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立通運吳建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山立通運吳建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保淳寫的 台灣武俠小說史(上下)【作者限量簽名套書】書衣收藏版◎隨書收縮出貨【首刷附贈:《新武俠一甲子:名家名作風雲》 和楊照的 不一樣的中國史(全13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風雲時代 和遠流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財經法律系研究所 林德瑞所指導 張芸瑄的 公司內部控制機制之法令遵循研究 (2020),提出山立通運吳建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公司治理、內部控制、法令遵循、吹哨人保護、董事監督義務。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 楊亨利所指導 林湘霖的 區塊鏈數位創作平台之採用因素與創新通路策略決策之研究:以社交媒體貼圖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模糊分析層級程序法、決策實驗室分析法、模糊分析網路程序法、理想解類似度順序偏好法、通路策略、數位創作、貼圖、區塊鏈的重點而找出了 山立通運吳建立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山立通運吳建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武俠小說史(上下)【作者限量簽名套書】書衣收藏版◎隨書收縮出貨【首刷附贈:《新武俠一甲子:名家名作風雲》

為了解決山立通運吳建立的問題,作者林保淳 這樣論述:

  ◎新書發表會,預定4/15於臺灣師範大學語文視聽室pm2:00~4:00舉辦(如因疫情異動,請依風雲書網公告為主)   ●「武林百曉生」中華武俠文學會會長林保淳教授七十萬言著作,武俠迷必收藏之經典。   ●兩岸三地學者共同推薦   ●《中國台灣武俠小說史》武俠全紀實   ●內文含兩百多幅當年報章雜誌、封面等相關珍貴圖片   ●附武俠名家點將錄   ●武俠名家年表   ●隨書收縮出貨*首刷贈品名稱:《新武俠一甲子:名家名作風雲》(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贈品尺寸:菊32開(10.5*14.5*1.52CM) /304頁/380公克   贈品材質:書封設計採復古藍仿線裝   贈品說明:

「新武俠一甲子 名家名作風雲」   本冊所呈現者,是林保淳教授與武俠評論名家陳墨分別對台、港武俠名家名作述評的撮要示例,供對武俠文學確有興趣的讀友收藏、參考。陳墨所著的《中國香港武俠小說史》將於八月出版。首刷限量贈品書封設計採復古藍仿線裝,開本為菊32K,如同武俠秘笈般的隨手小冊。   中華武俠文學會會長林保淳教授積三十年苦工、閱數百部原典、清數十年源流、析幾十家特色,費兩年時間,成七十萬言著作,斟酌損益,自作新裁,《中國台灣武俠小說史》溯源別流、考鏡風格,從作者到作品、讀者到社會,剖分研析、縱橫議論,為一甲子以來的台灣武俠文學與文化,一錘定音,為通俗武俠小說的研究,開了新的里程碑。  

 ※收錄名家:   帶領世紀新潮的古龍/家喻戶曉的臥龍生/文筆典麗,詩才佳妙的諸葛青雲/以樸實厚重獨樹一幟的司馬翎/筆力矯健、姿采動人的司馬紫煙/以復古當寫實的雲中岳…等   武俠小說曾經的歲月、曾經的繁華,都是應該深深刻鏤的   只要江湖還存在的一天,武林舊夢就永遠不會消歇   武俠小說屬通俗小說的一環,自古以來,中國社會對通俗小說向來鄙為「小道」,清代以來的碩學宿儒,開壇授業,往往列「淫詞小說」為厲禁,各地督府,對此亦深懷凜惕,查禁、銷燬,時時而有,儘管通俗小說始終受到中下階層民眾的歡迎,亦不乏有知名文人為其聲援,但就整個社會輿論的走向而言,幾乎可以說是一面倒的以貶抑、批判的態度,加以

否定,不是視為「閒書」,就是目為「毒物」。在此等氛圍之下,武俠小說的流行,不僅遭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反彈,閱讀武俠小說也幾近於等同「不肖」的代稱。一九六○年代的武俠讀者,共有的經驗,往往就是如何千方百計的逃躲家長、師長的嚴格檢查,夏夜於棉被中用手電筒照明、將武俠小說層層掩蔽、偷竊回被沒收的小說……,不一而足,既驚險又緊張,卻又大有金聖嘆「雪夜讀禁書」的「不亦快哉」。 武林同好熱血推薦   中國武俠文學會會長 劉國輝   著名文化評論家 陳曉林   著名學者 龔鵬程   師大國文系教授 陳廖安   著名作家 蔡詩萍   武俠小說評論家 林遙   台客武俠教主 施百俊   新武俠作家 時未寒、小椴

名家推薦   ●煌煌七十餘萬言,雖未占篳路藍縷之先,卻勝在集大成,於武俠小說之起源、發展、流派、現狀、特色條分縷析,一網打盡,足為鼎鼐之論。資料之詳實,無出其右;識器之卓見,難以逾越;尤其對武俠文學摯愛之精神,流淌筆端,貫穿全篇,令天花亂墜,大地作舞,從而使文學史研究在宏大學術敘事之外更具人文色彩與風範。——中國武俠文學學會會長 劉國輝   ●林保淳先生新著以厚重、扎實和嚴謹的論述,縱論百年台灣武俠歷史變遷與社會影響各方面,足見其治史之得;點評武俠作家作品,穿插各類俠稗秘聞,雍裕博洽,可謂冶雅俗於一爐,融讀趣在一編也!??中國武俠文學學會副秘書長 顧臻   ●林掌門以數十載渾厚功力,

