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 后 花園 格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帝 后 花園 格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閻崇年寫的 大故宮全集(共三冊):故宮六百年大歷史 和單士元的 從紫禁城到故宮:營建、藝術、史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 和香港中和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鄭文惠所指導 黃璿璋的 後經典時代:現代視閾中的「四大奇書」及其改寫 (2021),提出帝 后 花園 格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四大奇書、現代文學與文化、故事新編、續書、後經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建築學系 吳秉聲所指導 許芷熒的 傳統與現代之間,臺南「南社」文人的活動空間與都市經驗(1895 — 1945) (2020),提出因為有 日治時期、都市史、漢詩社、列斐伏爾、生活方式的重點而找出了 帝 后 花園 格局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帝 后 花園 格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故宮全集(共三冊):故宮六百年大歷史

為了解決帝 后 花園 格局的問題,作者閻崇年 這樣論述:

縱橫故宮六百年˙解開重重宮闈秘密 第一套百科式故宮大歷史,全套三冊 66 講, 收錄珍藏照片 300 張、圖畫 120 幅。 著名清史學者、百家講壇名家大師 閻崇年 潛心30年力作!   看故宮六百年帝王的鬥爭、后妃的心機,   清史專家 閻崇年 帶你深入了解故宮的真實人生!   【內附】   ※「北京故宮平面位置圖」拉頁   ※ 古代《升官圖(棋)》遊戲拉頁   ※ 民初時期「西苑三海圖」拉頁   ※「頤和園導覽圖」拉頁   無論你去過,或沒去過   讓你更了解世界重要文化遺產 ── 故宮   雍正自乾清宮移居養心殿,此舉在體制上、在中樞權力的轉移上有什麼指標性的意義?   

酷愛文物的乾隆皇,為何選擇了三希堂這個大小只有一張雙人床左右的空間做為書房。這樣的選擇,與他在三希堂中擺設的文物如何反映了他為君的心境?   坤寧宮作為皇后的居所,如何在清代同時扮演著後宮薩滿信仰的活動中心,支持著滿洲皇族的精神傳統。又如何在明清兩朝見證了正宮皇后們身不由己、悲多於喜的命運?   作為中國數百年的帝國統治核心,除了政治上的意義外,紫禁城也是帝王后妃的家。深宮之中的日常,是否真如平民大眾所想像的僕從如雲、奢華尊榮?   故宮如何從舊時代的皇家禁地,邁向民族共同文化遺產的動人歷程?   《大故宮Ⅰ》以全新角度,一窺故宮內裡外延真相。   《大故宮Ⅱ》每講從一座宮殿出發,介

紹地理位置、建築設施,娓娓道出明清兩朝後宮帝后的日常起居、傳世文物、精神生活與人生悲喜。   《大故宮Ⅲ》將焦點由紫禁城中的政治經營、權力鬥爭轉向皇室的家庭、外戚內侍,一窺皇家成員們的親情互動、教育養成以及家居生活。 作者簡介 閻崇年   著名清史專家,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袁崇煥研究會會長、北京滿學會會長,百家講壇2012年年度主講人。 專著有《正說清朝十二帝》、《袁崇煥傳》、《努爾哈赤傳》、《古都北京》、《天命汗》、《清朝皇帝列傳》等25部。論文集有《袁崇煥研究論集》、《燕史集》、《燕步集》、《滿學論集》共4部。主編有《袁崇煥學術論文集》、學術叢刊《滿學研究》第1到7輯等14部。先

