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咖哩 台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家咖哩 台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漫畫李梅樹(2冊套書):清水祖師廟緣起+夢想的基石 和的 漫畫李梅樹:清水祖師廟緣起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家咖哩」找工作職缺-2022年3月|104人力銀行也說明:... 台北車站誠品站前店徵正職人員【銀兔湯咖哩_正明小吃店】。104人力銀行提供全台最多工作職缺,及專業求職服務,更多「家咖哩」找工作職缺請上104人力銀行搜尋。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足文化 和遠足文化所出版 。

國立中央大學 法國語文學系 葛尹風所指導 金煜婕的 漫畫中的政治與社會意識:臺灣紀實漫畫在法國影響下的發展 (2021),提出家咖哩 台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紀實漫畫、臺灣漫畫、大人的漫畫、法國漫畫、安古蘭漫畫節、BD。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趙玉玲所指導 吳雅涵的 臺灣沉浸式劇場初探 (2021),提出因為有 臺灣沉浸式劇場、沉浸式、沉浸式劇場、跨領域的重點而找出了 家咖哩 台北的解答。

最後網站《食記》國父紀念館餐廳推薦X【家咖哩Jiacurry(松菸店)】X ...則補充:家咖哩 (松菸店)、大安區美食、國父紀念館捷運站、台北美食、台北餐廳推薦、咖哩飯、咖哩烏龍麵、平價套餐、學生聚餐、松山文創園區、來自花蓮、獨特獨家咖哩、溫泉蛋、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家咖哩 台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漫畫李梅樹(2冊套書):清水祖師廟緣起+夢想的基石

為了解決家咖哩 台北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以漫畫述說這塊土地上的故事     《漫畫李梅樹:清水祖師廟緣起》     《漫畫李梅樹:清水祖師廟緣起》敘述李梅樹籌錢蓋廟的故事,並帶出三峽清水祖師廟的歷史背景。1947年,畫家李梅樹開始主導重修三峽清水祖師廟,歷時36年。他對其建築與設計頗下苦心,祖師廟因此名噪一時,甚至被譽為「東方雕刻藝術殿堂」。     漫畫故事設定李梅樹擔任祖師廟重建的主任委員,為三峽祖師廟奉獻與設計,融合傳統歷史、文化和寺廟藝術的廟宇,同時因其本身的西畫素養,祖師廟加入了西洋美術的色彩。這個工程自1947年開始,以傳統施工方式整建廟宇,至今仍在進行中。     《漫畫李梅樹》除了

探索李梅樹主導重修三峽清水祖師廟的心路歷程,漫畫也結合地理背景的建築「三峽祖師廟」,運用廟宇中的五門三殿式、石柱、木雕、壁雕、石雕及彩繪等藝術精華,生動地講述李梅樹與祖師廟的故事,讓讀者產生共鳴與連結。     《漫畫李梅樹:夢想的基石》     《漫畫李梅樹》第一集刻意先交代李梅樹生平故事壯年時期的「修建三峽祖師廟」的故事,原因在於三峽祖師廟正是舊稱三角湧地區的三峽最重要的信仰中心,故事能在第一集就讓李梅樹與三峽緊密的連結,因此漫畫李梅樹希望透過李梅樹的生平故事,延伸出三峽在那個年代的人、事、物。如果祖師廟是三峽當地的精神照護中心,那麼第二集所選擇的「保和醫院」就是三峽當地的

身體照護中心,當然保和醫院與李梅樹沒有太直接的關係,但其醫院的創辦人與李梅樹的兄長劉清港(從母姓),影響李梅樹一生並且讓李梅樹踏上藝術之路最重要的推手,於是第二集便以「劉清港」為主軸來安排故事。     李梅樹自臺北國語學校畢業,原本想前往日本學習美術,但因為父親不允許,遂任教於瑞芳公學校。教學之餘,李梅樹參加石川欽一郎在臺灣時期開設的「暑期美術講習會」,學習西畫,與他一起學畫的還有陳植棋、李石樵、李澤藩等人。日本殖民臺灣五十年,雖然有石川欽一郎、鹽月桃甫等人引進了西洋繪畫的技法,使臺灣人得以真正接觸到西方藝術表現,但一直沒有設立專門的藝術學校培養藝術人才。也因為如此,真正有志於創作的

