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政治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宜蘭政治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財團法人李登輝基金會寫的 生命之旅:李前總統2012~2015台灣深度訪察實錄暨言論集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東華大學 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戴興盛所指導 沈嘉玲的 蘭陽平原農田地景之變遷與治理:社會生態系統韌性分析 (2020),提出宜蘭政治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韌性、社會生態系統分析框架、社會網絡分析、環境治理、農田地景、農舍管制、蘭陽平原。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政治學系 林崇義所指導 葉明祓的 我國民主化對屏東縣地方派系變遷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屏東地方派系、地方自治、恩庇-侍從主義、雙派系主義的重點而找出了 宜蘭政治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宜蘭政治,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生命之旅:李前總統2012~2015台灣深度訪察實錄暨言論集

為了解決宜蘭政治的問題,作者財團法人李登輝基金會 這樣論述:

名人推薦   李登輝先生九秩人瑞,月日需醫事保健,身攜多枝「心管支架」,乃於二○一二年至二○一三年作環島國生命之旅,是懷昔日艱苦建設現況,也是親近同心同胞致意與期盼,本書記載政治哲人登揮先生其擁抱大地的心靈形而上之旅。——李喬     李前總統思考的是台灣整體的發展:「二十一世紀台灣要往哪裡去?」企圖尋找台灣新生命與新契機,我認為這是李登輝的「生命之旅」。本書充滿著哲人登揮先生對台灣的疼惜與願景。——陳菊     這是一本李先生晚年最珍貴的紀念冊。他是當代難得誠實自然的哲人政治家。——民主視野總編輯許龍俊     李先生如日的溫暖、如山的厚重,年復一年,在他身旁久久不願離去。而李先生呢,倚著

台灣這片土地,癡癡的愛,一日日、一年年、一輩子,最後,還是想再深深地凝望著,將她永恆地印在心底,這開始了晚年的生命之旅。本書讓人深刻體會不同的生命視野。——總策劃王燕軍     晚年可以說是以生命完成了艱困的台灣深度探察,他是國醫,走這一圈是為台灣把脈。一生憂國憂民,真實體現了馬偕精神「寧願燒盡,不願銹壞」。本書除記錄李先生行腳台灣所思所感外並蒐錄其近年來關注於政治、人權、信仰、人道關懷、農經、產業、教育等各層面所發表的言論,是登輝先生晚年完整厚實的記行。——總編輯朱孟庠 序一 尋找台灣新生命與新契機 ◎李登輝 序二 煦日銜山不遽去 ◎王燕軍   第一部 意義-生命之旅之側

寫 這個人,這趟旅程 他的生命之旅,我的人生啟發 ◎王思捷 永恆的傳道身影 ◎陳文信 用腳愛台-李登輝的執著與意志力 ◎鄒麗泳 與民眾互動真情流露, 憶八田與一哽咽感念 ◎徐子晴 我向總統學到的第一課 ◎徐子晴 跟著「總統」看歷史 ◎陳佳雯 阿公嘴角的微笑,親切真摯 ◎陳怡秀 老李的牛奶 ◎蘇芳禾 身體力行,活到老學到老 ◎洪欣慈 不老的民主鬥士 ◎邱議瑩 老當益壯,下鄉環島展現過人意志力 ◎周佩虹 體察民意,與時俱進 ◎蔡煌瑯 永遠戰鬥,生涯現役 ◎佐佐木宏 值得追憶的美好年代 ◎鄭閔聲   發現台灣新生命 土地與人民 ◎郭昆文 跨越藩籬,真正的政治家 ◎蘇龍麒   第二部 紀實-生命之旅

探訪紀錄 屏東高雄2012.4.18.~20 台南嘉義2012.5.16.~18 雲林2012.6.19~20 雲林彰化2012.7.31~8.2 南投. 台中2012.9.11~13 苗栗 2012.10.31~11.1 新竹 2013.4.10~11 桃園 2013.5.17 台東2013.6.18~20 花蓮宜蘭2013.10.23~25 環島生命之旅-媒體座談會2013.10.25   第三部 領航-台灣從政者的標竿 疼惜土地及農民 ◎屏東縣長 曹啟鴻 以人民為中心,重視地方發展 ◎高雄市長 陳菊 視民如親,民胞物與 ◎台南市長 賴清德 以愛和正義走向民主未來 ◎ 嘉義市長 黃敏惠 跨