鉤沉抉剔,盡發俠界之幽微,成此煌煌之武俠小說史,豈獨寶島江湖之瑰寶,洵為中華武林之華章也。——北京大學教授   孔慶東   ●保淳教授是我欽敬的俠界老友,三十多年來,他以深厚的古典文學研究功力,教學之餘,致力於武俠小說搜集、研治的基本建設,著述甚豐,成果為海峽兩岸乃至世界華人文化圈矚目,為弘揚中華武俠文化做出了卓越貢獻,乃現今做這一題目者最為勝任、最有建樹者,無出其右。 ——大連大學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 王立   ●林保淳教授大著可大書「新資料,新體例,新識見」九個大字。全書上溯至明鄭時期之武風、清領期之俠客敘事……,下延論及張草、孫曉等一般讀者甚少知曉的作家,尤其大書特書女作家群之創作,可

謂武俠小說史學之破天荒之舉。--蘇州大學教授 劉祥安   ●保淳教授是武俠百曉生,對武俠小說的傳承與發展,尤為熟稔。因時空特殊,武俠小說的流派複雜,文本多變,而能掌握其流變者,保淳之外,實無出其右者。本書雖為舊作翻新,而新中存舊,考鏡源流,卻自成一家。——台大中文系教授 徐富昌   ●「保二爺」酷愛通俗武俠小說,平日尤好舞「文」弄「劍」。形似「無情」之痼疾,手持「倚天」之利劍,遠涉「神州」大地,俠蹤飄泊於大江南北、黃河上下、長城內外。談「武」論「藝」,威震禹域,「武林百曉生」不虛也。以其深閎之學術底蘊,多彩之江湖閱歷,在「說劍齋」中暢敘武俠小說的發展,闡揚俠義靈魂與人文精神,是一部別開生面

,增廣聽聞,拓展視野的不凡讀物。——師大國文系教授 陳廖安   ●司馬遷傳遊俠刺客,既錄公卿名臣,亦著閭巷布衣。遂令聶政、荊軻等,與曹沫、四公子同見於史傳。林先生一書頗得太史公遺風。運如椽之筆,繪台灣武俠之全景。使司馬紫煙、高庸、獨孤紅諸家,得以與金、古同垂名於俠文學史。日月雖盛,不蔽群星。滄海雖闊,不遺驪珠。鉤其玄要,顯其幽微,林先生可謂俠之史遷矣。??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武俠作家 步非煙   ●「哪個人不曾在年少的心頭,有過「俠」的嚮往與豪情!不管俠士或俠女,這一條江湖武林的脈絡,唯有我的學長林保淳博士,最能大開大闔,講出他的武林秘笈。」——著名作家 蔡詩萍   ●本書結構清晰,詳略

得當,融匯學術理論與藝術形象,文采斐然,論斷精審,寫得精彩好看,讀來興味盎然。——武俠小說評論家 林遙   ●林保淳先生用不偏不倚的文字,詳實客觀的角度,從各派武俠名家的筆法、文意、時代背景等對作品進行多方位解讀。尤為獨到之處,還通過作者的生平經歷衍射出作品之中獨有的光華。——新武俠作家 時未寒   ●很欣喜地獲知本書完稿,或許,我們可以借助林保淳先生的努力,在這長序列的作者史裡更加明白地知道,古龍先生那些語境產生的原因與環境。恰所謂——鐵馬秋風今何在,檀板紅牙且道來——新武俠作家 小椴   ●如果你在寫武俠小說而保淳老師不知道,相當於你根本沒寫過,就像你打職棒沒進名人堂。因此,保淳老師

要我寫推薦時,我只想開心大叫:「媽!我和古龍放在同一本書裡,爽啦!」——台客武俠教主 施百俊(達樂)   ●本書研究視野既廣且深,對武俠文本的考探求真求實,堪稱目前對武俠研究文獻掌握度最為完備者,全書不僅上下縱橫武俠小說發展脈絡,更能從微觀上詮解流派特色,並深入單一作家剖析其精神風格、寫作藝術、技巧優劣及影響,令人於字裡行間埋首閱讀文字之時隨之波瀾起伏,驚心不已而欲罷不能。——嶺東科技大學教授 胡仲權   ●「史」的建構需有強大的閱讀力、領略力及邏輯組織力,最後再輔以流暢而嚴謹的文筆,方能成就不朽之名山;而素為我景仰、博識武俠的林保淳教授,正是兼備如此能力之人,無疑的,此書必能打通你對武俠

的任督二脈。——真理大學教授 蔡造

公司內部控制機制之法令遵循研究

為了解決山立通運吳建立的問題,作者張芸瑄 這樣論述:

  近年來,企業弊端案件不時躍上新聞版面,細究其原因,無非是未落實公司治理所形成內控失靈的結果。公司治理一般泛指公司管理與監控的方法,本文著重於內部控制層面,探討公司如何透過自律性的做好內部管控機制,以促成公司價值極大化,並減少舞弊的發生。強化法令遵循為金管會於「2018-2020年版公司治理藍圖」中所提及之目標。企業內部法令遵循是不間斷的議題,良好的法令遵循能避免遭主管機關罰鍰及降低法令遵循風險;反之,不佳的法令遵循將導致輕則罰鍰,重則相關人士須面臨刑責。吹哨者保護制度是法令遵循不可或缺,蓋弊端有時難以發覺,然為使吹哨人勇於吹哨,實有必要保障吹哨人不受報復。  本文首先由公司治理的概念談起

