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版google帳號容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查出實價登入價格、格局平面圖和買賣資訊

教育版google帳號容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EvanMcFarland寫的 區塊鏈商戰:個人或企業如何對抗科技巨頭的壟斷 和SteveSilberman的 自閉群像:我們如何從治療異數, 走到接納多元(上、下套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2. 瞭解可用的儲存空間和用量- Google Workspace 管理員說明也說明:Education Plus:機構可共用100 TB 的集區儲存空間,且每購買一份授權,共用集區的配額便會增加20 GB。如果是繼續使用G Suite Enterprise 教育版(舊版) 授權的客戶,只要每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墨刻 和行路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陳起行所指導 鍾孝宇的 巨量資料與隱私權─個人資料保護機制的再思考 (2016),提出教育版google帳號容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巨量資料、演算法、隱私權、個人主體性發展空間、公民社會、監控、監控資本主義、全景敞視治理、調控治理、個人資料保護機制。

而第二篇論文亞洲大學 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陳兆南所指導 花素蘭的 結合QR Code及雲端資源建立亞洲現代美術館導覽系統 (2014),提出因為有 使用滿意度、行動導覽、QR Code、亞洲現代美術館-安藤忠雄建築展的重點而找出了 教育版google帳號容量的解答。

最後網站Google教育版雲端硬碟容量無上限而且帳號數量 ... - Facebook則補充:其實運用Google Drive雲端硬碟就可以輕鬆做到檔案的互傳哦!不僅方便快速,安全性也更高,一般Google帳號可使用15GB的雲端硬碟,但Google教育帳號雲端硬碟容量無上限,快一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教育版google帳號容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區塊鏈商戰:個人或企業如何對抗科技巨頭的壟斷

為了解決教育版google帳號容量的問題,作者EvanMcFarland 這樣論述:

區塊鏈和科技巨頭的戰爭,誰會獲勝? 這場結果究竟會如何影響著我們? 讀完本書便有答案! 揭開FAAMG真實內幕,掌握去中心化數位治理的成功關鍵, 區塊鏈以透明、去中心化的優勢,正式向科技巨頭宣戰! ✓理解區塊鏈的結構,以及什麼是去中心化的網路 ✓揭開數據管理、金融、工業領域所用的區塊鏈方案背後種種內幕 ✓數位治理的實際運作,為何它是區塊鏈成功或失敗的關鍵 ✓探討網路通訊協定(IP)的歷史及其未來 ▶ 網路烏托邦的未來,區塊鏈真的能實現? 網路從Web1走到Web2,造成科技巨頭的壟斷, 透明、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真能取而代之? 或只是另一個大騙局? ▶ 你知道科技巨頭掌控了你的生活嗎?

✧ 臉書根據你的人格特質,精準投放廣告。 ✧ 蘋果預先安裝的應用程式很好用,但是有別的選擇嗎? ✧ 亞馬遜什麼都賣,還蒐集所有購買數據進行分析。 ✧ 微軟的軟體很好用,但價格是不是太貴? ✧ 你的身分以及所在的位置,會決定Google搜尋的結果。 ✧ 就算關掉定位服務,Google仍能得知你這段期間的位置。 ▶ 區塊鏈會為我們帶來更美好的未來嗎? ✧ 擁有個人自主身分,不再被無數的帳號密碼搞得團團轉! ✧ 掌控個人數據的存取權限,不再被科技巨頭把持! ✧ 區塊鏈的金融應用讓支付更方便,降低手續費! ✧ 製造業能簡化文件流程,滿足消費者更多元的選擇! ✧ 每個人都能投票參與區塊鏈的治理,決

定政策並獲得獎勵! 本書特色 ★ 從歷史、經濟的角度,分析科技巨頭的崛起原因 ★ 科技巨頭如何在各方面掌控我們的生活 ★ 了解區塊鏈的願景以及面對的挑戰 ★ 從區塊鏈科技的最新發展,為網際網路的未來提供解方

巨量資料與隱私權─個人資料保護機制的再思考

為了解決教育版google帳號容量的問題,作者鍾孝宇 這樣論述:

本文主張,隱私是公民社會的構成元素,它保障個人在社會建構的形塑之下,保有日常行為實踐的能動性,得在自我自主經驗與社會建構的來回探索之間,生成個人的主體性。這個動態的主體性發展空間,使我們得以開拓環境中的意外發現並建立心智的批判獨立性,具備如此公民特質的社會,才有能力促進自我決定、創新、人際交往互動等實踐可能性,形塑健全的公民社會。然而,巨量資料在數位環境中,正全面影響我們日常行為實踐的模式。巨量資料以統計相關性的知識論與方法論,形成不同的洞察與價值,其以資料驅動技術所辨識出的現象模式,建立其宣稱的客觀性優勢。巨量資料脈絡下的數位技術物,不僅是日常生活的輔助工具,而毋寧是我們個人感官的延伸,其

精巧的影響我們與周遭世界的關係,積極介入、給予指示、引導行為,甚至定義我們的身分,調整、調控我們的行為。作為一種知識生產與治理模式,巨量資料的監控本質對於個人或群體所加諸的權力作用,將削弱個人主體性的發展空間,進而影響健全的公民社會發展,形成新型態的、難以察覺的隱私權侵害風險。並且,本文認為,商業監控結合監控資本主義邏輯的調控治理,對於公民社會的傷害更鉅。面臨如此的風險,本文指出作為資訊社會產物的現行個人資料保護機制,無法回應數位環境中巨量資料隱私威脅的三個因素:個人資料性質的改變、告知與同意機制的失敗、資料汙染。並在奠基於隱私權的社會價值理論之上,提出三種原則性建議:巨量資料的應用倫理、巨量

資料利用的正當程序原則、社會責任與自律規範。在原則性建議以外,亦將視角拉回我國的個人資料保護機制,參考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則的相關立法,建議我國應盡速設置專責之資料保護監管機構,並提供具體的個人資料保護規範修法方向:創設涵蓋資料保護影響評估的資料管理機制、建置組織內部資料利用監督機制、以及創設使用者的資料可攜權。

自閉群像:我們如何從治療異數, 走到接納多元(上、下套書)

為了解決教育版google帳號容量的問題,作者SteveSilberman 這樣論述:

奧立佛・薩克斯 指定必讀 宋維村醫師 專文推薦   調查十餘年,知名書獎「山繆・強森獎」2015年得獎作品,   是這個獎項創設以來,首部獲獎的科普著作。   《紐約時報》譽為與《背離親緣》同為謳歌神經多樣性的經典。   落在自閉光譜中的人,會不會是最大的弱勢族群?   近年,世界各地有越來越高比例的人,經診斷有「泛自閉症症候群」(ASD),根據美國官方統計,如今大約每六十七人就有一人落在光譜中。史提夫・希伯曼為美國知名科技記者,與矽谷人士往來密切,他在二○○○年時因為約訪高科技領域赫赫有名的人士,感覺到自閉症者似乎不像一般認為的那麼少見,調查後發現,自閉症「流行起來」是舉世皆然

,只是原因不是盛傳的疫苗等等,而是診斷標準改變——里歐・肯納所定的標準,已被徹頭徹尾推翻。作者好奇:以往的標準出了什麼問題?此前幾十年,肯納的標準又造成什麼影響?於是他投入十餘年詳盡調查……   一般普遍視里歐・肯納為最早發現自閉症的人,他對自閉症的界定也因而影響全球數十年,像是:(1)自閉症極為罕見,一萬人中僅個位數;(2)唯有孩童會有此症,青少年或成人若表現出相似症狀者都不算;以及他後來順應學界趨勢所提的(3)自閉症雖與先天器質性因素相關,但強勢嚴厲的父母是將孩子逼得發病的原因之一。   此後整整數十年,自閉兒的父母聽聞專家有新解釋或新療法,總竭盡所能地帶孩子一個試過一個,懷著疑惑、自

責的同時,往往還得面對旁人對自閉兒本身、病童家長的異樣眼光。直到英國的約翰和羅娜.維恩夫婦因家有自閉兒而深入研究,並與家長們長期交流十年後,發現肯納的界定有蹊蹺,具備醫學及研究專業的他們,於是翻譯了早於肯納的漢斯.亞斯伯格的論文,啟動診斷標準大翻修,讓以往「不算在內」的青少年及成年自閉症者,也能得到社會服務及理解。   然而新診斷標準篩出大量自閉族人、還原實況的努力,在媒體渲染下卻成了「鬧流行」,「打疫苗會導致自閉症」的不負責說法這時補上一腳,搞得人心惶惶之餘,也將研究資源和促進理解的努力踢到一旁。與此同時,拙於面對面往來的自閉族人善用興起的網路工具,除了與其他族人聯繫,也要讓社會更正視他們

