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是缺乏什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憂鬱症是缺乏什麼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馥寧(芬妮Fannie)寫的 練習不聽話:30代女子的心靈獨立之旅,成就自己,也找回剛剛好的母女關係 和JonKabat-Zinn的 正念療癒力:八週找回平靜、自信與智慧的自己【卡巴金博士30年經典暢銷紀念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野人所出版 。

弘光科技大學 老人福利與長期照顧事業研究所 余靜佳所指導 鍾震遠的 精神個案長期照顧示範計畫之服務研究 (2021),提出憂鬱症是缺乏什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精神個案、長期照顧、服務模式。

而第二篇論文高雄醫學大學 性別研究所碩士班 李淑君所指導 施昱如的 我是好媽媽: 精神失序女性的母職實踐、社會處境與病痛敘述 (2021),提出因為有 病痛敘事、女性受苦、邊緣化、母職敘事、精神障礙母親的重點而找出了 憂鬱症是缺乏什麼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憂鬱症是缺乏什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練習不聽話:30代女子的心靈獨立之旅,成就自己,也找回剛剛好的母女關係

為了解決憂鬱症是缺乏什麼的問題,作者劉馥寧(芬妮Fannie) 這樣論述:

  不聽話,是我對人生負責的第一步!   「療癒系說書人」芬妮Fannie首本作品   記錄蛻變歷程的淚與笑、暗與光、恨與愛      三十年來,在母親悉心栽培之下,芬妮按部就班地完成求學、結婚、生子等各階段大事。她從來不曾懷疑過母親的安排與社會的期待。高學歷、好工作、適婚年齡出嫁、適產年齡得子,都讓母親臉上有光,也符合傳統世俗眼光的欽羨。      日子確實過得順風順水,母親功不可没。然而一宗鄰居人倫慘劇意外成為她人生的破口,造成倉促搬回娘家的芬妮與母親衝突迭起:      ◆ 我想好好痛哭一場,卻被告知要立刻振作……   ◆ 我需要時間與低潮共處

,卻被期待要一絲不苟地打理生活細節……   ◆ 我的負面情緒渴望全然地被接納與包容,卻只得到忽略或苛責……   ◆ 事情未必是我的錯,為什麼總要我當先低頭的那個?      失眠、焦慮症、陰道炎紛紛纏身,還得苦撐著工作育兒兩頭燒。然而就是在這樣的低谷中,她看見了情緒素養的缺乏,長期以來總是被告知:好事不值得讚美與肯定,壞事更不需要放在嘴上說,彷彿任何一點情緒的洩漏,都會造成品格上的缺陷。      芬妮終究認出了在壓抑與隱忍之下,那個乖巧又努力的女兒,日漸稀薄的自我。於是她開始練習聽從內在的聲音,知道唯有打破家教與社會框架立下的慣性與限制,才能透過縫隙把自己一滴一點地找

回來。      這趟心靈成長與禮教反動之旅,芬妮走得跌跌撞撞,與其說是跟母親的對壘,更像是內外在自我的兩人三腳。唯有身心都成熟獨立,才能踏實擔起人生的諸多角色,理清不同的關係界線,並在正視恐懼與挑戰時,看見陰影中潛藏的愛與祝福。   感動推薦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仙女老師余懷瑾(作家)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尚瑞君(作家、講師)   林佳樺(作家)   葉妍伶(未來鑄造空間創辦人)   劉中薇(知名作家/編劇)   ──感動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好評推薦     我們不想

要成為母親的複製品,卻又從媽媽身上 ,看見愛是如何的滋養,又是如何的一刀兩刃。讓人感受彼此的存在,卻又矛盾受傷害。──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她在閱讀中得到強大的能量,找到生命中的解答;她在書寫中釋放壓力,勇敢地自我揭露。面對千古不變的議題,她抽絲剝繭帶著我們解開愛的「家」鎖,讓愛自然地流動,享受與珍惜。 ──仙女老師余懷瑾(作家)     在我成為母親,開始寫教養專欄之後才知道,很多母女難相處,更多母女是不知道如何相愛!   如果妳跟母親有心結難解,有愛卻在代間中迷路,來看這本書,可以開啟妳們母女和解,而走進彼此心中好好相愛的契機。

