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圖書館系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師大圖書館系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妍希,臺灣師範大學全球華文寫作中心寫的 我在給企鵝寫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21屆紅樓現代文學獎暨全國高中紅樓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和霍華德•加德納的 統合心智:解構多元智能大師,重現心智對話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數位時代圖書資訊服務新建構: 國際視野的觀察也說明:(Sutcliffe,2002-2003)在此透視下之圖書館服務內涵,可以包含與連結各種文本 ... (臺灣師大圖書館期刊組,2000)(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圖書館,2008)這方面相關的服務與發展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秀威資訊 和親子天下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文化資產維護系 司馬品岳所指導 李宜蓁的 台灣女性的家:家務勞動作為戰時體制下的後援基地 (1937-1945) (2021),提出師大圖書館系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戰時體制、女性、家事、治理、規訓。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林修澈所指導 周士煌的 台灣民族學的發展與意義 (2021),提出因為有 民族學、台灣民族學、台灣學、台灣國學、學術史的重點而找出了 師大圖書館系統的解答。

最後網站實踐數位人文的真人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柯皓仁專訪則補充:多年來涉足資訊服務、數位典藏、資訊架構、資訊系統乃至於服務政策,同時扮演教學與實務的工作,在數位資訊服務上推動人文社會的工作。 形塑師大.大師更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師大圖書館系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在給企鵝寫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21屆紅樓現代文學獎暨全國高中紅樓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為了解決師大圖書館系統的問題,作者陳妍希,臺灣師範大學全球華文寫作中心 這樣論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21屆紅樓現代文學獎暨全國高中紅樓文學獎得獎作品集,本屆文學獎徵件類別包括現代詩、現代散文、現代小說、舞臺劇劇本以及全國高中散文等五個獎項。      書中彙集本屆精彩得獎作品,並收錄評審講評。     【紅樓文學沙龍】     紅樓文學沙龍於每年紅樓文學獎徵稿期間,邀請文壇上優秀亮眼的青年作家,蒞校向同學分享創作的歷程與經驗。因應網路媒體與平台之快速發展,今年改變以往實體講座,改採線上影片文學沙龍,展現疫情時代中的數位應變能力,以期透過網路媒介不限時地,讓更多對創作有興趣的學子觀看,增加紅樓文學沙龍影響力。     今年度邀請青年小說家朱嘉漢,以「知識是你面對世界的

方法」、「對他者永不饜足的我」及「面對自己那張空白的文稿」三大主題,談如何以閱讀與知識擴大視野,以及寫作之路面對挫折的心態調適,鼓勵學子持續提筆書寫,用文字為青春突圍。 本書特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21屆紅樓現代文學獎暨全國高中紅樓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師大圖書館系統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陳郁夫老師的龍泉與寒泉--為古籍裝上GPS

最近恰好一位碩士班同學來找我詢問關於龍泉二號的事,
主要是因為是他的博士論文要在近期內提出,對古籍查詢系統需求甚鉅,
目前網路上能查到十三經、二十五史與諸子的大概只有陳老師的寒泉,
與中研院的漢籍資料庫,陳郁夫老師的寒泉又有故宮與台北大學兩地的網站,
可是故宮網站無預警的卸下二十五史資料庫,台北大學又連不上線,
而漢籍資料庫也好不到哪去,經常性的無法連線,
讓我這位即將畢業的博士同學倍感煎熬,於是找我協助,
看有沒有一種方式可以提供他穩定的查詢。

陳郁夫老師的龍泉:
老師的龍泉與寒泉的差別就在單機版與網路版,
網路本的優點是可線上查詢,但礙於網路的穩定性,若連不上線,便無法提供查詢。
單機版的龍泉則沒有這樣的問題,隨時開啟,隨時查詢,
此外,陳老師也順應趨勢,很早以前就將程式製成隨身可攜版,
亦即隨身碟插上電腦,便可執行查詢的動作,相當的便利,
也就是一支隨身碟,變是古籍圖書館。

此外,單機版亦提供進階功能:
1.瀏覽搜尋所得資料:
可在查詢到的資料中任意自由前後上下翻閱,感覺上像在古籍中裝上GPS(衛星導航)般,
只要設定一個目的地,便可不怕迷失方向的找到方向。