後發表明史、清史、滿學論文200餘篇。聯經已出版有:《大故宮全集(共三冊):故宮六百年大歷史》、《清朝開國史(上/下):從努爾哈赤、皇太極到順治,大清皇朝之崛起》、《康熙大帝》、《清宮十大疑案正解》《努爾哈赤》《明亡清興六十年(上/下)》《正說清朝十二帝》等書。 自序 第一講 永樂遷都 一、燕王裝瘋 二、血色詔書 三、白日噩夢 第二講 天下之中 一、哪吒傳說 二、北京心臟 三、北京脊樑 第三講 宮前氣象 一、承天之門 二、大明國門 三、正陽之門 第四講 午門鳳翔 一、午門雄姿 二、午門廷杖 三、午門獻俘 第五講 太和之門 一、常朝禦門 二、於謙定亂 三、劉瑾鬧劇 第

六講 太和大殿 一、四大特色 二、四遭大火 三、四次重建 第七講 太和大典 一、皇家大典 二、舉薦賢能 三、殿試賜宴 第八講 中和方殿 一、殿中奇葩 二、多元功能 三、中和理念 第九講 保和宮殿 一、保和規制 二、亦宮亦殿 三、平臺召對 第十講 保和殿試 一、殿試會士 二、金榜題名 三、欽點翰林 第十一講 文華經筵 一、殿區格局 二、明清經筵 三、經筵之爭 第十二講 文淵書閣 一、永樂大典 二、圖書集成 三、四庫全書 第十三講 武英修書 一、武英過客 二、武英沉浮 三、武英避難 第十四講 內閣大堂 一、內閣變遷 二、陳氏父子 三、宰相之子 第十五講 父子宰相 一、張氏父子 二

、劉氏父子 三、翁氏父子 第十六講 乾清宮門 一、重要決策 二、重要人才 三、重要信號 第十七講 康熙書房 一、書房創立 二、書房翰林 三、書房之外 第十八講 乾清三案 一、永樂宮案 二、嘉靖宮案 三、天啟宮案 第十九講 乾清三宴 一、康熙大宴 二、乾隆大宴 三、嘉慶大宴 第二十講 乾清三悲 一、童年之悲 二、剛愎之悲 三、末日之悲 附錄 明清皇帝簡表 紫禁城相關宮殿門名簡表 第二十一講 正大光明 一、匾的來歷 二、匾後故事 三、匾外思考 第二十二講 交泰乾坤 一、交泰特色 二、交泰報時 三、交泰寶璽 第二十三講 坤寧大婚 一、大婚皇帝 二、大婚準備 三、大婚典禮 第二十四

講 坤寧不安 一、正統皇后 二、嘉靖皇后 三、同治皇后 第二十五講 坤寧不寧 一、明宮皇后 二、清宮皇后 三、坤寧之鏡 第二十六講 坤寧張后 一、皇后挑選 二、皇后命運 三、皇后悲局 第二十七講 坤寧薩滿 一、坤寧改建 二、坤寧神杆 三、坤寧祭祀 第二十八講 養心帝居 一、雍正搬家 二、殿區格局 三、帝后寢宮 第二十九講 養心新政 一、雍正風暴 二、設軍機處 三、解放賤民 第三十講 養心懲貪 一、高恒之案 二、王亶望案 三、國泰之案 第三十一講 養心三希 一、堂名三希 二、書壇三傑 三、法書三絕 第三十二講 養心輓歌 一、四位幼帝 二、三位太后 三、兩位親王 第三十三講 東西

六宮 一、六宮佈局 二、選妃選秀 三、后妃管理 第三十四講 景仁禍福 一、燕姞夢蘭 二、不幸后妃 三、順治佟妃 第三十五講 承乾寵妃 一、崇禎寵妃 二、順治寵妃 三、道光寵妃 第三十六講 鐘粹懸案 一、崇禎太子 二、道光貶妃 三、慈安之死 第三十七講 延禧永和 一、延禧水宮 二、雍正生母 三、翠玉白菜 第三十八講 景陽咸福 一、馬后練衣 二、王妃冷宮 三、宮廷藏寶 第三十久講 永壽之奇 一、萬妃奇緣 二、紀妃奇遇 三、靜妃奇冤 第四十講 啟祥長春 一、啟祥故事 二、咸豐改建 三、長春慈禧 第四十一講 翊坤儲秀 一、翊坤鄭妃 二、兩宮一體 三、儲秀慈禧 第四十二講 慈禧西逃 一