越世代的傳承 ◎嘉義縣長 張花冠 一位始終心繫台灣的長者 ◎雲林縣長 蘇治芬 老成謀國之衷溢於言表 ◎彰化縣長 卓伯源 民主哲人 ◎苗栗縣長 劉政鴻   第四部 體現-深度的人文關懷 人權、民主、政治 一國兩區是民主反動 ◎李登輝 見證台灣民主 ◎李登輝 建立台灣主體性之道 / 脫古改新 ◎李登輝 人權至上,永遠的台灣總統 ◎李欣芳 幾十年的秘密都被你挖出來了 ◎林朝億 大時代政治受難者的無奈 ◎林修卉 民之所欲,長在我心 ◎曾盈瑜 格局開闊的政治家與哲學家 ◎柯建銘   信仰、醫療及弱勢族群等人道關懷 神愛世人,醫療無國界 ◎李登輝 我是不是我的我 — 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的我 ◎李登輝 聖

經中母親的故事 ◎李登輝 信仰的意義 ◎李登輝 「睡不著的一晚」— 信仰對領導者的重要 ◎李登輝 關懷弱勢者的社會良心 ◎李登輝 當以基督的心為心 ◎李登輝 李前總統的牽掛 ◎陳佳雯   產業 全球化虛擬現時下的台灣 ◎李登輝 打破經濟困境、展望台灣未來 ◎李登輝 從改善基層民眾的生活出發 ◎李應元 用生命關懷地方產業 ◎王文萱 不畏風雨,以行動為產業發聲 ◎王文萱 愛台灣的路會一直走下去 ◎王貝林   農經 正確因應經濟變局,尋找台灣經濟永續發展的道路 ◎李登輝 如何提升農業競爭力 ◎李登輝 農經人肩負的時代責任 ◎李登輝 雲彰農業探訪之旅,直攻農業最核心 ◎李彥謀   校園傳承 總統與學生

的問與答 / 中央通訊社等 李登輝的人生哲學 / 環球科技大學、台灣大學 李登輝的政治哲學 / 雲林科技大學、中正大學 人類的意識生活與科學、藝術、宗教問題 / 台北藝術大學 新時代台灣人/ 我的「脫古改新」 / 中央、台灣師範、交通大學 領導能力的修練 / 東華、長榮、中山、屏科、彰化師範大學 何謂台灣經驗? / 中興大學 第二次民主改革與領導能力的修練 / 東吳大學 李登輝的政治哲學 / 中正大學二十五週年校慶專題演講 建立台灣主體性之道 / 中正大學 人的意識與科學宗教問題 / 華德福教育學校 台灣唯一的路 / 逢甲大學 超越自我,認同台灣 / 成功大學 全球化下台灣的希望與青年的責任

/ 民主鬥陣   第五部 典範-阿輝伯的生命情調 李登輝的書 ◎李彥謀 從「我是誰」到「我不是我的我」 ◎王美琇 論功業誰堪列昆仲 ◎李喬 千風之歌 ◎陳玉峰   第六部 啟動-不停止的愛,不停止的改革 健全地方發展與治理研討會開幕致詞 ◎李登輝 健全地方發展與治理研討會閉幕致詞 ◎李登輝 啟動第二次民主改革宣講 ◎李登輝 憲改藍圖,全民參與 ◎李登輝   本書記錄了台灣政治哲人李登輝,晚年以生命完成深度的關懷之旅。李安曾說:「世上唯一扛得住歲月摧殘的就是才華。」登輝先生一生用心閱讀,視野廣博,這胸襟與愛,是年逾九十的老者,仍是那 樣動人、那樣有魅力的原因。 序一 尋找台灣新生命與新契機