2.編輯、修改、選取、儲存功能:
針對古籍資料中可能的錯誤,提供使用者自行修改資料庫的功能,
讓資料庫的正確性可不斷提供,以滿足研究者對資料正確性的保證。

3.找到資料的上段、下段、篇首與篇末功能:
除了可查詢關鍵字的段落外,有別於網路查詢的缺點,
提供上下段落查詢的功能,讓研究者可以針對所需資料進一步深度瀏覽。

4.單筆匯集:
將搜尋所得資料,羅列出來,可精要的快速瀏覽,有點要摘要的功能。

5.資料分布:
這個功能可以用在與其他經典資料分布情況上的比較上,快速得到分布一覽表。

陳郁夫教授 龍泉一號 龍泉二號 寒泉資料庫 數位典藏 東吳 師大 教授 吳老師 古籍資料庫 文獻數位化 軟體開發

Professor Chen Yufu Longquan and Cold Spring - fitted with GPS for the classics
In addition, the standalone version also provides advanced features:
1. Browse the information available to search:
In the query to the information available in any of the free to read up and down before and after, feel like in the ancient Zhongzhuang GPS (satellite navigation) as,
By setting a destination, be not afraid of losing the direction of find the direction.

2. Edit, modify, select, store features:
For antiques may be errors in the database provides users with the initiative to revise the functions of
So that the accuracy of the database can continue to provide to meet the guarantee of the accuracy of information researchers.

3. To find information in the above paragraph, the next section of articles and Pianmo first function:
In addition to keyword queries paragraphs, the distinct disadvantage of online queries,
Query functions to provide the upper and lower passages, so that researchers can browse for the necessary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depth.

4. Single collection:
To search for available information, have set out to incisive fast browsing, a bit to abstract functions.

5. Data distribution:
This feature can be used in with other classical data on the distribution of comparison, quick get the distribution list.

Professor Chen Yufu Longquan Longquan on the 1st on the 2nd Cold Spring Library Digital Archives, Professor Wu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Soochow teacher ancient literature digital library software development

台灣女性的家:家務勞動作為戰時體制下的後援基地 (1937-1945)

為了解決師大圖書館系統的問題,作者李宜蓁 這樣論述:

本文發現二戰時(1937-1945)臺灣的女性被鼓勵參與戰爭,成為可以保家衛國的存在。雖然當時的女性地位看似提升,卻仍無法脫離家庭的身份任務。本研究取徑於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的系譜學(genealogy)與治理術(governmentality),從大量檔案中建立國家訓練女性家事背後的權力關係,重新論述臺灣女性、家事與家三者在戰爭中的定位。本文發現「女性做家事」此現象,是國家治理國民生活刻意建構的性別分工意識型態,亦為戰時國家動員女性協助經濟統制的機制。國家也透過此機制掌握非戰場的民生物資資源,同時藉由女性的家事能力確保國民健康。「家」成為國家的戰時後

援基地供給人力資源,為日治時期住宅史與軍事動員研究提供另一種討論面向。

統合心智:解構多元智能大師,重現心智對話

為了解決師大圖書館系統的問題,作者霍華德•加德納 這樣論述:

美國亞馬遜書店4.6星讀者好評,布洛克(Brock)國際教育大獎得主, 「多元智能理論」之父最新力作! 別人常問我,我擁有什麼智能,又欠缺什麼智能。 我漸漸認為,更有助益、更實用、甚至更正確的回答, 應該是:「我擁有統合心智。」————霍華德‧加德納 (Howrad Gardner)     享譽國際、當代傑出的哈佛心理學家暨教育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   在40年前提出顛覆傳統教育思想的「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簡稱MI)理論,   反駁傳統「IQ測驗」以紙筆測驗定終身的智力觀點,主張智力不該被局限在狹隘的單一面向。   

他大聲呼籲,每個人的智能組成光譜不同,應擺脫過去獨斷的單一智能框架,   任何人都可以透過自己的優勢智能,持續且廣泛地培養其他面向的智能。     加德納教授擁有二十多項榮譽學位,長年為哈佛教育學院零點計畫(Projecr Zero)核心團隊成員,   曾獲《外交政策》與《展望雜誌》選為當今世上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   2015年獲布洛克國際教育大獎(Brock international prize in education)時,   提名委員如此定位他:「多元智能理論是美國現代教育理論中最重要的票房明星,   歷史上很少有人能像加德納,對教育發揮如此巨大的影響力。」     多元智能理

論問世後,不僅掀起全世界的教改浪潮,激發眾人思索教育的新思路,   更成為眾多教育工作者與父母在教育及教養議題上廣為接受的顯學。   即使是將近40年後的今天,台灣教育政策的方向依然深受多元智能思潮的影響。   如「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國小階段學習重點,便是「開發多元智能,培養多方興趣」;   而「學生學習歷程檔案」重視「真實呈現學生的學習軌跡、個人特質、能力發展等,補強考試之外無法呈現的學習成果」的理念,更完全符合加德納對於傳統標準化測驗的批判。     至今著作已逾30本的加德納教授在這本個人回憶錄之中,   不僅以精闢的見解闡釋新時代下的多元智能理論,   回顧多元智能理論發展