、倉皇出逃 二、廢大阿哥 三、圖新憾晚   第四十三講 太上皇宮 一、寧壽佈局 二、寧壽花園 三、寧壽故事 第四十四講 明宮太后 一、宣德母后 二、成化母后 三、萬曆母后 第四十五講 清宮太后 一、皇太后宮 二、孝莊太后 三、崇慶太后 第四十六講 皇家外戚 一、明清外戚 二、明宮外戚 三、清宮外戚 第四十七講 天潢貴胄 一、明朝皇子 二、清朝皇子 三、後人思考 第四十八講 理親王府 一、康熙始建 二、雍正分府 三、乾隆毀跡 第四十九講 誠親王府 一、誠王允祉 二、新舊兩府 三、熙春花園 第五十講 恭親王府 一、王府變遷 二、和孝公主 三、恭王奕訢 第五十一講 金枝玉葉 一、公

主人生 二、明朝公主 三、恪靖公主 第五十二講 宮廷太監 一、太監群像 二、太監之奸 三、太監之賢 第五十三講 宮女閨怨 一、宮女制度 二、蘇麻喇姑 三、五妞自殺 第五十四講 宮廷御膳 一、宮廷膳食 二、宮廷進膳 三、宮廷節令 第五十五講 宮廷造辦 一、內府造辦 二、小臣趙昌 三、唐英燒瓷 第五十六講 御醫御藥 一、皇家醫院 二、明宮御醫 三、清宮御醫 第五十七講 皇家敬畏 一、敬天敬祖 二、奉佛奉道 三、齋宮齋戒 第五十八講 廟學聯珠 一、三大殿堂 二、三大國師 三、三大石刻 第五十九講 宮外三宮 一、正統南宮 二、正德豹房 三、嘉靖西宮 第六十講 西苑三海 一、南海之悲

二、中海之雄 三、北海之秀 第六十一講 宮外三堂 一、萬曆南堂 二、康熙北堂 三、乾隆東堂 第六十二講 京畿苑囿 一、京南圍獵 二、三山五園 三、清漪頤和 第六十三講 避暑山莊 一、木蘭圍場 二、避暑山莊 三、莊外八廟 第六十四講 瀋陽故宮 一、清初三宮 二、清宮三案 三、清宮三寶 第六十五講 國寶南遷 一、從宮到院 二、從北到南 三、從分到合 第六十六講 大哉故宮 一、一脈相承 二、百川歸海 三、兆民共用 附 參考書目 第五十講 恭親王府 清朝的王府,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承繼王位者可以繼續居住在原王府中,其他親王或郡王去世後即收回王府,由皇帝另行分配給新王居住。清代恭親王府是

唯一保存完整的世襲罔替的王府。從乾隆到宣統,恭親王府見證了清朝由盛而衰而亡的歷史。 一、王府變遷 恭王府有一個傳說:京華何處大觀園?請看北京恭王府。就是說,曹雪芹寫《紅樓夢》的時候,是以恭王府作為藍本的。這個說法,有的學者贊成,有的學者反對。其實,無論曹雪芹的《紅樓夢》有沒有以恭王府為藍本,今人倒是可以通過參觀瞭解恭王府,更直觀形象地理解《紅樓夢》,因為這裡真實地反映了清代公主、王爺等貴族的居住實況,與《紅樓夢》所描寫的賈元春回娘家大觀園省親有相似之處。 北京的什刹海,位於北海的西北,與西苑三海水系相通。元代這裡是重要的水運碼頭,清代逐漸在什刹海周邊,建起許多大宅院。這裡區位高貴,水道蜿蜒,楊

