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歷史 故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宜蘭歷史 故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秋萍寫的 東東的咚咚鏘 和江協堂的 蘭陽地質見學之旅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宜蘭國民小學 和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所出版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 翁聖峰所指導 廖素蓮的 清領時期噶瑪蘭碑碣的權力運作之研究 (2019),提出宜蘭歷史 故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碑碣、噶瑪蘭、金石學、大清律例、社會權力。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藍適齊所指導 吳健榮的 臺灣媒體中的「民主聖地」:記憶與認同的比較分析,1970s-2010s (2019),提出因為有 民主化論述、地方、記憶、認同、黨外運動的重點而找出了 宜蘭歷史 故事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宜蘭歷史 故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東東的咚咚鏘

為了解決宜蘭歷史 故事的問題,作者林秋萍 這樣論述:

  宜蘭舊城裡,有一間百年老藥鋪第四代傳人東東,從小喜歡跳舞和大神尪,掛在神將上的繼光餅,是東東和家人在遶境中分享的餅,存著一股散播著賜福保平安的幸福感。漸漸地,隨著民俗節慶活動被邊緣化,伴隨傳統產業的消失,住在城裡的東東,感受文化傳承的迫切:「在社會步調快速的時代,我們失去了什麼?」…

宜蘭歷史 故事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零下六十八度:二戰後臺灣人的西伯利亞戰俘經驗」介紹

訪問作者:陳力航 

內容簡介:
|南洋以外,臺灣人的極地苦寒戰俘記憶|

  非虛構寫作紀錄二戰後臺灣人的身不由己
  以日本國民身分遠赴滿洲國,面對異域與隨之而來的戰事
  從小人物個人生命經驗看大歷史底下的流轉與哀傷

  西伯利亞拘留,指的是二戰末期,蘇聯向日本開戰,戰敗後大量的日軍戰俘強制移送西伯利亞與中亞、蒙古等地,在惡劣高壓的環境中進行苦役工作,在那不毛之地導致許多人魂斷異鄉。

  除了日本人,當時的臺灣人成為戰俘後,也被送往西伯利亞。臺灣人來自溫暖海島,更加不能適應北地氣候,然而,這段歷史卻被抹去、消失於臺灣人的記憶中。

  本書從宜蘭男兒陳以文的生命歷程出發,透過他的經驗,回到那混亂的一九四五年,跟著他從日本本土出發,前往滿洲、西伯利亞,重新認識並補足屬於臺灣人的歷史。

作者簡介:陳力航
  出身宜蘭醫藥世家,成大歷史系學士、政大臺史所碩士,現為獨立研究者,專長為日治時期臺灣史,除學術著作之外,亦有多篇歷史普及、非虛構文章刊載於網站《故事》、《黑色酒吧》、期刊《薰風》。專書部分,著有《圳流百年》(方寸,與謝金魚等合著)、《黑色怪譚:讓你害怕的,真的是鬼嗎?》(聯合文學,與艾德嘉等合著)、《不能只有我看到!臺灣史上的小人物大有事》(圓神,與吳亮衡等合著)。

出版社粉絲頁: 前衛出版社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LIVE直播-fb新鮮事:https://www.facebook.com/live.fbshow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清領時期噶瑪蘭碑碣的權力運作之研究

為了解決宜蘭歷史 故事的問題,作者廖素蓮 這樣論述:

任何歷史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均會溶蝕風化而漸模糊,唯有碑碣是歷史紀錄中被喻為不朽的銘文紀事,在時代洪流中只要不被刻意改變,所有當時的社會面貌亦可從碑碣的銘文記事中得到相當程度的解答。諸多歷史學者亦確實將「碑碣」視為研究歷史的重要基礎材料,這類像深山古道銘文雋刻、忠魂流芳之墓誌、坊間普遍認為可鎮煞的辟邪石敢當、以及風水鎮災和興學社教等,數量已相當可觀,再有因民風而衍生之婢女禁錮和道德戒殺惜生類型的示諭碑碣,更提供相關研究者追尋民史的豐富資料。 從歷史的諸多記載及研究中,我們清楚的了解到臺灣地區在十六世紀門戶未開之前乃屬於當時原住民的居地,明鄭時期建府、置縣也僅限於臺灣西部之開發,而宜蘭地區真