的存在和需求,以及他們異於常態但貢獻良多的特殊思維與才能,「神經多樣性」運動於焉誕生。   神經多樣性運動一反人類社會「治療異常」的慣性,希望大眾尊重各種「人類作業系統」,此書希望促進社會理解「可能是最大弱勢族群」的自閉者,進而深思我們對待「不符常規之人」的態度,更懂得欣賞他們的價值。   【本書結構上有兩個主軸】   (1)主軸一是耙梳肯納和亞斯伯格發現自閉症的歷程,解釋他們的見解為何一人被埋沒數十年、另一人主導那麼久。這個主軸深入不為人知的精神醫學乃至神經科學發展史,眾多驚人內幕和例子讀來觸目驚心、令人感慨良多,對教育、醫療及立法等都有重要啟示。   (2)主軸二是以科學發展史上幾

個重要轉捩點的主導人物,揭露自閉者的「非典型智能」對人類社會做出多大貢獻。這類篇章都是緊湊、故事性極強,單章即自成趣味的精彩之作,例如〈第一章,克拉朋園的巫師〉介紹了十八世紀的「全才」亨利・卡文迪希,以及二十世紀傑出科學家保羅・迪拉克的奇特個性、軼事,以及科學創見。〈第六章,電子新貴〉則呈現了科幻小說崛起乃至電腦、網路發明的幾個關鍵人物的肖像,以及他們適應社會的諸多波折。   在學界發現自閉症之前,這群人可能被視為精神病患,遭受不人道待遇,甚至面臨滅種。自閉症發現後,有很長一段時間醫界認定「成人不會有自閉症」,彼時自閉光譜中的這些人即使社會適應不良,專業人士亦愛莫能助,他們頻遭誤解、才能遭到

埋沒,經常屈就低階工作,反覆進出精神病院。據統計,自閉光譜上沒有智力障礙的人,至今自殺率是神經典型人(即個性普遍可見者)的七倍,原因在於許多體制不利這類人的發揮,他們甚至連好好生活都不可得。   電影《雨人》讓大眾首先認識了自閉症者的處境,《自閉群像》一書則希望促使大眾重視「自閉型智能、非典型思考」長期以來的貢獻,從而建構更友善他們的環境。 得獎記錄   除了「山繆・強森獎」,本書出版僅年餘業已獲得以下肯定:   ★2016年醫學記者協會年度圖書   ★2016年加州圖書獎銀牌   ★2016年艾瑞克森學院心理健康媒體人卓越貢獻獎   ★2016年美好人生圖書獎   ★2015年《紐約時

報》年度好書   ★2015年《金融時報》年度好書   ★2015年《衛報》年度好書   ★2015年《經濟學人》年度好書   ★2015年《富比士雜誌》年度好書   ★2015年全國公共廣播電台年度好書   ★2015年《獨立報》年度好書   ★2015年《科技菁英》年度好書   ★2015年《環球郵報》年度好書   ★2015年《波士頓環球報》年度好書   ★2015年《Gizmodo》年度好書   ★2015年《國際商業時報》年度好書   ★2015年《舊金山紀事報》年度好書   ★2015年《泰晤士高等教育雜誌》年度好書   ★2015年《大誌》年度好書   ★2015年《標準晚報》年

度好書 名人推薦   奧立佛・薩克斯/前言   宋維村醫師/推薦序   天寶・葛蘭汀/自閉症學者   宋家瑩/台灣肯納基金會執行董事、萬芳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卓惠珠/「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柏格」粉絲頁站長   林錦宏/高醫大心理系「決策神經科學實驗室」助理教授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幸佳慧/兒童文學作家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作家   番紅花/親子教養書籍作家   顏擇雅/出版人   難攻博士/中華科幻學會理事長兼會長   字裡行間流露的同理心與敏銳度世所罕見。讀來令人欲罷不能,也將改變你對自閉症的看法。倘若您對自閉症和人類大腦運作有興趣,千萬不要錯過這本書。——奧立佛・薩克斯

,本書〈前言〉   足堪與安德魯・所羅門的《背離親緣》並列,成為謳歌神經多樣性的經典。——《紐約時報》   關於自閉症的發現、概念轉變與公眾反應,本書或許在接下來的一個世代都會是最重要的作品。——TASH.org   希伯曼先生此書,絕對是自閉症史權威之作。——《經濟學人》   『對於疾病,不論是身體還是精神,我們習慣用「戰勝」、「根治」這些用語。然而,有許多「疾病」是無法「除掉」的,自閉症是其中一種。對於孩子診斷出自閉症的家長而言,「矯正」、「早療」和「融合教育」造成的身體、心理及經濟壓力, 在這本書裡得到了同理——「接受」原來是最好的治療。   融合的最終意義不是單方面改變他們的障