◎李登輝     二○一一年十一月動完大腸癌手術後,醫生囑咐我要休養半年,在醫院休養期間,登輝開始思考二件事,首先是思考總統大選後,無論誰當選,都會面臨國家經濟發展的挑戰;另一方面就是思考著台灣政治改革的方向,過去台灣的民主改革雖然有成果,但並沒有直接協助到地方的發展。因此,我有了出院後要到台灣各縣市走走看看的想法,希望藉由走入基層,尋找台灣將面對的發展問題。有人說我是在進行生命之旅,是的,動完大手術,還不知道會不會再復發,就想再看看台灣,看看過去的老朋友,看看以往我所推動改革的現況如何?看看百姓的生活好嗎?也看看母土台灣……把握剩下的生命,要將台灣的美,深深印在心底。除此之外,我認為這也是

找尋台灣新生命與新契機的開始,二十一世紀台灣要往哪裡去?希望藉著這個行動,與國人一同找出國家發展的方向!     二○一二年四月起,這一年從高屏地區展開環島旅程,接著嘉南、雲彰,再到中投、苗栗地區;二○一三年四月則從新竹縣市啟程,接著走訪桃園、台東,甚至到了綠島,最後看了花蓮、宜蘭。政治、人權、民主化、地方產業、農業發展、醫療、信仰、育幼、社會救助、校園傳承……台灣社會的一點一滴,登輝都想看盡,而我最想和年輕人說話,他們是國家未來的希望,登輝所到之處,都盡量能和當地的大學生們見面。兩年來走著走著,我的心裡也不斷地悸動著,我看到了許多問題,也憂心著怎麼做,台灣才能更好。     回顧台灣所經歷的

轉型過程,有歷史以來很少國家能從威權體制順利走向民主和平。台灣的民主化極具革命性,卻是在經濟成長與社會安定的基礎上,逐步達成的。改革過程中,儘管也出現社會緊張甚至衝突,但最終仍以不流血的方式完成結構性的改變,成就了珍貴的「台灣經驗」,也就是所謂的「寧靜革命」。 然而時至今日我們要捫心自問:台灣的民主或政黨政治真的已然成熟?人民的生活和地方發展都能享有民主的果實?這次的台灣行腳,登輝知道,縱然第一次台灣的民主改革是成功的,但現在也到了非再進行第二次民主改革不可的時刻。     早年國民黨政府為了反攻大陸,國家資源過度集中在中央,民主改革後雖經過凍省,但是地方的財源以及可利用的資源還是不多,也因此

產生很多問題,例如:中央權力過度集中,地方無法有效發展、地方企業的扶植以及財政稅收的分配不均、城鄉發展失衡、地方教育無法培養地方發展所需人才、未善用地方資源如台糖土地休耕……於是,登輝開始有了很多想法如地方政府人事職等應該提高,才能吸引人才回流、台電和中油的體制落伍,應該進行改革等等。     二○一二年五月,為因應新政局的開始,基金會舉辦「台灣國家經濟發展系列研討會」,探討台灣經濟發展的前景與挑戰。登輝認為國家經濟的發展,除中央政府外,地方政府才是落實產業發展,提升人民就業與生活水準的重要基礎。再加上登輝深入基層觀察後,面對種種地方發展的困境,要求基金會在二○一三年十一月舉辦三場「健全地方發

展與治理」研討會,邀請學家專家以及政府主管單位,針對「當前區域發展的困境與未來發展」、「地方分權與治理」、「地方經濟開發與產業發展」三大主題進行探討。討論的內容非常全面,同時,也邀請地方首長來分享執政的經驗。     兩年來的生命之旅,登輝走遍台灣各縣市,深入基層的所在,面對著民眾,所看、所聽到的,都是對當前國家發展的失望。因此,無論是下鄉的觀察心得,或是研討會的探討成果,目的就是找出問題,並提供中央以及地方政府領導者思考解決的方法及政策的方向。同時呼籲中央能夠下放權力,而地方政府能團結,拓展地方發展的力量。     二○一三年的宜花之旅絕不是生命之旅的終點。隔年的三一八太陽花學運後,登輝真是

