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特徵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平原特徵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野鳥完全圖鑑:詳盡比對辨識,盡覽鳥類之美 (電子書) 和吳立萍,賴佳慧的 少年讀臺灣:臺灣地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台灣東販 和未來出版所出版 。

東海大學 景觀學系 吳佩玲所指導 張玟豫的 探討發展都市農園於改善熱島效應-以旱溪為例 (2021),提出平原特徵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都市農園、永續性、都市熱島效應、城市綠網、人地關係、全球暖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大學 大氣科學碩士班 侯昭平所指導 陳智羿的 西南氣流與地形引發梅雨鋒面劇烈降水之個案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梅雨鋒面、西南氣流、劇烈降水、低層噴流、地形效應的重點而找出了 平原特徵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平原特徵,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野鳥完全圖鑑:詳盡比對辨識,盡覽鳥類之美 (電子書)

為了解決平原特徵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收錄種   本書介紹了在日本國內已有紀錄(包含被視為紀錄的觀察案例)的鳥類,包含移入種、未記錄種,共約670種,並以2800張照片搭配解說。收錄種指的是有取得照片並刊載在本書中的物種。     ①分類與刊載順序   雖然是以《日本產鳥類目錄改訂第7版》(日本鳥學會,2012)為基準,但是為了將類似的鳥類放在一起對照比較,有部分會調整頁次。關於分類順序,建議參考本書結尾的〈日本鳥類檢核表〉。     ②山鳥及水鳥   以主要棲息地點為基礎,區分棲息於山林(綠色書眉)‧水邊(藍色書眉)的野鳥,並在章節扉頁(p.11及p.207)加上目次。     ③種名‧學名‧英文名   中文名、目名、科

名、種‧亞種的學名‧英文名以《2020年台灣鳥類名錄》(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為依據。未記錄種的參考資料包括Mark Brazil的《Birds of East Asia, China, Taiwan, Korea, Japan, and Russia》(Princeton Univ. Press, 2009)、山階芳磨的《世界鳥類和名辭典》(大學書林,1986)。沒有中文名的物種會以學名‧英文名標示。     ④全長(TL)   標示全長尺寸數值的參考資料包括《野鳥便覽 下卷》(日本野鳥會大阪支部)、《日本鳥類及其生態 第1卷∕第2卷》(梓書房∕岩波書店)、《日本鳥類550 山鳥 增補改訂版》《

日本鳥類550 水鳥 增補改訂版》(皆為文一綜合出版)(亦可參照用語解說p.7)。     ⑤解說   關於分布及棲息環境,除了參考《日本產鳥類目錄改訂第7版》之外,也包含了田野調查的實際紀錄。若沒有特別紀錄分布地名,則代表棲息於日本全國。由於鳴叫聲的給人的感覺因人而異,要用所有讀者都能理解的方式標記實屬困難。在這本圖鑑的日文版中,筆者是以片假名拼音表現出聽到的聲音。此外,S代表鳴唱(Sing),C則代表鳴叫(Call)。     ⑥照片及說明文字   著重在相似鳥類之間的比較,盡可能在同一個版面中放入許多照片,並且使用大量去背圖片。除此之外,照片也包含了雌雄(♀‧♂)、成鳥(Ad)、幼鳥(J

)、未成年鳥(imm)、夏羽(S)、冬羽(W)、換羽中的個體、亞種、個體差異等各種不同的形態。括弧內的標示為攝影月份及拍攝者的姓名縮寫(參照p.399)。辨識重點的說明文字也盡量安排在靠近照片的位置,不用移開視線就能確認照片與解說內容。此外,雖然避免重複解說,但是重要的部分還是會在不同的地方以同樣的內容表示。沒有特別標示雌雄的話,就代表雌雄幾乎同色。     ⑦重點   彙整辨識鳥類時應注意的特徵、近似的物種及比較重點等等,並加以解說。     ⑧「○○○」比對   使用相似鳥類的觀察點部位放大照片等,進行淺顯易懂解說。希望能成為觀察時的參考依據。   本書特色     本圖鑑收錄了在野外會看

見的野鳥照片約3400張。   包括普通種、難以辨識的種類、年齡及性別變化等等,   羅列相似的鳥類圖片相互對照,輕鬆解決賞鳥人士的煩惱!   專業推薦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台灣猛禽研究會

