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平原濁水溪沖積平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彰化平原濁水溪沖積平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許佩玟,T大寫的 源成七界內客家酒莊 和吳晟的 筆記濁水溪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景 和聯合文學所出版 。

國立中央大學 地球科學學系 張中白、張午龍所指導 陳怡安的 應用多重監測資料探討濁水溪沖積扇地區地表變形之時空演化 (2021),提出彰化平原濁水溪沖積平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濁水溪沖積扇、地層下陷、雷達干涉量測、GPS、水準測量、地陷監測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地球科學學系 張竝瑜所指導 謝孟勳的 應用二維地電阻法推估蘭陽平原扇頂地區淺層地下水位面於乾溼季的變化量及比出水率 (2021),提出因為有 蘭陽平原、二維地電阻影像法、保水曲線、比出水率的重點而找出了 彰化平原濁水溪沖積平原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彰化平原濁水溪沖積平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源成七界內客家酒莊

為了解決彰化平原濁水溪沖積平原的問題,作者許佩玟,T大 這樣論述:

  客家先民來到曾經的源成農場,在風頭水尾扎根,成為彰化縣裡的客家「島」,與一顆葡萄命運般的相遇,逆天釀出23.90N的自慢滋味,近百年的勇氣與堅持,都寫在這裡了。

應用多重監測資料探討濁水溪沖積扇地區地表變形之時空演化

為了解決彰化平原濁水溪沖積平原的問題,作者陳怡安 這樣論述:

臺灣西部平原地區由於經濟快速發展,水資源需求大幅增加,加上地下水取用方便,使得西部平原區超抽地下水的情形普遍,進而導致地層下陷問題的發生。本研究利用長期的雷達干涉量測資料整合區域內GPS、精密水準測量及地陷監測井等多重觀測資料,以建構濁水溪沖積扇地區內地表變形之完整輪廓,並嘗試釐清歷年地層下陷區域之時空分布變化情形、下陷最嚴重的彰化大城鄉地表變形情形、區域內高速鐵路沿線的下陷情況,以及深度300 m以下的深層壓縮分布情形。由研究成果顯示,濁水溪沖積扇內長期地表變形以地層下陷型態為主,在1993~2019年間,以彰化大城鄉區域內累積下陷量最大,達210 cm,其次為雲林的土庫、元長與褒忠地區,

最大累積下陷量達160~180 cm之間。彰化大城鄉地區主要壓縮深度位在地下52~180 m之間,參考西港地下水位站資料與相互比對後可發現,當地地層下陷行為主要與含水層2(西港水位98 m)與含水層3(西港水位171 m)深度範圍的水位波動有關,而影響該深度水位起伏的主因應與當地水產養殖抽水量的多寡有關。彰雲地區高鐵沿線主要有3個明顯的沉陷中心,由北而南依次為彰化溪州地區、雲林虎尾-土庫地區及雲林土庫-元長地區。由鄰近雲林土庫-元長地區的秀潭國小地陷監測井資料顯示,該區位主要壓縮範圍集中在地表至深度50 m之間,由於該地區淺層0~60 m之間富含有易壓縮性的細砂、粉砂及黏土,因此未來需特別注意

該地區附近的土地利用狀況與淺層用水行為,以避免危及高鐵的行車安全。濁水溪沖積扇內深層壓縮主要發生在彰化溪州鄉與雲林土庫鎮地區,由於近年針對區域內深層抽水井進行減抽與封填等處置措施,整體深層壓縮速率已有明顯降低,其中主要壓縮區彰化溪州鄉的最大壓縮速率由23.0 mm/yr下降至19.1 mm/yr,而雲林土庫鎮的最大壓縮速率則由24.5 mm/yr下降至17.0 mm/yr。

筆記濁水溪

為了解決彰化平原濁水溪沖積平原的問題,作者吳晟 這樣論述:

  關懷土地經典之作再現   想了解台灣最重要的一條河,絕對不能錯過的一本書!   《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吳晟與濁水溪2020年重磅推出   上天恩賜的水源   滾滾濁水陽光下閃著銀光   奔流河川,灌注遼闊田地   恩養世代子民   是島嶼農鄉的血脈     濁水溪,是台灣最長的河川,也是台灣最重要的動脈。作者出生在濁水溪流域,加上長期從事農田工作,對土地與河川有著濃厚的感情與依戀。本書為作者擔任第二屆南投縣駐縣作家完成的作品。在本書中,作者從濁水溪源頭──奇萊山北峰與合歡山東峰間的佐久間鞍部開始,沿著萬大、曲冰、萬豐、武界等部落,親身從事自然與人文的考察,一一詳加

記錄,對於這塊土地的種種面貌,不管是美好的或者是有問題的,均以其樸質的文筆,知性與感性交融的行文,進行描繪與批判,展現一貫對鄉土的熱情與用心。此一書寫,是一個文學家對關愛台灣最直接有力的行動。 好評推薦   《筆記濁水溪》是地理的、歷史的、也是人文的,是最好的鄉土教材。──羊子喬   《筆記濁水溪》是吳晟融合報導與抒情的散文書寫,充滿土地情懷和悲憫之心,亦代表他環境正義的深度思考及行動。──莊芳華  

應用二維地電阻法推估蘭陽平原扇頂地區淺層地下水位面於乾溼季的變化量及比出水率

為了解決彰化平原濁水溪沖積平原的問題,作者謝孟勳 這樣論述:

蘭陽平原位於台灣東北部,東鄰太平洋,西側與南側接雪山山脈及中央山脈。本研究地區位於蘭陽溪至羅東溪之間-大隱地區,此區位於扇頂補注區的礫石層範圍內,在水文地質方面,屬於非拘限含水層分布區域,適合地下水區。為了瞭解蘭陽平原大隱地區之地下水文特性,遂利用二維地電阻法(Electrical Resistivity Imaging, ERI/ Electrical Resistivity Tomography, ERT)調查並計算淺層地下水位深度及比出水率隨季節之變化情形。在研究區域內,每次布設十條二維地電阻測線,並於測區內之大隱地下水觀測井附近進行試驗,以利進行推估地下水位面之比較,而後將調查所得電

阻率資料帶入Archie’s Law 轉換成相對含水量,並藉由van Genuchten與Brooks-Corey保水曲線推估地下水位深度,以及利用飽和及殘餘含水量計算比出水率,最後將所得結果繪製成地下水位高程分布圖。本研究區域其比出水率約0.06至0.15之間,並發現地下水位由西南向東北遞減趨勢,與羅東溪流向大致一致,推測本區分別受到山區及河流補注影響。最後,比較兩種保水曲線模型推估結果,以van Genuchten模型較為接近真實地下水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