柳成蔭,鬧中取靜,環境優美,非常宜居。恭親王府就坐落在這裡,今為西城區前海西街十七號。 恭親王府的變遷,要從乾隆權相和珅說起。乾隆四十一年(一七七六年),這座府第由和珅始建,五十四年(一七八九年)和孝公主下嫁到這裡,後逐漸形成三路四進、前邸後園的格局。中路用於禮儀,東西兩路用於居住:公主和額駙居東,和珅居西。嘉慶四年(一七九九年),和珅伏誅。公主和額駙仍是這裡的主人。但沒其園第,賜成親王永瑆;沒其宅地,賜慶僖親王永璘。而後是嘉慶帝的幼弟慶僖親王永璘搬進府裡西路居住。這裡有一個故事。永璘相貌豐偉,皮膚黧黑,不愛讀書,喜歡音樂,尤好遊嬉。少時嘗微服出遊,到小巷尋樂,乾隆帝討厭他,降為貝勒。後燕居府

邸,以聲色自娛。乾隆末年,皇子覬覦皇位,永璘笑道:「使皇帝多如雨落,亦不能滴吾頂上,惟求諸兄見憐,將和珅邸第賜居,則吾願足矣!」(《嘯亭續錄.慶僖王》卷五)嘉慶帝籍沒和珅家產後,果然將其府宅賜給他。所以,在一段時間裡,和孝公主居東,慶王居西,慶王和他幼妹共同居住在這處府邸。公主和慶王死後,慶王的兒子降為郡王,這裡便成為郡王府。

帝 后 花園 格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新田大夫第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新田永平村,1988年對外開放供市民參觀。所謂「大夫第」即指有功名之人士的府第。新田大夫第由當地大戶文氏的族人文頌鑾於清代同治四年(1865年)左右興建。新田文氏即宋末烈士文天祥之堂弟文天瑞的後裔,其二十一世祖文頌鑾,曾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高中進士,朝廷欽點任「營用守府」之職,並因個人品行素著而文頌鑾獲清帝禦賜「大夫」名銜。府內屋簷下有兩塊以滿漢二文寫成的牌匾,更是光緒帝於1875年禦賜表揚文頌鑾雙親的詔書木刻。大夫第於1987年定為法定古蹟,經政府專業的維修與復原,修葺工程由香港賽馬會資助,於1988年對外開放。政府與地主協議,把大夫第後面原有的荔枝園改建成住宅,作為保護大夫第的協議條件之一,建成大夫第花園第一期及第二期。附近有文天祥紀念公園、東山古廟、麟峰文公祠等文化建築。大夫第可以作為香港早期中西文化匯集的佐證,其建築方式、結構和外形以至裝飾雖然均根據中國傳統手法,材料也運用廣東清水青磚、灰瓦和陶瓷,屋脊精巧以戲曲人物《楊家將》為主的陶塑正脊更出自石灣名家文如壁。大夫第為兩進式三間兩廊的格局,主樓呈九宮格式佈局,中軸線上有門廳、天井和正廳,而兩邊是六間廂房和正房;上層的閣樓,可用作書房或客房;但佈局並非完全以「軸」為中心,左右也不對稱,最特別的是左翼的花廳及內院,右翼是廚房及廁所。有些裝飾細節更蘊含西洋風格,宅內門頭上刻有洛可哥式的浮雕,窗門有彩色的玻璃,砌成不同形狀的幾何圖案,二樓迴廊的欄杆有十字形的裝飾圖案,混合了中西不同風格。東山古廟是香港一所天后廟,位於新界元朗區新田永平村,鄰近青山公路。該廟最早建於明朝成化六年(1470年),後曾先後於清朝光緒十九年(1893年)、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及1970年重修,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後經典時代:現代視閾中的「四大奇書」及其改寫

為了解決帝 后 花園 格局的問題,作者黃璿璋 這樣論述:

《三國志通俗演義》、《忠義水滸傳》、《西遊記》和《金瓶梅詞話》在中國文學史上被譽為明代最傑出的四部小說。四部小說出版後,經明清評點家、現當代評論者的詮解,認為它們在敘事、結構、人物塑造與美學建構的優異表現皆非同時代作品可及,堪稱為「經典」之「四大奇書」。亦即,所謂「四大奇書」是小說「經典」,其實是文學史的後見之明。四部小說在文人化或經典化以前,歷「說故事」的表演、書寫、行銷、閱讀、評論等群體互動行為之生產,體現中國小說「世代累積型」的特色。四部小說早在成為「定本」以前,「故事」在不斷地「言說」與「閱讀」之間,成為了社群共同參與的文化資產。現存諸多明清古典小說「續書」,即是在續寫、翻案的改編行

為裡,反映創作者「當下」面對的價值更新與社會情境,是為一場集體的、世代相傳的,編織意義的行動。在中國現代化時期,「說故事」的傳統仍持續發生。對於「四大奇書」的現代新編,歷來學者較關注於晚清「新小說」所傳達的「啟蒙救國」,民國以後的研究卻付之闕如,泰半聚焦魯迅以來,五四新文學的「故事新編」體對古代歷史、傳說的改造發明。然而,晚清以後文人,仍仿照「新小說」的「章回體」敘事模式,持續以改寫行動思考古典名著「四大奇書」的現代轉型與文本更新,並藉由現代報刊、影戲等新媒體的傳播,獲得廣大的閱讀群眾與迴響。這批作者的身分多屬鴛鴦蝴蝶派、喜劇作家、滿洲遺民,甚至是不具名的作品。相對於以「五四」為標竿的菁英文學

家,這些經典文學史的邊緣人物,其創作往往被視為文化的「雜質」,但他們與五四「新文學」的故事新編者,同樣是在回應「現代性」中的「傳統性」,且更彰顯出一個時代整體庶民的精神面貌與價值。本文對照魯迅與五四文學以來「故事新編」體的小說發生學,並透過文學史料的重新探勘,觀察現代作家對於「四大奇書」的改編情形,嘗試打開過往經典文學史與文化史的多重視點。本文並關注晚清以後的現代作家,如何對古典小說極具代表性的「四大奇書」進行「再書寫」與「再閱讀」,於「通俗性」與「傳統性」之中言說「現代性」,並強調經典原著的符號系統,如何在全球化知識環流中被解構與重構。題中的「後經典」,即用以命名這些「經典」之後,以拆寫、重

組古典元素,使文學主題以及文化符號擴散轉化的作品。本文除對個別作家與作品進行微觀研究,探索重寫文本背後的重要形塑因子外,也宏觀式地為「四大奇書」勾勒出四種現代的閱讀軸線:歷史與狂歡、江湖與遺民、神魔與啟蒙、淫婦與烈女。此四種軸線分別是在「故事—新編」之間分屬「傳統—現代」的游移命題,亦為創作者在「三國」、「水滸」、「西遊」、「金瓶梅」的古典故事框架中,以脈絡化或去脈絡化的方式,進而關切歷史、族裔、啟蒙與性別的策略。透過鬆動原有文本的符號內容,轉化至新的情境加以擴寫,在遊戲與油滑之中施加諷喻,這並非是一勞永逸的事業,而是一場永無止境的言說。本文即試圖在學界既有的「明清續書」、「故事新編」等研究基

礎上,將時間軸從明清擴大延伸至現當代文學與文化,嘗試勾勒一種「後經典」的敘事學/續事學。

從紫禁城到故宮:營建、藝術、史事

為了解決帝 后 花園 格局的問題,作者單士元 這樣論述:

  單士元先生與故宮結緣七十年,是著名文物專家、古建築保護專家。本書傾注了他寶貴的學識與經歷。全書自鼎建紫禁城而始,將紫禁城的營建制度、營建過程、宮殿的建築藝術佈局以及紫禁城中發生的歷史事件貫穿一線,直至故宮博物院在民國初年的創建,一氣呵成,內容豐富,深入淺出,展示出故宮所涵載的深厚的中國歷史文化及建築學知識。 本書特色   1. 建築藝術角度切入世遺紫禁城,從八百年的歷史累積,看五朝宮闕不能取代的建築史地位   2. 由紫禁城的營建與藝術,圍繞述說宮殿的元明清歷史;   3. 末代皇帝出宮時,作者進入古物陳列所,見證從皇宮成為博物院的歷史變遷。 作者簡介  

單士元     1907—1998,生於北京,著名文物專家、古建築保護專家。193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曾任故宮博物院辦事員、科員、編纂,中國營造學社編纂兼中法大學教授。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故宮博物院建築研究室主任、副院長、研究員,第五、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長期致力於文物研究和保護工作,在古代建築和明、清歷史檔案研究領域造詣頗深。著有《清代起居注考》《明代建築大事年表》《清代建築大事年表》《故宮史話》《我在故宮七十年》等。 I序(任繼愈) 1故宮建築歷史沿革簡述(代前言)   第一章 鼎建紫禁城 5第一節 北京的四座宮殿建築群 12第二節 明代的選都

18第三節 遷都北京 24附 元故宮的拆毀 30第四節 元、明兩代皇宮位置之比較 36第五節 營建紫禁城的四個時期 47第六節 關於三大殿的幾次重建 52第七節 清代改變對稱格局   第二章 營建制度 57第一節 明代的買辦制度 59第二節 清代的算房 60第三節 備料和施工 79第四節 營建的勞動力 94第五節 營建中的貪污和腐敗   第三章 佈局與建築藝術 103第一節 數字的比較 106第二節 明代皇城格局 112第三節 紫禁城的規劃和佈局 118第四節 午門與太和門 124第五節  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

殿 139第六節 文華殿與武英殿 148附 故宮武英殿浴德堂考 161第七節 故宮內廷 177第八節 御花園 181第九節 景山和雁翅樓 184第十節 水源與採暖 187第十一節 建築裝飾藝術   第四章 紫禁城史事 196第一節 乾清宮中的歷史 199第二節 御屏京官職名冊 201第三節  皇宮中的檔案庫與清軍機處檔案 204第四節 皇宮中的圖書館 207第五節 內務府與造辦處 209第六節  清代文字獄與清代禁書陳列札記 212第七節 宗教勢力在皇宮 214第八節 外國使節進皇宮 216第九節 葉赫那拉氏(慈禧)的專權

223附  記與清末大阿哥(溥儁)在酒家小聚事 225第十節 珍妃入宮之情形與墜井之死 228第十一節 帝后一餐飯農民數年糧 230第十二節 溥儀出宮前夕奢華的生活 235第十三節 袁世凱稱帝與溥儀復辟   第五章 創建博物院 238第一節 古物陳列所 239第二節 故宮博物院第一任院長易培基 242第三節  我與初建的故宮博物院及院匾軼事 252第四節 我與同仁那志良的重聚   257後記 單士元的七十年故宮情(單嘉筠) 第一章 鼎建紫禁城 第一節 北京的四座宮殿建築群 在世界聞名的古國中,巴比倫的宮殿早已無存,所謂世界七大奇觀的「空中花園

」也只是憑記載的描述;古希臘、羅馬的宮殿只剩下了廢墟;埃及、印度中世紀前的宮殿已非原貌或全貌。但北京的故宮卻在近五個世紀中不斷延續,保存了下來。 北京是遼、金、元、明、清五個朝代的國都,嚴格地說,現在的故宮是明代遺留下來的,清代進關承襲這座宮殿,後代雖有改建,但變動並不很大。那麼,在擁有現在的北京故宮以前,北京有過多少皇宮呢? 除去周朝分封的燕國,學者通過科學的考證和對北京琉璃河發掘的青銅器等文物的研究,證明在周朝封燕時北京已稱都,上溯到燕國時,到1995 年建都已有三千零四十年。若作為國都,則是從契丹族建立的遼國算起,當時遼和五代的石晉處於對峙的局面,會同元年(938)遼太宗耶律德光升幽州為