,再深入探討至法令遵循,分析各國之法令遵循架構。另就吹哨人保護上比較外國立法例及我國揭弊者保護法草案之異同。而董事會在法令遵循的建置與維持上負擔終局責任,在強化其監督義務上,本文分析比較法與我國司法實務於主客觀範圍上之差異。最後就現行相關制度面不足之處提供建議,希冀就強化法令遵循之議題上提供參考。

不一樣的中國史(全13冊)

為了解決山立通運吳建立的問題,作者楊照 這樣論述:

「中國史」是「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要回答臺灣怎麼來的,不能不理解中國歷史。   以歸零、新解的思維,扭轉你過去所讀的歷史印象 一套重新理解臺灣、理解中國、理解世界的書──   【第一冊簡介】   中國是怎麼出現的?近百年最新出土的考古成果,讓我們比司馬遷更懂先秦。新石器時代如滿天星斗般的文化遺留,居所、食物、墓葬、器皿……,勾勒出鮮活的生存樣貌與部落演進。   夏、商、周是接續的王朝嗎?這三個同時存在、興起於不同地域、先後成為共主的三個強大部族,夏人發明最有效的「夯土技術」,宮室與城牆的突破性興建,如何重組以城為中心的人口分布?商人擁有馴服動物與遠途運輸的本領,它更是個「鬼神民族」,

又是如何設計出與祖先溝通、召喚靈異力量的神祕儀式?讓卜甲、卜骨上的文字,成為神力的媒介?周人則首先提出「天」的概念,神鬼退場,人文精神躍動昂揚,他們又是如何扭轉文明方向,走向一個禮儀的、文字的和記憶的社會?   【第一冊突破看點】   ●深入認識「挖死人骨頭」的考古學   ●村落遺址、陶器、青銅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的迷人解讀   ●新石器時代的演進脈絡   ●中國文字表意的真相   ●夏、商、周三大先後共主的部族性格與互動競爭     【第二冊簡介】   中國文明的主流是什麼?天命信仰、宗法親族、文字系統和地理基調,是周文化留下的長久印記,周人如何給予其堅韌的質地,得以抵抗時間的試煉?  

 中文字何其奧妙?不講究時態,喜歡省略人稱,少有抽象數詞等等,默化了文字使用者的價值觀;更重要的,你活在一個什麼樣的語言環境,就決定了你如何思考。   我們有好好認識孔子嗎?孔子並非被後世曲解的「真理製造機」,而是個有脾氣也有偏見,有巨大叛逆性格,更有強悍邏輯頭腦的人。他如何創造「老師」這個身分,又是如何定義「學」、內化「禮」?莊子的思考友伴是開闊無涯的天地精神,《老子》一書則是對應極端亂世的精巧智慧,老、莊的分別和其中的誤謬又是什麼?   西周到東周,一個動盪變遷的時代,也是思想學術的黃金年代!   【第二冊突破看點】   ●憂患意識、人本價值和統治手段,深入理解周文化   ●語言、文

字,和思想、哲學的微妙牽繫   ●「國」是什麼?周代的建「國」運動   ●從王官學到諸子學,亂局下的真理競賽   ●重新認識孔子、認識莊子、認識老子     【第三冊簡介】   春秋,是個人個性強烈發展的時代,服膺「賴活不如好死」的生命原則,這樣的信念何以被後世遺忘?戰國,是戰爭規模持續升級的時代,富國強兵是國君放不下的目標、人民躲不掉的日常,又如何衍生歷史詮釋權爭奪的現象?   雄辯,是戰國的風格標誌。墨家以「天志」保證兼愛;孟子讓「仁義」在戰國現實中還有用武之地;荀子講「禮」的約束訓練;國際秩序則取決於縱橫家的穿梭遊說;而在南方的楚文化,神話與異界交織的環境裡,還有個書寫個人極端情緒的屈

原。最後勝出的法家,靠的是現實示範,由此建立「絕對王權」的起點。   秦朝是個早熟的帝國。抗拒死亡、相信久長,是秦始皇的執念;雷厲執行一統、重今賤古,是秦始皇的野心。但法家的「輕罪重罰」,形成龐大的刑徒部隊,竟成為秦帝國快速滅亡的根本原因……   【第三冊突破看點】   ◆從《左傳》等自殺故事,看春秋人的生命情調   ◆戰國的主題當然是「戰」,看戰國人的動員生活   ◆深入諸子的雄辯現場,探訪癲狂的楚文化   ◆從兵馬俑考古,挖掘秦始皇「空前」的心事   ◆無賴劉邦和梟雄項羽的心理戰略成敗     【第四冊簡介】   漢初的朝政主流是「無為」,擺脫封建糾纏,對治過度動員,同時嚴苛的秦律仍在

。直到武帝朝,漢代才變身為嚴密運作、權力束攏的大帝國。設中朝、養酷吏、迷封禪、頒輪臺詔……,盡顯武帝的豪邁與哀愁。   西漢盛世的特點,就是昂揚、誇耀的時代氣氛,一種挑戰極限、對外擴張的浪漫精神。漢賦的華美誇張堪為代表,那是文字上的巨大奇觀,同時透露什麼樣的帝國矛盾?漢朝與匈奴的對峙征伐中,司馬遷為何將李廣視為最重要的「人物」?《史記》裡,司馬遷通書以「太史公」自稱,又是何其動魄的、以歷史來彰顯深刻人間道理的使命!   回到思想現場,西漢最特殊之處就是對經書的強烈信仰。今文經的開放現實、古文經的返本主義,讖的曖昧預言、緯的自由荒謬;儒家也變成被百家滲透的複合體,董仲舒援引陰陽五行,創造「天