平原特徵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葛洲壩水利樞紐,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壩」,是長江幹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位於中國湖北省宜昌市境內的長江三峽末端河段上,距上游的三峽水電站38公里,距下游宜昌市主城區約6公里。因壩址處江中原有一小島葛洲壩而得名。」大壩位於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出口—南津關以下2300米處,距宜昌市鎮江閣約4000米。北抵江北鎮鏡山,南接江南獅子包。長江水流由東急轉向南,江面由390米突然擴寬到壩址處的2200米。由於泥沙沉積,在河面上形成葛洲壩、西壩兩島,把長江分為大江、二江和三江。大江為長江的主河道,二江和三江在枯水季節斷流。工程上游流域面積約100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4,300立方米/秒,水庫總庫容15.8億立方米(三峽大壩水庫393億立方米)。安裝發電機組21台,總裝機容量271.5 萬千瓦(三峽2,250萬千瓦),投產後,通過擴建一台機組和實施兩台機組改造增容,現裝機容量為277.7萬千瓦,年均發電量157億度。 工程自1970年12月30日動工,1988年12月10日竣工,1989年1月3日,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宣布建成。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常簡稱三峽工程或三峽大壩,是中國長江上游段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項目。分布在重慶市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長江幹流上,大壩位於三峽西陵峽內的宜昌市夷陵區三斗坪,並和其下游不遠的葛洲壩水電站形成梯級調度電站。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的最大的水壩。三峽水電站的機組布置在大壩的後側,共安裝32台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其中左岸14台、右岸12台、右岸地下6台,另外還有2台5萬千瓦的電源機組,總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年發電量約1,000億千瓦·時,相當於計熱電發電效率後燃燒標煤0.319億噸的發電量,年直接減排二氧化碳0.858億噸。而它在發電、防洪及航運方面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附帶引起的移民、環境等問題,使它從開始籌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終與繁雜的各種爭議相伴。三峽工程的總體建設方案是「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工程共分三期進行,總計需17年,目前已經全部建成。
一期工程從1993年初開始,利用江中的中堡島,圍護住其右側後河,築起土石圍堰深挖基坑,並修建導流明渠。在此期間,大江繼續過流,同時在左側岸邊修建臨時船閘。1997年導流明渠正式通航,同年11月8日實現大江截流,標誌著一期工程達到預定目標。
二期工程從大江截流後的1998年開始,在大江河段澆築土石圍堰,開工建設泄洪壩段、左岸大壩、左岸電廠和永久船閘。在這一階段,水流通過導流明渠下泄,船舶可從導流明渠或者臨時船閘通過。到2002年中,左岸大壩上下游的圍堰先後被打破,三峽大壩開始正式擋水。2002年11月6日實現導流明渠截流,標誌著三峽全線截流,江水只能通過泄洪壩段下泄。2003年6月1日起,三峽大壩開始下閘蓄水,到6月10日蓄水至135米,永久船閘開始通航。7月10日,第一台機組併網發電,到當年11月,首批4台機組全部併網發電,標誌著三峽二期工程結束。
三期工程在二期工程的導流明渠截流後就開始了,首先是搶修加高一期時在右岸修建的土石圍堰,並在其保護下修建右岸大壩、右岸電站和地下電站、電源電站,同時繼續安裝左岸電站,將臨時船閘改建為泄沙通道。2006年5月20日三峽大壩主體部分完工。2009年年底全部完工。

都江堰是中國古代建設並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上游340公里處。都江堰是由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於約前256年至前251年主持始建的。經過歷代整修,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依然發揮巨大的作用。都江堰周邊的古蹟甚多,主要有二王廟、伏龍觀、安瀾橋、玉壘關、鳳棲窩和鬥犀臺等。整個都江堰樞紐可分為堰首和灌溉水網兩大系統,其中堰首包括魚嘴(分水工程)、飛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寶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體工程,此外還有內外金剛堤、人字堤及其他附屬建築。都江堰工程以引水灌溉為主,兼有防洪排沙、水運、城市供水等綜合效用。它所灌溉的成都平原是聞名天下的「天府之國」。1980年7月7日列為四川省重新確定公佈的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2月24日公佈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000年,都江堰以其為「當今世界年代久遠、惟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與青城山共同作為一項世界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探討發展都市農園於改善熱島效應-以旱溪為例

為了解決平原特徵的問題,作者張玟豫 這樣論述:

台灣地狹人稠,人口和產業朝向都市集中的趨勢更為明顯,都市化程度已高達 79.9%。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所建構的「台灣永續發展指標系統」中也特別區分出都市台灣 (Urban Taiwan) 的體系,足見都市的發展攸關整體環境的永續性。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全球各地的大專機構,透過大數據的蒐集,計量倘若全球各城市全面實施都市農業,每年可生產多達1.8億噸糧食,也可以緩解都市熱島效應,本研究針對都市農園之永續發展以旱溪的鳥竹圍公園為例進行設計,藉由台中市政府推行的綠美化政策提升人均綠地面積,針對旱溪周遭綠地與裸地和公園尋找適合的場地,研究工具應用都市設計審議綠化量得降溫有效的計算,對都市熱

島效應的了解,從一個綜觀的角度來檢視都市的發展是否符合環境永續性的要求,包括能源使用、水泥化程度、綠覆率、水循環和空氣污染等。若能在都市閒置土地增加農園,便能為當地帶來糧食生產與經濟效益,易能減緩都市熱島效應。

