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養院吵鬧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安養院吵鬧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穆琳寫的 病床上的選擇權:一個年輕醫師對生命與人性的誠實反思 和蔡佳芬的 當最愛的人失智:除了醫療,寫一份「愛護履歷表」,才是最完整與尊嚴的照護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寶瓶文化 和寶瓶文化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安養院吵鬧,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病床上的選擇權:一個年輕醫師對生命與人性的誠實反思

為了解決安養院吵鬧的問題,作者穆琳 這樣論述:

當病人來到生死關頭,是要守護他的尊嚴?還是延續他的生命? 當家屬期待與病人意願背道而馳, 一個醫生優先維護的是什麼?   .我歇斯底里地尖叫:「她已經簽了放棄急救!她已經簽了!」──救回病人讓她多活幾天,是值得的嗎?如果是你的至親,你會怎麼選擇?   .最後一位家屬在最後一刻及時趕到,護理師說:「人到齊了吧?那麼,拔管囉……」──我不禁想:究竟是家人在等待他?還是他在等待家人?   .「婆婆,現在要幫您插鼻胃管喔!」──她快一百歲了,失智並長年臥床,絕食是她唯一能為自己做的了,我們卻連她僅有的這點自由都要剝奪?   一切都顛倒過來了,   當初在醫學院強調生命尊嚴,不做無謂急救的我

們,   進了醫院卻拚盡一切搶救病人,   百歲的、失智的、長期插鼻胃管的……   學校教我們各種醫病關係,卻從未告訴我們,   穿上白袍後,更艱難的是「醫病抉擇」。   人們喜歡有正確答案的選擇題,   偏偏世上太多兩難,沒有答案。   資深醫師教她:「幫病人做選擇,有時是我們醫生應負的責任。」然而,做出選擇不容易,病人自身的意願、病床旁太多的不捨與聲聲不甘心,在在拉鋸著最終決定。   滿懷救人熱情的年輕醫師來到醫療現場,才發現有太多學校沒教也教不了的,那正是──人。即使醫術再精良,但許多時候面對病人及家屬的茫然和質疑,身為醫者也同樣找不到解答,因為生命是如此複雜難解,人性是如此瞬息萬

變,情感更是無法說聲再見便割捨。   生存方式有時是一個人無能為力的,那麼,人生最終的句點到底由誰來劃下?   ◎困惑向誰訴?憤怒因何起?傷悲誰能聽?年輕醫師的誠實反思:   *令人寬慰的是,縱使生命有種種含混之處,死亡卻只有一種。世事再令人困惑,也總算給人們留下些確定的事物,讓其成為我們的依歸。   *從前,我堅信愛是在相處中建立起來的,否則便不夠確實。而如今我漸漸明白,藉著回憶、呼氣、排汗與偶一觸發的震顫去愛,也能是永恆。   *為自己選擇是展現意志,不管最終結果為何,畢竟無怨無悔。為別人做選擇卻永遠艱難,結果也永遠會落下遺憾。   *花是不問結果,該開的時候便開,該落的時候便

落;流水順著地勢起伏亦從來不問終點。我想,人也是如此,能道別的時候便道別,能放手的時候便放手,如此而已。 本書特色:   ◎對於作者來說,醫師不是工作,患者更不只是病例。年輕的她不斷自問的,正是這重大又兩難的醫療命題:當病人來到生死關頭,是要守護他的尊嚴?還是延續他的生命?當家屬期待與病人意願背道而馳,一個醫生優先維護的是什麼?   ◎黃軒醫師(台中市慈濟醫院胸腔暨重症醫學主任醫師)推薦:「我從事重症醫療工作二十年,書中所提到的情節,不管在哪個醫院都會反覆發生。只有真正身為專業、專情又專心的醫者,才能繼續成為有情的醫療人員。也必須對病人和家屬用到傾聽、傾看及傾心,才能協助他們度過病悲、病

苦的人生路程。而作者年紀輕輕就做到了。」   ◎楊育正醫師(婦癌名醫)推薦:「作者初入臨床,以細膩的心,從醫學院和書本的知性觀點,轉換成面對生命起落的一個一個並無標準的獨立個案:人,這些都是學校沒有教,也無法教的,完全活生生的場景。學習面對死亡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堂課,這本書提供了許多好的啟發。」   ◎摘自內文〈第三次的出人意料〉:「我的病人快要死了,所以我不願意笑他:哪有剛剛要求醫護人員急救,轉過身來自己又要自殺的道理?他要求醫護人員急救,不是不願死,是不願向死神投降;要自殺,不是不願活,是想讓自己,而非疾病結束自己的生命。他拔走鼻胃管,不是不接受鼻胃管,是不願接受我們強加給他的鼻胃管。一