人感應」新意識形態,利用「天」約束皇帝,也讓孔子變成活生生的怪物?   什麼是帝國的宿命?當皇帝愈來愈孤獨,身邊注定圍繞著精神扭曲的人,加上朝廷的聚斂機制、民間的土地兼併,中央集權產生的因果連動,終讓西漢成為第一個被這種宿命結構搞垮的王朝。   【第四冊突破看點】   ◆重新認識《史記》,尋索「太史公」三字深意   ◆重新認識「漢賦」,想像力的特技表演   ◆重新認識《鹽鐵論》,政治鬥爭的現場傳真   ◆重新認識王莽,偽詐下的真實復古決心   【第五冊簡介】   王莽的新朝有兩項第一,未經流血衝突改朝之平順,與前王朝斷裂之巨大,都在中國朝代史上排名首位。新朝到底怪在哪裡,又進行了哪些天翻

地覆的大改造?   東漢承繼西漢再起,表面上帝國運作模式一致,骨子裡卻與西漢有著根本差異。東漢皇后的角色與作用,顯示東漢的統治結構變成了「大姓共治」,皇權空洞化之下,如何一步步演變為外戚、宦官、士族的大亂鬥?   重視人才等級,是這個時代最主要的特色。「清議」是士族的精神武器、人物的品評說詞;章句之學沒落後,士人轉而追求浮華詭奇的「游談」;再到講究規矩、著意表演的「清談」,何以成為貴族社會維繫內部團結的重要形式?   漢末亂局,黃巾賊、五斗米道是在什麼樣的人心氛圍中崛起?三國的故事為何如此深入人心?而來自封閉親族組織的「門第」,又如何一躍成為社會真正的重心?   【第五冊突破看點】  

 ◆漢代人怎麼生活?窺看他們的食衣住行   ◆《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三國演義》特色剖析   ◆儒學轉玄學的關鍵《論衡》,為何一點都「不衡」?   ◆抽絲剝繭「身分決定一切」的時代特徵   ◆重新認識根本的、原始的佛教   【第六冊簡介】   漢帝國崩落,中國進入大分裂時代。這是一個軍事的、貴族的、異族血統大舉襲來的時代,也是一個土地關係翻新、莊園經濟崛起、誇張而無節制的時代。   《人物志》和《世說新語》是這時代的兩本奇書,標誌著「品」高於「用」的品鑑人物態度,名士崇尚清逸、風流,寧為棄才。在虛無生命心態下,佛教依附黃老東來,成為中國思想新鮮的元素。   世族是六朝最醒目的

現象,其地位與權力甚至凌駕皇帝之上,王朝來來去去,門第一直都在。與華麗炫耀的貴族文化相應的,是駢文的文字設計實驗,在規律中尋找自由的審美,為唐詩鋪出了新路。   北魏有其特殊意義,它聚攏了五胡亂華的種種元素,它帶給隋唐制度最深遠的影響,它徹底漢化甚至改造種族認同,一種草原民族與北方漢人互動涵化的新精神由此而生。   【第六冊突破看點】   ◆一次讀懂「中古」中國的獨特個性   ◆深度認識五言詩,以及無可取代的陶淵明   ◆以營造美文的態度,重新評價六朝駢文   ◆亂華的不全是胡,重新認識「五胡亂華」   ◆打破朝代史觀,好好看一看北朝      【第七冊簡介】   隋唐帝國是中國中古時代的

一個異數,是在分裂性格時代中的統合時期。從北朝到隋朝,像拼圖般一塊塊找到對的位置拼起了全新的國家體制,均田、府兵、開科舉士、建長安城……,成就了輝煌的大唐治世。   唐朝從來都不是貫通一致的時代,唐朝的文化、生活,甚至統治形態、經濟脈絡、社會活動,都應該分為四個段落來看待:武則天稱帝結束前的初唐、安史之亂爆發前的盛唐、憲宗死於宦官之手前的中唐,以及混亂不安的晚唐。   唐朝有著好動的身體意識、「不露骨」的審美觀、較平等的兩性關係;唐朝誕生了詩的巔峰,唐詩講對仗、重才氣,創造的是「尺幅江山」,更是連結文人集團的時代工具;唐朝也萌芽了復古運動,文章強調「有我」、以本真承載世間道理,召喚了後世理

學的思考。   唐太宗成為「天可汗」,其實是對朝代觀的一種退讓;幾乎傾覆朝廷的「安史之亂」,讓前後李唐判若兩朝;而藩鎮的武力割據,終致迎向另一段分裂……   【第七冊突破看點】   ◆重新認識北朝、隋朝在政制上的作為   ◆大唐的四階段性格,與所謂的「盛世詛咒」   ◆唐代的胡人、女子,和有趣的社會生活   ◆深入認識唐詩的黃金時代,及古文運動   ◆科舉如何打擊門第,藩鎮如何崛起     【第八冊簡介】     由唐到宋,中間有個古怪的五代十國。那是藩鎮的更高階段,是武人治國下荒唐又裂解的特殊時期。宋朝立國的「祖宗家法」,明顯是對五代亂象矯枉過正的產物,確立了「重文輕武」、「與士共治天下

