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緩和醫療英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安寧緩和醫療英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索甲仁波切寫的 西藏生死書(五版):三十週年精裝修訂版 和陳慶餘,台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的 臨床佛學與安寧療護:佛教宗教師的靈性照顧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回顧與探討也說明:安寧緩和醫療 目的是為尊重末期病人之醫療意願及保障其權益,賦予其選擇在生命末期醫療處置的權利。該條例中對心肺復甦術、維生醫療、末期病人等名詞給予明確定義,讓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張老師文化 和洪葉文化所出版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人力資源發展系 吳淑敏所指導 董羿嫃的 職場成功女性之心路歷程研究 (2021),提出安寧緩和醫療英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職場成功女性。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護理研究所 陳妙言所指導 潘雯秀的 探討以共享模式介入改善八大非癌疾病末期照顧者對安寧緩和療護知識、態度、服務意向及服務啟動之成效 (2021),提出因為有 八大非癌疾病末期、安寧緩和療護知識、安寧緩和療護態度、安寧緩和療護意向、安寧緩和療護服務啟動、居家護理的重點而找出了 安寧緩和醫療英文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中》佛教正德醫院落成小英讚正向循環《自由時報》則補充:〔記者蘇孟娟/台中報導〕全台首創以安寧緩和醫療照護為主的台中佛教正德醫院昨(一)日落成,總統蔡英文參與典禮時強調:「世界上需要幫助的人很多,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安寧緩和醫療英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西藏生死書(五版):三十週年精裝修訂版

為了解決安寧緩和醫療英文的問題,作者索甲仁波切 這樣論述:

  本次更新三十週年精裝修訂版介紹、更新本覺會據點及數量、作者介紹等。   當代最偉大的生死學鉅著,最實用的臨終關懷手冊   《西藏生死書》是一本字字珠璣的心靈鉅著,它引導我們認識生死,直驅西藏佛教的智慧泉源。索甲仁波切深入淺出地闡釋禪修靜坐、因果叢報、轉世和臨終關懷的方法,以及心靈之路上的種種考驗和報償。西藏佛教的經典確實是現代精神論述的新典範。   《西藏生死書》是索甲仁波切自西藏中陰聞教得度經(即西藏度亡經)學習引導臨終者及亡者的特殊技巧撰寫而成的一本臨終關懷的空前巨著。 誠摯推薦   (謹依姓氏筆劃排序)   本書提供給讀者的,不僅是有關死亡和臨終的理論

描述,還有實際的方法,可以用來了解死亡的真相,並幫助自己和別人死得寧靜而充實。――達賴喇嘛十四世   《西藏生死書》教生教死,因著認真看待生命,才能認真應對死亡;因著嚴肅直接地教導如何死亡,才會嚴肅地活好生命。它從西藏佛教的生死觀出發,具體而有系統地闡述生的修習及死的修習。臨終者如何在大安詳中放下,而在臨終者床邊的關懷者也學得重要的叮嚀。――趙可式(成大附設醫院護理系教授)   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創立十週年,專心推廣安寧緩和醫療的理念,《西藏生死書》提供了最好的生死教育的教材。仁波切數度蒞台弘法,更提高了台灣社會對生死意義的覺醒。我國終於通過了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讓醫師們可以合法地遵照仁

波切在本書中所呼籲的,以團隊的努力,透過身、心、靈全人照顧的方法,盡力協助臨終病人安詳往生,實踐人生最大的布施。──陳榮基(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安寧照顧協會前理事長)   這是一本極難得的好書,讀過《中陰聞教得度》的朋友們,再讀《西藏生死書》,對中陰身的各種情況,會有更正確的了解。懂得如何去配合自己實際的修持,與對別人臨終的關懷。未能深信佛法,甚至反對佛法的朋友們,或許會起些許疑情而引起閱讀的興趣。至於譯文的信、達、雅,敬請讀者盡情欣賞。――洪文亮(前台大外科醫師)   這本書改變了我的一生。我非常感激有緣讀到此書,並因而接受仁波切更多的教誨。根源於最深厚的傳統,仁波切的教法

卻清晰、現代、又有力;超越宗教,直入人心。我衷心希望藉由中譯本的出版,能感動更多人心,讓更多人了解如何面對死亡,看待生命。――姚仁喜(大元建設及設計事務所建築師)   索甲仁波切就像一位大音樂家,把傳統西藏佛教特有的上師相應法、大圓滿法、頗瓦法、中陰救度法,與今日科技生活所面臨的臨終關懷、瀕死經驗、安樂死等議題,交織出一首宏偉而安詳的生命樂章。《西藏生死書》不只是教導人們如何面對生死、了解生死而已,還更具體地指出如何透過禪修來超越生死,融入圓滿的覺性大海中。――林崇安(大溪內觀教育禪林負責人,中央大學太空所教授)

職場成功女性之心路歷程研究

為了解決安寧緩和醫療英文的問題,作者董羿嫃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 職場成功的女性往往是周遭矚目的焦點,也是每個職場女性躍躍欲試的目標,然而在追求職場成功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境或障礙,因而引發本研究欲探討職場成功女性之心路歷程。本研究旨在探討女性追求職場成功之動機與定義,所面臨之困境與解決策略或心理調適方法,影響成功關鍵因素,以及女性職場成功與人生意義和價值之關係。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以半結構方式訪談7位在不同職場領域之成功女性。本研究發現女性追求職場成功之動機為自我實現、經濟因素及追求靈性,又職場成功定義為宏觀的符合社會的律動與價值觀,而微觀的則為工作生活的滿意度與自我實現的成就感。其次,所面臨困境為個人素質能力、工作環境及核心