正進入移墾社會大約於嘉慶年間,此間清朝的步調卻是牛步,雖然移墾的漢人實行鄉規民約之民間自治,然而官府社會權力運作成效不彰,直至道光年間宜蘭地區才開始有立碑示諭,給戳辦事的制度。 本論文先以清領時期噶瑪蘭碑文史料為導題,切入其書所雋之示禁、諭告或題額據文等喻意撰刻,蒐羅有關碑碣著述的參考文獻,以及前研究者的著述及研究為基礎,進一步探究與剖析清領時期噶瑪蘭的時代背景、社會文化體制,在大清律例的規範下,官府領治蘭地之成效及建構具象的時代圖像。另外碑文的文學方面亦從「金石學」的觀點,專章深入探討碑碣的文學性及價值,建構豐富的文史層次,使碑碣之史料不僅屬於歷史事實,同時也具有文學流傳的意義,達成深層古蹟

以文字活化之新視野。

蘭陽地質見學之旅

為了解決宜蘭歷史 故事的問題,作者江協堂 這樣論述:

  這是一本由宜蘭在地的自然科學家,一生長期對自己故鄉進行研究,結合科學分析、地理知識與宜蘭人文故事的宜蘭地質旅行專書。這也是一本結合宜蘭地質與水資源,從地下水、地上水、靜水、動水、海水、淡水、溫泉水等等的專書。這更是一本涵蓋山、平原、海洋空間序列,展現科學研究與實體生活場域結合的地質旅行專書。作者江協堂老師長年針對宜蘭地下水進行研究,以其豐富自然科學知識,經由高度社會實踐場域的社區大學授課講義,累積豐厚的地方性知識,讓這本地質旅行專書,充滿豐厚科學知識與真實生活場域的整合。以宜蘭地質作為基礎的主題,讓我們在觀察不同面向的宜蘭歷史發展、自然環境變遷,更能豐富各種歷史與背景知

識的積累。提供旅行愛好者與對宜蘭地質有興趣的朋友一本很實用的指南,相信這本書的出版,必將開啟地方旅學專業書籍的新典範。

臺灣媒體中的「民主聖地」:記憶與認同的比較分析,1970s-2010s

為了解決宜蘭歷史 故事的問題,作者吳健榮 這樣論述:

臺灣的「民主聖地」從何而來?1970年代後期黨外政治菁英為訴求民主化改革的共識動員,以「民主聖地」為政治符號的神聖化,逐漸架構起以地方為對象,透過媒體論述或人物、事件在特定空間的活動將象徵具體化的民主化記憶,以之凝聚其支持者反對國民黨黨國威權體制的集體認同。但此後隨著藍綠各陣營的政治精英和社會之多重互動,民主聖地逐漸地民間化與官方化(以地方政府為主力)並行,並經由媒體論述、儀式紀念和物質空間等形式,發展出多元的認同詮釋。自1990年代起,國民黨的政治菁英在選舉過程中為爭取最大程度的民眾支持,也會重組民主聖地意義為選賢與能、世代輪替及政黨輪替等不同意涵。迨2000年以後,除了越來越多批評地方上

民主聖地蒙羞的種種弊端以外,民間人士或團體亦會援引「民主聖地」詞彙來強化或批判地方民主聖地之名。於是,觀之民主聖地的建構歷程,政治菁英著眼於號召群眾支持的政治資本,地方政府卻是用來創建地方共同體和推展觀光,民間團體則以文資保存作為主幹,並希望擴展公民參與。民主聖地以行政區和地景空間為指涉對象,彼此之間的關係或有含括,其扣連傳統的民主化記憶形式則可析分為英雄論述、反抗論述、選舉論述及民主化地景四者。經由政治菁英與政治社會行動者之間的互動,民主聖地有可能從政治認同逐漸擴及地域群體的文化、身分意識,在民間社會的積極參與下發展為地方認同的重要部分者,如宜蘭縣和嘉義市,而高雄地區和臺南地區則需要更多來自

民間社會參與的記憶形構。此外,民主聖地的空間記憶突顯了民主化地景的公共性和神聖性,以及管理者或使用者對空間意義的創造與競奪。艋舺龍山寺、新竹天公壇和中正紀念堂率皆如是,而嘉義市中央噴水池圓環結合許世賢和選前之夜的歷史記憶更是認同民主聖地嘉義市的雙向構成。不過,民主聖地也需要警覺政治菁英的政治資本利用,以及地方政府由上而下的偏好建構,以避免對民主理念的權威迷思和窄化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