」的信念,繼而誕生了空前絕後的文人文化。   唐代是外放的,宋代是內向的。由唐到宋,中國正式步入「近世」。棄儒入賈的自由民崛起,高度發達的城市生活,戲文小說等活潑創造;文人、商業、都市,成為最重要的近世元素。   作為宋代文人,不可能和琴棋書畫絕緣。文人的「琴」不假設聽者,只為知音而奏;圍「棋」簡單卻高度抽象,中國遊戲遂重視大腦超過重視感官;「書」追求框架中的自由,宋人好臨帖,蘇軾卻強調以個性寫字;文人「畫」則是將現實經過減形、減色後的心象反射。   禪宗和理學是思想上的兩大異彩,彼此競爭著助人安頓身心的權威。禪宗是「破」的運動,「棒喝」教法使其風格有一種瘋狂喜劇性;理學則從儒家觀念中尋

找新的存在解決,它不是文章之學,而是生命之學。   【第八冊突破看點】   ◆「近世」概念怎麼來的?它的最大特色?   ◆深入理解宋朝的「祖宗家法」   ◆琴、棋、書、畫,趣看中國的文人文化   ◆什麼是機鋒、棒喝?重新認識禪宗   ◆宋明理學為何是教人自由的學問?     【第九冊簡介】   宋代的關鍵詞是「士人與皇帝共治」。帝王的統治意識相對薄弱,武勇作戰幾乎不成選項。而黨爭帶來的最大破壞,是將道德修辭大量運用在政治上,成為沒有妥協空間的零和競爭;「陞官圖」反映的近世官場,是另一個抗拒變化的力量。   宋代的「市制崩壞」是城到處有「市」,聯繫天下財利;南北分裂後,南宋其實是以每年的「宋

援」支撐住了金朝。古文運動強調文章必須「致用」,但程頤等理學家反而認為「溺於文章」是天下三弊之首?宋詩躍動著打破唐詩規矩的活潑精神;宋詞則在音樂中誕生,文句解放的極致處站著蘇、辛。   遼、西夏、金,先後興起的「中介王朝」,從部落集體領導到二元統治體制,為草原帶來爭端與失序。蒙古以戰爭攻伐崛起,戰鬥就是他們的生活;保持強烈草原性格的成吉思汗,以個人獨大的領袖模式,創造有效的戰爭機器與威嚇力量。而此時的南宋,已淪為新興草原大故事中的一個角色。   【第九冊突破看點】   ◆解密宋代的黨爭和皇帝統治個性   ◆重讀宋詩、宋詞,與古文自覺運動   ◆遼、西夏、金,中介王朝探祕   ◆成吉思汗為何

是真正的英雄造時代?   【第十冊冊簡介】     蒙古帝國奉行低度統治,也是停留在中國漢化程度最低的王朝。普遍的身分制,宗教地位提高,異質外來文化,漢人面臨「重新選擇」的自由與壓力。能阻止蒙古人西征腳步的只有蒙古人,伊斯蘭、十字軍、驛站、海上絲路,十四世紀已然存在環遊世界的觀念。   草原習慣與農業文明的混搭,終究腐蝕了元朝,官軍無力鎮壓反亂,使得元末社會快速軍事化。白蓮教串連各地反抗勢力,民間蜂起並非訴諸民族仇恨;朱元璋最大的挑戰不是「殺韃子」,而是在地方普遍散架下收攏情勢。明朝初建,從《大誥》到「胡惟庸案」,士人集團備受打壓,官僚從此降等,只被皇帝當作「吏」來使用。   朱元璋想像

的天下秩序,是大家都安居在里甲制度中,反而使得城市與商業的自由愈發吸引人。晉商憑「開中制」坐大,徽商明確提出「士商異術而同志」的主張,建立門風價值觀。百科刊物、奢侈品市場、專業化百工……,明代商業以百倍的力量在發展,卻沒有沖倒文人文化,成為驅動歷史的關鍵力量。   【第十冊突破看點】   ◆跳脫民族本位,好好認識大蒙古帝國   ◆探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與東西交通   ◆朱元璋何以得天下?揭祕其政治天分與歷史作為   ◆明朝繼承宋?繼承元?稱得上「資本主義萌芽」?   ◆深入了解「商幫」和俗民文化的崛起   【第十一冊簡介】   十五世紀開始,西方海上而來的歷史力量已經在中國作用,近世後期由此

分野。窺看明朝的整體社會現象,充滿「逾制」心態,從衣裝、飲食、建築到公共空間,皆成為僭侈炫耀的展示場。原為統治工具打造的驛道,消除了中國人對「行」的禁忌,讓行旅普及於日常。   朱學定為官學,與士人內在修養的聯繫慢慢消失,直到王陽明悟出「知行合一」,那是對詐偽社會風氣的嚴厲批判。明代戲曲的精緻創新,源於專業觀眾的眼光品味及文人的關懷參與;從話本到章回小說,中國文字終於可以記錄長篇語言,開啟一段「新造字運動」。   文官用道德意識干預皇帝的私生活,宮中、朝中分際被打破,宦官擁有超越前代的掌權空間,幾個史上罕見的昏君也在明朝出現。國家財政有個不變的「兩千七百萬石」作為預算基礎,從朝廷到地方,數