少年讀臺灣:臺灣地理

為了解決平原特徵的問題,作者吳立萍,賴佳慧 這樣論述:

全方位X系統性X 跨領域 學地理,最好的方法就是系統性理解 掌握地形成因、了解地理特徵,就不用記數字、背地名!     為什麼臺灣是高山島?平原這麼少?    看了許多書,也努力記,但每次被問到這類問題,舌頭瞬間打結……怎麼辦?     看圖學地理!地理是空間與時間的產物,了解它的最好方法是實地探境。不過由於許多地方無法親身經歷,就用精彩的插畫照片幫助學習!     《少年讀臺灣──臺灣地理》每頁都有精彩插畫與照片,比如「為什麼臺灣是高山島?平原這麼少?」這個疑問,我們帶你這樣學──      *圖、文一起看!   先在世界板塊圖裡找臺灣,再搭配臺

灣誕生圖目擊臺灣島誕生──時間大約六百萬到兩百萬年前,與世界其他地方相比,臺灣島山多又高還很年輕!     *提問!   山多又高、是高山島……那這些特點跟平原少有沒有關係?     *找出關鍵點!   河流!河流又急又快,從山出谷迅速入海,無法沖積成大平原,這是臺灣平原面積比較少的原因之一。另外臺灣右邊是深海……     此外還有   *宜蘭沒有水庫,為什麼從來不缺水的祕密。    *香Q的池上米,好吃的祕訣跟地理有關?!   *黑潮其實很清澈,那為什麼以「黑潮」?       最後,還會告訴你:島上兩千三百萬人哪裡來?臺北什麼時候超越臺南成為

最大城市?為什麼中國與臺灣都有「東石」這地方?以及這些看起來跟地理沒關係的知識,為什麼會收入本書裡!     帶著你的好奇,翻開《少年讀臺灣──臺灣地理》,跟著書中精采圖文認識臺灣!   本書特色     ★臺灣囡仔了解家鄉事的最佳讀本★   最完整的家鄉導覽手冊,   最系統的中小學社會領域知識,   認識與愛上養育我們的土地,只需這一本!     *系統性+批判思考:從島嶼誕生開始,圖解臺灣五大地形的特色與成因,理解整體脈絡!   *全方位+自我精進:文圖輕鬆詳實,好讀好記,孩子一步步獨立學習!   *跨領域+多元理解:地形、森林、海洋、天氣、產業

與人地關係,不同角度認識臺灣!   *三步驟建立知識網:圖文對照 → 提問 → 找出關鍵點,這樣學,不會忘! 各界好評推薦     吳鳳(金鐘獎主持人)/ 林怡辰(彰化縣原斗國小教師)/ 敏迪(國際新聞 Podcaster)/ 溫美玉(溫老師備課 Party 創辦人)/ 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魏德聖(導演)(按照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閱讀年齡:10歲以上

西南氣流與地形引發梅雨鋒面劇烈降水之個案研究

為了解決平原特徵的問題,作者陳智羿 這樣論述:

2020年5月19日至24日梅雨鋒面通過臺灣地區,5月22日臺灣西南部高雄橋頭測站測得最大日累積雨量 415.5 mm,屏東山區大漢山測站更高達 616.5 mm。本研究利用觀測資料分析發現,造成臺灣西南部強降水的主因為富含水氣的旺盛西南氣流,而此西南氣流的產生和孟加拉灣的超級氣旋風暴 Amphan外圍環流使南海地區西南風增強、水氣量增多,直接相關,因此為臺灣5月下旬的梅雨季提供大量的水氣來源。西南氣流使大量的水氣通量平流至臺灣,並在西南部低層大氣產生較高的相當位溫,此時中層槽線前緣的正渦度區及高層氣流的輻散場,使得對流胞發展更為旺盛,甚至激發出連續性的中小尺度對流系統,並沿著盛行風從海峽南

部不斷地移入臺灣西南部陸地,造成沿海及平原地區強降水的發生。透過400公尺的高空間解析度模擬發現,當水氣在海上的輸送時,主要透過風場的輻合輻散、渦度及垂直運動等動力條件,來決定對流時雷達回波及降雨的強弱;另臺灣因為具有複雜的地形效應,使水氣遇到地形而被迫上升,連帶增強低層風場的輻合及高層輻散,而水氣再透過垂直運動向上凝結雲水及雨水,因此斜坡上觀察到較強的雷達回波值及累積雨量。而地形的高低除了助長氣流的抬升作用外,更伴隨著屏障作用,當海拔屬於 2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時,對於迎風面的水氣有明顯的阻擋作用。敏感度分析顯示,造成臺灣中南部地區強降水的天氣系統會受到風切的因素影響,而低層噴流的強弱不但在

水氣輸送扮演重要的角色,風場輻合的程度是造成臺灣西南部強降雨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