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高中校務行政系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成功高中校務行政系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怡辰寫的 (親簽版)怡辰老師的高效時間管理課:心態×概念×工具,打造恆毅力的人生複利心法 和的 化鏡為窗:大數據分析強化大學競爭力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國立北港高中也說明:首頁 · 學校簡介 · 行政組織 · 教學單位 · 校務行政 · 升學專區 · 招生專區 · 校園新聞.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親子天下 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所出版 。

國立嘉義大學 教育學系研究所 姜得勝、林曜聖所指導 吳韻儀的 國小校長符號領導現況、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2021),提出成功高中校務行政系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符號領導、國小校長、既有符號型、轉化符號型、創新符號型。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 沈玉培所指導 林子軒的 國民小學專任輔導教師的人際溝通能力、工作壓力與心理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中部四縣市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專輔教師、人際溝通能力、工作壓力、心理幸福感的重點而找出了 成功高中校務行政系統的解答。

最後網站校務行政管理系統 - 桃園市立南崁高級中學則補充:學生選社系統線上查課表系統線上查詢系統埸地借用系統學生選課系統學生重補修系統.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成功高中校務行政系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親簽版)怡辰老師的高效時間管理課:心態×概念×工具,打造恆毅力的人生複利心法

為了解決成功高中校務行政系統的問題,作者林怡辰 這樣論述:

《從讀到寫》、《小學生年度學習行事曆》作者最新力作, 5場早鳥讀者限定線上導讀會X高效時間管理交流社團, 讓怡辰老師陪你一起,把時光釀成價值,讓人生活出意義!     這本書的誕生,   源於一場多達上千位教師報名、課後回饋超過兩百則的高效教學與時間管理工作坊開始⋯⋯     你也曾有過以下的迷茫與困頓嗎?   Q. 為什麼經常覺得時間不夠用?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Q. 怎麼工作最有效率?如何養成影響一生的好習慣?   Q. 一天的時間該怎麼分配最好?如何不把工作帶回家?   Q. 如何把人生花在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上?   Q. 該如何起步,才能累積「培養孩子恆毅力」的恆毅力?  

 Q. 如何回顧反思,才能不被時間所欺,累積自己的人生複利?     時間管理的重點不僅僅是「計劃」,更重要的是「實踐」,   今天不會發生的,未來也不會發生!   國小資深教師、重度閱讀推廣者林怡辰老師,   繼以「時間軸」整理孩子學習關鍵點的《小學生年度學習行事曆》後,   回歸原點,以自身生命故事與親身經驗,徹底省思「時間」的真義與價值,   提供讀者跨越不同人生階段,人人都需要的時間管理思維與實用工具。   並提供讀者下載6款方便、實用的,作者自身長年使用的人生盤點與時間管理表格,   幫助你提升時間可視性,不再被時間所欺。     怡辰老師指出,「時間管理」的議題,其實更是重新「認識

自己」的生命課題。   作者特別專訪把時光釀成價值的教育夥伴生命故事,   收錄包括何憶婷X姜青慧X孫菊君X陳權滿X歐陽立中X蔡淇華X蘇明進,   七位涵蓋國小、國中、高中教師,以及從體制內轉換跑道自行創業的教育工作者等,   提供讀者時間管理的心法,應對生命課題的思考,以及運用生命歷程的多元想像。   幫助讀者提升時間的「質」,讓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變得更有價值。     除了真實溫暖、貼近生活的真實人生故事外,   本書同時也帶你向高手取經,從「曼陀羅人生計畫表」「時間軸+50大目標」「時間管理矩陣圖」,   到兼顧健康、家人、工作、財務與學習的「家庭月收支表」「夢想清單」、「生活打卡表

格」⋯⋯   讓怡辰老師陪你,將時間運用可視化,在時光中選擇目標、堅定信念、刻意練習、栽培自己;   在以終為始的人生目標盤點中,心中時時有遠方,身心卻能穩穩的活在當下。     「我想說的,不只是「時間管理」,而是這二十多年來的故事,   是關於我怎麼從「把書店當成避難所,找光」,進而到「寫一本書放書店,有光」。   這二十多年的故事裡,有關於時間、關於管理、關於價值、關於長時間的堅持,   寫下這些,希望能為茫然無頭緒的你,提供一點啟發的靈感;   期盼能為在黑暗中的你,帶來一點光。這永遠是我不變的初衷。」    ——本書作者 林怡辰老師   本書特色      1. 有別於多數只談冰冷的