──尚瑞君(作家、講師)     作者年輕時對母諸多順從,但中年時由心理分娩出全新的自我,此時親子間拉扯力道甚鉅,作者在文中提起自己一生、只受過母親體罰兩次。然而有時語言更扎人。   觀完全文,赫然翹翹板另一端,坐的是自己。──林佳樺(作家)     芬妮毫不掩飾,真誠書寫母女間的相愛相殺,若說生孩子有什麼神聖之處,應該是芬妮本人的二次誕生,重新擁抱母親,最終與自己和解。恐懼與愛,有智慧的芬妮終究選擇了愛,也帶領讀者看到了愛的樣貌。──劉中薇(知名作家/編劇)     芬妮用她的書回答了我的問題:為什麼有些人成就超群但自我價值感超低?   媽媽是

最強大的催眠師,媽媽如何嚴格地評鑑孩子,孩子就如何苛刻地挑剔自己。那些「我知道你可以更好」的勉勵話都成了「我知道我還不夠好」的內心話。   練習不聽話吧,傾聽內心最真實的聲音,體會內心最真摯的感受,擁抱內心最真實的自己。──葉妍伶(未來鑄造空間創辦人)

憂鬱症是缺乏什麼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I-LIFE行動致力於幫助脆弱家庭青年的心輔師賴雷娜,外表樂觀開朗,成長經歷卻十分坎坷,父親經營賭場失利,四處舉債逃跑,母親也由於父親不忠,將她當作籌碼威脅父親,從小居無定所,使賴雷娜極度缺乏安全感,對「家」有深切的渴望,卻又無法避免步上父母的後塵,這樣的「廢墟少女」如何從絕望中爬起,成為助人者?給予她勇氣和力量去實踐生活夢想的關鍵又是什麼?

更多精采報導,請見:
《親子天下118期 愛與連結的心理必修課 為孩子打造情緒自癒力》
https://shopping.parenting.com.tw/products/2903

從無家少女成為助人者 賴雷娜|與人建立連結 讓我有戰勝恐懼的力量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9488

【製作人:曾千倚|採訪:李佩璇|腳本企畫及攝影:曾千倚|剪輯:相昀佑|照片提供:賴雷娜(楊仁銘攝影)】

📍立刻訂閱親子天下YouTube頻道:https://cplink.co/aokHX5fY
...................................................................
✔ 親子天下官網:https://cplink.co/103epuyo
✔ 親子天下粉專:http://on.fb.me/1Kkng6j
✔ 親子天下Shopping:https://cplink.co/2z71hMR2
✔ 親子天下Shopping 粉專:http://on.fb.me/2dpFvHK

精神個案長期照顧示範計畫之服務研究

為了解決憂鬱症是缺乏什麼的問題,作者鍾震遠 這樣論述:

本文主要探討精神個案長期照顧示範計畫之服務研究,在執行會面臨到什麼樣的困境,其因應對策是如何,當個案邁入中老時期,隨年齡增長合併生理問題與身體失能,後續長期照顧需求更要多元化服務,因此,引發研究者想要探討長期照顧精神個案的議題。研究目的:(1)了解機構執行長期照顧精神個案的服務現況、(2) 探討長期照顧精神個案之挑戰、(3)提陳長期照顧精神個案服務模式的建議。研究者以質性訪談的研究方法,立意取樣訪談了六位在台灣地區精神長照中心主任、督導、個管師,面對執行長期照顧精神個案的服務現況、現在的挑戰及提出因應建議。研究結論為:(1)個案需要長照資源時,找資源連結給個案,亦可同理案家照顧者壓力負荷的感