礙,而是社會給他們多一點包容和空間,讓這些落入凡間的星星王子和公主,能夠「找到族人」一般的在我們周遭生活。這本書像一條時間的河流,我順流而下,看到了過去的淚水,也吸到奮鬥的勇氣。這股歷史的河流,推著人類的神經學發展前進,載著所謂「正常」和「不同」思維,學習共處,學習包容。』——宋家瑩,台灣肯納基金會執行董事、萬芳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醫學新知是一步一步累積調整而來,但是非專業人士少有能夠持續追蹤它的演變,而不漏失重要環節的,他們也因此可能錯失了正確認識它們的機會,這本書的一大重要性就是在此。我有個孩子是一九九一年出生的泛自閉症者,這本書敘述了ASD診斷的詳盡演進史,讓我能夠拼湊原本零碎的

學習過程,重新整合建構自身的血淚與知識成長,更見證了自己那ASD的孩子從普遍受到誤解,轉變為漸獲理解乃至有更多人接納的縮影。能夠推薦這本書讓更多人知道它,不用走我當初走過的辛苦路程,我深感榮幸。」——卓惠珠「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柏格」粉絲頁站長   希伯曼窮盡心力,兼顧史料、個案、學術及民間等多種視角,拼出人類探索「自閉」的歷程。他熨平歷史的皺摺,讓人看清原本是人類珍貴遺產的特質,由於部分專家狹私或專斷,控制「何為病態」的詮釋權,致使整個國度墮入暗黑逾七、八十年,也讓無數家庭與孩童被迫走入死胡同。   作者極細緻又犀利的帶我們走過這些醜陋、錯誤、震撼、美麗、驚奇的軌跡,好一層一層拆掉築在你我身

邊的高牆,讓我們看見那些隱於生物中多樣的古老基因,與萬物共生本該有的壯闊之景。   誠如奧立佛・薩克斯所說,對自閉症和大腦有興趣的人必讀本書。實際上它不只帶來對自閉症的全新看法,也對其他正鋪天蓋地的標籤如發展遲緩、過動症、學習障礙等,敲出同等嘹亮的警鐘。——幸佳慧, 兒童文學作家   『這本書讓我過足對心理學史的癮,也使我進一步去了解「神經多樣性」的觀念。在人腦演化容量限制的假設下,環境變數和資訊數量等卻不斷增加,腦功能特化分工似乎是有跡可循的演化趨向,自閉頻譜中的工程師特質便是一例。然而由於社會體制多由「神經典型人」主導,這使得非典型者往往處境艱辛,一生中付出極大代價,遑論發揮長才。   

試想從基因、突觸、神經細胞到腦區的層次,可能交織出多少種行為型態。面對我們不熟悉的行為模式,向亞斯伯格借鏡,別急著分類、給「絕對的」診斷治療,而是心態開放地去觀察、互動,從而營造「包容變異」的環境,或許是較具遠見的作法——期待社會能因為這本書,逐漸形成「非神經典型人」的後盾,而非他們的後天障礙。』——林錦宏,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決策神經科學實驗室」助理教授   「就像作者一樣,初始,我從電影理解自閉症,諸如《雨人》《終極密碼戰》;後來,我從我可愛的大兒子身上,實際體驗自閉症的日常,也在閱讀裡尋找自閉症的身影,例如《火星上的人類學家》。   然而,《自閉者群像》一書,讓人由遠至近,細細看見人類

神秘的心靈圖像。本書作者的新聞記者背景,讓這套厚書融合了動人的故事、清晰的說理,以及敏銳的時代感。讀完此書,你將驚歎於大腦神經與生命的不可思議,並理解我們身邊那些被視為異數的陌生人。」——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在作者投入十餘年耙梳史料,細細補綴而成的自閉症史中,專業的傲慢與社會的誤解,讀來令人怵目驚心。然而,作者並不反精神醫學,而是懷抱著更宏大的企圖,引領讀者跨過鋪滿自閉者與家屬血淚的過往,攜手邁向包容多樣的友善未來。——吳佳璇,精神科醫師、作家   作者為普羅大眾揭開自閉者的面紗,以幽默、精準的方式,杷梳了自閉者的群像。這本書讓天下父母從此懂得如何引導家裡的孩子,在學校不僅不應該霸凌自