「時間管理」計畫使用,更有作者溫暖且真實的人生脈絡與實踐分享。   2. 作者親自訪問7位教師的生命故事與時間管理心法,更貼近大多數真實人生的時間管理方法。   3. 收錄作者慣用6款時間管理、人生計畫表等工具,並提供範例與空白表格,加入會員變可免費下載!   4. 本書採雙目錄實用性設計,讀者可根據自身情境與需求,以「功能檢索目錄」搜尋書中引導與建議。   5. 書籍只是起點,早鳥讀者線上導讀會X作者親營時間管理交流社團,陪你一起淬煉出時間的價值!   花時間誠摯推薦     Esor|《時間管理的難題》、《防彈筆記法》作者、電腦玩物站長   王永福|《教學的技術》作者、頂尖職業講師   何

憶婷|臺南市中山國中教師   姜青慧|嘉義縣水上國小教師   孫菊君|新北市中和國中視覺藝術教師   陳權滿|嘉義市港坪國小教師   歐陽立中|暢銷作家、Podcast「Life不下課」節目主持人   蔡淇華|臺中市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蘇明進|臺中市大元國小教師   藍偉瑩|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                        —— 以上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何憶婷老師   眼中的怡辰老師是個有著三頭六臂的好老師好媽媽,跟老師的認識大多來自老師的臉書,時常看見老師在臉書上分享與學生互動的紀錄,感受到老師真誠對待學生的心。   而在寒暑假期間,則會看見老師與家

人間的相處,在田間享受大自然的恩惠,越煮越多的各式蔬果,小孩之間的趣事。   除此之外,還能看見老師以穩定的速度創作,不禁吶喊:怎麼有時間寫書啊!!!是不是有偷借時間沙漏?     姜青慧老師   從工作、教養、到生命夢想的追求,怡辰學姊奉行時間複利的核心價值,點點滴滴累積成巨變。於我而言怡辰老師就像是涓涓清流:樸素的清泉淙淙,平凡無聲的流過山間流過雨林,拉長時間軸的遠端,已然遇見浩瀚的汪洋。     孫菊君老師   和怡辰老師相識最初是臉友,在老師的動態分享中,總是意外發現彼此興趣喜好和習慣之相似,使用同一款鋼筆、同一盞桌燈,關注相似的主題,習於用筆記進行時間管理、讀書心得、教學設計⋯⋯然而

,怡辰老師的恆毅力又是我遠遠不及的。她身兼三寶媽和繁重家務,又負擔學校行政與細瑣課務,令人驚奇的,還有爆棚的內容產出力,可以堅持日日晨起寫作不輟,完成一個又一個出版計畫!   菊君《點亮藝術力》撰寫過程面對身心挑戰之際,是怡辰時時給予真誠的建議提點與鼓勵支持,讓書籍可以順利出版。怡辰老師總是如此親和謙遜且無私分享,是我私慕傚法的對象。     陳權滿老師   怡辰老師是我教學生涯中的貴人之一,也是全方位的人生導師。因為她常常分享許多「秘笈」,從閱讀寫作到時間管理,從班級經營到家庭經營,或是子女教養到人生規劃,真心感受到跟著怡辰老師走,快樂人生就會久。     蔡淇華老師   所有的能力都起源於

熱情與善良,怡辰老師為這句話做了最好的示範。   因為對教育的熱情,怡辰老師永遠願意會為學生多多做一點,慢慢地,就長成他人仰之彌高的專業大樹。而這棵樹的根,仍牢牢捉住教育現場的土壤。     蘇明進老師   如果要談教師的時間管理,怡辰老師可說是當今的最佳人選。身兼三寶媽、教師、作者、講師、校務推手、研習高密度參與者⋯⋯多種身份,我常常感到好奇,明明大家都只有24小時,但怡辰老師的時間怎麼都用不完?想必大家都和我有同樣的好奇,來讀讀這本書肯定可以學到好多招!