欣喜,看見年輕一代的學生用行動實踐民主改革,公民運動蔚為風潮,並深化台灣新世代的自我認同,讓國共兩黨不敢漠視台灣人的權益。接續登輝啟動了第二次民主改革宣講, 一場接著一場。二○一四、二○一五……,還要再走再看,一直到我生命的終點,我對台灣的愛都不會減少。我雖老矣,心仍溫熱,馬偕博士的名言「寧願燒盡,不願銹壞」,未來也許歲月不多,也要繼續打拼,在我的心中一直都記得長老教會釘根本地、認同住民,以焚而不毀的宣教精神,建立出新台灣的價值,因為那也正是登輝的理念。 序二 煦日銜山而不遽去  ◎王燕軍     日復一日,暖陽總是依著山升起。李先生如日的溫暖如山的厚重,年復一年,在他身旁久久不想離去。而

李先生呢,倚著台灣這片土地,癡癡的愛,一日日、一年年,一輩子,最後,還是想再深深地凝望著,將她永恆地印在心底。這開始了晚年的生命之旅。     永遠記得這一天,那是二○一○年六月十四日,我人在天津,接到總統的電話:「你現在做什麼?」我向總統報告:正帶領著工程人員拿技術,挺先進的水庫清淤技術。     沒有人像我這樣貼身而長久的在李前總統身旁。應該要回溯至民國七十七年八月,年僅二十六歲的我,在總統官邸,作了他的貼身隨扈,一年,就進了他的車裡,他從頭教,我從頭學,總能感受到他內心深處的關懷,慢慢地對他起了敬意。以我純粹外省血統的出身和思維,跟在這第一位台灣人總統的身旁,他不但不介意,還用盡心思,希

望我能更了解臺灣。漸漸地臺灣意識在我這外省第二代的心田裡紮根,而且紮地很深。我驚見著李先生在強敵環伺下,從蔣經國手中接下的可說是危機四伏的弱勢總統,此後經歷了一次又一次驚濤駭浪般的政治鬥爭,最終竟成為引領台灣走向民主化的強勢總統。這與今日的馬總統由六百多萬選票的強勢總統,做到今日這般氣虛的弱勢總統,真是天壤之別。他充滿了智慧、勇氣,性格堅毅、勤奮、果決,最重要的是愛台灣的心,使他永遠有著使命感。在耳濡目染下我快速地成長,而台灣也快速地改變著,十二年任內,在他睿智的領導下,一場不流血的寧靜革命,竟在經濟起飛下完成。李先生可說是台灣最具指標性的政治人物,短短幾年達成台灣解嚴後民主化的階段性任務,這

對台灣是了不起的貢獻,不管是學術、政治、經濟……都真正讓台灣在二十世紀產生了大變化,並深深影響二十一世紀的台灣。令我欽佩的是:在位期間的民主轉型中,在台灣的歷史上留住了和諧,沒有對抗。     總統在電話的那端,低沉的說著:「事情若辦完了,就回來幫我啊!」就這樣,十六日我即離開中國,十九日便回到台灣見了總統,我一直猜想著總統當下的心情,這一路走來,我總是跟著學,卸任後也繼續跟著他,因為我由心底敬佩他為台灣所做的一切,但令人痛心的是馬先生繼任後,幾乎抹滅了李前總統所有的作為。當然我也知道,李先生再也不可能重新掌握權力了,現在的他,只能做些基礎工程,為台灣的民主紮根,這就像我在做工程般,在水面下或

在路面下的工程,雖然看不到,但那基礎工作才是重要的。他問我: 基金會在台灣正名制憲,階段性的目標完成後,還有存在的價值嗎?我知道李先生正思考著基金會的轉型,我堅定地回答:「當然有存在的必要,未來目標即在深化民主,讓民主加值、轉型。」經過一番討論後,我接下基金會秘書長兼卸任總統辦公室主任。     憂國憂民的心思沒有因為總統卸任後而減退,基金會也一直忙著。李總統曾經凌晨兩點還因憂心國事,打電話來交辦,一早六點似乎怕我忘了,又再詢問。只要他早晨六點打來,我就知道他昨晚應該沒好好的睡。我想很多人心裡都會有這樣的疑問:李先生年紀這麼大了,好好的養生不就好了呀!但我了解他,誠如馬偕博士所言:「寧願燒盡,