閉的同學,甚至要去學習欣賞他們獨特、細膩的靈魂,生命是平等而瑰麗的,是時候擺脫我們對自閉者的無知了。——番紅花,親子教養書籍作家   「了解自閉症的最佳書籍。」——《Gizmodo 》   「無論對父母、老師、治療師或有心認識自閉症的人而言,均屬必讀之作。」——Parents.com   「對自閉症研究之相關科學與文化記述完整,屬必讀之作。」——《自然》雜誌   「中世紀寫出美麗書法的僧侶、十八世紀精通電學的科學家卡文迪希,還有矽谷的很多阿宅,其實都在自閉症光譜上。希伯曼重新追溯自閉症治療史,從責怪父母的肅殺風氣,一路檢視到當代對於神經多樣性的正面態度。對心理學有興趣的讀者不可不讀。」

——天寶・葛蘭汀   「研究深入、讀來令人欲罷不能,深入探索自閉症治療的歷史,亦對未來走向提出重要參考,奧立佛・薩克斯於〈前言〉盛讚它『詳盡而深入,酣暢淋漓,引人入勝』,亦將『改變你對自閉症的看法』。大師力薦如此,夫復何言?」——《科克斯書評》   「在這本精彩有趣的書裡,史提夫・希伯曼揭開自閉症不為人知的歷史:從迫害到怪罪父母,從《雨人》到疫苗,從重事業而缺乏愛心的醫生,到被人遺忘的無名英雄(如蒙冤承受納粹汙名的漢斯・亞斯伯格)。全書樂觀作結,見證自閉症人士奪回發言權,自行定義何謂『自閉症』,不以此為『失能』,也不將這視為超越不了的困境。無論您是對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症有興趣,還是單純對人類

行為機制感到好奇,我都非常推薦這本書。」——班尼森・歐瑞利(Benison O’Reilly),《澳洲自閉症手冊》共同作者   「高潮迭起的史詩鉅作,對科學與醫學歷史有興趣的讀者都應一讀;欲知這段過程為我們帶來什麼傷害、驚奇與幫助,本書值得一閱。」——《芝加哥論壇報》   「文筆優美,思考深刻,這趟自閉症歷史巡禮充滿有趣而迷人的人物,也提醒我們尊重差異的重要。」——《科學》雜誌  「敘事磅礡,感人至深,必為年度代表作。」——《波士頓環球報》   「行文生動,可讀性高,閱讀《神經部落》有助我們了解自閉症人士,認識他們對人類知識與多樣性的貢獻,也思考世界少了他們會變得多麼貧乏。」——《舊金山

紀事報》   「難得佳作。希伯曼匠心獨運,讓緊湊而艱澀的自閉症歷史,化為令人欲罷不能的精彩故事。本書必將掀起風潮,帶動廣泛討論。」——約翰・艾爾德・羅比森(John Elder Robison),威廉與瑪麗學院神經多樣性駐校學者,著有《看我的眼睛》   「故事緊湊而宏大,為自閉症歷史添上華麗的一筆。」——烏妲・弗瑞斯(Uta Frith),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認知發展學榮休教授

結合QR Code及雲端資源建立亞洲現代美術館導覽系統

為了解決教育版google帳號容量的問題,作者花素蘭 這樣論述:

摘 要 IAbstract II圖 目 錄 V表 目 錄 VII第一章 緒 論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動機與目的 21.3 研究流程 41.4 論文架構 5第二章 文獻探討 62.1行動學習的環境 62.2數位條碼技術發展 62.2.1 一維條碼(One-dimensional barcode) 72.2.2 二維條碼(2D Barcode) 92.2.3 RFID的介紹 112.3 QR Code 122.3.1 QR Code的產生及基本認識 122.3.2 QR Code的使用方式及優點 132.3.3 QR Code的

主要應用 132.3.4一維條碼、QR Code的比較 142.4亞洲現代美術館-安藤忠雄建築展的介紹 152.5關於Android 16第三章 研究方法 183.1 系統架構 193.2 系統分析 203.3 設計流程 213.4 研究對象 213.5 問卷調查法 21第四章 系統測試與滿意度調查 244.1 系統開發工具與技術 244.2 系統建置介紹 254.2.1 建立協作平台 254.2.2 產生QR Code 314.3 系統建置成果與導覽系統使用滿意度調查 50第五章 結論與未來研究建議 585.1 結論 585.1.1 系統研究成果