學子,除了到日本接受專門藝術訓練外,只有石川欽一郎這樣在課餘時間提供學生基本的西方繪畫訓練,帶學生出去郊外寫生。     在李梅樹之前,便有陳植棋先到東京美術學校求學。為了學到真正的藝術創作內涵,當時的臺灣人需遠赴日本求學,對臺灣學子而言,是相當沉重的經濟負擔。李梅樹在任教於工學校期間,適逢臺展開辦,他認真創作,作品入選第一回和第二回臺展,展現他決心往藝術創作發展的企圖心。最終在兄長的支持下,李梅樹才得以赴日求學,這時已是一九二八年。雖然一九三○年兄長過世,李梅樹只能中斷日本的學業返臺奔喪,但仍不能中止李梅樹對於藝術的追求。於是他說服家人,在一九三一年赴日繼續未完成的學業,直到一九三四

年學成返臺。     李梅樹進入東京美術學校就讀,師從岡田三郎助(一八六九-一九三九)。岡田三郎助是日本第一代赴歐洲學習西洋繪畫的畫家,他在法國留學時期,師從拉菲爾.柯林(Raphaël Collin, 1850-1916),學習古典學院派的技法,但參雜了印象派戶外寫生的精神與色彩運用,因此稱為「外光派」(Pleinairisme)。岡田三郎助回到日本進入東京美術學校後,也以這樣的風格傳授學生。其風格深刻影響了李梅樹,他返臺後的創作基本上都有嚴謹的寫實技巧,捕捉了戶外光線所影響下的顏色變化,便是承襲自岡田的外光派風格。   名人推薦     白適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教授兼系主任、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理事長   李景光|李梅樹紀念館館長   林迺晴|漫畫家   陳貺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   蘇微希|臺灣動漫畫推廣協會理事長   (依姓氏筆畫排列)

家咖哩 台北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今天來到台北吃網路火紅的四家咖哩~
你比較喜歡哪一家呢?


1. 十巷咖哩
我覺得這家咖哩偏比較淡,味道沒那麼鹹,對於豬排吃起來比較硬的部分,可能是店家剛好沒注意到啦! 服務員的態度都超好唷~ 我看滿多人點唐揚雞咖哩,感覺好好吃唷~下次可以試試看~

2.三時午咖哩屋
這家CP值滿高的!平價又吃超飽~不過很快就售完了唷

3.佐藤咖哩
我覺得佐藤咖哩的牛肉非常的嫩,搭配上可以選辣度,我覺得滿不錯的!但是價錢有點高XD

4. Hey curry
台灣造型的白飯真的很可愛,我個人比較喜歡豬肉口味咖哩,豬肉超好吃耶~
老闆娘服務也很好唷~可以免費加醬加白飯!



歡迎大家在影片下方留言,跟濃濃一起分享大小事!
喜歡我的話,也不要忘記按讚、訂閱!

😺訂閱頻道,一起探索各種不一樣的美食~
https://goo.gl/JWzSne
😺想看我吃貨的生活,就來facebook吧
https://goo.gl/Q6y2cm
😺想看更多我的日常就來 Instagram啦
https://www.instagram.com/jessiecaca0915/

〈更新時間〉
每週三19:00 準時上片!

《暗黑料理挑戰》
https://goo.gl/1bQqQm

《低卡減肥料理》
https://goo.gl/8DhXGo

《免開火電鍋料理 》
https://goo.gl/GhwstL

《濃濃創意料理》
https://goo.gl/62mXNg

漫畫中的政治與社會意識:臺灣紀實漫畫在法國影響下的發展

為了解決家咖哩 台北的問題,作者金煜婕 這樣論述:

  臺灣的漫畫發展始於日治時期,在1950至1960年代間曾有一段黃金時期,卻因漫畫審查法的介入及其後種種連帶影響而陷入長期的衰微。1990間曇花一現的漫畫榮景,意味著臺灣漫畫在內容、編輯等層面仍有待更多元的發展。  近年來,「大人的漫畫」一詞常出現在臺灣漫畫的宣傳中,反映出漫畫作為一種文圖藝術的本質受到了正視,在單純的娛樂性之外,不論是讀者或創作者都在漫畫中追求更深刻的閱讀體驗及敘事可能。而太陽花運動後,年輕創作者渴望透過圖像來傳達自己的政治及社會意識,在這樣的背景下,紀實類作品成為臺灣漫畫的一股新浪潮。  法國身為漫畫藝術的大國,每年的安古蘭漫畫節是國際中深具影響力的漫畫盛事。在政府對漫

畫相關國際交流的積極推動,以及出版業界對海外經典圖像小說作品的引進之下,法國文化之於臺灣漫畫的影響相當明顯。  為了了解臺灣漫畫在法國作品、相關漫畫活動或國際交流下受到的影響,也為了看見臺灣紀實漫畫的發展,本研究與數位漫畫相關從業人員進行訪談,其中除了創作者本身,也包含編輯及翻譯。  小莊、林莉菁、陳沛珛等漫畫創作者透過作品反映他們自身對時代、童年、政治、城市等主題所抱有的連結,其中的情懷和臺灣意象在海外引發迴響。慢工出版社則以「給大人的紀實漫畫」為標榜,製作了一系列從內容到外在設計都能體現藝術價值的漫畫作品,以真實的力量連結作品、讀者與社會,展現了漫畫的戰鬥姿態。  臺灣紀實漫畫的發展深受法

國影響,雖然仍在起步階段,但未來卻值得期待。

漫畫李梅樹:清水祖師廟緣起

為了解決家咖哩 台北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以漫畫述說這塊土地上的故事── 台灣美術先驅李梅樹與清水祖師廟   《漫畫李梅樹》敘述李梅樹籌錢蓋廟的故事,並帶出三峽清水祖師廟的歷史背景。1947年,畫家李梅樹開始主導重修三峽清水祖師廟,歷時36年。他對其建築與設計頗下苦心,祖師廟因此名噪一時,甚至被譽為「東方雕刻藝術殿堂」。   漫畫故事設定李梅樹擔任祖師廟重建的主任委員,為三峽祖師廟奉獻與設計,融合傳統歷史、文化和寺廟藝術的廟宇,同時因其本身的西畫素養,祖師廟加入了西洋美術的色彩。這個工程自1947年開始,以傳統施工方式整建廟宇,至今仍在進行中。   《漫畫李梅樹》除了探索李梅樹主導重修三峽清水祖師廟的心路歷程,漫畫也結合地理背

景的建築「三峽祖師廟」,運用廟宇中的五門三殿式、石柱、木雕、壁雕、石雕及彩繪等藝術精華,生動地講述李梅樹與祖師廟的故事,讓讀者產生共鳴與連結。 推薦人   李景光|李梅樹紀念館館長   林迺晴|漫畫家   林志明|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   陳貺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   蘇微希|臺灣動漫畫推廣協會理事長   (依姓氏筆畫排列) 編/繪者簡介 咖哩東   台南人,台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學士、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退伍後從事漫畫工作,以同人誌《樓友一號房》獲2010年行政院新聞局第一屆金漫獎最佳一般漫畫類獎。曾為《未來少年》、《未來兒童》等雜誌漫畫專欄合作繪者,並於《CCC創作集

》陸續刊載多則短篇漫畫,另有《最高科學委員會》、《網路星球東東鏘》等原創同人誌。2020年開始進行「氣象象漫畫創作計畫」,在臉書與國語日報等平台發表科普漫畫。   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ikaridon/ 企畫者簡介 羅禾淋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碩士、國立台灣大學資訊網路與多媒體所博士,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從事科技藝術、跨領域藝術的創作。創作方面以國高中時期重度沉迷網路遊戲的生命經驗為核心,作品探討「虛擬的力量」、「速度的快感」等科技時代的異變,以網路移民世代的「移民病」為創作的主軸。作品榮獲國內外多項