受;在計畫執行前後服務內容沒有太大差異。個案在參與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計畫後能力是有提升的。精神個案對交通接送的需求。(2)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政府單位間未協調,使得中心面臨收案困境。因應計畫是一年一聘,會造成財務管理有誤差、年度間銜接有空檔、個案適應困難,此外,業者會擔心個案後續安置問題。用實際的行動推廣去汙名化。(3)不宜區分精神個案和一般長照個案,期待政府給予相關支持與輔助,心理健康司與長照司要相互合作,精神個案應納入長照體系,期許有天精神長照可以融入一般長照。謹以此研究結論,提供精神長照單位及後續相關研究做為參考。

正念療癒力:八週找回平靜、自信與智慧的自己【卡巴金博士30年經典暢銷紀念版】

為了解決憂鬱症是缺乏什麼的問題,作者JonKabat-Zinn 這樣論述:

1990年出版,長踞Amazon分類榜超過20年的心靈聖經 正念減壓創始人卡巴金博士30年暢銷紀念版,療癒上市     ★20多年來,不斷有人跟我說:這本書救了我的人生!   你有多久不曾單純地坐著、單純地呼吸、打從心底「真正的」微笑?   面對苦樂交融、悲喜交加的人生,   生活中每一件事都是「正念」的開端,也是自我療癒的開始。   「正念」不是要你正向思考,而是真實體驗當下的每一種感受,   在覺察中重新找回平靜、自信與充滿智慧的自己。     ◎什麼人需要「正念」?   ‧你剛開始修習「正念」卻一知半解,需要更多指引。   ‧你奉行享樂主義,認為每一天都要及時行樂。   ‧你長期與癌

症、病痛、失眠或憂鬱纏鬥,感到身心俱疲。   ‧你習慣評價他人、批評自己,總以偏見識人。   ‧你認為人生像缺角拼圖般支離破碎,怎麼拼湊也不完整。   ‧你害怕獨處,非得塞滿行事曆,填滿每一天的空檔。   ‧你常吃飯聊著八卦、休息還想著工作,無法專注在眼前的事物。   ‧你終日為了生活奔波,卻不知道所為何來,感覺人生無望。   ‧生活壓力讓你喘不過氣,忘了感受自己真正的情緒,也學不會如何放鬆。     一九七九年,卡巴金博士於麻州大學醫學中心創設正念減壓(MBSR)門診。四十多年來,正念減壓已擴展至全世界的醫學中心與診所,在內科醫學、精神醫學、心理學等領域蔚為風潮。     數以千計的研究證實

,MBSR可以廣泛地運用於:睡眠障礙、慢性疼痛、憂鬱症、過動與注意力缺失、癌症等。     一九九○年,本書首度問世,卡巴金博士引導讀者,如何練習擁抱苦樂交融的人生,正面迎接生活中的各種挑戰。近三十五年來,持續擴大的數位革命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型態,在未來數十年,如何適應這一切變革所帶來的壓力,將是最重要的課題。     二○一三年,本書更推出全新增訂版,大幅更新正念的發展與研究,以順應當代需求。卡巴金博士邀請讀者運用「正念」妥善處理生活不斷拋給我們的難題。與其任由生命的風暴摧毀自己或奪走力量與希望,不如學習如何在這變動的、充滿痛苦的世界中生活、成長與療癒,並藉此強化自身的力量。     過去四十

三年來,包括史丹福大學附設醫院共三百多家醫院及機構開設MBSR。全球各地,已有數百萬名飽受痛苦的生命透過正念減壓課程,帶來希望與轉機。     ◎各種壓力來襲,給你的「正念減壓」建議:   ‧時間的壓力。   面對時間壓迫,如果你已經很緊繃了,那就完全停下來,問問自己:「這麼拚命值得嗎?」或是「是誰在忙?忙著去哪兒呢?」     ‧人的壓力。   我們常覺得「應該」要這麼做,才是「好人」。幫助別人並非壓力的來源,而是你在幫助別人時,內心缺乏寧靜與和諧,這才是壓力源。自信訓練的第一堂課,就是領悟你的感覺就只是你的感覺!     ‧工作的壓力。   試著每工作一個小時就停個一分鐘,覺察自己的呼吸。