585.1.2 系統設計滿意度分析 585.1.3 系統設計考量及特色 595.2 未來建議 595.2.1 研究工作之待解決問題 595.2.2 未來系統研發與建議 60參考文獻 61圖 目 錄圖 1 研究流程圖 4圖 2 ISBN 條碼介紹 7圖 3 一維條碼與二維條碼 9圖 4 QR Code圖案介紹 12圖 5 QR Code使用方式 13圖 6 本研究系統架構圖 19圖 7亞洲現代美術館-安籐忠雄建築展導覽系統分析圖 20圖 8 申請Google帳號 25圖 9準備建立帳號 26圖 10填入個人基本資料 26圖 11以Google帳號登入

27圖 12建立協作平台 27圖 13設定範本與名稱 28圖 14網站編輯解說 28圖 15建立頁面 29圖 16建立網站側欄 29圖 17編輯網頁 30圖 18填入網頁資料 30圖 19管理協作平台 31圖 20利用QR Code條碼產生器 Quickmark產生條碼示意圖 32圖 21下載QuickMark軟體 48圖 22進入QuickMark系統 48圖 23將手機對準QR Code 49圖 24打開瀏覽器 49圖 25出現導覽畫面 50圖 26出現網頁介紹 50圖 27 「亞洲現代美術館-安籐忠雄建築展導覽系統行動導覽系統」首頁圖 51圖 28 學生背

景資料統計圖-人數 51圖 29學生背景資料統計圖-使用經驗 52圖 30 滿意度調查─互動情形1 52圖 31滿意度調查─互動情形2 53圖 32滿意度調查─互動情形3 53圖 33滿意度調查─互動情形4 54圖 34滿意度調查─互動情形5 54圖 35導覽系統內容滿意度調查1 55圖 36導覽系統內容滿意度調查2 55圖 37導覽系統內容滿意度調查3 56圖 38導覽系統內容滿意度調查4 56圖 39學生自我績效 57表 目 錄表 1 常見的一維條碼 8表 2 常見的二維條碼 9表 3 QR Code 的資料容量 13表 4 一維條碼、QR Code的特性

比較 14表 5本研究開發的電腦軟硬體設備一覽表 24表 6本研究手機SONY Xperia Z C6602基本資訊 24表 7 亞洲現代美術館行動導覽-首頁 32表 8 亞洲現代美術館行動導覽-美術館介紹 33表 9 亞洲現代美術館行動導覽-安藤忠雄建築展 33表 10 亞洲現代美術館行動導覽-典藏特色 33表 11 亞洲現代美術館行動導覽-典藏特色-羅丹沉思者 34表 12 亞洲現代美術館行動導覽-典藏特色-妮基娜娜與海豚 34表 13 亞洲現代美術館行動導覽-典藏特色-安藤講堂 35表 14 亞洲現代美術館行動導覽-典藏特色-神聖空間一 35表 15 亞洲現代美術館

行動導覽-典藏特色-神聖空間二 36表 16 亞洲現代美術館行動導覽-典藏特色-神聖空間三 36表 17 亞洲現代美術館行動導覽-典藏特色-竇加十四歲的小舞者 37表 18 亞洲現代美術館行動導覽-典藏特色-達利宇宙犀牛 37表 19 亞洲現代美術館行動導覽-典藏特色-阿曼大象與樂器 38表 20 亞洲現代美術館行動導覽-展覽-沉思者 38表 21 亞洲現代美術館行動導覽-展覽-吻 39表 22 亞洲現代美術館行動導覽-展覽-逝去的愛 39表 23 亞洲現代美術館行動導覽-展覽-亞當 40表 24 亞洲現代美術館行動導覽-展覽-母與子(一) 40表 25 亞洲現代美術館行動

導覽-展覽-費柏小愛 41表 26 亞洲現代美術館行動導覽-展覽-盔首三件組 41表 27 亞洲現代美術館行動導覽-展覽-大象與樂器 42表 28 亞洲現代美術館行動導覽-展覽-內外 42表 29 亞洲現代美術館行動導覽-展覽-大提琴 43表 30 亞洲現代美術館行動導覽-展覽-倚斜人像 43表 31 亞洲現代美術館行動導覽-展覽-大教堂 44表 32 亞洲現代美術館行動導覽-展覽-浴女 44表 33 亞洲現代美術館行動導覽-展覽-飛馬 45表 34 亞洲現代美術館行動導覽-展覽-阿波羅吉他 45表 35 亞洲現代美術館行動導覽-展覽-小舞者 46表 36 亞洲現代美術館

行動導覽-展覽-伊其理 46表 37 亞洲現代美術館行動導覽-交通位置 47