字上無法管理,官僚系統隨之失能。流寇是明朝政治崩壞的總體現,與此同時,中國已被新世界體系置放在邊緣地帶。   【第十一冊突破看點】   ◆從食衣住行看明朝的「流行」文化   ◆理學到戲曲小說,明朝的思想、藝術躍動   ◆深度解讀黃仁宇《萬曆十五年》的「大歷史」視野   ◆擺脫選擇性扭曲重新認識滿洲崛起   ◆從「心理史學」探看崇禎皇帝     【第十二冊簡介】     清朝和明朝在三件事上不一樣。滿漢官並行、以八旗為滿洲命脈與統治基礎,以及「永不加賦」的祖宗家法,清朝歷史的變動主軸亦由此梳理。康熙完成史無前例的「政統」與「道統」合一,雍正有著折服天下的想像,延續至乾隆打造了百年盛世。   

但失去道統權威的士人,出現了知識結構真空。「實學」成為新的關鍵詞,卻因缺乏思想工具而回到古籍考索上,表現之一為乾嘉學派。太平天國是清中葉出現的一個內部挑戰,和來自西方列國對於中國中心的挑戰同時迸發。曾國藩所帶領的士人信仰雖力挽狂瀾,新的政治骨幹也抵擋不了官僚習氣的沉淪。   滿洲人必須進入漢人建構的「天下觀」中才能治理中國,這也是難以將自身放入「列國」新秩序的關鍵障礙。中國近代史的主題是「衝擊與回應」,開放通商口岸正是洋人與中國關係的突破點。西洋事物、制度、野心以驚人速度湧入中國,上千年文明無力再提供現實指引,如此迎來一個極其獨特的騷動時代。     【第十二冊突破看點】   ◆清朝立足中原

,何以稱得上「偉業」?   ◆從「內聖」、「外王」重新認識康熙皇帝   ◆《聊齋》到《紅樓夢》,看個人主義精神萌芽     ◆探看平等、狂想、價值撼動的太平天國   ◆深入理解東方帝國與西方帝國的根本差異   【第十三冊簡介】   晚清,或許對有些人來說,是與衰頹、騷亂、辱國、迷惘畫上同義詞的暗黑時代,也因史料紛雜而讓人難以親近。但在這本書中,作者用高度收束的線性描述,打造了一個讀史最迷人的世界:不是只當事實來讀,而是建立彼此間的連結,看到人事在個體或集體層次,會產生多少不同的因果關係。   此書罕見地從多個人物角度切入:慈禧太后、李鴻章、光緒皇帝、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由人物聯繫到置身

其中的大局勢,勾畫出愈來愈清楚的晚清面貌:這是一個皇權扭曲、帝制失能的時代;這是一個圖強思維下「保皇」與「革命」衝撞的時代;這是一個民間主動、官方被動,官民勢力消長的時代;這是一個封疆大吏探索時局出路、中國實質分裂的時代;這是一個與世界迅速接軌、和傳統價值辯證的時代;這是一個爆發集體想像秩序運動的時代,在頹弱中,仍激昂、積極地看向未來!   【第十三冊突破看點】   ◆深度解析慈禧角色造成的皇位皇權分離現象   ◆從平行角度看日本同時間的變革與壯大   ◆從康有為、梁啟超思路重新認識「戊戌變法」   ◆孫中山「領導」革命的真相   ◆中國歷史上少見的想像力發散時代:看晚清思想與晚清小說 系

列特色   (共13冊,陸續出版中)   ◆這是為臺灣讀者而寫的中國通史──只看臺灣,不可能真正認識臺灣。從臺灣主體性出發,中國史是構成及解釋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既是「一家之言」,又超越「一家之見」──楊照自比為「二手研究整合者」,站在前輩同輩學者的龐大學術基礎上,為讀者進行有意義的選擇,建立有意義的觀點。   ◆全「新」的讀史方法──考古挖掘、敦煌文獻、大內檔案……,王國維、陳寅恪等開啟的新史學革命,以及中、臺、日和歐美學界的新研究成果,充分運用近百年新史料、新觀點,取代傳統舊說法。   ◆用問題邀請讀者──探討歷史運作的深層邏輯,不只學What(歷史上發生了什麼),更要探究

How and Why(這些事如何發生,為什麼會發生)。   ◆點燃思考的靈光──從社會型態、民生經濟、食衣住行、文化思想的角度切入,關注歷史變化脈絡,自然而然引導獨立思辨的能力。   ◆學習「活」的歷史──打破傳統帝王將相的「王朝史觀」,去除「中國同質性文化」的假設,改用「求異」的眼光,凸顯長久以來被忽視或誤讀的現象。   ◆清奇的「說史」方式──既有平易酣暢的故事感,亦有歷史的現場感,更有啟迪思考的深度與廣度。 文化界、教育界 磅礡推薦   小野(作家).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作者).余遠炫(歷史專欄作家).   果子離(作家).胡川安(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張大春

(作家).張鐵志(作家).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詹宏志(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蔡詩萍(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鄭俊德(「閱讀人」創辦人).   陳一隆(臺中一中歷史教師).陳婉麗(明道中學歷史教師).曾冠喆(薇閣中學教師).   黃春木(建國中學歷史教師).蘇美月(高雄女中歷史教師).黑貓老師(網路說書人).     臺灣是臺灣,但唯有認識中國,臺灣才顯現更自在的位置。──蔡詩萍   這一系列的書,對於臺灣人了解自己「為什麼是現在的自己」非常重要。──小野   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是世界的一部分。了解臺灣