不願銹壞。」即使已年過九十歲,答應去學校演講,就算急性痛風發作,腳腫疼痛難耐,也趕緊請醫生來打針,然後全程站著演講。夜晚睡不著,還憂心的問:明天演講的稿子改好了嗎?他燃盡生命的每一刻,不論在位與否,年輕與否,都是這麼用心,從不敢懈怠。     總統在病榻上抱著枕頭說著:如果復發,不要再救。大腸癌開刀後,他的身體虛弱得很,只是才沒休養多久,就提出了新的構想:要全台走一圈。我知道他想把美麗台灣的意象,牢牢地印在腦裡,藏在心底,如癡情的男子,想再看看心愛的女子一眼般。我支持他情感上的依戀:看看過去在農復會時期,走過的鄉村,推動過的政策、看看在總統任內的改革施行的狀況?也看看過去的老友、看看政治犯的冤

屈平反後,他們過得如何?還有人民生活得好嗎…他充沛的活力,這一生已活出別人七世的能量,可想而知有多少關懷難以割捨?當然我清楚明白,他還想著最後能為台灣做些什麼?只是我真的不願意他太勞累和憂心,情感上的緬懷外,說實話不希望他涉入太深的政治,或見太多的政治人物。然而,李登輝就是李登輝,以台灣為己任,走著看著,發現問題,心思便不停地轉動著,這個歲數了,他已然沒有權力了,卻還是心心念念著老百姓過得好嗎?     兩年的生命之旅,走入台灣最基層:看災難後南投、小林村等地復原和建設的情況,了解各鄉鎮的產業發展所面臨的困境,關懷弱勢者的社會救助和醫療照顧,走入校園和年輕人對話,發掘地方資源運用的問題,關心政

治、民主、教育與人權…等議題。九十歲高齡下鄉是艱辛,但他以意志力完成了。並不斷勉勵從政者:政治如從利益開始說,是作嘸代誌,是騙人的。但要是從疼惜開始,不管如何,這個政策也是對的。     李先生思考的是台灣整體的發展,二十一世紀台灣要往哪裡去?企圖尋找台灣新生命與新契機,他像醫生一樣,走這一圈是為台灣把脈,之後,他要求基金會於二○一三年十一月連續三個周六,舉辦三場「健全地方發展與治理」研討會,將下鄉的觀察心得及研討會的探討成果,提供給中央及地方政府領導者作為解決問題或政策方向的參考。     燕軍何其榮幸,從年輕時就跟著這位台灣近代最了不起的政治家學習,看著他處事與謀國,真是點滴在心頭。和李先

生的互動超越一般幕僚,這二十多年來,常忘了去思考自己要幹嘛,而是想著李先生要做什麼? 他是這樣關心百姓,小至怎樣養豬,飼料波動對豬農的損失,進口農產品對農民的影響,大至國家重大的公共政策,無一疏漏。慢慢著,我也隨著他看問題的角度去思考,他教我如何透視問題,印證假設,解決問題,漸漸的在各領域,我看問題更深入,視點也不同於他人。看著他從眼睛睜開起,就忙著、累著、到病倒,全部的心思都是疼惜、同情、關心著台灣,潛移默化中,才發現自己的情感與這塊土地緊密連結得這麼深,而對台灣的了解,也更深刻全面。年邁的他,要我作他的眼睛,當他的腳,去了解、去調查,然後向他報告,就這樣多年來從參與農民困境,了解基層的辛苦

,到農業改良運銷等各項領域等,我將他所教的加以應用,將我所看的向他報告、反應,之後他會要求我再去看去調查,然後靜心思考策略。我學得太多太多了,更心疼他憂思綿綿,一生操勞,我希望能分擔,也傳承李先生的志業,持續關懷台灣各角落。     晚年的生命之旅,就是他熱愛母土這生命情調的體現,在深入最基層後,看見了問題,也發現了台灣各角落裡動人的生命力,他有喜有憂,至情至性,再喊出了第二次民主改革,要將民主深化,讓全國人民及地方鄉鎮都能享受民主的果實。未來台灣該往哪裡去?也許還沒有解答,也許答案要留給後人去尋找,但李先生總是比別人早些看到,今天台灣所面臨的困境,其實都已應驗了他幾年前所憂心的。此刻,手術後