電子藝術節、當代藝術節的肯定,並參與多個重要的國際展覽與多個雙年展。他是台灣第一位使用四軸無人機進行創作的藝術家,作品榮獲台北數位藝術表演獎首獎,並獲邀於Ars Electronica Festival展出其無人機跨界之作品。 李梅樹紀念館   李梅樹紀念館初設於1990年,原名為「劉清港醫師李梅樹教授昆仲紀念館」;1995年4月遷入現址:台北市三峽區中華路43巷10號,並正式定名為「李梅樹紀念館」。紀念館設立之宗旨在紀念前輩畫家李梅樹先生。於三峽(三角湧)土生土長的李梅樹先生(1902-1983),生前致力於藝術創作,美術運動,一輩子堅持以東京美術學校習得的寫實路線,擁抱台灣鄉土之美,被

稱為台灣美術運動中的「萬里長城」。紀念館除了展出李梅樹先生不同時期的畫作,也展出李梅樹生前的書信文件,畫具和畫稿等。   李梅樹紀念館官方網站:www.limeishu.org/ 傳者簡介 李梅樹(1902-1983)   出生於1902年日治時期的三峽,1918年考取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由於從小家境富裕,他在師範學校畢業後遠赴日本東京美術學校攻讀藝術。1922年畢業後返鄉任教,完成婚事。1934年,與友人陳澄波、顏水龍、楊三郎、廖繼春、陳清汾、李石樵、立石鐵臣共創「臺陽美術協會」。他曾經從政,擔任過第一屆的縣議員、農會理事長等公職。日後他任教,擔任現在的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師範大學等校

教授。他從46歲開始擔任祖師廟重建的主任委員,長達36年。晚年受美術界推選擔任油畫學會理事長、美協理事長、油畫學會榮譽理事長等職務。李梅樹以超過一甲子的藝術生涯,為台灣美術史寫下燦爛而傳奇的一頁。   【序文】 推薦序 漫畫裡的憨樹精神/李梅樹紀念館館長李景光 計畫序 李梅樹與三峽祖師廟:談台灣現代繪畫與漫畫原生化的關係/羅禾淋 【漫畫】 第一章「已經這麼舊了嗎?」 第二章「老師真的深愛著三峽呢!」 第三章「藝術不是有錢人的專利!」 【卷末企畫】 精緻藝術的公共性實踐:以李梅樹的三峽祖師廟修建之路為例 創作幕後:漫畫與現實之間 李梅樹漫畫出版計畫日後談:漫畫需要藝術,或是藝術需要漫畫

?   序 李梅樹與三峽祖師廟:談台灣現代繪畫與漫畫原生化的關係 羅禾淋   關於原生化   在2020年的當下,台灣漫畫「原生化」運動仍然持續著,其溯及2012年漫畫從行政院新聞局正式轉移到文化部(當時為文建會)管轄,漫畫終於成為台灣「文化藝術」最為重要的部分。回顧台灣漫畫的發展,受日本殖民時期影響深遠,包含日本在小學校教育上使用的連環圖,或生活中的新聞報紙、雜誌廣告,漫畫成為圖像創作者「評論時事」最好的方式,因此台灣漫畫迅速成長。但受限於「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本土讀者在近15年間只能片面閱讀無版權的日本漫畫,也因此日治時期創作技法上的影響,到了戰後因國民政府時期實施漫畫審

查制度,而影響了讀者的需求,整個漫畫產業也紛紛轉而跟隨日本漫畫的風潮前進,在往後的數年間,台灣漫畫一直都壟罩著揮之不去日本漫畫的幽靈。      這種情況就如同1950年代的日本漫畫,因戰爭的原因接受了大量的美國文化的影響與挪用,日本也花了將近40年的時間讓漫畫原生成本土的文化。不過台灣目前的情況與當時的日本完全無法類比,在時空背景的落差之下,當今隨著科技時代的來臨,電腦數位化與網路的普及,讀者可以平行的接受全世界的資訊,也因此台灣的原生化將會是複雜又緩慢的難題。   從上述可知,目前台灣漫畫仍處於脫離日本漫畫幽靈的過程中,與日本漫畫相比,在讀者群眾數量無優勢的現階段,「原生化」能做到的事