團隊合作信任關係。再則,困境之解決策略是維持正向積極心態、提升素質能力及具備同理心與理性溝通技巧。另外,影響職場成功之關鍵因素是培養樂觀進取態度、保持自我學習精神、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及具備時間管理能力,而職場成功對人生價值和意義之關係是注入生命正能量與提升生命價值。最後,本研究建議職場成功女性必須樹立自我專業形象、善用自我優勢及積極持續學習新知,以增進職場成功與達成人生願景。關鍵字:職場女性、職場成功女性、心路歷程

臨床佛學與安寧療護:佛教宗教師的靈性照顧

為了解決安寧緩和醫療英文的問題,作者陳慶餘,台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 這樣論述:

  臨床佛學結合醫療生命觀與佛教生死觀,推動安寧緩和醫療及生命教育。佛學與醫學結合的現代意義,在於「如何面對死亡課題」的安寧緩和醫療需求下,必須借重佛法的智慧,成為末期病人臨床整體痛的最佳解決策略。因此佛法的應用必須以臨床醫學為基礎,反之,臨床醫學需要借重佛法,發展出呼應時代潮流的靈性照顧,並將臨床佛教宗教師納入安寧團隊的核心成員。     如何幫助臨終者透過一套方法努力得到善終,是靈性照顧的整體內涵。對末期病人來說,臨床佛教宗教師不是疾病的治癒者,而是以佛法面對生死難題,協助病人提升內在力量之指點迷津的專業人員。

探討以共享模式介入改善八大非癌疾病末期照顧者對安寧緩和療護知識、態度、服務意向及服務啟動之成效

為了解決安寧緩和醫療英文的問題,作者潘雯秀 這樣論述:

背景與目的 我國於2009年9月1日起開始關注衰老失智長者及各器官衰竭病人,並將八大非癌疾病末期病人納入健保補助,以落實安寧緩和療護普及性與在地安老之目標。台灣於2018年3月已邁入高齡社會,人口快速老化伴隨而來的健康照護需求與費用,已成我國財政支出的重大負擔。醫療技術日新月異,當無法避免死亡時,即使試圖對末期病人使用過多延長壽命的醫療行為,不僅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更使得病人與家屬飽受痛苦與折磨。國內民眾對安寧緩和療護仍有錯誤觀念,導致非癌末期病人居家安寧照護率偏低。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八大非癌疾病末期照顧者對安寧緩和療護的知識、態度及服務意向,藉由研究介入後對其知識、態度、服務意向及服務

啟動之成效。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雙組前後測隨機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宜蘭某區域教學醫院居家護理機構之八大非癌疾病末期照顧者。收案方式採收案對象身分證字號末碼單數為實驗組、雙數為控制組隨機方式進行,分為兩組-共享模式介入組(實驗組)及居家護理常規照護組(控制組)。實驗組施以每週一次共享模式介入措施,共六週,每週20-60分鐘;對照組施以居家衛教手冊於第三週進行。成效測量問卷內容包含:八大非癌疾病末期照顧者基本資料、安寧緩和療護知識量表、安寧緩和療護態度量表及安寧緩和療護服務啟動意向量表。以描述性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成對樣本t檢定、皮爾森績差相關分析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統計方法分析資料。研究結

果 本研究之有效樣本共有60人,女性31人,男性29人,平均年齡為56.3歲,流失1人(死亡),流失率1.67%。結果顯示:(一)實驗組與對照組組間的安寧緩和療護知識前後測平均數有顯著差異(t=-4.973, p=0.00)、安寧緩和意向前後測平均數有顯著差異 (t=-2.424, p=0.02)。(二)實驗組組內安寧緩和療護知識前後測有顯著差異(p=0.000)、安寧緩和療護態度前後測有顯著差異(p=0.008)、安寧緩和療護意向前後測有顯著差異(p=0.009);對照組組內安寧緩和療護知識前後測有顯著差異(p=0.002)。(三)實驗組受試者之有無簽署DNR或ACP在安寧知識、態度、

意向及安寧服務啟動上有顯著差異,表示有簽署DNR或ACP者在安寧知識、態度、意向之得分及接受安寧服務啟動則越高,此為本研究結果之重要因子;對照組受試者之教育程度在安寧知識及意向上有顯著差異「大學」大於「國小」,表示教育程度越高者在安寧知識及意向之得分也越高。(四)經共享模式研究介入後,簽署DNR或ACP同意書共24人(72.7%),啟動安寧服務共16人(48.5%);經居家護理常規照護後,簽署DNR或ACP同意書共3人(11.1%),啟動安寧服務為0人(0%)。結論與應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由共享模式介入後確實可以提升八大非癌疾病末期照顧者對安寧緩和療護知識及服務啟動意向的提升,對於兩組

間的安寧緩和態度前後測平均數未達顯著性(t=-0.533, p=0.596),可能與國人習俗文化與觀念有關,尤其是家人對個案的情感難以釋懷需要時間來調合,也間接影響了態度。本研究決策是否選擇安寧緩和療護多為家屬,意識清醒之個案僅3人(5%),安寧緩和療護的介入時機仍顯太晚,政府於2020年12月29日立法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建議醫療政策可合併與安寧緩和療護一同推動,方可事半功倍。醫療團隊應具備安寧療護相關知識、態度、照護技能與溝通能力,方能提供末期病人及家屬優質的照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