,認識中國,才能立足世界。──楊斯棓   歷史是思辨的題材,楊照老師以臺灣為本,提供嶄新的視角。──黃益中   學院中的歷史過於艱深,普及的又著重帝王將相,無法給予知識上的啟發。幸好我們等到了楊照。──胡川安   這是一套非常適合高中師生共同閱讀的好書。──曾冠喆(薇閣中學教師)   我的朋友楊照,以十年時光,透過漫長的「民間講堂」,爬梳中國史的層層迷霧,最終要推出一套十三冊《不一樣的中國史》!我衷心期待,也誠心推薦。   楊照是臺灣典型「公共知識份子」,博雅多聞,見識恢宏,能見人所不及見,敢言人所不敢言。在「去中國化」的臺灣史論述風潮中,他標舉多角度、多面向,客觀理解中國史,才可撥雲

見日,凸顯臺灣史的獨特性。這就是師承胡適之,不被人家牽著鼻子走的獨立思考,自由主義學風!   臺灣是臺灣,但唯有認識中國,臺灣才顯現更自在的位置。   ──蔡詩萍(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     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閲讀這一系列的書,也認為在此時此刻出版這一系列的書,對於臺灣人了解自己「為什麼是現在的自己」非常重要。記得三十年前陪伴兒子讀國中歷史時我非常焦慮,因為歷史課本中完全是刻板的,甚至帶有政治立場的中國史,臺灣幾乎是故事裡的路人甲,是不存在的。於是我決定矯正這樣的觀點,為兒子完成了一個「有臺灣」存在的歷史大表格。我本身也是在這樣的歷史敎育中長大,所以我的能力很有限,只能靠大量閲讀可以找到的臺

灣史料。多年以後,我陸續讀過楊照寫的關於臺灣歷史的觀點,有很多的啓發,也更加相信,要了解臺灣的歷史,中國歷史絶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拋開所有的政治論述和目的,中國史是臺灣史的一部分,這樣的說法是我最能接受的論點。想要了解臺灣,我們得先了解中國,這並不違背臺灣的主體性和尊嚴。   期待這一系列書籍的出版。   ──小野(作家)   過去臺灣人所受的教育,總被教導「臺灣史是中國史的一部分」,近年則以「去中國化」一詞挑動眾人的敏感神經。其實「去中國化」並不是指揚棄漢字(揚棄漢字的是共產黨政權)或和中國有關的一切,「去中國化」去的是「奉中國為正朔,視臺灣為邊陲」的史觀。   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臺灣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國則是我們無法選擇的鄰居,我們不能閃避,甚至要深入了解,如此,才能用最高明的態度尋求相處之道。   了解臺灣,認識中國,才能立足世界。   ──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歷史是一條延續的長河,知道從哪裡來,才能找到方向往哪裡去。問題在於,歷史的詮釋權往往落在政治權力擁有者手上,由此建構的史觀,不僅單一而且偏狹,淪為政治服務的工具。偏偏執政者樂此不疲,古今中外比比皆是,生長在臺灣的我們,過去教科書裡所描述的中國史,自然也不例外。   歷史應該是思辨的題材,是啟迪人心的寶庫。楊照老師以臺灣為本,放眼中國千古歷史,提供嶄新的視角,給讀者重新省思,前事不忘,後事之

師。   ──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如果我們看鄰近的日本,長期以來對於中華文化的理解是相當深刻的,不管在學院或一般知識界都是如此。然而,長期以來,臺灣缺乏引路人帶我們走進中國歷史。   臺灣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寶庫,中華文化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管對於中國是何種態度,我們都要理解這個鄰居給我們的影響,透過歷史理解中華文化是一把很好的鑰匙。   然而,學院中的歷史過於艱深難懂,普及的又著重帝王將相的稗官野史,無法給予我們知識上的啟發。幸好我們等到楊照的這部通史,幫大家補了一堂不一樣的中國歷史課。   ──胡川安(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在戰後幾代人的體制教育中,我們從未好

好地認識中國史,而過去三十年來,當我們(正確地)典範轉移到臺灣史視角,更不重視中國歷史了。但誠如楊照所寫,要回答臺灣怎麼來的,不能不理解中國歷史。若能認識那漫長文明所留下的遺緒,如何作為一個外在力量與內在因素,影響或形塑了當下在臺灣的文化內涵與自我認同,我們才更能建立起新的主體身分。這個工作或許沒有人比楊照更適合,一位受過專業中國史學訓練又懂得跟大眾說故事的作家與民間學者。   ──張鐵志(作家)   中國歷史淵遠流長、浩瀚紛繁,想要從中梳理,有時望而興嘆,不知從何讀起。楊照先生這一系列《不一樣的中國史》,則巧妙地找到了詮釋的角度與觀點,不僅思辨歷史的意義,也讓過去的歷史鮮明地活在當代。  

 讀歷史學智慧,歷史不是教科書上的教條文字,更需要理解與善解,挖掘它的價值。《不一樣的中國史》就是這樣的好書,值得探閱。   ──余遠炫(歷史專欄作家)     有句話說:「歷史給人類最大的教訓,就是人類永遠無法從歷史當中獲得教訓。」   楊照老師以十年時間「說史」,匯集出百萬字篇幅的大作,訴說曾經輝煌帝王將相、熱鬧尋常百姓人家,儘管早已化為塵土,留下的典故依舊震耳欲聾。   ──鄭俊德(「閱讀人」創辦人 )   無論從文化傳承、地緣關係或全球視野來看,中國歷史的重要性一直存在,可惜因為過往糾葛及現勢衝突,中國歷史的價值逐漸在臺灣遭到忽略或誤解。   楊照新著《不一樣的中國史》系列逆勢而起,