運用這些迷你靜觀讓自己回到當下,運用這些小留白重新自我調節並歸零。     ‧飲食的壓力。   在你把食物吃掉之前,問問自己是否真的想把它們放入身體裡。好好聆聽你的身體,當你的身體說「夠了」,你聽得到嗎?     ‧混亂世界的壓力。   試著實際投入你所在乎的議題,這會讓你覺得更有活力與參與感。去做些事情吧,即使看來「無足輕重」的事情,都能協助你感到自己是有影響力的。     ◎八週正念減壓課程,開始練習囉!   ‧第一週與第二週──每週找一樣例行的活動練習   在日常生活中培育正念,如:刷牙、飲食、購物、處理電子郵件等。不論你做什麼,對當下正在進行的事情都能人在心在。     ‧第三週與第四

週──每天覺察一件讓你愉悅的事   隨筆記下愉悅的經驗,當愉悅事件發生時,你是否有覺察到?當時浮現哪些想法與心理感受?寫下時,對你的意義是什麼?     ‧第五週與第六週──正式練習一天靜坐、一天瑜伽   初期練習靜坐時,你可能會擔心不知該專注何處或到底自己做得「對不對」。在你發現自己閃神時,稍微觀察一下是什麼盤據心頭,然後溫和、輕柔地把注意力再帶回來而不苛責自己,那麼你就做對了。     ‧第七週──實驗各種正念練習的組合   運用靜坐、瑜伽與身體掃描,自行發展出一套每天四十五分鐘的練習。例如:三十分鐘的瑜伽後,靜坐十五分鐘,或是二十分鐘的靜坐接著練習瑜伽二十五分鐘。     ‧第八週──課

程結束,卻是自行練習的開始   第八週將延續進入你的生命,新的開始更甚於結束。現在,你對三種正念的正式練習及行走靜觀有一定的熟悉度了,可以在很多地方發現它們的實用面。例如:當你感到疲憊卻需要讓自己維持活力,或獨自身處在大自然中時,可於周圍的美景與新鮮空氣環繞下,自動、自在地做些瑜伽動作。   各界推薦     一行禪師、王正旭(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基隆長庚醫院癌症中心前主任)、王浩威(台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王進財(任林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吳毓瑩(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前院長、心理諮商系教授)、周介偉(光中心主持人)、洪敬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治醫師)、陳映燁(台北市立聯

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夏瑞紅(作家)、鄭存琪(台中慈濟醫院精神科前主治醫師)、熊秉荃(台灣大學社工系教授)一致推薦     「這是一本可讀性非常高又相當實用的書,在許多層面都很有幫助。我相信很多人會因此書而獲益匪淺。閱讀本書,你會發現,原來靜觀禪修所處理的都是日常生活的事情。可以說,這本書是一扇門,從世界通向法(dharma),亦從法通向世界。能確實關照到生活問題的法,才是真正的法,這正是我最欣賞這本書的地方。感謝作者寫下這本書。」──一行禪師(初版推薦序)     「過去二十五年來,無數的人們發現正念是通往平和喜悅最可靠的方法,而且這個方法每一個人都做得到。大家愈來愈清楚了解,原來

正念不只是對個人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整個地球的永續與文明發展更需要仰賴正念。這本書是個邀請,邀請每一個人過著覺醒的生活,邀請我們細細品味生活的每一個當下,這對今日的個人、社會與世界都是當務之急。」──一行禪師(增訂版推薦序)     「本於癌症專科醫師的專業敏感度,乍看書名,就認定這是一本很棒的書,一定可以幫助罹癌病人,細讀之後,更發現不僅能幫助病人,對家屬及醫療團隊也會有極大幫助。台灣民眾是最有福氣來分享喬.卡巴金研究成果的族群,因為我們都是在靜觀取向的宗教氛圍中長大的,期待大家能善用這個優勢,替台灣創造更多的正向能量。」──王正旭     「作者就西方醫學和心理學背景融合東方禪的修鍊,完成