過程中,曾被錯誤詮釋、誤解使用等另作者驚恐不已的軼事,   更追本溯源檢視自我心智架構,梳理自身提出開創性研究的源頭,   娓娓道來自己如何從一個鎮日埋首書堆、熱愛彈奏鋼琴的內向猶太裔小男孩,   一路演變成意氣風發的大學生、思想不受拘束的研究生,最終成為哈佛教授的曲折回憶。   回首過去,他說:「我就像唐吉訶德那樣,義無反顧地追尋我自己的路!」     在本書中,加德納教授引用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跨領域天才蓋爾曼(Murray Gell-Mann)之語:   統合心智,勢必成為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焦點心智!   除了詳細說明統合心智在當今社會特別可貴的原因,   強調統合心智是理想的課程、教學與

教材所應當呈現的內容,也是生活中所應讓孩子學會的關鍵能力,   在親師的共同合作之下,讓孩子的優勢能力發光發熱!     這不只是一本以加德納學術之路為主軸的回憶錄,   更是一本作者探究自我心智、親身驗證多元智能理論的真誠之作。   加德納教授告訴所有父母和老師,   不要再寄望用更多分數來評量孩子潛能,不要再用考試去衡量孩子的聰明或是成就。   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培養統合心智、懂得問問題、願意思考並解決問題,   更重要的是,願意恆久懷抱學習熱情,才是身為教育及教養者必須念茲在茲的重點所在。      讓我們跟隨著書中平易近人、優美抒情的文字,   一窺大師生命中貌似截然不同的多條學習軌跡,

最後如何交織出一個不凡的統合心智!   各界好評     【國內好評】   嚴長壽公益平台董事長   藍偉瑩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   謝伯讓台大心理系副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任、〈謝伯讓的腦科學世界〉粉專創立者   賴以威臺師大電機系副教授、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鄭麗君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   劉安婷為台灣而教(TFT)創辦人暨董事長   詹志禹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曾世杰臺東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   陳瓊花退休教授,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校長、藝術學院院長   陳怡倩美國國家藝術教育協會亞洲藝術文化委員會主席   許芯瑋社團法人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

DFC 臺灣)發起人兼執行長   張純淑慈心華德福學校創辦人、慈心兒童教育基金會董事長、人智學教育基金會董事   林崇熙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   周育如清華大學幼兒教育系副教授   吳武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名譽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台灣) 理事長   方新舟誠致教育基金會、均一教育平台創辦人     【海外讚譽】   一本深刻的知名心理學家回憶錄!——《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一本易讀性高且值得一讀的好書!——《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常有人打趣說,心理學理論往往能反映出理論提出者的真實樣貌,這個說法絕對能套用在加德納

身上,因為他本身就具有創造力、心胸寬闊、機靈巧妙、律己甚嚴,而且能駕馭多元智能。如今,我們能讀到這位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在書中暢談如何將多元智能見解貫徹在自身生活與工作上,實在令人可喜可賀!——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心智探奇》(How the Mind Works)及《再啟蒙的年代》(Enlightenment Now)作者     本書記錄一位不同凡響的學者心路歷程。加德納以反思的角度回顧一生,雖是個人回憶錄,卻不失客觀。他為讀者娓娓訴說人生故事,對於形塑人生的重大事件也有深刻見解,讀來趣味盎然,讓我們一窺生命中貌似截然不同的多條線,最後如何

交織出一個不凡的心智。——吉蘭•瑟吉(Kiran Bir Sethi),印度河濱學校創辦人兼Design for Change發起人     霍華德•加德納做到眾多學者一生夢想要做、卻鮮少完成的成就——他提出一個強大的原創想法,加以發展後,改變了整個學科領域的對話方式,更將觸角延伸到學術界外,影響世界各地的社會政策與集體思維。本書清楚說明加德納做出的重大突破,並深刻地描述如何造就他這番成就的人生軌跡及知識養成過程。——史蒂芬•葛林布萊(Stephen Greenblatt),《暴君:莎士比亞論政治》(Tyrant: Shakespeare on Politics)作者     「這個世界太依賴

用大腦和神經元來解釋人類行為,加德納這本眾所矚目的回憶錄則把我們帶往另一個方向,帶我們真實走進他的心智與人生。在這部精彩絕倫、深刻省思的傳記中,加德納對每位讀者敞開心胸,讓讀者檢視當代最偉大且最常被引述之知識份子的非凡心智。」——安迪‧哈格里夫斯(Andy Hargreaves),波士頓學院研究教授;《感動:教育與社會流動回憶錄》(Moving: A Memoir of Education and Social Mobility)作者     「本書帶領我們認識加德納的自我反省,並探索他對於變動中的學術界的種種觀察與心聲。讓我們也開始反省:在這個最需要大家敞開心胸的時候,我們是否反而縮小自己的