國小校長符號領導現況、困境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為了解決成功高中校務行政系統的問題,作者吳韻儀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建構符號領導之架構、探討國小校長符號領導現況、困境與因應策略。為達研究目的,研究者以包含半結構訪談與問卷調查的混合研究法進行,首先依據研究動機、研究目的、文獻探討,分析符號領導概念的發展並建構符號領導之架構;進一步透過訪談7位校長等資料所得,作為發展及修正調查問卷之基礎。最後藉由問卷對嘉義縣市與臺南市共350位公立國小校長進行抽樣調查,以瞭解不同背景變項校長符號領導現況之差異情形。本研究採用以下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驗證研究假設。研究結論如下:一、建構符號領導之架構,包括:符號領導概念之發展、符號領導之理論基礎、符號領導之基本概念及

符號領導之運用。二、國小校長符號領導之現況(一)既有符號型方式層面1.校長以3種文字、6種動態、4種人造物及3種制度符號進行符號領導。2.在教育程度變項上,校長透過制度類型符號對老師進行符號領導有顯著差異;其他變項則沒有顯著差異。(二)轉化符號型方式層面1.校長以4種文字、4種動態、4種人造物及2種制度類型符號進行符號領導。2.各個不同背景變項校長進行符號領導均無顯著差異。(三)創新符號型方式層面1.校長以2種文字、6種動態、7種人造物及2種制度類型符號進行符號領導。2.在性別與校長總計服務年資變項上,校長透過制度類型符號對老師進行符號領導有顯著差異;其他變項則沒有顯著差異。三、國小校長符號領

導之困境與因應策略(一)既有符號型方式面向1.校長以5種策略解決教師不瞭解校歌與校名的問題。2.校長透過整合會議解決過多會議導致沒有效率的問題。3.校長以3種策略改善教師對校史不瞭解的問題。4.校長透過制度化解教師對政策實施之疑慮、解決學生輔導管教與教師懲處事件的問題。(二)轉化符號型方式面向1.校長以7種策略解決教師不熟悉願景與校訓的問題。2.校長透過調整會議形式及學生活動解決教師無法參與校務的問題。3.校長藉由調整人力與爭取經費以解決出版品發行的問題;透過盤點、分工與申請經費改善環境不佳之問題。4.校長藉由滾動調整、理性溝通以解決校內制度執行的問題。(三)創新符號型方式面向1.校長透過發展

校訂課程與口號,解決教師如何找出學校特色的問題。2.校長協助援引資源,解決教師專業提升與獲得家長認同的問題。3.校長會調整教材呈現方式,解決教師教學時間與經費不足之問題。4.校長藉由喚起教師危機感及共同參與會議的方式,解決制訂符合教師需求之相關辦法。最後,根據研究結論,作者也提供給教育行政機關、小學校長及未來相關研究一些合理性之建議。

化鏡為窗:大數據分析強化大學競爭力

為了解決成功高中校務行政系統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直覺式校務治理OUT!大數據分析IN!   在巨量資訊年代裡,「大數據」已經成為提升大學競爭力的必要工具,不僅能系統化地整合校園資源,更能透過了解學生狀態,從學生為主體來推動校務發展,成為大學校院改進與辦學的重要依據,也是各界了解大學校務研究實務的途徑之一。讓學校分析自身資料、辨清優劣,如同一面鏡子映射出校務真實面貌;從而連結全世界的大學公開資料、加以比較分析,進一步打開世界校務治理之窗,找到大學發展的飛翔方向。   本書以多元化的實證技術,加上豐富的案例,輔以超過170張的全彩圖表,不僅剖析高教相關議題的起因與複雜性,更具體展現交通大學大數據研究中心如何協助校務「化鏡為窗」的研究成果。其

中包括「學習評估與評鑑」、「決策支援」、「資料治理」三大校務研究議題,以及「百川招生」等多元入學管道與「SAIL 計畫」、「跨域教學」等近年重要校務發展成效。   期待本書提供的交大校務研究經驗,能與其他大學彼此切磋、共同精進,讓大數據分析不僅是「呈現數據」,更能針對學校的重點議題進入深入的探討,作為各校在未來面對校務問題時,解決問題與參酌思考的重要指引。 本書特色   1.交通大學首度不藏私公開,以大數據進行校務研究之專書。   2.運用多元化實證技術,佐以豐富案例,具體呈現校務議題研究成效。   3.在數據研究之外,更進一步剖析數據背後的意義,有利協助校方進行校務相關決策。   4.

