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工業區廠商協進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李素馨所指導 蔡淑真的 論換位重置下的調適模式與創造性破壞:以屏東平原水分配為例 (2019),提出屏南工業區廠商協進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分配、區域融合、屏東平原、仿生資本、再結域。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 陳秋政所指導 林盈筠的 非營利組織倡議之研究:以中科台積電擴廠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非營利組織、政策倡議、中科台積電擴廠的重點而找出了 屏南工業區廠商協進會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屏南工業區廠商協進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論換位重置下的調適模式與創造性破壞:以屏東平原水分配為例

為了解決屏南工業區廠商協進會的問題,作者蔡淑真 這樣論述:

本研究立足於水的新區域與新自由化為視角,探討水分配的過程中,以區域融合為政策目標的理論觀點與經驗分析。本研究目的有四,包含一、梳理水分配的系譜與衝突問題的根源。二、以地方尺度的衝突案例歸納區域融合的問題。三、以理論觀點解釋分配與區域融合產生的新區域。四、從新區域發展過程中建構水分配的優化。取水空間成為政經交會的結點,以水分配的合理性為脈絡的系譜考究後發現,水分配歷經現代秩序及失序後,正處於全球分配的新秩序中,而台灣在水帳不明與管理失靈的雙重條件下提供仿生資本積累的環境;本研究基於分工而提出的「換位重置(Shift-Reset)」是主要命題,梳理分工的時空耦合以界定研究範圍;藉由地下根莖的概念

連結碎片與異質性是研究策略。取徑後結構主義對資本主義反思的思維為主要論述方法,以屏東平原上的地下水分區作為研究的主要空間範圍,並將時間範圍聚焦於1970年至今的水分配高張力時期,採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個案研究法、次級文獻法、訪談法、田野考察、三角檢證等。五個研究個案發生水衝突的時間範圍從1973年到2017年,空間範圍分布在地下水分區內,行政範圍包括高雄市與屏東縣,分別是「新園鄉埋管補償」、「里港鄉封井斷電」、「大潮州人工湖」、「萬丹鄉凍弄井」、「美濃區反深水井」。經由五個地方個案的研究分析與討論後發現,屏東平原的水分配在近半世紀以來有劇烈的變遷,空間範圍由地面水擴大到地下水區,行政範圍也含括高雄

市與台南市,尤其在產業轉型中,水分配突顯出政治與經濟為了回應自身於全球分配的處境,所做出的調適模式與地方影響,同時有以下具體結果:一、換位重置的角色是隨新自由市場而動態展演,權益相關者服從指令,在分工過程自利。二、仿生資本藉由生物特質中的最低資源成本發展出:多權責尺度的分工、鑲嵌與滲透、調適與演進、優化期待的投資等方法。三、區域融合的目標,透過轄域、解域再結域的過程進行,但在對話空間仍存在異質性時,衝突將持續發生。四、新區域的自明形式是特殊的社會凝聚力,可有效抵抗仿生資本的轄域。五、仿生資本於區域融合過程中以「創造性破壞」與「破壞性創造」的交相作用,有效操作變革、創新、改善等有爭議的進步,指導

新區域邁向優化的迴路。六、市場代理是連結政治與經濟的重要機制,能用貨幣與契約進行空間再結域以及權力的再鞏固,執行優化迴路的整合。

非營利組織倡議之研究:以中科台積電擴廠為例

為了解決屏南工業區廠商協進會的問題,作者林盈筠 這樣論述:

本研究想藉由台積電擴廠案的案例,深入探討非營利組織參與政策倡議的角色與功能,並進一步了解非營利組織參與政策倡議議題所使用的策略工具為何,期望透過個案研究釐清環保團體反對台積電擴廠的原因,並藉由失敗的倡議經驗,提供後續非營利組織進行政策倡議時的借鏡及經驗參考。為深入了解非營利組織對中科台積電擴廠案的倡議過程,決定採取半結構式的方式進行訪談;並運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衛中心提出的A型倡議架構(”A” Frame for Advocacy),根據六大階段的內容,找出可能會影響到倡議結果的重要關鍵因素,從中了解整個完整的倡議過程及成功或失敗經驗。研究發現主要分由六大階段歸納個案的倡議經驗,並且分析環

保團體參與台積電擴廠案倡議的失敗原因,內容包括政治因素影響倡議行動的強度,以及互動溝通層面的待解事宜。除此之外,也發現環保團體在個案中扮演著「開拓與創新、改革與倡導、價值維護、社會教育」等功能。根據上述研究發現所得出的研究建議為:一、深入在地耕耘並與地方保持良好互動。二、倡議團體內部應建立溝通對話平台,讓參與者傾聽彼此的想法。三、倡議行動應於議題萌芽初期進行,並時常對開發案保持警覺心。四、環保團體不應過於依賴政治策略,以免對倡議行動造成負面影響。五、環保團體事先應針對各種狀況制定因應措施,並培養成員危機處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