南京,據《遼史.太宗紀》載,耶律德光曾在開皇殿召見過石敬瑭的使臣。 遼南京的地址在現在北京城的西南,即宣武區的偏西一帶,白雲觀在它北城牆外。據載:(遼南京)城方三十六里,崇(高)三丈,衡廣(厚)一丈五尺,有八個城門。皇宮在京城的「西南隅」,即在今廣安門一帶。廣安門外的蓮花池等水泊還是遼代宮廷御苑湖泊的遺址。這座皇宮曾經有過「繁盛」的記載,「門有樓閣,球場在其南」,都城城角還有角樓,至今留下南燕角、北燕角的地名,後來音轉為南線閣、北線閣。 12 世紀初,北方的女真族對遼國發動了突然襲擊, 1127年攻佔遼南京,接着又滅掉北宋。俘虜宋徽宗趙佶和欽宗趙桓父子,同時把汴梁(開封)的皇宮洗劫一空。北宋汴

梁無論皇家還是民間的金銀珠寶、財帛子女都被掠到燕京(當時遼已滅,南京亦稱燕京)。就連趙佶搜刮民間血汗營建的御苑也被拆毀。其中珍奇的山石—艮嶽山石也被金朝運到燕京,作為營建金皇宮和御苑的裝飾物。

傳統與現代之間,臺南「南社」文人的活動空間與都市經驗(1895 — 1945)

為了解決帝 后 花園 格局的問題,作者許芷熒 這樣論述:

本研究立足於過往聚落研究基礎和Henri Lefebvre(昂希‧列斐伏爾)「再現空間」與「身體經驗」的概念,進一步探討臺南「南社」文人活動其中的動態空間。臺南市作為臺灣最早發展之漢人聚落,從清治時期的十字大街、城牆和五條港,日治時期所引入規劃的現代化都市雛形,直到戰後持續向外圍地區進行的重劃更新,種種書寫都更加完備了至今臺南都市的樣貌。奠基於此種實質靜態空間的研究,本文則以動態空間的角度出發,建構都市裡的人群活動場所。為達上述目的,本文從南社擊鉢聚會的地點著手,將這些地點分為「宅邸庭園」、「寺廟」、「酒樓」與「其他」四種類型。家宅是個體居所、家族財富的延伸,同時也是文人文學活動的起點;市街

之中,則有文人紳商共同運作的寺廟,既是信仰也是公眾集會中心。兩者自古即是傳統文人涉足聚會、飲酒賦詩的場所,因此第三章將之視為「既有的文人聚會空間」,並討論這些場所在日治後面臨的變化與南社活動其中的狀況。而酒樓與公會堂、公園等其他地點,則是日人統治以後帶入臺灣的建設,第四章將之視為是「新興公共空間」,在這些由日人意志規劃而來的場所中,也產生了新的生活方式;南社在接納同時,實有其取捨與回應,同時也是其漢文人主體的再次延續。當漢詩社的傳統性質面臨到生活環境的現代化,變與不變之間的選擇便產生了本文所要看見的張力。矛盾狀態下的空間選擇與身體能動性,又與Michel De Certeau(米歇爾‧德‧塞托

)所說的「戰術(tactics)」有些共同之處。最終,仍是希望回到地方與詩社的互動連結,以便看見文人的活動並建立另一種「臺南都市史」,將南社聚會地點落實於正邁向現代化的臺南當中,以完善「城市空間」的討論;而就「漢詩社文人」的研究角度而言,則期許提供另外一種拼湊南社面貌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