切都是為了取回對自己生命的主控權。」 名人推薦:   黃軒醫師(臺中市慈濟醫院胸腔暨重症醫學主任醫師)‧楊育正醫師(婦癌名醫)真情文字推薦   主動脈(【麻醉醫師靈魂所在的地方】臉書版主)‧吳佳璇醫師(精神科醫師│作家)‧林子堯醫師(醫院也瘋狂‧雷亞│金漫獎首獎醫師)‧急診女醫師其實(醫師)‧張勝南醫師(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心血管中心副主任)‧黃瑞仁院長(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臺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同心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當最愛的人失智:除了醫療,寫一份「愛護履歷表」,才是最完整與尊嚴的照護

為了解決安養院吵鬧的問題,作者蔡佳芬 這樣論述:

他的記憶失落了, 但他仍渴求愛與被愛。   台灣第一本集結失智症患者全方位醫療照護與心理需求的專書。   目前台灣已有26萬多人失智,平均每88人就有1人失智。   台灣失智人口正以每天平均增加38.1人的速度成長。   但即使失智了,我們仍希望被當成「一個人」,而非只是「一個病」來對待。請為失智者寫下「愛護履歷表」。   即使他忘了你,他仍記得愛。   請寫下「愛護履歷表」,讓他到最後一刻,都擁有尊嚴的照護。   一本從發現家人失智的那一刻開始,你就應該擁有的書:   ‧3大最容易被忽略的失智警訊。   ‧6個方法,幫助你帶失智者就醫。   ‧6大訣竅,讓你更能與失智者溝通。

  ‧9個關鍵,當你想在家照護失智者,不可不知。   ‧3招,讓失智者願意動動腦。   ‧5項原則,當你為失智者準備食物。   ‧11則叮嚀,為失智者打造友善空間。   ‧3大準則,這樣選擇日照中心。   ‧8種撇步,當失智者有妄想等精神狀況。   ‧6大方向,選擇合適的長照機構。   ‧29則暖心提醒,讓你照護失智者不孤單。   在本書的字裡行間,台北榮總精神科蔡佳芬醫師懇切叮嚀,在照護過程中,當你發現失智者,讓你感傷掉淚時,請記得放慢步調,調整呼吸;當你發現失智者,讓你生氣時,請試著理解,他不是故意的。在診間,她更常配合失智者家屬「演出」,只為讓失智者擁有更舒適的生活。   她是每個月

平均與近千名長者、失智者或其照護者接觸的醫師,更是一位能充分感受失智者與家屬椎心苦痛的醫師,於是,她寫下的這本書,除了「愛護履歷表」,更多的是非常實用且具體的各種方法。另外,蔡醫師特別整理「可諮詢的單位與申請的資源」,因為,在照護失智者的漫漫長路上,「你並不是一個人」。唯有集結更好的支援與資源,我們才能陪伴失智者走下去。 本書特色   ◎台灣第一本「以人的尊嚴為中心」,集結失智症患者全方位醫療照護與心理需求的失智者照護全書。   ◎本書作者蔡佳芬醫師每個月平均與近千名長者、失智者或其照護者接觸,也曾前往美國南加州大學阿茲海默氏症與失智症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員。她的學、經歷完整,經驗更是豐富,

但除此之外,她更有一顆能同理病人苦痛的心。   ◎除了藥物、生活、行為上的各式照護,如果能了解失智者的生命故事,為失智者寫「愛護履歷表」,甚至為他們製作一本生命故事書,就是對失智者最友善尊嚴的方式,因為失智者也是一個人,他們也渴望著被理解與貼近。 名人推薦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鄧世雄(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撰推薦序。   池田學(日本大阪大學精神醫學教授;國際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周貞利(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黃宗正主任(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詹鼎正(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賴德仁(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劉秀枝(台北榮總特約醫師)、諶立中(衛生

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暖心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蔡佳芬醫師將診間片段的提醒與叮嚀,有系統地寫進《當最愛的人失智──除了醫療,寫一份「愛護履歷表」,才是最完整與尊嚴的照護》。更令人感佩的 是,每月平均照顧近千名長者的她毫不藏私,將多年功力淬鍊成各種口訣,不但新手家屬上手容易,連有經驗的照護者看了,也有打通任督二脈的快感。」──吳佳 璇(精神科醫師)   ◎「這本《當最愛的人失智──除了醫療,寫一份「愛護履歷表」,才是最完整與尊嚴的照護》,依舊是以蔡醫師細膩的文 筆,同理又溫暖地告訴讀者有關失智者可能面臨的難題,集結了失智者全方位的照護與心理需求,不僅在醫療上有很完整的剖析

與最實用的建議,她所提出為失智者 寫一份『愛護履歷表』,每篇讀來不只令人動容,更十分實用。對於失智照顧者而言,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好書。」──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鄧世雄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