意義何在呢?   一、從臺灣主體性出發,展現對中國歷史的重新理解及詮釋。   二、重視意義脈絡的「通」,扭轉目前簡化、割裂中國歷史的學習方式。   三、統整海峽兩岸、日本及西方學術界跨學科研究成果,非一地、一家之見。   要真正認識臺灣,至少得連結中國史及東亞史脈絡來理解,楊照新著做了連結中國史的部分,但還沒結束,後勢值得期待。   ──黃春木(建國中學歷史教師)     授課與學習方式的變革,這些年來在臺灣如火如荼地展開,然而有限的中學歷史課堂數,加上升學仍然是重要目標,歷史課的進行多半還是偏重於「歷史知識」的傳授與學習。至於課本上的「歷史知識」是如何產出的,通常也只是一句「歷史知識是史家研

究的成果」簡略帶過,於是綜合各家研究成果的歷史課本內容就只是一堆看似有系統的知識堆疊。   讀《不一樣的中國史》,欣然看到史家梳理史料、比較推論的過程,在楊照老師的筆下生動展開,「歷史知識」有了活脫脫的生命歷程,而「製作歷史」的曲折和迷人,也讓史家們的經驗成了一部動人的精采人生。這真是一套好書!   ──陳婉麗(明道中學歷史教師)   這是一套非常適合高中師生共同閱讀的好書。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將高中歷史課程從過往的編年史編排,改為主題式的探究學習,雖然能啟發學生思考歷史事件的各個面向,但也可能讓學生忽略客觀事件的細節與結果。因此在課堂學習過後,若能選擇閱讀楊照先生這套《不一樣的中國史》

,必能深化學生自身的文史素養,也能對臺灣、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更有時間縱深的理解,進而形成一套自我價值判斷的標準與主體性思考。   誠摯推薦給大家。   ──曾冠喆(私立薇閣中學教師)

區塊鏈數位創作平台之採用因素與創新通路策略決策之研究:以社交媒體貼圖為例

為了解決山立通運吳建立的問題,作者林湘霖 這樣論述:

身處資訊與通信科技發達的數位時代,各行各業免不了須經歷數位化的洗禮,文化創意產業亦不例外,數位創作打破了過去透過視覺或聽覺來感受與欣賞實體創作的體驗,也開闢了數位內容產業這一全新的產業型態。而在眾多數位創作類型中,因行動社群及社交服務而嶄露頭角的貼圖,可謂是消費者最頻繁使用,甚至是每天都有機會接觸到的一種數位創作。然而,目前市場上之貼圖平台管理模式,對於數位創作人而言相當封閉。此外,平台上的各種交易資訊十分不透明,諸多與交易與分潤有關的資訊,盡皆被貼圖平台把持,創作人更無從獲得這些信息。另一方面,創作人在完成貼圖創作後,又該如何確實為自己的作品確權與維權,乃至於合理與合法的授權,更是目前亟待

解決的問題。為了改善上述問題,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因應數位內容產業之特性而問世的區塊鏈數位創作平台。因區塊鏈技術具有去中心化、資料不可篡改、交易可追溯、資訊透明性與匿名性等種種特性,特別適用於訊息封閉、資訊不對稱、參與者與中介方角色過多之貼圖產業。本研究提出一虛構之「區塊鏈數位創作平台邏輯架構」,並以貼圖產業為例,進一步規劃了兩部份的研究。第一部份研究係以分析創作人「採用區塊鏈貼圖平台之考量要素」為研究標的,遴選適合之考量構面與因素來建置評估層級架構。之後,進行專家問卷訪談並透過FAHP法,分析創作人在考量採用區塊鏈貼圖平台時的重要考量要素;第二部份研究則根據所虛構之區塊鏈數位創作平台邏輯架構下

可能衍生之貼圖經營模式,構思四組創新貼圖販售通路策略,並以探討創作人對「貼圖販售通路策略之決策」為研究標的,遴選適合作為各通路策略決策之評估構面與準則。而後,進行多回合專家問卷訪談,並應用DEMATEL、FANP搭配TOPSIS之混合式多準則決策方法,分析四組貼圖販售通路策略在各項評估準則下之優劣排序,以及為創作人找出最佳的通路策略。本研究結果顯示,創作人在考量採用區塊鏈貼圖平台時認為,「創造異業合作機會」、「增加通路替代性」、「減少中間費用抽取」、「即時獲得分潤」及「自主合約簽訂」,是其認為重要性位居前5名的考量因素。而針對創作人對貼圖販售通路策略之決策分析結果顯示,「提升貼圖銷售利潤」、「

提升貼圖銷售量」、「提升品牌於市場之佔有率」、「徵選優質的中間商」及「提高貼圖品牌知名度」,是重要性位居前5名的重要評估準則。此外,「貼圖獨家代理通路策略」是最為適合「資深」創作人的貼圖販售通路策略;而「貼圖多層次代理通路策略」則是最適合作為「資淺」貼圖創作人的貼圖販售通路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