和驗證「正念減壓」系統性的步驟,引導讀者在生命中每一刻看見和調正自己的起心動念來減低壓力。佛學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實踐本書每一步驟將會引導你回到自己。」──王進財     「打開這本書,您將打開一種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作者卡巴金博士從心靈與科學的角度寫就本書,譯者君梅更是以知識與感情完成翻譯。君梅自己就是身體力行正念的實踐者,且參與了卡巴金博士在北京、韓國與美國的正念工作坊,是故在翻譯時亦把自己對正念的體會,絲絲入扣放入字詞中。原書提及的資訊,君梅更以研讀的精神多方提供讀者深入的訊息。貼心與

用功,令人感念。念,不就是今心嗎?老祖宗把梵文的smṛti翻譯成『今與心』組成的念,我們當能體會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智慧,引領自己存活且走過生命的風雨。」──吳毓瑩     「大約二○一三年的此時,我在美國麻州總醫院精神部擔任研究醫師,有機會參與一個正念認知治療團體,協助憂鬱合併疼痛的患者。隨著團體進展,許多成員都找到了和情緒、疼痛共處的新方式。   本書許多章節,就是當時的延伸閱讀教材。正念邀請我們抱持著開放好奇與非評價的心態,專注於當下,同時細察平時忽略的感官經驗。卡巴金博士這本奠基之作,英文書名直譯為《充滿災難的生活》,就是要突顯生命中的變化與意外乃是常態,練習正念或可培養一畝從容的心田,以

回應時刻更迭的內在狀態與外在現實。   正念可運用於壓力、憂鬱、焦慮、成癮等困擾,在台灣的推廣正要展開,而卡巴金博士也將在二○一四年來台。本書處處是他帶領團體時的細膩觀察,更涵蓋豐富的醫學與心理學論述,誠摯推薦給有心一探『正念』究竟的你。」──洪敬倫     「本書闡述一個人人隨時隨地都能練習的解脫痛苦的方法――提起正念。   這方法的重點不是去做什麼,而是不做什麼,特別是不做盲目慣性反應的奴隸。它可說是古老『無為之道』的現代論述,也是『內觀禪修』的引導講義。   作者並不鼓吹正念治病的神話,而是從臨床案例和科學研究來說明,正念可開發人人天生的療癒本能,幫助我們洞察當下現實,與任何狀況和平相處

,因而超越痛苦、轉化自我,遇見內在的完整與圓滿。」──夏瑞紅     「正念減壓法,這個源自於東方的智慧,經由西方的科學驗證,證實對促進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幫助,並且在結合心理學的說明與系統性的架構之後,更加好懂易學,也更容易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卡巴金博士正是正念減壓法的建構者。誠摯地推薦您透過此書,透過正念的練習,體驗單純地活在當下,以接納、不批判、好奇、欣賞的態度,體驗身心世界,瞭解自己,品嚐生命的豐盛。」──鄭存琪

我是好媽媽: 精神失序女性的母職實踐、社會處境與病痛敘述

為了解決憂鬱症是缺乏什麼的問題,作者施昱如 這樣論述:

本研究聚焦在女性精神失序者∕病人∕障礙者的母職經驗與生命處境,採用敘事分析的質性研究方法,聆聽及深入訪談4位有過母職經驗的女性敘述,以探討她們如何理解精神苦痛、面臨什麼樣的邊緣處境,及她們如何實踐母職、詮釋母親角色之意涵,並將她們豐沛的生命經驗與敘事置放在性別文化脈絡、健常主義的社會結構中進行理解。本研究4位受訪女性圍繞在家、傷痛、母親主題的生命故事,譜出異質女性一生各自的複雜曲折,從中可望見她們如何經過傷痛、解讀命運、如何行動的韌性與反思。 本研究發現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份是受訪者的「病痛敘事」與「病人生涯」,論點包含:一、受訪者以「多重連續」受苦∕傷痛的來詮釋「病」,「多重