還艱苦下鄉,他仍然希望提醒著我們該注意或應注意的事。在民主之旅後,開花結果了,二○一四年三月欣見由年輕人發起的民主運動太陽花學運,喚醒了台灣社會的公民意識,也開啟台灣憲政改革之路。年邁的登輝先生又啟動了一場場的第二次民主改革宣講,他仍如太陽般,發出光熱照耀著台灣,也許太陽也要下山,但煦日銜山而不遽去,他就是這樣癡愛著、疼惜著台灣這片土地與人民。     生命之旅一書出版前,真摯感謝各方協助。感謝基金會同仁下鄉前的前置作業,各媒體隨行採訪,並提供照片、訪問記錄和為文撰寫心得,同時更感恩地方人士及縣市長、立委們的熱誠接待並賜文,最後謝謝朱孟庠老師及允晨文化的用心編輯,讓本書能誕生。它記錄了台灣政治

哲人李登輝,晚年以生命完成深度的關懷之旅。李安曾說:世上唯一扛得住歲月摧殘的就是才華。登輝先生一生用心閱讀,視野廣博,這胸襟與愛,是年逾九十的老者,仍是那樣動人、那樣有魅力的原因。

宜蘭政治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高鐵延伸宜蘭,但要在哪裡設站,引爆中央地方交鋒。有立委質疑充滿各種陰謀,交通部長王國材今天表示,上週有到宜蘭和鄉親溝通,並說明評估中的4站優缺點。其中,如果設址在宜蘭站,運量會最高,不過,工程相對困難,站體必須北移超過200公尺,而且拆遷範圍,也比較廣。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6647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蘭陽平原農田地景之變遷與治理:社會生態系統韌性分析

為了解決宜蘭政治的問題,作者沈嘉玲 這樣論述:

近年,蘭陽平原因農舍大量興起,造成農田地景劣化,引起眾多學術研究關注,只是傳統觀點傾向以線性、簡單因子與靜態之分析,預測與控制系統變遷,及期待一體適用之政策達到預設治理目標。近幾十年,有部分學者傾向採取社會生態系統韌性(SESR)之分析取徑,認為系統互動不但包含生態系統與社會系統,且多層級因子間彼此相互作用、影響與回饋,使系統變遷具多重均衡、不確定性與無法預期等特性。故如何理解多元系統與多層級因子的互動動態,以及什麼樣的治理安排與能力,方能應對和適應不確定性、無法預期之複雜、動態的環境與過程,成為自然資源與環境永續治理的核心問題。因此,本研究採取韌性理論觀點,並運用社會生態系統分析框架(SE

SF),以及社會網絡分析(SNA),探討多元系統與多層級因子相互作用的脈絡與動態,對蘭陽平原農田地景之系統變遷與治理之影響。研究發現:第一、多元系統與動態社會網絡的分析,提供研究者更整體、脈絡化與動態的視野,有助釐清關鍵的系統和因子,及識別具影響力之行動者和社會關係,如何交互作用影響系統狀態,並促成治理政策變遷。因而也強調蘭陽平原農田社會生態系統的治理,除建立穩定與良善的政策制度外,應有更多彈性與多尺度的治理安排,以建立適應能力,達到永續治理目標。第二,戰後台灣工業經濟轉型,及1984年開始的休耕政策,使長期以水稻田為主之蘭陽平原農田系統大量休耕。此背景下,2000年《農業發展條例》修法、北宜

高的關鍵作用、地方產業與環境特性、重劃政策使農地臨路臨渠、農地生計與市場價格的消長、多元利害關係人的網絡結構與動態等關鍵因子相互作用,造成農舍大量興起,系統漸向不同狀態變遷。此亦提醒維持關鍵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社會生態系統永續的基礎之一。第三,地方社會系統因良好治理經驗與親環境價值認同,形成潛在的治理網絡,助其自我組織面對變遷,提升社會系統調適能力,減緩系統劣化。特別是,地方政府,尤其是縣長,位居關鍵位置同時擁有權力,其與其所處環境的價值取向,影響社會網絡結構與發展,及採取的政策與治理結果。第四,多方利害關係人網絡在不同階段自我組織,試圖影響關鍵權力中介-宜蘭縣政府,終使行政系統專業能力趨弱,