全書全彩印刷,以大量統計圖表及歸納清晰的表格,與深入淺出的文字相輔相成,有助讀者理解。   編者簡介 王蒞君   國立交通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IEEE Fellow。現任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IBM智慧物聯網巨量資料分析研發中心主任、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工研院資通研究所特聘研究。研究專長包括無線通訊及軟體定義行動通訊網路、巨量資料分析與智慧物聯網等。 劉奕蘭   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教授、大數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專長為教育心理學、青少年的發展與適應、親子互動、霸凌旁觀者效應等。   序言 交通大學代理校長陳信宏 緒章 翻轉校務研究新未來     

                 王蒞君、劉奕蘭 【學習評估與評鑑】 第二章 百川學子引領自學新潮流            吳俊育、粘美玟、程姿螢 第三章 SAIL計畫觸動大學教育新未來      陳鏗任、黎少奇、吳歡鵲 第四章 校務研究助攻破解跨領域成功密碼         張繐礠、卓坤申 【決策支援】 第五章 大數據精準招生開展共贏局面            鄭朝陽、林珊如 第六章 多元學習歷程與招生就學表現初探   陳思光、常善媚、林珊如 第七章 多元入學管道交大生學習成效盤點           王維菁、謝維軒 第八章 由交大再探大學均質化及不同生源學業表現    毛靖嵐、洪慧念

第九章 正確解讀世界大學排名                           陳瑋真 【資料治理】 第十章 淺談校務資料治理                楊子奇、劉育君、林惠敏 終章  以大數據為「鏡」打開校務治理之「窗」            王蒞君   序章 翻轉校務研究新未來   國立交通大學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 王蒞君、副主任 劉奕蘭   校務研究源自美國大學,其宗旨是透過資料蒐集、分析學生及教職員學習與教學的成效,以促進高等教育機構的運作與決定。(註1)校務資料的公開化是全世界校務研究的趨勢,透過縝密的校務資料分析可以發掘學校的優勢與潛力,量化學校的研究能量及教學的

特色,校務資料大數據分析的整體效益,就如這本書封面所言,可以化鏡為窗。這些資料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看清自己,同時這面鏡子也是一扇窗,是可以被打開的,告訴我們高等教育全球化未來的發展趨勢。   2015 年教育部為善用學校資源並提高學生學習成效,提出「大學提升校務專業管理能力計畫」,獎勵各大學建立以學生為基礎的學習資料庫。交大隨即成立「大數據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進行大學生學習成效評估以及提升機制的校務議題研究。   本中心結合資訊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 和校務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提供證據為本的分析報告,協助學校領導、行政

及教學單位進行決策。同時也為學校主管機關、排名機構及社會大眾提供辦學成效的相關數據。2018 年2月本中心提出BEST 校務研究服務理念,包含了解需求(Business)、改善使用者經驗(Experience)、創新服務(Service)、先進技術(Technology)等四項領域,以掌握「從經驗決策走向資料決策」,以及「商業智慧走向人工智慧」的校務研究國際趨勢。   為了實踐BEST 服務理念,我們需要從資料倉儲、資料治理、議題分析到行政決策,建置一套完整規劃的資料倉儲。建置過程中經過資料清洗去除不必要的雜質,才能在去蕪存菁後的沃土中,撒下各種議題種子,也才能長得又快又好。相關基礎建設與校

務議題分析工作,簡述如下:   三大基礎打底,資料治理快又好   基礎建設工作主要分為三大核心項目:   一、校務資料倉儲系統   「資料倉儲」建置目的,是將散落各處室的資料進行整合,具備節省重複蒐集資料的時間成本、可彈性自行串接主題性資料集、永久儲存校務資料與可做為校務研究資料儲存的單一窗口等特性。依照建置時間的順序,又可分為三個層面   (一)    策略層面   建置規劃需考量資料倉儲和校務資料特性,與可利用資源的多寡。本中心採取全面建置策略:包括①資料盤點與檢視;②透過資料萃取(Extract)、轉置(Transform)和載入(Load)整合全校校務相關資料;③回應校級計畫指標與

加值應用,目標為建置全校型資料倉儲。   (二)    實施層面   整合校內可運用的軟硬體資源,規劃資料倉儲系統架構及開發環境後,分階段進行需求訪談、校務資料盤點、邏輯確認、開發設計及測試驗證。   (三)    服務層面   建置資料分析及資料申請服務流程:   從提出議題分析需求或資料申請→確認申請內容→資料整理及進度回覆→回饋分析結果或提供去識別化資料→結案   資料分析部分由本中心提供議題分析報告給相關業務單位,透過電話或面對面說明報告內容,再由業務單位擬定相關措施,經單位主管同意及相關必要程序後付諸執行。   二、資訊整合平台   建置資料倉儲的同時也規劃「資訊整合平台」,