情,就是好好地述說「台灣發生的事情」,換句話說就是把台灣的人、事、時、地、事等最基本的史料,透過漫畫上面的編撰與創意,加入漫畫創作者的巧思,成為一本有趣的漫畫,並且可以流傳下去。其實這樣就夠了,要像日本漫畫風行全世界成為潮流,這不會是現階段的任務。在這些考量之下,「李梅樹」就是一個非常棒的故事題材,也很適合發揮,包含李梅樹多元的身分、三峽在地的人文風景、藝術史上的引用等,如果看完一本漫畫就能瞭解一個人、想去一個地方觀看,甚至可以讀懂台灣藝術史,這難道不是一本最棒的漫畫嗎?   藝術與漫畫中的堅持   如同台灣漫畫與日本,台灣藝術史也深受日本殖民的影響,在日治時期文學藝術繪畫幾乎是緊密不分,

而漫畫的「大眾繪畫與插畫」就是藝術繪畫與文學文字中間的橋梁。在李梅樹學畫的過程中也可看到連環圖或漫畫的影子,早年李梅樹的繪畫是從三峽祖師廟的廟宇彩繪臨摹開始,其圖像線條就如同漫畫的形式,而後李梅樹到日本東京美術學校求學,師承外光寫實的岡田三郎助磨練繪畫的技法,使得李梅樹成為台灣鄉村寫實最重要的畫家。   當時的日本正受到美國野獸派繪畫風潮的影響,普普與抽像正是當時藝術的流行表現。相較之下,李梅樹選擇寫實工筆,在當時的藝術環境發展是非常不利的,但他卻選擇最耗時費力還不被潮流順向的道路。由此可知,李梅樹從小臨摹三峽祖師廟彩繪時,受到廟宇的工藝師「匠人精神」的影響深遠,此影響在李梅樹參與整修三峽祖

師廟時對工藝雕塑、繪畫及工班、工藝師的嚴厲要求有跡可循。其實李梅樹的精神正是目前台灣精神的一種展現,就算小眾冷門也不隨波逐流,只為了堅持一件事情做到最好,這種匠人精神是台灣漫畫目前正在走的道路,原生化不一定要接受市場,也不是有市場才是勝者,更不是沒市場就是敗者,先有自己的特色才是目前最重要的過程。   漫畫如何成為新的教科書   李梅樹在台灣藝術史有重要的影響,除了本身的創作成就外,從政與修廟使他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除此之外,他也擔任三所大學美術、雕塑專科系所的教授,在台灣藝術教育上有卓越貢獻。他在台灣現代藝術史佔有一席之地,如果此漫畫是一本藝術史,要如何成為一本藝術史?這也是此計畫一開始

就在思考的問題,即史料與漫畫之間的關係。   傳統的歷史漫畫重視史料的正確性與資訊的完整度,因此圖少字多是很常見的一種方式。然而,這無法被讀者當成一個故事,要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談一件事情,並且把事情「談好」,改編的方式與觀點是歷史漫畫成為一般大眾漫畫的關鍵,因此本計畫的漫畫家邀請畫工優異、編劇幽默度上又極為厲害的咖哩東,在改編上使用了虛實整合的編劇方式,讓史料有一定的正確性,再加入合理的虛構人物與情節,便可以讓故事有畫龍點睛的趣味度。雖然以結果來看,這本漫畫並不是正確的歷史漫畫,不過我希望能引起讀者對於李梅樹的關注,至於要不要深入瞭解,就是引起興趣後的第二步驟了。這個邏輯就好比台灣人很熟悉《

新選組》,而日本人卻熟悉《三國志》一樣。   創作幕後:漫畫與現實之間 市面上關於李梅樹的故事與介紹很多,但以漫畫創作來呈現則是第一次。如何將歷史事實轉化為有趣且富有意義的漫畫內容?這是這本《漫畫李梅樹》所要面對的挑戰,包含如何在歷史事實與杜撰故事中做拿捏、人物角色的造型與言行舉止等,除了實地查訪的功夫之外,更考驗著漫畫家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漫畫家咖哩東和我們分享關於漫畫與現實的轉譯過程中的幕後點滴。 Q:進行李梅樹漫畫版的製作,首先必須思考的便是李梅樹本身的漫畫外型。請問咖哩東,當初是如何發想李梅樹的漫畫角色形象的呢? 咖哩東:一開始這個問題真的有點令人苦惱。事實上我過去很少描寫真實存在