支持永續治理的網絡結構崩解,導致政策與治理結果不斷變遷,增加治理難度。亦凸顯地方治理缺乏權衡多方利害關係人之機制,使政策過度受單一節點及其價值觀影響,以及爭議雙方的社會網絡動員實力所左右。最後,地方治理系統曾具正面影響上層治理系統之能力,反之,後期中央治理系統亦發揮正面管制功能,彼此在不同時期相互緩衝與補位。顯示提供多層級治理系統發展空間與治理彈性,有助社會系統在面對各種變遷與意外的反應與適應能力。

我國民主化對屏東縣地方派系變遷之研究

為了解決宜蘭政治的問題,作者葉明祓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相較於台灣其他縣市,屏東縣的地方派系,自1951年第一屆縣長選舉形成之後,對立情形相當明顯,因此屏東縣一直是許多地方派系研究注意的焦點。1997全國縣市長選舉,民進黨所提名的縣市長候選人,一舉拿下十二席縣市長寶座後,臺灣的政治版圖形成「北藍南綠」,民進黨在屏東縣各項公職選舉皆以勝選收場,尤其2008年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制度,改採單一選區兩票制(single-district two-votes system)後,屏東縣原有中國國民黨的地方兩大派系張、林兩派已潰不成軍,派系勢力式微,而2000年後民進黨在中央與地方同時執政下,政治資源豐沛對原舊有的屏東縣政治勢力,採

取合緃連橫的另一新侍從模式,來拉攏地方上政治勢力與派系互為結盟,演變成今日的屏東縣民進黨一黨獨大,國民黨及其他小黨略似在陪襯著民進黨的地方政治型態。許多地方派系研究學者的研究中,有關屏東縣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地方派系權力結構的轉變與運作、以及地方派系的形成與發展,相關學術研究比較多,但是,並未見地方派系對縣政發展影響之討論,是以本文首先以文獻史料與口述訪談,分析派系對地方自治與縣長施政的影響。另外,本文引用新恩庇-侍從主義來論述,政黨政治中當2000年第一次政黨輪替後,民進黨中央執政後,歷屆的屏東縣縣長如何利用新恩庇-侍從主義模式來經營地方政治勢力。 根據本文的研究,在第一至第八屆縣長

時期(1951∼1977),因為地方派系的惡性鬥爭,往往造成阻礙縣政之推行與地方政治之順利運作。第九至第十二屆縣長時期(1981∼1997),屏東縣的派系趨於緩和,但仍維持原有的組織與動員系統,在各級選舉中發揮影響力,在縣政發展方面,由於1970年代臺灣政治經濟環境丕變,中央政策的帶動與補助款,對縣政推行而言,是一大助力。第十三屆至第十八屆等六屆縣長時期(1997∼2020),由於社會環境的改變,民進黨三位縣長皆注重文化、社區、社福及科技等建設。特別是2000年到2008年以及2016年至2021年,民進黨在中央與地方同時執政的時期。於是,原來效忠國民黨的兩大地方派系─張、林兩派逐漸喪失原有的

行政資源與共同利益,不但在組織網絡產生鬆動現象,從對立走向共治共榮。屏東縣的派系政治,理應主導府會關係的發展,但根據本文參審縣政資料的結果,派系鬥爭在府會關係上,並沒有造成太負面的影響。因為透過田野訪談發現,派系出身甚或民進黨籍縣長會以互惠政治、幕僚政治、利益共享的方式,取得府會和諧,派系對府會關係而言,發揮了一定的穩定作用。1997-2018年民進黨的蘇嘉全、曹啓鴻、潘孟安三位縣長皆勝選連任,象徵民進黨在屏東縣一黨獨大,國民黨張、林兩派回歸政黨基調,在未來各級選舉中,派系與政黨合縱連橫的結合將是致勝關鍵。兩黨互相制衡、監督,推舉優秀的人才參政,派系將成為選民與政黨之間的仲介團體,在臺灣地方政

治中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