眼界呢?」——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重新與人對話》(Alone Together: 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及《在一起孤獨》(Reclaiming Conversation: The Power of Talk in a Digital Age)作者   短評推薦     方新舟,誠致教育基金會、均一教育平台創辦人   在教育史上,很少有人像霍華德‧加德納能用一個簡單有力的多元智能理論說服社會大眾,全面改變教育理念及教學方法。加德納的這本書不但分享他當初創立多

元智能理論的過程,更分享他如何跳脫這個榮譽的束縛,創造出另一個統合理論架構。這本書是所有對教育有興趣的人的最好禮物!     吳武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名譽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台灣) 理事長   我是「多元智能之父」Howard Gardner的粉絲,和他認識多年,也從事了二十多年多元智能 (MI)研究,並修訂了多元智能量表在兩岸發行,深知他是位劃時代的學者,猶記得1983年時代雜誌曾以他為封面,並宣稱:多元智能的時代來臨了。其MI理論影響當代教育,既深且廣,歷40年不衰,可見其理論含金量之高。其實,他的精彩人生也很有看頭,欣見他的回憶錄《統合心智》出版了,是粉絲們的福音,我當先睹為

快!     許芯瑋,社團法人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DFC 臺灣)發起人兼執行長   何其有幸,我能在 2012 年 2月,與 Howard Gardner 博士見上一面,我們在 Design for Change 學習法的發源地,也是電影《三個傻瓜》片尾的那所發人深省的河濱學校(Riverside School)相遇。但最讓我感到醍醐灌頂的,是在那兩天的「追星」時光中,聽到他分享一個又一個改變他人生的故事,而十年後,這本書的問世,讓我能重溫當時那些來不及記下的感動、充滿學習的瞬間。   印象中,我一逮到機會跟 Gardner 博士談話的空檔,就跟他表達我的感謝:從小,我就認為自己不夠聰明,也

不夠有自信,因為我就是那個在傳統一元觀念中的語文讀寫和數理能力評量結果都很普通的孩子。終於,我在大學教育學程接觸到多元智能論後,了解我們其實不用再繼續測驗孩子「你有多聰明?」(How SMART are you?)而是引導孩子們探究「你是怎麼樣的聰明法」(HOW are you smart?)身為教育者,我們必須先了解每個孩子的特質,才有辦法開始接下來「因材施教」。我自己也在和自己對話、分析的過程中,漸漸從「人際智能」領域中找到自信,肯定了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價值。     陳怡倩,美國國家藝術教育協會亞洲藝術文化委員會主席   「從多元智能到統合心智,加德納的理念不僅突破教育實踐的盲點,

也是奠定全人教育與心智潛能的發展的重要基石」。     謝伯讓,台大心理系副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任、〈謝伯讓的腦科學世界〉粉專創立者   哈佛大學的加德納教授是當代最知名的教育心理學家,以多元智能理論聞名世界。在這本自傳中,他描述過去的學思歷程如何塑造出自己的「統合心智」。196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蓋爾曼曾說:「21世紀最重要的心智類型就是統合心智」。如果你還不熟悉什麼是多元智能和統合心智,這本書你絕不能錯過!

台灣民族學的發展與意義

為了解決師大圖書館系統的問題,作者周士煌 這樣論述:

民族學ethnology研究「民族ethnos,及附著於其身的文化」,台灣的民族學,研究對象是台灣諸民族/民族集團:原住民族、客家、Lán-lâng/Holo、外省人。其中,學科傳統領域研究的首為台灣原住民族,在政策的支持下,客家研究亦開始展現成果。原住民族研究和客家研究,已有整體性「知識體系」的建構。台灣其餘民族的學問,則以民俗學或地方學來表達,其體系尚待發展。作為近代學術的民族學,在台灣有其特別的歷史發展過程。由日本治理台灣時,為了施政所進行的大規模調查、與稍後的學術研究開始,累積成果。國民政府來台之後,以誌書的編寫及審查圈錮地方知識份子,確立「以本土為地方」,以台灣為學科的練習場,並橫

殖入文獻學研究的中國邊疆民族史。民主化之後,台灣主體性漸漸展現,本土研究開始興盛,教育系統與學術系統對台灣的觀點也開始正常化。對自身生活環境的興趣,則以「地方學」的樣態出現。台灣為一多民族的國家,清楚了解諸民族及其文化,為「屬族」的學問,以國家的文化主體性為學問的對象,可以稱為「台灣學」。台灣學為「屬國」的學問,為台灣的國學,其核心應該為台灣的民族學。台灣學或國學的發展,尚待觀察,但並非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