」指的是女性「社會受苦」由不同權力結構共同作用而成,包括:父系文化、父權結構、階級、身體;「連續」則意指女性從原生家庭過渡到婚家時,女性因家庭中的「性別」角色(女兒、妻∕媳婦∕母)不斷經驗傷痛與剝削。二、受訪者的病人生涯始於被「誰」指認∕識別成「有異狀」的母親,女性的「照顧」能力被用來當作機構人員「功能」評估的標準,而女性身旁的人際網絡也會以「是不是稱職媽媽」來檢視女性本身是否「正常」;而在成為病人後,她們以身體化(服藥、被關)的經驗敘事精神醫療對於病人生涯的治理。三、受訪者成為病人∕障礙者後,面臨了因住院而斷裂的「障礙時空」、不被信任和脆弱的「人際關係」、及言說的「無效性、被失序化」,她們的

母職因此受到威脅且不易辯護,其社會處境更邊緣。 第二部分是受訪者的「母職敘事」,受訪女性不僅實「做」好母親,更透過不斷敘「說」來對抗汙名、建構自己是「好」母親的圖像,這部分的論點細分為:一、親職理念包含:愛的教育、教育投資與順其造化、重視孝道,親職理念即便和「密集母職」的概念有相像之處,但受訪女性並非完全受到主流文本影響,而是親身從過往受苦經驗、邊緣處境中體悟形塑而成。二、受訪女性「健常」的「好」的母職:受訪女性往往需先做家∕國下的「健常人」,再做家∕國下的「好」母親,失去母職的單親精神病女性,必須在家∕國的監督及管理下達成「合格、健常」的親職條件,才能重拾監護權;而「有酬工作」具有「健

常」的象徵、「養家」的實質性、肯認個人價值的作用,使得精神障礙母親皆透過說或做「有酬工作」穩固、實現「好」的無酬母職。雖然「健常等於好媽媽」的邏輯乃健常主義下對女性的限制,然而母親角色對於女性精神障礙者來說仍具正面、自我實現的意義。三、受訪女性「不健常」的「好」的母職:受訪女性雖身處父系和精神病的雙重弱勢,但仍可找親職能動的空間,並透過不斷自我辯護對抗「壞媽媽」的汙名;受訪女性將母系、精神病的親職和父系、健常家長進行比較的敘說,重構雖自己是精神病人但仍可為「好」母親,並和父系健常教養競爭話語權。四、異質的家與「家務」:家務需要放在不同家庭脈絡中理解,家務在父系家庭中具有健常階序高於性別階序的邏

輯,而當精神病媽媽被迫「不用做」家務時,並非從家庭中解放反倒使她陷入更無能弱勢的地位;另一方面,家務對單親、曾經失去母職的精神病母親卻具有正面意涵,她透過和孩童一起實作家務工作穩固家的邊界。五、受訪女性並非完全服膺於身心障礙制度的管理與標籤,或全然接受醫學觀點;而是在理解認識制度及觀點後,考量對母職是助益或阻力,進行選擇使用、詮釋;協商與挪用。 本研究從女性的精神苦痛、精神失序談起,分析「不合格」母親如何被識別、標示為病人∕障礙者,及成為病∕障礙者後被邊緣化的細膩過程;談到受訪者如何透過「做」與「說」健常∕不健常的「好」母親,回應自身受苦經驗,和對抗邊緣處境。本研究再現了精神病女性複雜、

能動的主體聲音,同時將女性經驗進行性別化的分析,補足台灣過去「女性」精神病人∕障礙者研究缺乏性別脈絡、社會文化觀點的扁平思考,同時也在研究中凸顯精神障礙者在障礙族群的特殊性;另外,本研究亦透過女性障礙母職的交織經驗,豐富台灣母職圖像,重新檢視現有女性主義母職及家務理論的侷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