目的為聚合及管理資訊系統,並具備校務研究成果展示及申請資料功能,建置策略為每年於平台上建置新的系統功能。本中心目前已完成中心網站、校務及財務資訊公開專區、數據視覺化系統與校庫資訊公開專區,未來將陸續建置校務資料自動填報、高中學習歷程、資料申請功能、校務資料雲端化等新系統。   三、校務資料加值中心   資料倉儲及資訊平台趨於完善後,就會面臨整合資料庫申請、利用及發表等問題。本中心為遵循《個人資料保護法》、《人體研究法》、《大學法》與資訊安全策略等規範,配合資料不離校原則,於2018 年啟動「校務資料加值中心」規劃。包括簽署個資使用同意書、空間設計、軟硬體規劃、遠端虛擬桌面建置、資料申請流程、

REC 及校務議題委員會技術審查等,皆逐一規範資料使用規則。「校務資料加值中心」已於2019 年10 月完成空間及硬體設備的建置,並於2020 年3 月20 日於校內行政會議中通過「校務資料庫管理及申請使用作業要點」,嚴格規範資料使用辦法,以落實個資保護及資訊安全的策略。   二大議題分析,校務研究動起來   除了積極進行基礎建設,為了促進教職員參與校務研究,本中心也與教研所和統計所教師群合作,在2018 年共執行超過20 個研究議題,依目的可分為二大類:   一、學習評估與評鑑   透過研究設計及評分策略,將學生學習轉化為可觀察、可評量的能力,藉由資料蒐集了解學習進展,達成改善教學與學習

目標。2018 年主要聚焦於創新課程的學習成效評估,包括百川學位學程實施成效、理學院自主愛學習表現、跨域學程學習成效、ICT 創創工坊學習評估、通識跨域選課現況分析、總整性課程學習成效等。   二、決策支援   為支援行政首長作為校內決策或調整現行制度的任務議題,包含國際生獎學金、境外生學習成效、起飛生就學率與學習表現、高中多元學習表現類型與大一修課表現、高中與大學均質化、學生學習特質與學業表現及世界大學排名等。   三大焦點領域,分享成果不藏私   本書的誕生,乃是前述校務研究議題成果的集結彙整,期盼將交大的校務研究經驗與其他大學校務研究工作夥伴分享,彼此切磋、共同精進。全書共分五大部分

,除由本章介紹校務研究宗旨、目標及創新服務概念外,尚包括以下三大單元及結語:   一、學習評估與評鑑   為了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積極規劃各種教學政策,鼓勵教師教學精進,期盼提升全校教學創意與價值,交大自2015 年起,便以創新、彈性及多元的開課模式,延伸學生自主學習、彈性修課的可能性為目標,推動許多創新學制。   其中,「跨域學程」的設置,即為統籌全校9 個學院的教學資源及重新規劃47個跨域課程模組,協助學生拓展跨域專長。「自主愛學習」則根據理學院推動的「自主愛學習啟航計畫」,製作優良的數位課程,透過「學習彈性」及「學習教練」制度的支持,培養學生處處學習的習慣,和自我規劃、自我監

控的自主學習能力。「百川學位學程」更是特殊選才招生培育試驗,招收具備特殊專長或創新設計力、獨立思考力潛能的高中生,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程就讀,為跳脫傳統學系框架的全新學習體制。   本單元收錄章節,就是針對三種新式學制所進行的學生學習評估研究。張繐礠博士撰寫的〈校務研究助攻破解跨領域成功密碼〉描述高等教育推動跨域學程可能面臨的制度、教學及學習困境。為了解這些困境背後的影響主因,需界定適合的評估指標,如師資及學生人數、跨域學生的學習成績、學術研究力及畢業流向等,並透過校務資料回應評估指標,以獲知初步的實施成效。   〈SAIL 計畫觸動大學教育新未來〉一章,則探討107 學年第一學期參與「

SAIL」計畫學生,參與課程的準備度與學習表現情況,並透過學生在學習平台的學習軌跡,了解不同類型學生在線上課程所展現的學習策略與路徑。吳俊育副教授在〈百川學子引領自學新潮流〉則採用質性與量化研究方法,蒐集結構化與非結構化資料。除以訪談及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入學後的學習適應情況外,也從學生入學面談筆試資料中,歸納出學生哪些特質最能影響錄取率,讓未來入學審查流程更加適切精準。   二、決策支援   值得一提的是,透過彙整各種數值證據,協助行政及學術單位從不同層面了解學校現行制度狀況、整體競爭力及學生學習成效,更是校務研究的重要職責。校務研究的主要任務之一,在於提供數據分析所得實證,作為校方政策決定參

