歷數據資料。南部某醫學中心安寧居家病人為方便樣本。收案條件包括:需符合安寧居家收案條件且有確實接受安寧居家照護並已死亡者、從收案到死亡均在家中接受照顧或死亡前有住院者、病歷有明確記載死亡地點、病歷有明確記載病人及家屬皆有表達期望臨終地點。收案人數共373位。資料使用SPSS22版電腦軟體分析,以卡方檢定及邏輯式回歸推論性統計進行資料分析。結果發現安寧居家病人實際在家死亡有152人(佔40.8%),非在家死亡有221人(佔59.2%)。基本屬性對安寧居家病人選擇在家死亡的因素,年齡及性別無顯著影響(X2=0.43,

 p=0.513;X2=0.22, p=0.637)。婚姻狀況、癌症/非癌症、死亡前14天有無入院史及與主要照顧者關係則有顯著影響(X2=4.14, p=0.042;X2=4.93, p=0.026、X2=80.80, p=

告別的勇氣:讓我們談談死亡這件事,學著與生命說再見

為了解決安寧居家收案條件的問題,作者HenningScherf 這樣論述:

人終其一生都背著一只行囊,裡頭裝著我們的所想所望,也會留下供後人思念的痕跡。如果要為人生最後的這段旅程收拾行囊,你會想打包什麼?人皆有死,但你可以優雅轉身德國老人集居住宅發起人 ╳ 德國安寧療護學程創辦人 聯手打造一場關於生死的對話練習亞馬遜讀者4.8顆星感動好評︱長踞《明鏡週刊》排行榜◇ 好評推薦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阿潑|文字工作者袁瓊瓊|作家蔡康永|主持人‧作家簡媜|散文作家◇ 專文推薦陳秀丹|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理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醫師,致力於推動善生善終理念趙可式|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台灣安寧療護推手蔡慶樺|獨立評論@天下「德意志思考」專欄作者‧

駐法蘭克福辦事處祕書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也是一種藝術,良好的生命教育必須從小、從幼稚園開始教起,以心靈為導向,重視生命的品質與人性的尊嚴,同時對生命抱者感恩、敬畏的心。……《告別的勇氣》內容充實,引用了許多思想家的經典名言,秀丹很真誠地推薦給您。——陳秀丹|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理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醫師,致力於推動善生善終理念感謝商周出版翻譯了這本德文書,使我們得以借鏡德國文化來學習死亡,除了擴展世界觀之外,更體認到在生死大事上,其實全人類是共通的!……兩位作者一再強調「學習活著道別更勝於生存的藝術」,但我還想再更多些,時時做好「四道:道謝、道歉、道愛、道別(即放下)」的「四道人生」,才是一種直

到最終的自主人生啊!——趙可式|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台灣安寧療護推手在我們每個人都會走入的晚年,為死亡做好準備絕對有其必要——不管是自己的死亡或親友的死亡。本書觸及的死亡各議題如道別、安寧醫療、臨終照護、陪伴、安樂死等,對於邁向老年化國家的台灣很有參考價值。……死亡很強大,但我們可以用新的姿態定義並面對它,以帶給他人撫慰、自己也從中獲得撫慰。愛,能夠更強大。——蔡慶樺|獨立評論@天下「德意志思考」專欄作者‧駐法蘭克福辦事處祕書----------------------------------------------------------------------------「你為什麼

不讓我好好跟爸爸說再見?這成為我終身的遺憾。」一直不知道父親早已車禍過世的女兒,哭著對媽媽說。「我死了以後,希望有人能幫我照顧媽媽。」罹患絕症的九歲小女孩跟創傷治療師說。「我喜歡你在我身邊織毛線,這讓我想起我的媽媽。」性格怪異的獨居老人跟年輕志工說。今日的我們陪伴親友逝去,明日的我們則要和自己告別。當生命邁向終點,你會想要怎麼離開?我們都害怕死亡,所以習慣避而不談,但死亡仍然會來,並且讓我們措手不及,難以好好跟最親近的人告別,反而造成更大的傷害。如果可以早一點談論自己希望的臨終和死亡,也許我們就更能承受生老病死,明白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世代之間的聯繫,更是人生自主的最後機會。本書由兩位作者的

對話開始,以德國的觀點和政策為鏡,一步步帶領讀者學習如何將臨終和死亡融入生活和社會之中,學習傾聽並表達內在的需求,更能擁抱需要慰藉的人。兩位作者是多年至交,皆致力於臨終關懷的推廣,並從中體認到世人對死亡的避而不談,時常造成自身與親友的遺憾,這促使了他們在二○一六年聯袂寫下《告別的勇氣》,除書寫自身經歷親友離開人世的過程,也探討老人集居住宅、安寧緩和醫療、臨終關懷等議題的重要性,呼籲社會需推動更人道的臨終文化,每個人都應該試著學習如何陪伴在臨終者身邊、學習如何陪伴身邊有親友過世的人,以及學習如何面對自己的死亡。這是一本十分個人的書,也是一本充滿社會關懷的書,甫推出即登上德國各大書籍排行榜,並引發

熱烈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