的角色,畫風也不是寫實派的,要怎麼把李老師畫得像呢?後來我參考了國內外的一些漫畫,思考了一下,發現自己其實並不一定要拘泥在很像這一點,畢竟這是漫畫啊!如果要使用我那不寫實的畫技去勉強畫得寫實,那麼和其他角色擺在一起似乎又會變得好像在卡娜赫拉小動物裡面畫一個偉大領袖蔣總統的肖像一樣不協調。 所以我就先順其自然地畫一個帥哥,然後再試著加入一些李老師的特徵。既然是主角,那當然得畫得帥,身形也不能太走樣。而漫畫角色有著不用髮膠也能呈現各種髮型的特權,因此我也從善如流(?)地加了翹髮,何況頭髮太整齊也沒人相信這是藝術家(偏見),最後出來的結果……剩下的特徵好樣也只有嘴唇厚了一點吧? 原本擔心這樣會不會有

所不足,不過私下給畫技比較好的朋友過目,得到了「像!」的回覆,就算是在安慰也好,總之我就鼓起勇氣這樣採用了。 除了特徵以外,李老師外顯的形象似乎是比較偏嚴肅、認真的,我實在是無法克制自己的手不去加上一副眼鏡,以方便在適當的時機利用鏡片反光隱藏眼神製造殺氣……固然李梅樹有些晚年的照片原本就是戴眼鏡的,但是這未必代表故事中的時間點也是如此啊?思及此處又讓我猶豫了一下。 然而很幸運地(?)本書編輯似乎本來就是眼鏡派的,在有共犯分擔責任與心情的狀態之下,李老師的漫畫形象就這麼率性地被決定了。類似的思路也被發揮在陳炳俊鎮長的身上。為了讓角色更有個性更讓人有印象,我大膽地添了鬍子上去,讓他在故事中與李梅樹

的對手戲更加生動。

臺灣沉浸式劇場初探

為了解決家咖哩 台北的問題,作者吳雅涵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探索「沉浸式劇場」在臺灣的發展,由歷史與劇場生態角度進行研究。首先、藉由「檔案資料分析法」廣納有關臺灣「沉浸式」演出的戲劇、舞蹈、音樂作品之「文字資料」、「視覺資料」、「聲音資料」以及跨領域理論。參考檔案資料分析法挑選出有助於個案研究之資料。最後、以「質量分析方法」從質性與量化的資料,呈現生態特色,萃取出不同類別之比較,從中看出「沉浸式劇場」在臺灣發展的特質與趨勢。研究者針對「沉浸」理論找出能構成「沉浸式劇場」之要素概念,製作「2000–2020 年臺灣沉浸式劇場節目年表」之分類與評判元素。依照「學者定義」的四大型態(「探索劇場」、「導引經驗」、「互動世界」、「遊戲劇場」)進行四大類的

加總統計,分析「沉浸式劇場」在臺灣如何發展與各個團隊使用手法及元素運用與其關聯性及分析作品特質。從一個質性描述的「年表」作宏觀分析,七個「量」的統計圖表作微觀分析,從中看出「臺灣沉浸式劇場」生態的變化。研究者從「2000–2020 年臺灣沉浸式劇場節目年表」,探討「臺灣沉浸式劇場」特質。分析「戲劇」、「舞蹈(含馬戲)」、「音樂」、「其他」類別呈現出的狀態與趨勢,深入探討跨領域之沉浸式劇場在臺灣的發展。透過七個統計圖發現「臺灣沉浸式劇場」趨勢,發現21 年間一共有57 檔,其中「戲劇類」超過一半,「舞蹈含馬戲類」近四分之一,「其他類」低於九分之一,「音樂類」只有1 檔。「臺灣沉浸式劇場」之發展可

以分為三階段:「萌芽期」2000-2008 年、「探索期」2009-2016年、「發展期」2017-2020 年。後者共有48 檔,接近總數的84%,以「導引經驗」、「互動世界」表演型態一向為大宗,以「戲劇類」為多,接著是「舞蹈含馬戲類」與新興的「其他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