考。   對高等教育而言,學生是學校的最大資源,然而大學招生方式卻受到教育部嚴格規範。從1995 年教育部推動的「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到2007 年的「大學繁星計畫」,以及2014 年全面施行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無不強調大學選才多元化。因此,如何制定並發展精準的招生指標和策略,以招攬優秀適性的學生,便成為各大學的重要課題。   本書第二單元「決策支援」即針對歷年不同管道入學的交大學生之特質、興趣及學習表現進行分析,進一步協助學校制定招生指標,作為各學系選擇適性學生入學的參考。在〈大數據精準招生開展共贏局面〉一文,鄭朝陽助理教授及林珊如特聘教授首先介紹如何使用巨量資料分析,協助交大招生專業

計畫小組針對個人申請入學書面審查,制定符合各學系的審查指標,讓書面評審標準更加科學化,也更具公平性。   洪慧念教授的〈由交大再探大學均質化及不同生源學業表現〉,根據過去數年交大大學部與研究所學生的入學管道與就讀學校來源,了解學生來源是否更趨多元,檢視教育部高中職均質化政策成效。王維菁教授於〈多元入學管道交大生學習成效盤點〉探討過去數年交大學生學習成績表現,是否會因不同入學管道、就讀高中學校類型、性別而有所差異。   而陳思光博士在〈多元學習歷程與招生就學表現初探〉一文,從過去數年交大申請入學書面資料中,檢視高中學員學習活動表現類型與入學後學習表現的關聯性,並提供各學系針對個人申請管道中的

書面審查建議,制定合適的審查尺規。最後,陳瑋真研究助理撰寫的〈正確解讀世界大學排名〉是針對各大學研究論文、教學、師資、服務、設施、成就表現和學術聲譽等資料的綜合評估,也是大學辦學成效指標之一。然而,世界大學排名系統很多,各系統評量指標定義和權重都不同,到底應如何詮釋世界大學排名結果?該文即重點介紹目前較知名的世界大學排名系統,並提供解讀排名結果的建議。   三、資料治理   「校務資料治理」能整合全校各處室部門的資訊,儼然是校務研究的基石,也是校務研究辦公室能否有效運作的關鍵。由楊子奇助理教授、劉育君研究助理及林惠敏助理研究員編寫的「資料治理」單元所收錄之〈淺談校務資料治理〉一文,便從廣義概

念介紹資料治理定義、目的、理念與實踐論起,其次根據本校建立資料倉儲的經驗,描述校務資料倉儲規劃過程,包括資料倉儲建立前的準備工作、系統規劃架構、資料清洗與資料倉儲建立,以及後續資料安全維護,如資料安全使用與適法性。文中分享的交大經驗,實為他校資料治理與實踐的最佳範例參考。   交通大學大數據研究中心自2015 年成立至今,已逐步完成資料倉儲建制與各類校務議題研究。本書收錄文章內容乃摘錄於各校務議題研究專文,可惜篇幅限制,無法完整呈現所有研究議題與內容,未來本中心仍將秉持BEST 服務理念,持續進行更多元的校務議題研究。也期望藉由這本書的拋磚引玉與分享,協助更多大學校務研究工作人員,一起為提升

臺灣校務研究品質而努力。   註1. Saupe, J. L., & Montgmery, J. R. (1970). The nature and role of institutional research: Memo to a college or university. (ED049672)  

國民小學專任輔導教師的人際溝通能力、工作壓力與心理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中部四縣市為例

為了解決成功高中校務行政系統的問題,作者林子軒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國民小學專輔教師人際溝通能力、工作壓力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以臺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南投縣4個縣市的國小專任輔導教師為對象,以問卷調查法蒐集共121位國小專任輔導教師相關資料。使用的研究工具為「人際溝通能力量表」、「專輔教師工作壓力量表」、「中國人幸福感量表極短版」,再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與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方法探討各變項之相關性或預測力。本研究主要發現:一、國小專輔人際溝通能力現況為中高程度;工作壓力為中低程度;心理幸福感屬於較為強烈感受。二、不同年齡的國小專輔在工作壓力上有顯著差異;以及不同學校規模的國小專輔在心理幸福感上有顯著差異。三、人

際溝通能力和工作壓力呈現部分低度負相關。四、工作壓力和心理幸福感呈現部分中度負相關。五、人際溝通能力和心理幸福感呈現部分低度正相關。六、以人際溝通能力與工作壓力預測對心理幸福感,得到工作壓力具有14%預測力。關鍵字:專輔教師、人際溝通能力、工作壓力、心理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